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理想主义者的良师益友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举世震惊。此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们之间,就流行开来一种指责西方各国政府的思潮。他们认为,如果在当时,西方政府能够决心以武力介入卢旺达的内战,则可以制止那场大屠杀。
后来,在1999年的科索战争期间,美国用兵巴尔干半岛;9•11之后,美国政府又出兵进攻伊拉克,终于实践了那些理想主义的学者们的主张。并且倚仗强大的空中力量,一举全胜。在西方的理想主义学者们看来,这表明了正义的理念得到了伸张,而恶人们遭到了应有的严惩。
但是,2006年, 伊拉克却因为宗教分歧而引发了暴力冲突,其恐怖程度,甚至与以前的萨达姆政府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此,部分的狂热理想主义者开始反思。至少,他们意识到自己此前的主张是存在缺陷的。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D•卡普兰就在此书中坦承,他自己起初也服膺于理想主义。但是,在伊拉克战争前后,亲身的经历促使他开始了更深入的反思。
作者甚至提出,以伊拉克的地理、历史环境而言,一个严厉、专治的政府维持着平静的秩序,也许并不是最糟糕的选择。否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族群之间,必然会陷入腥风血雨的仇杀恶斗之中。在这片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自从远古洪荒时代以来,就浸透了许多不同民族人群的鲜血。
作者以同样做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尼罗河流域为例,叙述说,埃及地区北抵地中海南岸,四周有沼泽沙漠天险把埃及与周围地区隔离开来,所以在历史上很少遭到外来敌人的入侵,在安全平稳的环境下独立自主地发展着自己的文明。
但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这片土地位于人类迁徙旅途的枢纽地区,四周平坦,无险可守,无论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谁,都很难抵挡入侵者的攻击。
所以,如果忽略了地理的历史因素,则无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做出正确的评判。自从古希腊的史学大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迄于近代地缘政治理论大师麦金德、麦克尼尔、霍奇森诸人,都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但是,也恰恰是因为地缘历史学科中最精辟的理论,却使得这门学科遭到了理想主义学者们的极度厌恶。看起来,似乎是因为对地理历史的强调,相形之下,抹杀了人类行为的能动作用。伟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改变世界的强烈信仰……,诸如此类的最为理想主义者们所珍视的人类品质,似乎都在地缘政治理论的冷酷论述之中,被贬低得无足轻重了。
但是,正如作者所述,观察欧洲的地理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欧洲大陆拥着极为复杂的地理环境。既有肥沃的平原,宽阔的大河,也有绵延高耸的山脉、曲折漫长的海岸。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地理条件下,欧洲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克服种种不利条件,成为了欧洲大陆的真正主人。
作者在书中引述了希罗多德《历史》的一个故事:波斯大臣阿塔巴努斯劝阻大流士国王不要去进攻斯基泰人。因为斯基泰人是游牧民族,飘忽往来于严寒荒野之地。装备精良的波斯大军深入敌境之后,无所施展其武力。大流士不听劝谏,执意出兵。最后粮草不济,无功而返。
所以,正确地评估地理环境的因素,并不是一种宿命的态度,而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适应地理条件所迈出的第一步。
“统治东欧者,必定统治心脏地带。统治心脏地带者,必定统治世界岛。统治世界岛者,必定统治全世界。”
在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中,所谓的‘心脏地带’,就是历史地理的枢纽。因研究对象不同,这‘心脏地带’的范围也有所不同。如果以西欧为研究对象,则东欧平原是为心脏地带。若以环地中海为研究对象,则希腊土耳其之近东地区是为心脏地带。若以欧亚大陆为研究对象,则中亚高原是为心脏地带。
细读此书中有关于‘心脏地带’的论述之后,感觉似乎与古代中国政治理论的‘中原’观念十分接近。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与‘统治心脏地带者,必定统治世界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书的作者既然是美国人,那么,他在观察世界形势时,就总是从维护美国的立场来加以考虑,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相对于欧亚大陆,无论是英伦三岛,或是美洲大陆,都仅仅是海外孤岛而已。英国的地缘政治学大师麦金德站在大英帝国的立场上,主张遏制欧陆强权普鲁士、俄罗斯。二战期间的美国人斯皮克曼则更多地主张从海洋方面钳制欧亚大陆,唯如此,才可以长久保持美国在西半球的统治地位。
本书的作者深受麦金德与斯皮克曼的影响,所以,在此书的精辟论述之中,也混杂有一些并不怎么经得起推敲的观点,我们在阅读时,对于其中的某些论述,应该是有所鉴别的。
后来,在1999年的科索战争期间,美国用兵巴尔干半岛;9•11之后,美国政府又出兵进攻伊拉克,终于实践了那些理想主义的学者们的主张。并且倚仗强大的空中力量,一举全胜。在西方的理想主义学者们看来,这表明了正义的理念得到了伸张,而恶人们遭到了应有的严惩。
但是,2006年, 伊拉克却因为宗教分歧而引发了暴力冲突,其恐怖程度,甚至与以前的萨达姆政府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此,部分的狂热理想主义者开始反思。至少,他们意识到自己此前的主张是存在缺陷的。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D•卡普兰就在此书中坦承,他自己起初也服膺于理想主义。但是,在伊拉克战争前后,亲身的经历促使他开始了更深入的反思。
作者甚至提出,以伊拉克的地理、历史环境而言,一个严厉、专治的政府维持着平静的秩序,也许并不是最糟糕的选择。否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族群之间,必然会陷入腥风血雨的仇杀恶斗之中。在这片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自从远古洪荒时代以来,就浸透了许多不同民族人群的鲜血。
作者以同样做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尼罗河流域为例,叙述说,埃及地区北抵地中海南岸,四周有沼泽沙漠天险把埃及与周围地区隔离开来,所以在历史上很少遭到外来敌人的入侵,在安全平稳的环境下独立自主地发展着自己的文明。
但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这片土地位于人类迁徙旅途的枢纽地区,四周平坦,无险可守,无论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谁,都很难抵挡入侵者的攻击。
所以,如果忽略了地理的历史因素,则无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做出正确的评判。自从古希腊的史学大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迄于近代地缘政治理论大师麦金德、麦克尼尔、霍奇森诸人,都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但是,也恰恰是因为地缘历史学科中最精辟的理论,却使得这门学科遭到了理想主义学者们的极度厌恶。看起来,似乎是因为对地理历史的强调,相形之下,抹杀了人类行为的能动作用。伟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改变世界的强烈信仰……,诸如此类的最为理想主义者们所珍视的人类品质,似乎都在地缘政治理论的冷酷论述之中,被贬低得无足轻重了。
但是,正如作者所述,观察欧洲的地理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欧洲大陆拥着极为复杂的地理环境。既有肥沃的平原,宽阔的大河,也有绵延高耸的山脉、曲折漫长的海岸。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地理条件下,欧洲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克服种种不利条件,成为了欧洲大陆的真正主人。
作者在书中引述了希罗多德《历史》的一个故事:波斯大臣阿塔巴努斯劝阻大流士国王不要去进攻斯基泰人。因为斯基泰人是游牧民族,飘忽往来于严寒荒野之地。装备精良的波斯大军深入敌境之后,无所施展其武力。大流士不听劝谏,执意出兵。最后粮草不济,无功而返。
所以,正确地评估地理环境的因素,并不是一种宿命的态度,而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适应地理条件所迈出的第一步。
“统治东欧者,必定统治心脏地带。统治心脏地带者,必定统治世界岛。统治世界岛者,必定统治全世界。”
在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中,所谓的‘心脏地带’,就是历史地理的枢纽。因研究对象不同,这‘心脏地带’的范围也有所不同。如果以西欧为研究对象,则东欧平原是为心脏地带。若以环地中海为研究对象,则希腊土耳其之近东地区是为心脏地带。若以欧亚大陆为研究对象,则中亚高原是为心脏地带。
细读此书中有关于‘心脏地带’的论述之后,感觉似乎与古代中国政治理论的‘中原’观念十分接近。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与‘统治心脏地带者,必定统治世界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书的作者既然是美国人,那么,他在观察世界形势时,就总是从维护美国的立场来加以考虑,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相对于欧亚大陆,无论是英伦三岛,或是美洲大陆,都仅仅是海外孤岛而已。英国的地缘政治学大师麦金德站在大英帝国的立场上,主张遏制欧陆强权普鲁士、俄罗斯。二战期间的美国人斯皮克曼则更多地主张从海洋方面钳制欧亚大陆,唯如此,才可以长久保持美国在西半球的统治地位。
本书的作者深受麦金德与斯皮克曼的影响,所以,在此书的精辟论述之中,也混杂有一些并不怎么经得起推敲的观点,我们在阅读时,对于其中的某些论述,应该是有所鉴别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