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方式:吻或罪恶感

看完了《复活》,法律人和公务员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童话里,王子吻了睡美人,美人复活了;本书中, 聂赫留朵夫 在做陪审员时重遇了卡秋莎,为了救赎自己,醒了过来,他复活了。可见,使人复活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两种是:“吻”或者当头一棒,它们分别对应爱或者罪恶感;一个借助外力,一个靠自我觉醒;吻不常有(甚至很多人不会得到),而罪恶感人人都有;借助外力的复活能否长久我不得而知(因为没尝试过,不敢妄下结论),而我倒是从《复活》中看见了自我觉醒的复活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睡了十年,能复活过来已属不易,对一个公爵来说,更加难能可贵。他在监狱、农村和官场之间奔走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社会阶层,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下了果敢的决心和勇气,重拾了悲悯和同情,这些促使他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不再空想而是付诸行动。
一、关于小说里的几个/类人
1、聂赫留朵夫
在那样保守和传统的时代,聂赫留朵夫能下定决心跟卡秋莎结婚,也称得上是惊世骇俗吧。公爵下定决心跟妓女(虽然他是导致卡秋莎走上这条路的根本原因)结婚,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做出此决定?这一次他没有为自己开脱,而是断绝了自己的后路,不给自己回旋和反悔的余地和机会。他明知这个决定会断送了他的公爵地位(虽然身份还在),当他决定后,他已经被上流社会的圈子所不耻,被“踢”了出去。试想,即使放在“包容和开放”的现代,发生这种以结婚来赎罪决定的概率想必也很低,毕竟现代人已很少有正视罪过和赎罪勇气,即便有,按照社会一般的理解,用金钱和物质赎罪就是了,何必再搭上结婚的允诺呢。而且对于“和妓女结婚”一事,现代舆论的压力有增无减,这样的决定更难得到社会大众理解。
2、谢列宁和当代公务员
在那个和这个时代,很多人成为了谢列宁(聂赫留朵夫的大学同学)。他在大学时代是个正直、优秀的青年,但是一旦进入国家机关,成为公务员,便随波逐流,为别人而活着,“听从”大家的安排、服从大家为他作的决定,做大家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应酬、结婚、生子等等。但是,因为他以前毕竟正直过、思想独立过,他又无法做到真正的轻松,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因为保持警醒和思考是很痛苦的,唯有随波逐流,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开脱,才能保持“轻松”,更多的人也正是像谢列宁一样,害怕这种痛苦,放弃思考和追问,而选择了随波逐流。怠于思考和反省导致他明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在这种矛盾体中,他只能恍恍惚惚、浑浑噩噩、忧郁地活着。我不仅为他的境遇扼腕叹息,同时也期待他的复活,但我知道他很难“复活”,因为他缺乏使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当头棒喝或者一个“吻”。诚然,他在别人看来是幸福的,一切看起来都是美满的,值得人羡慕,但是,即使过上“看上去很美“的生活,他也只能是痛苦而已,毕竟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够替生他活,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他们只会替他选择,使他过上机械、规矩的生活,把拉他入他们的队伍和圈子,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员。渐渐低,他们不怕碌碌无为,因为大家都是碌碌无为,进而,他们也不怕作恶,因为大家都在作恶。在中国当下,是不是有很多谢列宁的缩影?
思考从来不是轻松和快乐的,只能是痛苦的,因为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没有答案,思考只会自讨苦吃。很多人不是因为无知而不去思考,而是因为怕累、怕麻烦,在思考上,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况且大家都麻木呢。但是,思考也有乐趣,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使聂赫留朵夫复活,让他重拾悲悯和同情,促使他化空想为行动,做了年轻时想做的事,他活的明白,充实,睡得安稳,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的交待和救赎,得到了自我认同。在这样的时代,不复活也许是一件“好事”,毕竟复活是很痛苦的。但是,有人复活总是好的,因为复活代表希望。
3、不受贿的官员
本书的最后,有两个官员因为自己不受贿而沾沾自喜。在那样和这样的时代,不受贿不是一个底线,而成为了一个评价官员人品的高标准,这不禁让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那些不受贿的人竟然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心安理得地甘于碌碌无为。因为他知道:只要不受贿,即使碌碌无为、整天酗酒、不理事务也会得到人民的忍受和原谅的。这种把底线当做顶线,颠倒了底线的无稽之谈想必也会得到很多当代中国人的认可。这既让人可笑,又可悲。
4、农民和革命者
农民和工人已经习惯了被压榨,只要能苟延残喘,他们是不会想到革命的,因为他们知道革命和警醒没有用,反正国家有司法机关和监狱等等强大的机器和员工压制警醒,反正有那么多恶法来压制革命,他们除了麻木,别无选择。甚至,对于公爵的悲悯和同情,他们都认为是别有用心,是变着法子来压榨他们,他们警惕地拒绝“好意”。因为世世代代的老爷和地主都是如此,因为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至上,毫无例外,他们已经不奢望有人主动伸出橄榄枝了。突兀的变化让他们无法理解,无所适从,唯有拒绝和抵制才能免于被玩弄,才能使自己免于再次自食卑微的信任被利用后的羞辱感,因为他们尝了太多接受“悲悯和同情”的恶果,再信任地主们的“悲悯和同情”只能表明他们愚蠢。社会到如此地步,已经彻底是冰冷了,人与人的距离那么远,只有各个阶级抱成一团,才能维持自身利益。
二、复活的效果
1、公爵的复活
公爵的复活改变和影响了谁?也许,他的复活的影响有限,只是改变了自己和卡秋莎的命运、小范围地影响了租用他土地的农民(还有在火车上,他给农民让座的那几个农民)对“老爷”的看法。显然,公爵的复活造成的影响有限。不管公爵是否复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恶法依旧是法,国家还是以它固有的方式(或者变着法子)来压制农民和工人,即便如此,有人复活总是好的,而且改变世界不正是要从改变自身做起吗?复活的人多了,想必世界也会复活了。
2、农民的复活
有意思的是,公爵的觉醒和复活得到了尊重,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相比之下,公爵在渡船和监狱里遇见的那个怪老头的觉醒(姑且也称其为复活)却唤不醒任何人,只能被那些麻木的同样命运的人所鄙夷,甚至赶马车的车夫觉得他轻狂,慈善的英国人也觉得他“疯了”。即使他想吸引大家注意,但是大家还是无动于衷,因为他太普通了,相比之下,公爵的出现总会有意无意地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家主动向“老爷”投去注意的目光(当然其中有羡慕,也有不屑)。为什么公爵和怪老头的差异如此之大,难道还是身份在作怪?也许人们觉得地位和身份轻贱的人不配觉醒和复活?那试问:什么人配觉醒和复活?
三、我们复活的可能性
如果公爵不是在做陪审员时重遇卡秋莎,他还能复活吗?促使我们复活的“吻”或者当头一棒又潜伏在哪里呢?我们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复活呢?
也许复活的机遇(爱和耻辱感)不时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而我们要么对“爱”视而不见,要么内心“强大到”免于受辱了。因为在现代,更多的人不是无知者,而是因为选择怠于思考和反省,成为了“装睡的人”,他们错失一个又一个“复活”的机会,只能麻木地、机械地、随波逐流的活着。如果我们不想“复活”,即使有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想叫醒我们,也没有用。
童话里,王子吻了睡美人,美人复活了;本书中, 聂赫留朵夫 在做陪审员时重遇了卡秋莎,为了救赎自己,醒了过来,他复活了。可见,使人复活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两种是:“吻”或者当头一棒,它们分别对应爱或者罪恶感;一个借助外力,一个靠自我觉醒;吻不常有(甚至很多人不会得到),而罪恶感人人都有;借助外力的复活能否长久我不得而知(因为没尝试过,不敢妄下结论),而我倒是从《复活》中看见了自我觉醒的复活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睡了十年,能复活过来已属不易,对一个公爵来说,更加难能可贵。他在监狱、农村和官场之间奔走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社会阶层,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下了果敢的决心和勇气,重拾了悲悯和同情,这些促使他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不再空想而是付诸行动。
一、关于小说里的几个/类人
1、聂赫留朵夫
在那样保守和传统的时代,聂赫留朵夫能下定决心跟卡秋莎结婚,也称得上是惊世骇俗吧。公爵下定决心跟妓女(虽然他是导致卡秋莎走上这条路的根本原因)结婚,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做出此决定?这一次他没有为自己开脱,而是断绝了自己的后路,不给自己回旋和反悔的余地和机会。他明知这个决定会断送了他的公爵地位(虽然身份还在),当他决定后,他已经被上流社会的圈子所不耻,被“踢”了出去。试想,即使放在“包容和开放”的现代,发生这种以结婚来赎罪决定的概率想必也很低,毕竟现代人已很少有正视罪过和赎罪勇气,即便有,按照社会一般的理解,用金钱和物质赎罪就是了,何必再搭上结婚的允诺呢。而且对于“和妓女结婚”一事,现代舆论的压力有增无减,这样的决定更难得到社会大众理解。
2、谢列宁和当代公务员
在那个和这个时代,很多人成为了谢列宁(聂赫留朵夫的大学同学)。他在大学时代是个正直、优秀的青年,但是一旦进入国家机关,成为公务员,便随波逐流,为别人而活着,“听从”大家的安排、服从大家为他作的决定,做大家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应酬、结婚、生子等等。但是,因为他以前毕竟正直过、思想独立过,他又无法做到真正的轻松,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因为保持警醒和思考是很痛苦的,唯有随波逐流,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开脱,才能保持“轻松”,更多的人也正是像谢列宁一样,害怕这种痛苦,放弃思考和追问,而选择了随波逐流。怠于思考和反省导致他明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在这种矛盾体中,他只能恍恍惚惚、浑浑噩噩、忧郁地活着。我不仅为他的境遇扼腕叹息,同时也期待他的复活,但我知道他很难“复活”,因为他缺乏使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当头棒喝或者一个“吻”。诚然,他在别人看来是幸福的,一切看起来都是美满的,值得人羡慕,但是,即使过上“看上去很美“的生活,他也只能是痛苦而已,毕竟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够替生他活,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他们只会替他选择,使他过上机械、规矩的生活,把拉他入他们的队伍和圈子,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员。渐渐低,他们不怕碌碌无为,因为大家都是碌碌无为,进而,他们也不怕作恶,因为大家都在作恶。在中国当下,是不是有很多谢列宁的缩影?
思考从来不是轻松和快乐的,只能是痛苦的,因为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没有答案,思考只会自讨苦吃。很多人不是因为无知而不去思考,而是因为怕累、怕麻烦,在思考上,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况且大家都麻木呢。但是,思考也有乐趣,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使聂赫留朵夫复活,让他重拾悲悯和同情,促使他化空想为行动,做了年轻时想做的事,他活的明白,充实,睡得安稳,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的交待和救赎,得到了自我认同。在这样的时代,不复活也许是一件“好事”,毕竟复活是很痛苦的。但是,有人复活总是好的,因为复活代表希望。
3、不受贿的官员
本书的最后,有两个官员因为自己不受贿而沾沾自喜。在那样和这样的时代,不受贿不是一个底线,而成为了一个评价官员人品的高标准,这不禁让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那些不受贿的人竟然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心安理得地甘于碌碌无为。因为他知道:只要不受贿,即使碌碌无为、整天酗酒、不理事务也会得到人民的忍受和原谅的。这种把底线当做顶线,颠倒了底线的无稽之谈想必也会得到很多当代中国人的认可。这既让人可笑,又可悲。
4、农民和革命者
农民和工人已经习惯了被压榨,只要能苟延残喘,他们是不会想到革命的,因为他们知道革命和警醒没有用,反正国家有司法机关和监狱等等强大的机器和员工压制警醒,反正有那么多恶法来压制革命,他们除了麻木,别无选择。甚至,对于公爵的悲悯和同情,他们都认为是别有用心,是变着法子来压榨他们,他们警惕地拒绝“好意”。因为世世代代的老爷和地主都是如此,因为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至上,毫无例外,他们已经不奢望有人主动伸出橄榄枝了。突兀的变化让他们无法理解,无所适从,唯有拒绝和抵制才能免于被玩弄,才能使自己免于再次自食卑微的信任被利用后的羞辱感,因为他们尝了太多接受“悲悯和同情”的恶果,再信任地主们的“悲悯和同情”只能表明他们愚蠢。社会到如此地步,已经彻底是冰冷了,人与人的距离那么远,只有各个阶级抱成一团,才能维持自身利益。
二、复活的效果
1、公爵的复活
公爵的复活改变和影响了谁?也许,他的复活的影响有限,只是改变了自己和卡秋莎的命运、小范围地影响了租用他土地的农民(还有在火车上,他给农民让座的那几个农民)对“老爷”的看法。显然,公爵的复活造成的影响有限。不管公爵是否复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恶法依旧是法,国家还是以它固有的方式(或者变着法子)来压制农民和工人,即便如此,有人复活总是好的,而且改变世界不正是要从改变自身做起吗?复活的人多了,想必世界也会复活了。
2、农民的复活
有意思的是,公爵的觉醒和复活得到了尊重,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相比之下,公爵在渡船和监狱里遇见的那个怪老头的觉醒(姑且也称其为复活)却唤不醒任何人,只能被那些麻木的同样命运的人所鄙夷,甚至赶马车的车夫觉得他轻狂,慈善的英国人也觉得他“疯了”。即使他想吸引大家注意,但是大家还是无动于衷,因为他太普通了,相比之下,公爵的出现总会有意无意地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家主动向“老爷”投去注意的目光(当然其中有羡慕,也有不屑)。为什么公爵和怪老头的差异如此之大,难道还是身份在作怪?也许人们觉得地位和身份轻贱的人不配觉醒和复活?那试问:什么人配觉醒和复活?
三、我们复活的可能性
如果公爵不是在做陪审员时重遇卡秋莎,他还能复活吗?促使我们复活的“吻”或者当头一棒又潜伏在哪里呢?我们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复活呢?
也许复活的机遇(爱和耻辱感)不时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而我们要么对“爱”视而不见,要么内心“强大到”免于受辱了。因为在现代,更多的人不是无知者,而是因为选择怠于思考和反省,成为了“装睡的人”,他们错失一个又一个“复活”的机会,只能麻木地、机械地、随波逐流的活着。如果我们不想“复活”,即使有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想叫醒我们,也没有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