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爱情部分有点琼瑶影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向来不太敢看清史,总是为那一段屈辱与辛酸所愤懑,不愿触碰。不过看到毕业于母校的作者徐小斌女士所著的《德龄公主》的简介与开篇,明白这只是历史的一角,并且这个角度是从以前读的各类书籍、看的各类影视中所没有接触过的,倒不妨一读。
从第一句话便看出这是小说性质的历史,生动细腻之处有之,虚拟妄构之处亦有之,但大体是不会偏离史实的,而细节也有一定根据。这对于了解德龄格格在清宫中的两年的经历无疑是十分合适的。
故事从德龄母女三人被召入宫开始,到两年后德龄因父亲病重离开结束,处处展现德龄的才华、机智、教养、胆识、见地与情操,也叙述了她对慈禧的感情、对光绪的友情、对家人的亲情以及与美国医生怀特的爱情。虽然在爱情部分的情节上有《还珠格格》的影子,但并不影响整本书的精彩。
从第一次觐见慈禧开始,德龄就显露出了她17岁女孩高人一筹的沉静与机智。由于母亲穿绿,妹妹着蓝,独德龄一人挑选了艳丽抢眼的红色,慈禧在和蔼过后忽转严厉地质问她是不是为了让自己最显眼。她在内心紧张之余表面镇定从容地回答是为了表示心中的喜悦,使太后十分满意。从这里起,读者就可以断定,这是一位可以“伴君”的才女,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未让她对中国皇宫内的礼俗人际一窍不通,她十分能随遇而安,用所处环境的法则来生活,并潜移默化地为该环境带去一些有益的影响。
封建皇宫的神秘、阴暗与恢宏、美丽逐渐向姐妹两展开面纱,德龄与妹妹赞叹着,接受着,适应着,改变着。在父亲——一位外交大使裕庚的期许下,德龄一边小心翼翼地在宫中生活,一边尝试着改变慈禧太后的某些想法,如果减轻刑罚、设立女学、派遣留日学生等等。当然,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谨慎细微,因为她虽然是一位有见识的女性,但清臣之女的身份、从小受到的教育、严厉宫制的约束与对慈禧的感情都使她不可能像革命者那样激进地行事。更重要的是,这位17岁的女子尽管爱国,但是并没有到随时准备献身的热血程度。于她而言,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幸福生活比在改造积弱中国的艰难而漫长的革命进程中当一撮炮灰更符合她的人生规划。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她后来的嫁居海外、入美国籍,才有了《清宫二年记》、《御香缥缈录》等珍贵作品的问世。
提到此就不得不感叹一下她与美国医生怀特的跨国爱情。书中写得虽然缠绵悱恻、惊险跌宕、感人至深,但在这样一本大部分情节都比较真实的历史小说中,这段爱情故事就显得太不可信了,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还珠格格》中蒙丹与香妃、箫剑与晴格格之间的痴缠情节。书中写道,二人在回国轮船上的化装舞会上一见钟情,然后便随着缘分的牵引,利用各种秘密手段鸿雁传情,私相授受。几经波折,最后居然是个团圆结局,实在太不可思议。事实上如果读《清宫二年记》才会知道,德龄与其丈夫怀特相识根本是在离宫之后。谁真的有那个胆子在慈禧的眼皮底下与一个洋人联系密切达两年之久!想想都要出一身汗。不过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段虚构故事的加入,尤其是作为德龄在清宫的经历这样一条主线之外的另一条行文线索,使德龄这位17岁女孩的形象立体了不少。终日只见她沉稳干练懂事的一面,初恋的沐浴使她更具有青春年代朝气蓬勃、激情难抑的气息,让人感到这是一位活生生的少女,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也是艺术与历史的区别之处吧。
德龄担任的一项重要职务是翻译,并且是国家元首的同声传译,这放在今天可是极高难度的工作,德龄做得十分淡定。面对各国公使夫人、贵宾,她应对自如,礼仪周全,不失风范;而为画家或其他人传译时则更是机智敏捷,既不怠慢客人,又让慈禧心花怒放,而且还要做得滴水不露、神鬼不觉,实在令人佩服。
其实书中没有写到一个重要情节,德龄自己在《清宫二年记》中记录了,那就是慈禧问她是不是基督徒。慈禧痛恨洋教,如果她回答是,后果不堪设想,可是说谎同样要冒风险。慈禧那么厉害,只要被抓住一丝不对劲的眼神就可能难逃厄运。德龄从断定必须回答“不是”到说出口之间不能有半点迟疑,尽管内心紧张,表面却必须镇定。这份功夫,不能不令人赞叹。
书中当然也没忘了描写其妹容龄。这是一位才貌与其姐不分伯仲的女子,对舞蹈艺术情有独钟。不过,由于清宫两年中她还小,尽管她也聪明过人,但还无法做到同德龄一般洞悉世事。她的活泼直爽为沉闷的皇宫带来了生气,更为形如槁木的光绪帝带来了活力。不过,关于她对光绪的爱情以及模仿珍妃以期替代其陪伴光绪的行为实在无从考证,姑且就读一读罢了。
这本书还通过德龄的双眼看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慈禧,她在严酷精明的统治者外表下也跳动着一位孤独老太太痛苦的心。其实描写历代掌权女性的书总是不忘展现她们作为女人的柔弱面,无论武则天、吕太后还是慈禧,都不能例外。这可能是人们对女性统治者的一种共识:她们最开始总是更愿意有一位强大的君主丈夫,后来即使在各种因素下走上自己掌权的不归路,也偶尔会有怀念先帝、痛哭流涕的小女人形态出现。或许这是女性依赖的天性,又或者这根本就是人性, 只是女性表现得更为外露吧。
为了不被现代作者的想象所迷惑,我紧接着又读了裕德龄本人撰写的纪实性小说《清宫二年记》。相较之下,不得不承认徐小斌女士的改写的确十分到位,想象非常合理,使人阅之如临其境。只不过,德龄本人的叙述更为平实谦虚,而本书中的德龄则被稍稍夸张地美化了。这当然是文学性的需要,没有一个出众的主角,故事怎么可能吸引人呢?
从第一句话便看出这是小说性质的历史,生动细腻之处有之,虚拟妄构之处亦有之,但大体是不会偏离史实的,而细节也有一定根据。这对于了解德龄格格在清宫中的两年的经历无疑是十分合适的。
故事从德龄母女三人被召入宫开始,到两年后德龄因父亲病重离开结束,处处展现德龄的才华、机智、教养、胆识、见地与情操,也叙述了她对慈禧的感情、对光绪的友情、对家人的亲情以及与美国医生怀特的爱情。虽然在爱情部分的情节上有《还珠格格》的影子,但并不影响整本书的精彩。
从第一次觐见慈禧开始,德龄就显露出了她17岁女孩高人一筹的沉静与机智。由于母亲穿绿,妹妹着蓝,独德龄一人挑选了艳丽抢眼的红色,慈禧在和蔼过后忽转严厉地质问她是不是为了让自己最显眼。她在内心紧张之余表面镇定从容地回答是为了表示心中的喜悦,使太后十分满意。从这里起,读者就可以断定,这是一位可以“伴君”的才女,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未让她对中国皇宫内的礼俗人际一窍不通,她十分能随遇而安,用所处环境的法则来生活,并潜移默化地为该环境带去一些有益的影响。
封建皇宫的神秘、阴暗与恢宏、美丽逐渐向姐妹两展开面纱,德龄与妹妹赞叹着,接受着,适应着,改变着。在父亲——一位外交大使裕庚的期许下,德龄一边小心翼翼地在宫中生活,一边尝试着改变慈禧太后的某些想法,如果减轻刑罚、设立女学、派遣留日学生等等。当然,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谨慎细微,因为她虽然是一位有见识的女性,但清臣之女的身份、从小受到的教育、严厉宫制的约束与对慈禧的感情都使她不可能像革命者那样激进地行事。更重要的是,这位17岁的女子尽管爱国,但是并没有到随时准备献身的热血程度。于她而言,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幸福生活比在改造积弱中国的艰难而漫长的革命进程中当一撮炮灰更符合她的人生规划。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她后来的嫁居海外、入美国籍,才有了《清宫二年记》、《御香缥缈录》等珍贵作品的问世。
提到此就不得不感叹一下她与美国医生怀特的跨国爱情。书中写得虽然缠绵悱恻、惊险跌宕、感人至深,但在这样一本大部分情节都比较真实的历史小说中,这段爱情故事就显得太不可信了,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还珠格格》中蒙丹与香妃、箫剑与晴格格之间的痴缠情节。书中写道,二人在回国轮船上的化装舞会上一见钟情,然后便随着缘分的牵引,利用各种秘密手段鸿雁传情,私相授受。几经波折,最后居然是个团圆结局,实在太不可思议。事实上如果读《清宫二年记》才会知道,德龄与其丈夫怀特相识根本是在离宫之后。谁真的有那个胆子在慈禧的眼皮底下与一个洋人联系密切达两年之久!想想都要出一身汗。不过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段虚构故事的加入,尤其是作为德龄在清宫的经历这样一条主线之外的另一条行文线索,使德龄这位17岁女孩的形象立体了不少。终日只见她沉稳干练懂事的一面,初恋的沐浴使她更具有青春年代朝气蓬勃、激情难抑的气息,让人感到这是一位活生生的少女,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也是艺术与历史的区别之处吧。
德龄担任的一项重要职务是翻译,并且是国家元首的同声传译,这放在今天可是极高难度的工作,德龄做得十分淡定。面对各国公使夫人、贵宾,她应对自如,礼仪周全,不失风范;而为画家或其他人传译时则更是机智敏捷,既不怠慢客人,又让慈禧心花怒放,而且还要做得滴水不露、神鬼不觉,实在令人佩服。
其实书中没有写到一个重要情节,德龄自己在《清宫二年记》中记录了,那就是慈禧问她是不是基督徒。慈禧痛恨洋教,如果她回答是,后果不堪设想,可是说谎同样要冒风险。慈禧那么厉害,只要被抓住一丝不对劲的眼神就可能难逃厄运。德龄从断定必须回答“不是”到说出口之间不能有半点迟疑,尽管内心紧张,表面却必须镇定。这份功夫,不能不令人赞叹。
书中当然也没忘了描写其妹容龄。这是一位才貌与其姐不分伯仲的女子,对舞蹈艺术情有独钟。不过,由于清宫两年中她还小,尽管她也聪明过人,但还无法做到同德龄一般洞悉世事。她的活泼直爽为沉闷的皇宫带来了生气,更为形如槁木的光绪帝带来了活力。不过,关于她对光绪的爱情以及模仿珍妃以期替代其陪伴光绪的行为实在无从考证,姑且就读一读罢了。
这本书还通过德龄的双眼看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慈禧,她在严酷精明的统治者外表下也跳动着一位孤独老太太痛苦的心。其实描写历代掌权女性的书总是不忘展现她们作为女人的柔弱面,无论武则天、吕太后还是慈禧,都不能例外。这可能是人们对女性统治者的一种共识:她们最开始总是更愿意有一位强大的君主丈夫,后来即使在各种因素下走上自己掌权的不归路,也偶尔会有怀念先帝、痛哭流涕的小女人形态出现。或许这是女性依赖的天性,又或者这根本就是人性, 只是女性表现得更为外露吧。
为了不被现代作者的想象所迷惑,我紧接着又读了裕德龄本人撰写的纪实性小说《清宫二年记》。相较之下,不得不承认徐小斌女士的改写的确十分到位,想象非常合理,使人阅之如临其境。只不过,德龄本人的叙述更为平实谦虚,而本书中的德龄则被稍稍夸张地美化了。这当然是文学性的需要,没有一个出众的主角,故事怎么可能吸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