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漫说,未必不能翻新出奇
作者在后记里说,一开始是被聊斋的丰富想象吸引的,后来读得更多了,慢慢学会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态度,知道经典作品既是一种敞开,也是一种遮蔽。聊斋里那些怪诞疯狂的想象到底指向何处,透露的是蒲松龄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或者情绪,由作者信笔从容道来,要说新奇那绝对不是没有的,然而读完之后,留在脑海里的又绝对不仅仅是个奇字。选几节回味一番:
第一部分《幽冥的箫声》主要是分析笔涉幽冥之爱的女性形象,比如狐鬼的形象寓意及其与青楼的文化同构关系,比如丫鬟为何频频成为女主角,这些纤弱文秀的女子寄予了什么样的审美情趣。
“……有一种心灵盈溢的感觉。但是当我们细细梳绎这感觉,想从这之中得到些什么的时候,却发现除了一种情绪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作者是这么形容聊斋的人鬼恋佳作的:
“具有音乐的特质,那就是你可以感受到它的美妙,但又什么也抓不住。它是纯粹的艺术,是自足的存在,它无法在我们任何具体的经历中坐实,但又确实指向了生命中常有的那种混合着感伤、哀愁与怅惘的感受。”
作者认为幽冥之爱摆脱了中国实用文学传统,显得虚无缥缈,正是这种特性令人感动不已。
第二部分《书生的白日梦》,分析了书生失意客场,得意情场的故事。最精彩的篇章是对《婴宁》最后段落的读解。为什么蒲松龄要设置那样一个情节:婴宁施计惩罚西邻之子。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情节是佛头着粪,违背了婴宁天真浪漫的形象,但作者不这么看,他认为婴宁的笑是藏愚守拙的表现,不是什么天真烂漫,而西邻之子惨死也是势所必然,问题关键在于“谁在看”与“看的是谁”。这个情节的设置,“使得《婴宁》具有了一种浑浊的厚度与质感,透露出一种真正的明清气派。”明清气派在这里,应该是混杂着深深的性压抑的道德判断。
第三部分《熬场的呻吟》,非常有意思。说蒲松龄才华高是没错的,但不见得八股文写得好,举了一些例子来陈述这个观点。写着写着,提及蒲松龄进退失据的矛盾心态,作者表达了宽容和理解之心,觉得虽然蒲松龄不够坚定,但也无可厚非,毕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话题一转,又说现代人未必不犯前人之错,“把时间花费在喝掉一杯又一杯茶水,对领导的每一个眼色都诚惶诚恐的生活状态,并不必(蒲松龄)汲汲于功名更加高明”。从古代转到现代,看的是古书,想的却是当下,这样的治学方法我觉得是很可敬的。
第四部分《乡野的铎铃》,看这个标题就知道关系风俗,关系平头老百姓。我非常喜欢作者评论《犬奸》,短短一篇小文,就读出了那样深刻的意味。比较起来,自己以前读聊斋真的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以然。
第一部分《幽冥的箫声》主要是分析笔涉幽冥之爱的女性形象,比如狐鬼的形象寓意及其与青楼的文化同构关系,比如丫鬟为何频频成为女主角,这些纤弱文秀的女子寄予了什么样的审美情趣。
“……有一种心灵盈溢的感觉。但是当我们细细梳绎这感觉,想从这之中得到些什么的时候,却发现除了一种情绪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作者是这么形容聊斋的人鬼恋佳作的:
“具有音乐的特质,那就是你可以感受到它的美妙,但又什么也抓不住。它是纯粹的艺术,是自足的存在,它无法在我们任何具体的经历中坐实,但又确实指向了生命中常有的那种混合着感伤、哀愁与怅惘的感受。”
作者认为幽冥之爱摆脱了中国实用文学传统,显得虚无缥缈,正是这种特性令人感动不已。
第二部分《书生的白日梦》,分析了书生失意客场,得意情场的故事。最精彩的篇章是对《婴宁》最后段落的读解。为什么蒲松龄要设置那样一个情节:婴宁施计惩罚西邻之子。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情节是佛头着粪,违背了婴宁天真浪漫的形象,但作者不这么看,他认为婴宁的笑是藏愚守拙的表现,不是什么天真烂漫,而西邻之子惨死也是势所必然,问题关键在于“谁在看”与“看的是谁”。这个情节的设置,“使得《婴宁》具有了一种浑浊的厚度与质感,透露出一种真正的明清气派。”明清气派在这里,应该是混杂着深深的性压抑的道德判断。
第三部分《熬场的呻吟》,非常有意思。说蒲松龄才华高是没错的,但不见得八股文写得好,举了一些例子来陈述这个观点。写着写着,提及蒲松龄进退失据的矛盾心态,作者表达了宽容和理解之心,觉得虽然蒲松龄不够坚定,但也无可厚非,毕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话题一转,又说现代人未必不犯前人之错,“把时间花费在喝掉一杯又一杯茶水,对领导的每一个眼色都诚惶诚恐的生活状态,并不必(蒲松龄)汲汲于功名更加高明”。从古代转到现代,看的是古书,想的却是当下,这样的治学方法我觉得是很可敬的。
第四部分《乡野的铎铃》,看这个标题就知道关系风俗,关系平头老百姓。我非常喜欢作者评论《犬奸》,短短一篇小文,就读出了那样深刻的意味。比较起来,自己以前读聊斋真的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以然。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