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背后的弗洛伊德与尼采

一、布鲁姆背后的弗洛伊德
布鲁姆在本书第一卷对弗洛伊德主义大加痛斥,多次说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实践影响让青年人在性行为上随随便便,耗尽了本可以转而用来增加知识储备进而完善自己的能量。
然而在阅读多处关于教育的阐发时,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布鲁姆的背后藏着一个弗洛伊德,这并非说布鲁姆的说辞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阐发,而是感受到布鲁姆对教育的问题核心部分的讨论是带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其思想直接似乎有血亲渊源。至少一些问题的起点、切入点、结构、位阶方面是这样的。正如布鲁姆在《巨人与侏儒》的前言里面说到,他的教育“始于弗洛伊德而终于柏拉图”,从他的实际受教育经历和在书里面大量地批评弗洛伊德可以推定,布鲁姆是非常理解弗洛伊德的,也正因为这样的洞悉不由让我怀疑他所否决的东西会以变种在他的思想当中孕育出来,不是复活而是弗洛伊德的问题意识、观察方式借助布鲁姆这个伟大的“子宫”再生,新生的婴儿正是布鲁姆的教育哲学。
当然,这绝不是说布鲁姆的教育哲学唯一母亲或第一母亲是弗洛伊德,第一母亲显然是柏拉图。正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脱胎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洛克的自然状态是对霍布斯自然状态的改造、康德的道德哲学受卢梭的自由阐发牵引,这样的例子思想史比比皆是,新思想对旧思想的批判和扬弃。
写几处觉得布鲁姆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地方。
1.对青年人的学习充满活力的认识方面,布鲁姆承认受性渴望的正当性,而且认为惟有顺应这样的渴望,青年人才会因爱欲的存在才会更激烈地追求知识和完善自己,而且布鲁姆隐含地表达这样一个观点,青年男女的结合如同青年学习知识一般美妙,因为二者都会让人变得更加完满、更加完美,因为二者都会让人跟这个世界发生强烈而深刻的关联。
“由于自己的性渴望而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使学习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与不受这种动机驱动的年轻人有着非常不同的经验”。以性渴望作为青年人的某种学习动力(乃至是最重要的动力),这个与弗洛伊德的学说存在很大的相似处,在弗洛伊德主义看来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是各种时期和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原欲,而年轻人的活力、精力也是这个时期的原欲的外化。所以,阅读此书的多处都能够体会到布鲁姆认为青年人的活力、精力也是一种“能量储备”,即便不是弗洛伊德说的“原欲”也是青年人用来活跃自己、渴求并学习知识的重要前提,为此布鲁姆感慨青年人不加检点的性行为,在床榻耗尽了“本应当用于把想法提升为知识的能量储备”。
2.对教育的引导功用方面,布鲁姆也认为教育在塑造高尚品质方面起到的是“升华”的作用,也就是将青春期的性萌动之动物性的活力升华为高尚的精神,通识教育将年轻人导引到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当中。
这里的表述应该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理解,但个人感受到似乎是布鲁姆在某个程度上地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升华说”(弗洛伊德的升华说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过剩的原欲能量,从而转移到社会认可的事业,主要是艺术,诸如音乐、绘画、文学等,从而实现对原始性能量异化为高级的艺术灵感),其实也让我比较迷惑,因为布鲁姆在后文也明确鄙夷了弗洛伊德的升华说,他写到“弗洛伊德式的眼光对人的真正知识渴望起到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威尼斯之死》”(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中主角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是一位著名作家,将对一位青春期男孩的欲望升华为写作灵感)。
在布鲁姆看来人类有高级的心理现象和低级的心理现象:高级的便是沉思,低级的便是性。他专门援引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有两种伴随着强烈快感的高峰:性交和思考”,布鲁姆否定了人类活动只是原欲异化的观点,认为弗洛伊德以低级的内容来阐释高级的心理现象有失妥当,认为弗洛伊德这种以原欲包打天下的理论 根本就是只有一个焦点的双曲线或椭圆,为此布鲁姆进一步指出了弗洛伊德所忽视的另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或者说出于对追求完美自我的冲动。
“人的心灵就像椭圆或双曲线,心灵现象分布于于两个焦点之间,表现出喻义的多变和模糊。弗洛伊德只看到了心灵的一个焦点,也就是和兽类相同的一点”p90
结合上面布鲁姆说到的教育是对原始激情的精神升华,升华以塑造高贵品质,至少我在位格上看到了他跟弗洛伊德的共通之处,不管是否是单一的低级性能量还是高级的完善你自己的能量,在位置结构上,布鲁姆提及的精神升华和弗洛伊德的升华说都提及并鼓励实现从原始的激情欲望到一个被社会和自我充分认同的高级品质,从低级到高级的一次性跃迁的转换。在另一方面,正是布鲁姆觉得单纯的一个焦点不足以解释人类的高级活动,他尝试寻找更多的焦点。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布鲁姆是否定了弗洛伊德对人类活动的解释,倒不如说是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因为弗洛伊德的那个原欲或力比多仍然是“两个焦点”中的一个,他并未彻底打翻否定了弗洛伊德的那个焦点。
3. “连接性爱到教育的金线”这一说法。很难判定这一说法肯定受到了弗洛伊德影响,但也很难说这一的说法完全没有影响,在个人看来至少布鲁姆的阐述结构带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当然这样的阐述结构似乎也可以从其他的思想家那里略窥一二。
“连接性爱到教育的金线”布鲁姆在文中并未明确指明,通过分析上下文和把握布鲁姆整体思想,其内在含义应该是有两方面,一方面指的这条金线是一个发展的动力或欲望,另一方面还可能指的是完成某个阶段精神升华的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因为动物性的长成出于性爱的渴望并尝试进一步了解世界获取知识(当然包括性知识,还有对异性了解的渴望,以及出于对异性的结合欲望所深刻关联到这个世界并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而在分析这条“连接金线”的上文里面,布鲁姆的行文论证其实是将动物与人进行了对比,首先以动物的发情作为一个低层次的铺垫,“动物的行为就是繁殖,它一直处于这种平稳状态,直到生命开始走下坡”,而将人在动物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拔高,当然布鲁姆的这种拔高首先还是承认了人天然的动物性。在这样的拔高中,布鲁姆说“只在人身上,青春期仅是人生的开始,在他对道德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伟大和更有趣的内容是随后才开始的,并且在文明人中是与他的性爱欲望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布鲁姆也含糊地说到“人似乎是为了自己的性欲而学习”,不过还是认真调整了下措辞“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的学习和人的性欲呈现互为因果的暧昧,在文明人当中还是学习付出的精力更多,但性欲显然又更有动力。
布鲁姆分析到,人的动物性因素需要与人的灵魂的更高境界完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结合,灵魂需要洞察一切告诫欲望,教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动物性的性欲变成人的性欲,本能让位于按照真、善、美的标准所做的选择”。
于是从上面的阐述,本能、欲望、动物性因素这些布鲁姆均予以承认并将其放在一个降低的台阶上,这种承认显然是对自然必然性的顺应、对人的生理心理一般规律的肯定,而另一边的则是灵魂、真善美的标准、高贵品质使人成为人的较高台阶,这样的一个过渡、连接、升华的思路构成布鲁姆的教育哲学的重要方面(还有其他方面,诸如对洞穴隐喻的偏政治性的教育哲学),“性爱与教育的金线”正是布鲁姆的这种二元结构、上下结构的一种文学化表达,毋庸置疑在这样的二元结构在很多思想家里面都有涉及,同时也需指出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离这种说辞血缘最近,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某种程度上将人拉回到动物性的讨论才在当时被群而攻之。在这里不敢说布鲁姆的这样的表述就是直接受此影响,但可以肯定其理论带有一定血缘关联。
二、弗洛伊德之前的尼采
阅读时我所发现背后隐藏的弗洛伊德,还有在意识、无意识和艺术灵感这里有表露,在本书的162页他写到“艺术家是最有意思的现象,他代表着创造力,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他的无意识中充满了怪异的想法和梦,为意识提供各种图像,意识把它们作为既定之物,作为‘世界’,并把它们合理化”,在布鲁姆以艺术家作为人的标准时他运用的正是意识、无意识、梦、创造力这些词句,至少第一次阅读之时能够联想到弗洛伊德,然而仔细阅读思忖,在布鲁姆那里更愿意回溯到尼采,这个被施特劳斯学派认为处于第三波现代化浪潮风口浪尖的弄潮儿。
本书的第二卷对虚无主义的讨论其实是大量地跟尼采对话和分析,从第二卷开始已经极少看到弗洛伊德或精神分析这样的词句,因此其实在布鲁姆的本意当中弗洛伊德的出场基本上也都在第一卷对美国大学生的境况讨论中,而且基本上都是以鄙夷、批评的口气讨论,布鲁姆自己也从来没有在此书提交任何与弗洛伊德的直接思想继承,反而是第二卷对尼采的思想敬重有加(也是施派的传统)。
对于尼采的心理学贡献,布鲁姆给予极高的评价,简直把尼采推及到心理学宗师的地位。“尼采开拓了一个供现代艺术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要探索的巨大领域,从最黑暗的无意识或最黑暗的非洲的深层寻求重振我们衰竭的文化”p162,“尼采使心理学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再次成为可能;上个世纪在心理学中一切有意义的发展,不仅心理分析,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是发生在他发现 的这篇精神大陆的疆域之内”p163。
考虑尼采到弗洛伊德的思想演进,大概可以做这样的猜测,布鲁姆教育哲学的一些思想元素的确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前期),但随着他的学识增加对古典阅读以及恩师列奥•施特劳斯和科耶夫的影响,对柏拉图、卢梭、尼采的思想有再深刻的把握后,布鲁姆也愈加清楚弗洛伊德思想的问题,认识到弗洛伊德师承自尼采甚至其师承可再远追溯到卢梭、柏拉图,因此成熟后的布鲁姆的文本当中对某些跟弗洛伊德理论血缘临近的元素(升华、无意识、性渴望等)他更愿意追本到尼采,更愿意同更高位阶的巨人——尼采对话,所以布鲁姆背后有个弗洛伊德,而带有弗洛伊德元素和结构的讨论布鲁姆将尼采放在前面。
而这样的猜测其实也可以得到本书第二卷部分文字的印证,简单来说有两个观点可以判定:
第一, 布鲁姆很洞悉弗洛伊德的思想学说,而非一般的无知批驳。因为在卷二的部分有布鲁姆认真地同弗洛伊德的对话(不是很长,相对于马克斯•韦伯)
第二, 布鲁姆确认弗洛伊德思想师承自尼采。
在卷二的“德国思想的联系”这一章中布鲁姆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斯•韦伯视为尼采的两位真传弟子,两位真传弟子一个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一个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学,布鲁姆写道“弗洛伊德和韦伯都深受尼采的影响,对于那些熟悉尼采并了解19世纪末德语世界发生的事情的人来说,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他们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分别继承了尼采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思想.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本我’(id)或潜意识,作为最有意义的精神现象之原动力的性冲动,以及升华(sublimation)和神经官能症的相关思想。韦伯最关心的是价值问题、宗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和共同体。弗洛伊德和微博是我们今天十分熟悉的绝大多数语言的直接来源”p102,在弗洛伊德这里,最关键的本我与潜意识、原欲的性冲动和升华等在上文“布鲁姆背后的弗洛伊德”那里提到的各种被我认为与弗洛伊德理论存在血缘关系的部分基本都在这里得到了回应,确实布鲁姆认为弗洛伊德师承自尼采,也确实承认了弗洛伊德理论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而且布鲁姆也承认了弗洛伊德思想本身的伟大。
进一步讨论,其实布鲁姆卷一中对弗洛伊德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讨论中表现出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极大愤慨,而在卷二切换到思想史的研究和思想的演进与分析时,全然收起了对弗洛伊德的偏激,他写到“弗洛伊德和韦伯是前希特勒时代伟大的德国古典传统的一部分,非常受人尊重”,承认弗洛伊德对尼采的非理性因素的进一步阐发,而且布鲁姆也认真在与弗洛伊德对话“让我吃惊的是,弗洛伊德阐述的一切有意识生命的非理性起源,和韦伯阐释的所有价值的相对性,居然没有给他们以及他们的科学的乐观态度带来任何问题。弗洛伊德对文明的未来和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持极端怀疑态度的。他肯定也不是民主或平等的可靠鼓吹者”p104,由此亦可以看到卷一的布鲁姆和卷二的布鲁姆对待弗洛伊德更像两张面孔,卷一的内容更像是写给报刊杂志这样的大众读物,戏谑而偏激,而卷二的内容则是写给同道中人,认真而深刻。
最后简单说一下,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最核心的部分在政治哲学下的讨论,卷一 大学生 是对当时美国大学生各种不良表现的一个现象呈现和问题发掘,而卷二 虚无主义,美国的风格 则是布鲁姆真枪实干地以政治哲学的功底讨论美国虚无主义的历史演进,在政治哲学的宏大视野里梳理和回应的第一卷 美国大学生变成这样或民主社会大学出现这样那样危机的哲学思想演进(在我看来此部分完全可独立拿出来做政治哲学),从卷一到卷二呈现出阅读的陡坡,其精神所致和思想对话完全上了一个高度,卷三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一个回落(卷三开始仍然还是思想史讨论,后半部分呈现明显的回落),继续放眼于现代大学,讨论诸如现代大学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在大学中的分裂,并尝试给出一些药方,读起来稍微轻松些。因此整本书的阅读犹如一个抛物线,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弗洛伊德只是在由低到高的前半截出场,而尼采的则是在卷二里面价值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最重要的对话人物之一,二者的分量有极大差别。
布鲁姆在本书第一卷对弗洛伊德主义大加痛斥,多次说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实践影响让青年人在性行为上随随便便,耗尽了本可以转而用来增加知识储备进而完善自己的能量。
然而在阅读多处关于教育的阐发时,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布鲁姆的背后藏着一个弗洛伊德,这并非说布鲁姆的说辞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阐发,而是感受到布鲁姆对教育的问题核心部分的讨论是带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其思想直接似乎有血亲渊源。至少一些问题的起点、切入点、结构、位阶方面是这样的。正如布鲁姆在《巨人与侏儒》的前言里面说到,他的教育“始于弗洛伊德而终于柏拉图”,从他的实际受教育经历和在书里面大量地批评弗洛伊德可以推定,布鲁姆是非常理解弗洛伊德的,也正因为这样的洞悉不由让我怀疑他所否决的东西会以变种在他的思想当中孕育出来,不是复活而是弗洛伊德的问题意识、观察方式借助布鲁姆这个伟大的“子宫”再生,新生的婴儿正是布鲁姆的教育哲学。
当然,这绝不是说布鲁姆的教育哲学唯一母亲或第一母亲是弗洛伊德,第一母亲显然是柏拉图。正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脱胎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洛克的自然状态是对霍布斯自然状态的改造、康德的道德哲学受卢梭的自由阐发牵引,这样的例子思想史比比皆是,新思想对旧思想的批判和扬弃。
写几处觉得布鲁姆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地方。
1.对青年人的学习充满活力的认识方面,布鲁姆承认受性渴望的正当性,而且认为惟有顺应这样的渴望,青年人才会因爱欲的存在才会更激烈地追求知识和完善自己,而且布鲁姆隐含地表达这样一个观点,青年男女的结合如同青年学习知识一般美妙,因为二者都会让人变得更加完满、更加完美,因为二者都会让人跟这个世界发生强烈而深刻的关联。
“由于自己的性渴望而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使学习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与不受这种动机驱动的年轻人有着非常不同的经验”。以性渴望作为青年人的某种学习动力(乃至是最重要的动力),这个与弗洛伊德的学说存在很大的相似处,在弗洛伊德主义看来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是各种时期和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原欲,而年轻人的活力、精力也是这个时期的原欲的外化。所以,阅读此书的多处都能够体会到布鲁姆认为青年人的活力、精力也是一种“能量储备”,即便不是弗洛伊德说的“原欲”也是青年人用来活跃自己、渴求并学习知识的重要前提,为此布鲁姆感慨青年人不加检点的性行为,在床榻耗尽了“本应当用于把想法提升为知识的能量储备”。
2.对教育的引导功用方面,布鲁姆也认为教育在塑造高尚品质方面起到的是“升华”的作用,也就是将青春期的性萌动之动物性的活力升华为高尚的精神,通识教育将年轻人导引到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当中。
这里的表述应该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理解,但个人感受到似乎是布鲁姆在某个程度上地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升华说”(弗洛伊德的升华说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过剩的原欲能量,从而转移到社会认可的事业,主要是艺术,诸如音乐、绘画、文学等,从而实现对原始性能量异化为高级的艺术灵感),其实也让我比较迷惑,因为布鲁姆在后文也明确鄙夷了弗洛伊德的升华说,他写到“弗洛伊德式的眼光对人的真正知识渴望起到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威尼斯之死》”(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中主角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是一位著名作家,将对一位青春期男孩的欲望升华为写作灵感)。
在布鲁姆看来人类有高级的心理现象和低级的心理现象:高级的便是沉思,低级的便是性。他专门援引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有两种伴随着强烈快感的高峰:性交和思考”,布鲁姆否定了人类活动只是原欲异化的观点,认为弗洛伊德以低级的内容来阐释高级的心理现象有失妥当,认为弗洛伊德这种以原欲包打天下的理论 根本就是只有一个焦点的双曲线或椭圆,为此布鲁姆进一步指出了弗洛伊德所忽视的另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或者说出于对追求完美自我的冲动。
“人的心灵就像椭圆或双曲线,心灵现象分布于于两个焦点之间,表现出喻义的多变和模糊。弗洛伊德只看到了心灵的一个焦点,也就是和兽类相同的一点”p90
结合上面布鲁姆说到的教育是对原始激情的精神升华,升华以塑造高贵品质,至少我在位格上看到了他跟弗洛伊德的共通之处,不管是否是单一的低级性能量还是高级的完善你自己的能量,在位置结构上,布鲁姆提及的精神升华和弗洛伊德的升华说都提及并鼓励实现从原始的激情欲望到一个被社会和自我充分认同的高级品质,从低级到高级的一次性跃迁的转换。在另一方面,正是布鲁姆觉得单纯的一个焦点不足以解释人类的高级活动,他尝试寻找更多的焦点。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布鲁姆是否定了弗洛伊德对人类活动的解释,倒不如说是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因为弗洛伊德的那个原欲或力比多仍然是“两个焦点”中的一个,他并未彻底打翻否定了弗洛伊德的那个焦点。
3. “连接性爱到教育的金线”这一说法。很难判定这一说法肯定受到了弗洛伊德影响,但也很难说这一的说法完全没有影响,在个人看来至少布鲁姆的阐述结构带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当然这样的阐述结构似乎也可以从其他的思想家那里略窥一二。
“连接性爱到教育的金线”布鲁姆在文中并未明确指明,通过分析上下文和把握布鲁姆整体思想,其内在含义应该是有两方面,一方面指的这条金线是一个发展的动力或欲望,另一方面还可能指的是完成某个阶段精神升华的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因为动物性的长成出于性爱的渴望并尝试进一步了解世界获取知识(当然包括性知识,还有对异性了解的渴望,以及出于对异性的结合欲望所深刻关联到这个世界并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而在分析这条“连接金线”的上文里面,布鲁姆的行文论证其实是将动物与人进行了对比,首先以动物的发情作为一个低层次的铺垫,“动物的行为就是繁殖,它一直处于这种平稳状态,直到生命开始走下坡”,而将人在动物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拔高,当然布鲁姆的这种拔高首先还是承认了人天然的动物性。在这样的拔高中,布鲁姆说“只在人身上,青春期仅是人生的开始,在他对道德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伟大和更有趣的内容是随后才开始的,并且在文明人中是与他的性爱欲望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布鲁姆也含糊地说到“人似乎是为了自己的性欲而学习”,不过还是认真调整了下措辞“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的学习和人的性欲呈现互为因果的暧昧,在文明人当中还是学习付出的精力更多,但性欲显然又更有动力。
布鲁姆分析到,人的动物性因素需要与人的灵魂的更高境界完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结合,灵魂需要洞察一切告诫欲望,教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动物性的性欲变成人的性欲,本能让位于按照真、善、美的标准所做的选择”。
于是从上面的阐述,本能、欲望、动物性因素这些布鲁姆均予以承认并将其放在一个降低的台阶上,这种承认显然是对自然必然性的顺应、对人的生理心理一般规律的肯定,而另一边的则是灵魂、真善美的标准、高贵品质使人成为人的较高台阶,这样的一个过渡、连接、升华的思路构成布鲁姆的教育哲学的重要方面(还有其他方面,诸如对洞穴隐喻的偏政治性的教育哲学),“性爱与教育的金线”正是布鲁姆的这种二元结构、上下结构的一种文学化表达,毋庸置疑在这样的二元结构在很多思想家里面都有涉及,同时也需指出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离这种说辞血缘最近,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某种程度上将人拉回到动物性的讨论才在当时被群而攻之。在这里不敢说布鲁姆的这样的表述就是直接受此影响,但可以肯定其理论带有一定血缘关联。
二、弗洛伊德之前的尼采
阅读时我所发现背后隐藏的弗洛伊德,还有在意识、无意识和艺术灵感这里有表露,在本书的162页他写到“艺术家是最有意思的现象,他代表着创造力,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他的无意识中充满了怪异的想法和梦,为意识提供各种图像,意识把它们作为既定之物,作为‘世界’,并把它们合理化”,在布鲁姆以艺术家作为人的标准时他运用的正是意识、无意识、梦、创造力这些词句,至少第一次阅读之时能够联想到弗洛伊德,然而仔细阅读思忖,在布鲁姆那里更愿意回溯到尼采,这个被施特劳斯学派认为处于第三波现代化浪潮风口浪尖的弄潮儿。
本书的第二卷对虚无主义的讨论其实是大量地跟尼采对话和分析,从第二卷开始已经极少看到弗洛伊德或精神分析这样的词句,因此其实在布鲁姆的本意当中弗洛伊德的出场基本上也都在第一卷对美国大学生的境况讨论中,而且基本上都是以鄙夷、批评的口气讨论,布鲁姆自己也从来没有在此书提交任何与弗洛伊德的直接思想继承,反而是第二卷对尼采的思想敬重有加(也是施派的传统)。
对于尼采的心理学贡献,布鲁姆给予极高的评价,简直把尼采推及到心理学宗师的地位。“尼采开拓了一个供现代艺术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要探索的巨大领域,从最黑暗的无意识或最黑暗的非洲的深层寻求重振我们衰竭的文化”p162,“尼采使心理学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再次成为可能;上个世纪在心理学中一切有意义的发展,不仅心理分析,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是发生在他发现 的这篇精神大陆的疆域之内”p163。
考虑尼采到弗洛伊德的思想演进,大概可以做这样的猜测,布鲁姆教育哲学的一些思想元素的确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前期),但随着他的学识增加对古典阅读以及恩师列奥•施特劳斯和科耶夫的影响,对柏拉图、卢梭、尼采的思想有再深刻的把握后,布鲁姆也愈加清楚弗洛伊德思想的问题,认识到弗洛伊德师承自尼采甚至其师承可再远追溯到卢梭、柏拉图,因此成熟后的布鲁姆的文本当中对某些跟弗洛伊德理论血缘临近的元素(升华、无意识、性渴望等)他更愿意追本到尼采,更愿意同更高位阶的巨人——尼采对话,所以布鲁姆背后有个弗洛伊德,而带有弗洛伊德元素和结构的讨论布鲁姆将尼采放在前面。
而这样的猜测其实也可以得到本书第二卷部分文字的印证,简单来说有两个观点可以判定:
第一, 布鲁姆很洞悉弗洛伊德的思想学说,而非一般的无知批驳。因为在卷二的部分有布鲁姆认真地同弗洛伊德的对话(不是很长,相对于马克斯•韦伯)
第二, 布鲁姆确认弗洛伊德思想师承自尼采。
在卷二的“德国思想的联系”这一章中布鲁姆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斯•韦伯视为尼采的两位真传弟子,两位真传弟子一个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一个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学,布鲁姆写道“弗洛伊德和韦伯都深受尼采的影响,对于那些熟悉尼采并了解19世纪末德语世界发生的事情的人来说,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他们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分别继承了尼采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思想.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本我’(id)或潜意识,作为最有意义的精神现象之原动力的性冲动,以及升华(sublimation)和神经官能症的相关思想。韦伯最关心的是价值问题、宗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和共同体。弗洛伊德和微博是我们今天十分熟悉的绝大多数语言的直接来源”p102,在弗洛伊德这里,最关键的本我与潜意识、原欲的性冲动和升华等在上文“布鲁姆背后的弗洛伊德”那里提到的各种被我认为与弗洛伊德理论存在血缘关系的部分基本都在这里得到了回应,确实布鲁姆认为弗洛伊德师承自尼采,也确实承认了弗洛伊德理论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而且布鲁姆也承认了弗洛伊德思想本身的伟大。
进一步讨论,其实布鲁姆卷一中对弗洛伊德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讨论中表现出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极大愤慨,而在卷二切换到思想史的研究和思想的演进与分析时,全然收起了对弗洛伊德的偏激,他写到“弗洛伊德和韦伯是前希特勒时代伟大的德国古典传统的一部分,非常受人尊重”,承认弗洛伊德对尼采的非理性因素的进一步阐发,而且布鲁姆也认真在与弗洛伊德对话“让我吃惊的是,弗洛伊德阐述的一切有意识生命的非理性起源,和韦伯阐释的所有价值的相对性,居然没有给他们以及他们的科学的乐观态度带来任何问题。弗洛伊德对文明的未来和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持极端怀疑态度的。他肯定也不是民主或平等的可靠鼓吹者”p104,由此亦可以看到卷一的布鲁姆和卷二的布鲁姆对待弗洛伊德更像两张面孔,卷一的内容更像是写给报刊杂志这样的大众读物,戏谑而偏激,而卷二的内容则是写给同道中人,认真而深刻。
最后简单说一下,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最核心的部分在政治哲学下的讨论,卷一 大学生 是对当时美国大学生各种不良表现的一个现象呈现和问题发掘,而卷二 虚无主义,美国的风格 则是布鲁姆真枪实干地以政治哲学的功底讨论美国虚无主义的历史演进,在政治哲学的宏大视野里梳理和回应的第一卷 美国大学生变成这样或民主社会大学出现这样那样危机的哲学思想演进(在我看来此部分完全可独立拿出来做政治哲学),从卷一到卷二呈现出阅读的陡坡,其精神所致和思想对话完全上了一个高度,卷三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一个回落(卷三开始仍然还是思想史讨论,后半部分呈现明显的回落),继续放眼于现代大学,讨论诸如现代大学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在大学中的分裂,并尝试给出一些药方,读起来稍微轻松些。因此整本书的阅读犹如一个抛物线,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弗洛伊德只是在由低到高的前半截出场,而尼采的则是在卷二里面价值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最重要的对话人物之一,二者的分量有极大差别。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