从三人成虎说起

初看本书,副标题“大众心理研究”会给人晦涩枯燥之感,然而当你定下心来好好读过一遍之后才知道并非如此。所谓“大众心理研究”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贴得很近。勒庞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体心态,解构群体行为和分析社会心理,启发读者审视周围的社会环境并与书中的话语一一验证。
群体行为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现实中的群体行为大到战争、游行或罢工,小到路边围观、超市大抢购。未与现实相关联的理论未免显得苍白无力,而对于译著,二道加工更是将写作语言的魅力稀释殆尽。因此,要想读懂本书,就要联系实际。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群体之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也当作现实。”这是对谣言产生并传播最好的论断。信息的传播途径受制于生产力水平,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今日的互联网,从来都不缺谣言,如著名的“三人成虎”。源头在哪并不重要,无非是一句有意无意说出的谎言,但“传谣”则不然,传播过程中任何一环断裂,谣言也就销声匿迹了。
每个个体在获得信息时都会有一个类似的选择过程,当某个人在西市听说东市有只老虎时,他或许会直接采信(因为没有谁会无聊到编造闹市区有老虎这样的谎言),也可能质疑。如果大家都是前者,谣言毫无疑问会传播得畅通无阻。假使这个人稍稍质疑会怎么样?他不相信,但也绝不会特意从西市跑去东市验证这个他并不相信的传言,随后他会不置可否地向其他人这样描述“听说东市有只老虎”,尽管他本人持保留态度,但听者无疑又成了下一个做选择的人,而无论他做哪种选择,这个“传言”总能通过上述方式传给下一位。此时“有没有虎”这个客观早已退居其次,“相不相信有虎”这个客观则成为了中心。传播者当然也会嘀咕,譬如这虎是什么时候到的东市?从来来的?长什么样?造成什么伤害没有?人们会不断地演绎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寻找其中的空白点,稍作加工便加进自己的话语中,不加验证的一遍又一遍涂抹,使谣言摇身一变,有理有据。于是最后的版本或许是“前天中午东市突然蹿出一只吊睛白额虎,老虎是动物园跑出来的,吃了一个卖菜的四十岁男子”。这样的话语,在没有新闻报道的年代,谁又不信呢?
群体行为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现实中的群体行为大到战争、游行或罢工,小到路边围观、超市大抢购。未与现实相关联的理论未免显得苍白无力,而对于译著,二道加工更是将写作语言的魅力稀释殆尽。因此,要想读懂本书,就要联系实际。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群体之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也当作现实。”这是对谣言产生并传播最好的论断。信息的传播途径受制于生产力水平,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今日的互联网,从来都不缺谣言,如著名的“三人成虎”。源头在哪并不重要,无非是一句有意无意说出的谎言,但“传谣”则不然,传播过程中任何一环断裂,谣言也就销声匿迹了。
每个个体在获得信息时都会有一个类似的选择过程,当某个人在西市听说东市有只老虎时,他或许会直接采信(因为没有谁会无聊到编造闹市区有老虎这样的谎言),也可能质疑。如果大家都是前者,谣言毫无疑问会传播得畅通无阻。假使这个人稍稍质疑会怎么样?他不相信,但也绝不会特意从西市跑去东市验证这个他并不相信的传言,随后他会不置可否地向其他人这样描述“听说东市有只老虎”,尽管他本人持保留态度,但听者无疑又成了下一个做选择的人,而无论他做哪种选择,这个“传言”总能通过上述方式传给下一位。此时“有没有虎”这个客观早已退居其次,“相不相信有虎”这个客观则成为了中心。传播者当然也会嘀咕,譬如这虎是什么时候到的东市?从来来的?长什么样?造成什么伤害没有?人们会不断地演绎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寻找其中的空白点,稍作加工便加进自己的话语中,不加验证的一遍又一遍涂抹,使谣言摇身一变,有理有据。于是最后的版本或许是“前天中午东市突然蹿出一只吊睛白额虎,老虎是动物园跑出来的,吃了一个卖菜的四十岁男子”。这样的话语,在没有新闻报道的年代,谁又不信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