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写中华史
易中天写中华史
文 / 木叶(刘江涛)
“梦中惊醒后,女娲开始造人。”
易中天给女娲设计了一梦,一惊,一醒。继而,化用鲁迅小说《补天》的片段,描写了此刻的景致,“天边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女娲却不理会谁在下去,谁正上来。”紧接着,回车,抛出自己的观点:
女娲是一只大青蛙。
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第一卷第一章之开篇部分。
几乎是一个缩影。此书之所以得到追捧,与如此这般的对文字和故事的经营有关;此书引发非议或质疑,亦部分地源自这样的行文和立论。
谁见过女娲做梦呢?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亦不过说,“伊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而易中天大笔一摇,就给凿实了。虚构与史实,尤其是面对久远的历史(或神话),确乎是个难题。
说来,决计写这么一部书,易中天也是有着一个梦的。
问,如若路金波不相邀,会有这部中华史吗?答,会,但可能是另一面貌和规模。
言外之意,这并非命题作文。他在博客中是这么说的,“必须重写中华史,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早在5月2日,易中天便挂出了博文:《我为什么要从女娲写到邓小平──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致读者》。书的出版方,“果麦”掌门人路金波,紧随其后发了微博。很快,安徽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丁怀超发微博称,“直觉告诉我,易中天教授精神发生了问题,或者是我自己的精神发生了问题。这样的‘大历史’书,也许能够博得一时叫好,却无法自立于史书丛林之中。易老师著作已经等身,引人收藏细读者有几种?与其如此疯狂地写那么多书,莫如五年写出一本书来。”
一时间,易中天精神出问题,易著中华史是疯狂史,重写中华史是一场文化扯淡,消费中华历史……凡此种种,耐人寻味。
值得注意的是,至此,所有板砖,无不是在尚未见过、读过此书的情况下砸来的(当然也有大V,如薛蛮子,表示“期待”易著)。面对质疑或猜测,易中天看得开,甚至自嘲“犯贱”。后来,他在给我签名时,写的是“木叶君批评”,与习见的“雅正”“惠存”不同。此人见多了风雨,并自认经得起。
书的首发,是在两周后的16日,地点北大。是日,易中天还做了演讲,名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相关内容,亦即此书的总序,在《南方周末》上有所发表。这一套中华史,至此只出版了两卷,卷1《祖先》,卷2《国家》。三四卷,预计在香港书展上首发。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事先张扬的畅销书。
一个人几年内要完成一部通史,洋洋三十六卷,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优劣暂且不论,已有人追问有无代笔。易中天说,不会“请别人来写,我再来改,比我亲自写要累得多。”事实上,每卷只有6万到7万字,平均下来,每天写1000字,工作量并不夸张。因此,不会粗制滥造。毕竟自己不差钱,也不愿砸牌子。老年人就是要折腾,要爽快。
易中天坦言,有一个顾问团队,不过暂且公布一个人,书上也标注了,学术顾问:陈勤(还有首席顾问:曹永正)。“这个顾问团队由于顾问本人的要求,他们不愿意抛头露面,所以恕不能公布名单以及他们的身份和来历。但是所有顾问们的意见我都亲自记录在案,存在电脑里,36卷全部完成以后,如果他们同意,我将公之于众,以示不敢专私。”
书的腰封,“轻松好读的中华正史”。轻松好读,比较易于理解,易中天善于“浅出”。正史,有多正呢?尽管,易中天绝非戏说之人。
这也就由外围来到了内里。先得理清起止年代。一直说上下五千年,易中天突然来了个3700年,普通读者不适应。易中天说,“上下五千年”是文化,3700年是文明;据最新的“碳14测定”,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二里头文化”,它的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所以易中天中华史是3700年;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不科学、不严谨,要改。
这说法,有意味。不少人,初读权威的《剑桥中国史》,也拐不过弯来,人家第一卷是从秦汉讲起,当然,这和他们对夏商周等资料的占有也有关。三皇五帝女娲后羿,固然神奇美好,而史家有原则,若不确定,宁可付之阙如,毕竟有文字、文献和考古证据的,才是确定的文明史。
易中天又说,“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国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而有人觉得,易中天对于全球历史的理解有些简单化,片面化,或者说先入为主。接下去还有多卷,大家明眼。
自己特别得益于哪一史书或史家,他没有说,而表示迪弗的推理小说《石猴子》,对中华史的写作有助益。他喜欢“侦破”这样的词。
他还对我说,“我看《美国:我们的故事》,真是感慨啊,制宪会议那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居然只有几个镜头,一笔带过。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看了这部纪录片,他更明确了该怎么写,“很多历史事件在我书里名字都不会出现,王莽篡汉,肯定不写,或者一笔带过。光武帝有什么好写的,汉代皇帝就写一个汉武帝”。
联合出品人李蕾提到,有人在意易中天的专业背景,尤其是,他这些年关注的领域都不是纯历史,为什么要跨界来做这件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她不明白,天下在哪儿?什么叫冒天下之大不韪?“谁会希望只有一个人一件事一种标准答案和一个声音呢?我觉得易老师也不会成为标准答案,但是第一,易老师能让更多的人对历史有好奇心,唤起大家的兴趣,这很重要,功不可没。第二,当他把自己作为靶子树在这里的时候,就提供了不一样的声音。当你要打靶的时候,你就要有判断力,你自己选择,这就很好。”
“黄帝出场时,很拉风”。除了这种鲜活,易中天也注重思辨。在刊于《南方周末》的文章里,他将全球文明分为“三个世界”。中华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属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综合排名为斯拉夫、印度、非洲、日本、拉美、犹太文明。第三世界包括朝鲜、蒙古、东南亚等等。他还说,第三世界的作用相当于股市中的散户,大鳄则是前三甲。易中天不止一次亮出,中华史可分为三段:邦国时期、帝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区隔此三者的那两刀或两大瞬间,一是“秦兼天下”,一为“辛亥革命”。在《祖先》里,他写道,从史前到文明,人类的社会组织依次是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从文化程度看,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点、面、片、圈、国。在前两卷里,他还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如称女娲是蛙,而不是蛇;鲧应该是大禹的“母亲”,而不是父亲;禅让是不得不让,没什么高风亮节……他的观点究竟立得住与否,值得关注。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认为易中天这是个人写通史,值得鼓励。学者张鸣说,易中天用90后式的新鲜表达,带领读者一起穿越古今。不过,终究,史学家主动谈及易著中华史的很少,客观而深入地解读、商榷尤其少见。
越是少见,越是微妙。费思量。
他这是在做一个大工程,路金波是重要推手。路金波有一个畅想:在全书出齐后的那一年,《易中天中华史》可累计销售100万套,即3600万册。按均价35元计算,码洋12.96亿。营销顾问吴怀尧说,至五月底,已发出15万套,即30万册。
这一役,看上去很成功。
作家木心很喜欢纪德的一句话:“别人比成功,我愿比永久。”我不禁想到,大约八十年前,经傅斯年推荐,张荫麟受委托开始撰写一部历史书。后来,张荫麟英年早逝,年仅37岁,而这部《中国史纲》成了传世经典。早先,梁启超得其文便叹曰,“此天才也”。而陈寅恪也誉之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有意味的是,受委托时,本是要写一部历史教科书,针对的是中学生,最终“却”成了杰作。访谈中得知,易中天也很欣赏张荫麟。还有一例,便是《黎东方讲史》,雅俗人士亦多有赞许……
纸上的历史,源自活生生的过往。纵然,历史可能因一朵玫瑰而变了脸,或因一场雨一个回车键而掉转了方向,但它终究是世界的曾经,是“人类的传记”,蕴涵着真实,常识,温暖,民主,自由,恍惚,虚假,背叛,丑恶,腐朽,极-权……历史昭昭,历史静默。在历史之外,还有什么?处于历史和现实之中,一个个人又将何为?
于是,想说,治史事大,不必求全,不必求快,质为根本,识关久远。
无可争辩的是,易中天已然一个现象。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明星式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当下,面对历史,面对媒体,面对大众……具体到这部中华史的书写,他虽有豪言,却也不过是试着用侦破的方式,用直觉、逻辑和证据,去探测中华文明中的一些秘密,去叩问何为中华梦、中华魂,并试着给出自己的说法。至于在“中华史”之前缀以一个人的名号,有人说妄,有人说胡闹,有人一笑,时代不同了呀,不就是一部书么……而非官方著史非集体著史的解释,亦算是一种努力或可能。深浅凭思,得失在己,毁誉由人。
赘述一句,人世沧桑,宇宙旷莽。无论是否进入了文本,或进入了什么样的文本,历史始终活着,在不断运动之中,一方面,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方面,推动并汲取着现实和未来。
(刊于《上海电视》2013年6月B期,标题为“试着侦破中华文明的一些秘密”。本文比刊出版略长)
文 / 木叶(刘江涛)
“梦中惊醒后,女娲开始造人。”
易中天给女娲设计了一梦,一惊,一醒。继而,化用鲁迅小说《补天》的片段,描写了此刻的景致,“天边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女娲却不理会谁在下去,谁正上来。”紧接着,回车,抛出自己的观点:
女娲是一只大青蛙。
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第一卷第一章之开篇部分。
几乎是一个缩影。此书之所以得到追捧,与如此这般的对文字和故事的经营有关;此书引发非议或质疑,亦部分地源自这样的行文和立论。
谁见过女娲做梦呢?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亦不过说,“伊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而易中天大笔一摇,就给凿实了。虚构与史实,尤其是面对久远的历史(或神话),确乎是个难题。
说来,决计写这么一部书,易中天也是有着一个梦的。
问,如若路金波不相邀,会有这部中华史吗?答,会,但可能是另一面貌和规模。
言外之意,这并非命题作文。他在博客中是这么说的,“必须重写中华史,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早在5月2日,易中天便挂出了博文:《我为什么要从女娲写到邓小平──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致读者》。书的出版方,“果麦”掌门人路金波,紧随其后发了微博。很快,安徽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丁怀超发微博称,“直觉告诉我,易中天教授精神发生了问题,或者是我自己的精神发生了问题。这样的‘大历史’书,也许能够博得一时叫好,却无法自立于史书丛林之中。易老师著作已经等身,引人收藏细读者有几种?与其如此疯狂地写那么多书,莫如五年写出一本书来。”
一时间,易中天精神出问题,易著中华史是疯狂史,重写中华史是一场文化扯淡,消费中华历史……凡此种种,耐人寻味。
值得注意的是,至此,所有板砖,无不是在尚未见过、读过此书的情况下砸来的(当然也有大V,如薛蛮子,表示“期待”易著)。面对质疑或猜测,易中天看得开,甚至自嘲“犯贱”。后来,他在给我签名时,写的是“木叶君批评”,与习见的“雅正”“惠存”不同。此人见多了风雨,并自认经得起。
书的首发,是在两周后的16日,地点北大。是日,易中天还做了演讲,名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相关内容,亦即此书的总序,在《南方周末》上有所发表。这一套中华史,至此只出版了两卷,卷1《祖先》,卷2《国家》。三四卷,预计在香港书展上首发。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事先张扬的畅销书。
一个人几年内要完成一部通史,洋洋三十六卷,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优劣暂且不论,已有人追问有无代笔。易中天说,不会“请别人来写,我再来改,比我亲自写要累得多。”事实上,每卷只有6万到7万字,平均下来,每天写1000字,工作量并不夸张。因此,不会粗制滥造。毕竟自己不差钱,也不愿砸牌子。老年人就是要折腾,要爽快。
易中天坦言,有一个顾问团队,不过暂且公布一个人,书上也标注了,学术顾问:陈勤(还有首席顾问:曹永正)。“这个顾问团队由于顾问本人的要求,他们不愿意抛头露面,所以恕不能公布名单以及他们的身份和来历。但是所有顾问们的意见我都亲自记录在案,存在电脑里,36卷全部完成以后,如果他们同意,我将公之于众,以示不敢专私。”
书的腰封,“轻松好读的中华正史”。轻松好读,比较易于理解,易中天善于“浅出”。正史,有多正呢?尽管,易中天绝非戏说之人。
这也就由外围来到了内里。先得理清起止年代。一直说上下五千年,易中天突然来了个3700年,普通读者不适应。易中天说,“上下五千年”是文化,3700年是文明;据最新的“碳14测定”,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二里头文化”,它的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所以易中天中华史是3700年;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不科学、不严谨,要改。
这说法,有意味。不少人,初读权威的《剑桥中国史》,也拐不过弯来,人家第一卷是从秦汉讲起,当然,这和他们对夏商周等资料的占有也有关。三皇五帝女娲后羿,固然神奇美好,而史家有原则,若不确定,宁可付之阙如,毕竟有文字、文献和考古证据的,才是确定的文明史。
易中天又说,“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国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而有人觉得,易中天对于全球历史的理解有些简单化,片面化,或者说先入为主。接下去还有多卷,大家明眼。
自己特别得益于哪一史书或史家,他没有说,而表示迪弗的推理小说《石猴子》,对中华史的写作有助益。他喜欢“侦破”这样的词。
他还对我说,“我看《美国:我们的故事》,真是感慨啊,制宪会议那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居然只有几个镜头,一笔带过。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看了这部纪录片,他更明确了该怎么写,“很多历史事件在我书里名字都不会出现,王莽篡汉,肯定不写,或者一笔带过。光武帝有什么好写的,汉代皇帝就写一个汉武帝”。
联合出品人李蕾提到,有人在意易中天的专业背景,尤其是,他这些年关注的领域都不是纯历史,为什么要跨界来做这件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她不明白,天下在哪儿?什么叫冒天下之大不韪?“谁会希望只有一个人一件事一种标准答案和一个声音呢?我觉得易老师也不会成为标准答案,但是第一,易老师能让更多的人对历史有好奇心,唤起大家的兴趣,这很重要,功不可没。第二,当他把自己作为靶子树在这里的时候,就提供了不一样的声音。当你要打靶的时候,你就要有判断力,你自己选择,这就很好。”
“黄帝出场时,很拉风”。除了这种鲜活,易中天也注重思辨。在刊于《南方周末》的文章里,他将全球文明分为“三个世界”。中华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属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综合排名为斯拉夫、印度、非洲、日本、拉美、犹太文明。第三世界包括朝鲜、蒙古、东南亚等等。他还说,第三世界的作用相当于股市中的散户,大鳄则是前三甲。易中天不止一次亮出,中华史可分为三段:邦国时期、帝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区隔此三者的那两刀或两大瞬间,一是“秦兼天下”,一为“辛亥革命”。在《祖先》里,他写道,从史前到文明,人类的社会组织依次是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从文化程度看,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点、面、片、圈、国。在前两卷里,他还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如称女娲是蛙,而不是蛇;鲧应该是大禹的“母亲”,而不是父亲;禅让是不得不让,没什么高风亮节……他的观点究竟立得住与否,值得关注。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认为易中天这是个人写通史,值得鼓励。学者张鸣说,易中天用90后式的新鲜表达,带领读者一起穿越古今。不过,终究,史学家主动谈及易著中华史的很少,客观而深入地解读、商榷尤其少见。
越是少见,越是微妙。费思量。
他这是在做一个大工程,路金波是重要推手。路金波有一个畅想:在全书出齐后的那一年,《易中天中华史》可累计销售100万套,即3600万册。按均价35元计算,码洋12.96亿。营销顾问吴怀尧说,至五月底,已发出15万套,即30万册。
这一役,看上去很成功。
作家木心很喜欢纪德的一句话:“别人比成功,我愿比永久。”我不禁想到,大约八十年前,经傅斯年推荐,张荫麟受委托开始撰写一部历史书。后来,张荫麟英年早逝,年仅37岁,而这部《中国史纲》成了传世经典。早先,梁启超得其文便叹曰,“此天才也”。而陈寅恪也誉之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有意味的是,受委托时,本是要写一部历史教科书,针对的是中学生,最终“却”成了杰作。访谈中得知,易中天也很欣赏张荫麟。还有一例,便是《黎东方讲史》,雅俗人士亦多有赞许……
纸上的历史,源自活生生的过往。纵然,历史可能因一朵玫瑰而变了脸,或因一场雨一个回车键而掉转了方向,但它终究是世界的曾经,是“人类的传记”,蕴涵着真实,常识,温暖,民主,自由,恍惚,虚假,背叛,丑恶,腐朽,极-权……历史昭昭,历史静默。在历史之外,还有什么?处于历史和现实之中,一个个人又将何为?
于是,想说,治史事大,不必求全,不必求快,质为根本,识关久远。
无可争辩的是,易中天已然一个现象。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明星式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当下,面对历史,面对媒体,面对大众……具体到这部中华史的书写,他虽有豪言,却也不过是试着用侦破的方式,用直觉、逻辑和证据,去探测中华文明中的一些秘密,去叩问何为中华梦、中华魂,并试着给出自己的说法。至于在“中华史”之前缀以一个人的名号,有人说妄,有人说胡闹,有人一笑,时代不同了呀,不就是一部书么……而非官方著史非集体著史的解释,亦算是一种努力或可能。深浅凭思,得失在己,毁誉由人。
赘述一句,人世沧桑,宇宙旷莽。无论是否进入了文本,或进入了什么样的文本,历史始终活着,在不断运动之中,一方面,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方面,推动并汲取着现实和未来。
(刊于《上海电视》2013年6月B期,标题为“试着侦破中华文明的一些秘密”。本文比刊出版略长)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