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保卫童年就是保卫民族

摩罗说:“一个读书人而没有见识过钱理群讲课的魅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2002年,钱理群从北大教授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游走民间,走向更广阔的讲台。他回母校南京师大附中教中学语文,给“90后”们讲鲁迅。上个月又从东莞走到福州,再到上海,窜了南中国好大一圈,都是到中学里去讲课,给学生讲,也给老师讲。
有人形容他讲课的声音:黄钟大吕,激情四射。即使对方是青年学生,他也喜欢别人称他老钱,而不是什么钱老。他曾被评为北大最受欢迎的教师,一个学生给钱理群写信时说:最喜欢你的笑,笑得那样没有心机那样可爱。他是这个时代最好玩的、仍坚持理想主义的胖老头儿。
《我的精神自传》是钱理群的新书。和普通自传不一样,这本书写得一点都不轻松,钱理群自言:“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这些都是大课题,把它浓缩到个人传记中间,的确是一个比较妥善的办法。
恰逢钱理群在上海讲学,夜里打电话过去采访,他屋里正有好几拨当地的记者。等了一个小时,终于轮到我了,电话那头老钱的嗓音疲惫而沙哑,毕竟是70岁的老人了,白天东奔西波,晚上还要应付记者,实在有点罪过。不过,老钱挺愿意聊,也不摆架子,聊得最多的还是他日下最为关切的中学教育问题。
我还保持着婴儿状态
像钱理群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屈尊”关注中学教育,甚至身体力行去当人民教师,这听上去像梦话,因此显得更为可贵。
“按现在体制,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大学,一共有18年。成长的青少年有哪些渴求,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满足他们?是否尊重了他们的渴求呢?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因为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事情,想到花卉的用处,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地穴。现在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黎明感觉被扼杀了,探索和发现应该是他们的一个权利。”
“我读中学的时候,化学老师做实验,我们感觉像玩魔术。生物老师讲进化论,就像达尔文探险,数学老师讲立体模型,感觉像玩积木。”钱理群是南师附中的高材生,因为成绩太好了,毕业时老师让他做经验介绍,他就说了一点:“一定要有好奇心,要带着探险的精神去听每一堂课。”
“这个经验非常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就是保持婴儿的状态看世界,坦白说:我现在还做到这一点,愈到晚年愈保持这个状态。我每天提早半小时醒,躺在床上就有很多丰富的想像,一天干些什么。你就会有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是每日每时每刻都在进入生命的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一颗‘赤子之心’。”
难忘林庚最后一课
到各地中学里走了一圈,钱理群认为,这些富裕地区的校园建设很漂亮,老师生活也基本衣食无虞,“我以为应该来谈谈教育理想的问题了”。
钱理群对教育有整体性担忧,“中学教育如同应试教育,大学教育如同职业教育,即使北大也这样”。“在应试教育下,中国的语文教育相当边缘化,孩子都不会读书,不读书。”
钱理群回忆起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北大中文系的林庚教授。“那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堂课,我亲自聆听的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课’。当时我刚留校当助教,系主任严家炎老师要我协助组织退休的老教授给全系同学开讲座。林先生欣然同意,并做了认真的准备,和我讨论了一个月,反复琢磨,讲课的题目都换了好几次。最后那天上课了,先生穿着黄皮鞋,整洁而大方,一站在那里,就把大家镇住了。然后,他缓缓地朗声说道:‘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顿时,全场肃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任意发挥,足足讲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全然忘记了时间。但我扶着先生回到家里,先生就病倒了。先生是拼着生命的全力上完这最后一课的,这真是‘天鹅的绝唱’。”
不要剥夺孩子仰望星空的权利
“孩子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两件事:一个是读书,一个是玩。现在真的是颠倒了季节,老人在那里扭秧歌,孩子不玩。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是人的最佳的生存状态,也是最好的教育状态。现在的教育把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也给扼杀掉了。我建议城市里的父母让孩子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不是去旅游,不是去观光,和农村里的孩子一起疯玩,一起玩泥巴,一起下河。这对成长很有好处。”
中国人一向说少年老成,这在中国不是贬义词。但钱理群认为恰恰相反。“鲁迅那一代即指出中国是一个没有充分发展童年的时代,中国人太驯良了,早熟说得好听点其实是早衰,野性蛮性都没有了。现在的教育就是扼杀掉不成熟:孩子,你别做梦了,不做梦就成熟了。梦就这么可怕?梦就是该消灭的东西吗?我们的教育就是把狮子变成老鼠,理由冠冕堂皇:你不成熟。这其实是反教育。”钱理群就此提出一个概念:要敬畏青年,敬畏青春。
“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这都是多美的词语啊,这是大气、锐气、勇气。我在大学演讲时常和他们说:此时不狂,更待何时?现在是在成熟的名义下去扼杀青春。但普遍没有童年的时代,就是一个民族的危机。我们要保卫童年。这是一个任务,实际上就是保卫我们的民族。”
2007年
有人形容他讲课的声音:黄钟大吕,激情四射。即使对方是青年学生,他也喜欢别人称他老钱,而不是什么钱老。他曾被评为北大最受欢迎的教师,一个学生给钱理群写信时说:最喜欢你的笑,笑得那样没有心机那样可爱。他是这个时代最好玩的、仍坚持理想主义的胖老头儿。
《我的精神自传》是钱理群的新书。和普通自传不一样,这本书写得一点都不轻松,钱理群自言:“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这些都是大课题,把它浓缩到个人传记中间,的确是一个比较妥善的办法。
恰逢钱理群在上海讲学,夜里打电话过去采访,他屋里正有好几拨当地的记者。等了一个小时,终于轮到我了,电话那头老钱的嗓音疲惫而沙哑,毕竟是70岁的老人了,白天东奔西波,晚上还要应付记者,实在有点罪过。不过,老钱挺愿意聊,也不摆架子,聊得最多的还是他日下最为关切的中学教育问题。
我还保持着婴儿状态
像钱理群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屈尊”关注中学教育,甚至身体力行去当人民教师,这听上去像梦话,因此显得更为可贵。
“按现在体制,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大学,一共有18年。成长的青少年有哪些渴求,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满足他们?是否尊重了他们的渴求呢?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因为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事情,想到花卉的用处,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地穴。现在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黎明感觉被扼杀了,探索和发现应该是他们的一个权利。”
“我读中学的时候,化学老师做实验,我们感觉像玩魔术。生物老师讲进化论,就像达尔文探险,数学老师讲立体模型,感觉像玩积木。”钱理群是南师附中的高材生,因为成绩太好了,毕业时老师让他做经验介绍,他就说了一点:“一定要有好奇心,要带着探险的精神去听每一堂课。”
“这个经验非常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就是保持婴儿的状态看世界,坦白说:我现在还做到这一点,愈到晚年愈保持这个状态。我每天提早半小时醒,躺在床上就有很多丰富的想像,一天干些什么。你就会有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是每日每时每刻都在进入生命的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一颗‘赤子之心’。”
难忘林庚最后一课
到各地中学里走了一圈,钱理群认为,这些富裕地区的校园建设很漂亮,老师生活也基本衣食无虞,“我以为应该来谈谈教育理想的问题了”。
钱理群对教育有整体性担忧,“中学教育如同应试教育,大学教育如同职业教育,即使北大也这样”。“在应试教育下,中国的语文教育相当边缘化,孩子都不会读书,不读书。”
钱理群回忆起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北大中文系的林庚教授。“那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堂课,我亲自聆听的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课’。当时我刚留校当助教,系主任严家炎老师要我协助组织退休的老教授给全系同学开讲座。林先生欣然同意,并做了认真的准备,和我讨论了一个月,反复琢磨,讲课的题目都换了好几次。最后那天上课了,先生穿着黄皮鞋,整洁而大方,一站在那里,就把大家镇住了。然后,他缓缓地朗声说道:‘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顿时,全场肃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任意发挥,足足讲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全然忘记了时间。但我扶着先生回到家里,先生就病倒了。先生是拼着生命的全力上完这最后一课的,这真是‘天鹅的绝唱’。”
不要剥夺孩子仰望星空的权利
“孩子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两件事:一个是读书,一个是玩。现在真的是颠倒了季节,老人在那里扭秧歌,孩子不玩。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是人的最佳的生存状态,也是最好的教育状态。现在的教育把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也给扼杀掉了。我建议城市里的父母让孩子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不是去旅游,不是去观光,和农村里的孩子一起疯玩,一起玩泥巴,一起下河。这对成长很有好处。”
中国人一向说少年老成,这在中国不是贬义词。但钱理群认为恰恰相反。“鲁迅那一代即指出中国是一个没有充分发展童年的时代,中国人太驯良了,早熟说得好听点其实是早衰,野性蛮性都没有了。现在的教育就是扼杀掉不成熟:孩子,你别做梦了,不做梦就成熟了。梦就这么可怕?梦就是该消灭的东西吗?我们的教育就是把狮子变成老鼠,理由冠冕堂皇:你不成熟。这其实是反教育。”钱理群就此提出一个概念:要敬畏青年,敬畏青春。
“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这都是多美的词语啊,这是大气、锐气、勇气。我在大学演讲时常和他们说:此时不狂,更待何时?现在是在成熟的名义下去扼杀青春。但普遍没有童年的时代,就是一个民族的危机。我们要保卫童年。这是一个任务,实际上就是保卫我们的民族。”
2007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