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代重臣开出的药方

读中国近代史,晚请是个饶不开的心结,那里有着太多令人叹息的悲剧——一而再的战败、一而再的割地、一而再的赔款,所谓自通商以来,似乎唯有丧权辱国。对于如此不堪的国是,当时作为晚请一代重臣的张南皮,给重病中的帝国开出了什么药方呢?那就不能不读南皮先生的《劝学篇》。该书当时的印刷量在两百万册,可谓影响巨大。
南皮先生自己总结的《劝学篇》要义是五知:
一、知耻(也就是要了解中国不如其他国家的地方)
一、知惧(也就是要惧怕中国成为那些在当时或灭亡或被瓜分的国家)
一、知变(要知道改变教育,行变法之道)
一、知要(要知道中学致用为要,西学中政治为要)
一、知本(不忘记中国的名教/纲常根本)
其写作目的是希望海内士大夫可以知亡而知强。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其实质还在于维护中国的名教和纲常,这也体现了南皮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用西学,必须先学好中学。
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个人比较推崇外篇,主要说的是如果改良中国:希望可以开化民智,鼓励士子游学海外(南皮推崇旅日),奖励开办新式学堂,改革学制,多翻译外国著作,鼓励士民多阅读新闻报刊来了解天下事,倡导有节制地变更中国的制度(但是他主张君权而反对民权),改革科举的内容使通过科举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奖励工商和农业来振兴中华经济,倡导新式的武备学堂和矿业学校,主张广修铁路,各省要互相交流,不要过多指望在自身军力不足的情况下弭兵,反对攻击孔子学说等等。其中不少建议,在当时有着深远的意义,并被不少人所采纳——比如游学日本。
最后附南皮先生的简介: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南皮先生自己总结的《劝学篇》要义是五知:
一、知耻(也就是要了解中国不如其他国家的地方)
一、知惧(也就是要惧怕中国成为那些在当时或灭亡或被瓜分的国家)
一、知变(要知道改变教育,行变法之道)
一、知要(要知道中学致用为要,西学中政治为要)
一、知本(不忘记中国的名教/纲常根本)
其写作目的是希望海内士大夫可以知亡而知强。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其实质还在于维护中国的名教和纲常,这也体现了南皮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用西学,必须先学好中学。
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个人比较推崇外篇,主要说的是如果改良中国:希望可以开化民智,鼓励士子游学海外(南皮推崇旅日),奖励开办新式学堂,改革学制,多翻译外国著作,鼓励士民多阅读新闻报刊来了解天下事,倡导有节制地变更中国的制度(但是他主张君权而反对民权),改革科举的内容使通过科举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奖励工商和农业来振兴中华经济,倡导新式的武备学堂和矿业学校,主张广修铁路,各省要互相交流,不要过多指望在自身军力不足的情况下弭兵,反对攻击孔子学说等等。其中不少建议,在当时有着深远的意义,并被不少人所采纳——比如游学日本。
最后附南皮先生的简介: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