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地下室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作品中,他更多的是关注下层人们的痛苦。而这些痛苦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直到他经历了死刑-改判-流放,经过了牢狱那种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之后,才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这种视角雏形初见于《死屋手记》。
《死屋手记》记录的是陀翁在西伯利亚的监狱中种种状况。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人性暴露出了平时难以预料到的样子。但如果说,“死屋”是外在的强迫,那么当陀思妥耶夫斯基逃脱了这个“死屋”之后,他便意识到了人被更大根植于内在的“地下室”所包围。这“地下室”我们不易察觉,但却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在人和人的回忆录中总有这样一些东西,除了自己的朋友外,他不愿意向所有的人公开。还有这样一些东西,他对朋友也不愿意公开,除非对他自己,而且还要保密。但是最后还有这样一些东西,这人连对自己也害怕公开,可是这样的东西,任何一个正派人都积蓄了很多很多。(p35)”而这些东西,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希望通过地下室人揭露给我们看的。这些东西是非理性的,但是它们却居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只是程度不同。而通过这种揭示,来驳斥那种依据精心计算的,完全理性设计的,能给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人间天堂的理论。也就是那些依据功利主义及合理利己主义基础上的解决方案。“你怎么知道人不仅可以改造而且必须这么来改造?(P29)”真的会有一种普遍适用于人类的规律么?(参考第9节)。
整部小说分成两章“地下室”与“雨雪霏霏”。“地下室”一章中陀的写法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他是套着小说外壳的哲学论文,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成是作者提出了问题。而“雨雪霏霏”则通过地下室人的所作所为来验证。但就如前面所说,实际上地下室人居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不过这并不是说他就是好的。因此,在验证的同时也暴露了“地下室人”本质的问题。
关于第一章:第一章的重点应该是到了第7节才明确的体现了出来。而前6节中地下室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疯疯癫癫的状态,则应该是他以他的视角所感受到的世界。而对于我们这些读者,猛一上来看到这样的状况,确实有些不知所云,但到了第7节就清晰明了了。
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是谁第一个宣告,一个人之所以净干卑鄙下流的事,那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利益;如果让这个人受到教育,……,立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因为他受到了教育,已经懂得自己的真正利益,……,没有一个人会明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却反其道而行之而行之的……(P19)”可事实往往相反“……有些人明知道,也就是说完全懂得自己的真正利益,可是他们硬是吧自己的利益摆到次要地位,奋不顾身的应要走斜路……(P19)”。一个人绝对有可能完全避开各种符合我们利益的“清单”而仅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而他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即是证明人毕竟是人(参考第8节)。
在第二章“雨雪霏霏”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主人公,地下室人的各种行为来验证了这个问题。
在这一章里,地下室人陷入了无休无止的自我证实中,由于封闭于他人,因而时刻要求的只是“自我”的存在。这自我的存在表现为完全不受理性控制的“我想要”并实际的做的过程中。
第一个故事,地下室人在涅瓦大街上与一个军官相遇,以为地下室人的穿着低劣,并且会不由自主的给军官让路而伤到了自尊。这时候他想要获得的是和军官同等的地位,因此不希望给军官让路。他是如何做的呢?他通过借钱,甚至卖掉了很适合自己的大衣,来换取一件不适合自己但却惊艳的衣服,来希望获得和军官外在的相等。而后通过自己不给军官让路来体现平等。
这一点,在于兹维尔科夫与妓女丽莎中也有体现。其实这样的情形,不同层面的不断的表现在我们现实的的生活当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理性确实仅仅是理性,而非全部生活的意愿。理性在此时也无法控制我们,他验证了第一章中陀翁的观点,但同时也就由此同时展现出了我们心灵中那些不可判断的部分。
而最后,在地下室人和妓女丽莎的故事中。实际上丽莎是作为地下室人现实的体现。也就是说,作为妓女丽莎即是地下室人。而地下室人对丽莎的长篇劝导,在更高意义上实际上是对于自己的劝说。我们可以将妓院看成是地下室。而最后,地下室人则通过在丽莎听了他的话决定放弃妓院生活的时候,侮辱了丽莎,由此完成了对这一思想的自杀。他依然选择了独自呆在地下室,选择了廉价的幸福。
《死屋手记》记录的是陀翁在西伯利亚的监狱中种种状况。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人性暴露出了平时难以预料到的样子。但如果说,“死屋”是外在的强迫,那么当陀思妥耶夫斯基逃脱了这个“死屋”之后,他便意识到了人被更大根植于内在的“地下室”所包围。这“地下室”我们不易察觉,但却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在人和人的回忆录中总有这样一些东西,除了自己的朋友外,他不愿意向所有的人公开。还有这样一些东西,他对朋友也不愿意公开,除非对他自己,而且还要保密。但是最后还有这样一些东西,这人连对自己也害怕公开,可是这样的东西,任何一个正派人都积蓄了很多很多。(p35)”而这些东西,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希望通过地下室人揭露给我们看的。这些东西是非理性的,但是它们却居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只是程度不同。而通过这种揭示,来驳斥那种依据精心计算的,完全理性设计的,能给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人间天堂的理论。也就是那些依据功利主义及合理利己主义基础上的解决方案。“你怎么知道人不仅可以改造而且必须这么来改造?(P29)”真的会有一种普遍适用于人类的规律么?(参考第9节)。
整部小说分成两章“地下室”与“雨雪霏霏”。“地下室”一章中陀的写法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他是套着小说外壳的哲学论文,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成是作者提出了问题。而“雨雪霏霏”则通过地下室人的所作所为来验证。但就如前面所说,实际上地下室人居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不过这并不是说他就是好的。因此,在验证的同时也暴露了“地下室人”本质的问题。
关于第一章:第一章的重点应该是到了第7节才明确的体现了出来。而前6节中地下室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疯疯癫癫的状态,则应该是他以他的视角所感受到的世界。而对于我们这些读者,猛一上来看到这样的状况,确实有些不知所云,但到了第7节就清晰明了了。
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是谁第一个宣告,一个人之所以净干卑鄙下流的事,那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利益;如果让这个人受到教育,……,立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因为他受到了教育,已经懂得自己的真正利益,……,没有一个人会明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却反其道而行之而行之的……(P19)”可事实往往相反“……有些人明知道,也就是说完全懂得自己的真正利益,可是他们硬是吧自己的利益摆到次要地位,奋不顾身的应要走斜路……(P19)”。一个人绝对有可能完全避开各种符合我们利益的“清单”而仅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而他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即是证明人毕竟是人(参考第8节)。
在第二章“雨雪霏霏”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主人公,地下室人的各种行为来验证了这个问题。
在这一章里,地下室人陷入了无休无止的自我证实中,由于封闭于他人,因而时刻要求的只是“自我”的存在。这自我的存在表现为完全不受理性控制的“我想要”并实际的做的过程中。
第一个故事,地下室人在涅瓦大街上与一个军官相遇,以为地下室人的穿着低劣,并且会不由自主的给军官让路而伤到了自尊。这时候他想要获得的是和军官同等的地位,因此不希望给军官让路。他是如何做的呢?他通过借钱,甚至卖掉了很适合自己的大衣,来换取一件不适合自己但却惊艳的衣服,来希望获得和军官外在的相等。而后通过自己不给军官让路来体现平等。
这一点,在于兹维尔科夫与妓女丽莎中也有体现。其实这样的情形,不同层面的不断的表现在我们现实的的生活当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理性确实仅仅是理性,而非全部生活的意愿。理性在此时也无法控制我们,他验证了第一章中陀翁的观点,但同时也就由此同时展现出了我们心灵中那些不可判断的部分。
而最后,在地下室人和妓女丽莎的故事中。实际上丽莎是作为地下室人现实的体现。也就是说,作为妓女丽莎即是地下室人。而地下室人对丽莎的长篇劝导,在更高意义上实际上是对于自己的劝说。我们可以将妓院看成是地下室。而最后,地下室人则通过在丽莎听了他的话决定放弃妓院生活的时候,侮辱了丽莎,由此完成了对这一思想的自杀。他依然选择了独自呆在地下室,选择了廉价的幸福。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