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过,总觉得想说些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是先看的电影。没顾上玩推理,一看演员表第一个是周迅也就知道老鬼是她演的了。
熬了一通宵,天亮了睡一觉,起来再加一个中午,看完了原著。很可惜也没推理成,因为提前被剧透了。我只能安安静静看作者讲故事不乱猜了——这反而有助于专心看故事。
原著和电影不好做比较,因为两者要表达的不像是完全一样的东西。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做的很成功,顾晓梦的遗言不知把多少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原著表面上讲的和表面上隐瞒不说的还有真正没说的,加起来足够的厚重。由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觉得麦家想讲的,不单是一个慷慨悲壮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谍战故事。
主要就说原著里的李宁玉和顾小梦。
很多人也说了,顾是爱李的,我本以为更多的是脑补成分,在刚看完书的时候可能是没反应过来,也没仔细体会人物情感,觉得也没什么,以为不过是把电影里太刻意的暧昧转嫁到了原著上,而它本身太含蓄了。
后来又看了别人写的书评,自己的头也都快想炸了,终于坚定的相信了顾是爱李的,并不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那种。种种迹象都可表明,收藏遗物、舍身保护、含情脉脉的眼神、嫁给李的哥哥等等,别人说过的多了。麦家很有意思,关于这些关键细节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又说要替顾老保守一个秘密,给读者留足了补充的空间,留足了水面下的冰山,而这些,恰恰是不易发现的,比如我自己读书太马虎第一次都没注意到顾收藏的李的遗物里还有头发(惭愧)。但其实这一点就很不寻常了,伯牙可绝弦,可她顾小梦是什么人,可以舍得不要肚子里的孩子却舍不得李宁玉的头发?
正是顾小梦可毅然决然的打掉孩子只身去台湾这一点我发现我被她大小姐的表象给弄得失去了判断力,全然相信了顾老的话,这本身就是个错误——她隐瞒的绝对比她说了的要多,要多得多。这样一个顾小梦,军统职业特工,去美国受过专业训练,相信她的能力和冷血程度本不会比李宁玉低太多,要不然也不会在大风大浪里活下来。她是属于“不相信眼泪”的那一群人里的,所以顾小梦说自己因同情帮李宁玉说不过去,我不是说那个“举手之劳”的帮助,而是在李已经死去后对顾毫无威胁的情况下,顾还是帮了李,甚至去看了老鳖,只为求证李没有白死。说她不爱她,我不信。
再说顾小梦知道李用她的笔迹写字条的事情。按寻常逻辑,哪怕被朋友背叛很气愤,气愤到天旋地转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顾自己是特工,也早就知道李就是老鬼,她怎么会不知道仿别人笔迹是惯用伎俩,她自己也说了女人要仿男人的笔迹很难,那女人也就只有她了啊,平时本就走的近,不仿她的仿谁的,她早该料到这点,她一个可以利用假爱情作掩护的女人难道不知道友情也可以被利用吗?所以顾小梦不是天真的可以被背叛的友情击懵的人,而是她虽已料到却仍不愿相信李会陷害她,这让我甚至怀疑她们两个之间有更多的什么。原文写道“顾小梦像遭雷击一样,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她完全被击垮了,身不由己,稀里糊涂地瘫坐在地上……”……“顾小梦臭骂她,让她滚开。”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里李知道真相后是扇了顾一耳光,又扯顾的领子质问的,扯领子的动作有点暧昧,又打又扯的甚至让我觉得像是一个怨妇在质问背叛了她的爱人……可跟原著一比,就觉得电影在此处稍有失真,情感处理地有点过了,好像是故意让人想歪(尤其让我这种三观不正的人……说来惭愧),却不比原著有内涵。原著里顾让李滚开,愤怒是有,每个人愤怒的表现不一样不好说是扇你巴掌严重还是让你滚严重,而我觉得顾小梦此时更多的是恐惧,是不知所措。不知所措的是她原本也想帮李,至少不会去告发她,小的方面是私心,往大里说毕竟都是抗日嘛,但李没和她摊派,顾只好故生事端迷惑敌人,到吴志国假死顾觉得李跑不了了,她也只有表现出保持坚信李不是老鬼的态度了,可现在矛头指向了她,一边是李,一边自己的身份保密又成了问题,搞不好自己的老爸那条大鱼都会被牵扯出来,怎么办?还有恐惧,恐惧的是顾小梦发现李宁玉是个彻彻底底的魔鬼,冷静冷血的魔鬼,更让她恐惧的是,自己爱着这个魔鬼!这就是顾小梦为什么可以被李宁玉吃得死死的,永远玩不过李。动情是特工的大忌,所以顾小梦恐惧。还有更多的我是想不到的。她内心的复杂情绪,我体会不了百分之一。
在我看来,顾对李的情感简直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或许这其中还有母亲早逝的顾小梦有点恋母情结的关系(也许我这种想法又是从电影那里潜移默化来的……)。
另一个当事人,聪明如李宁玉又怎么会没有一点察觉。看原著里顾小梦叙述的“我常说,她是南极的冰山,寸草不长,没有颜色,冷得冒气,没人去挨近她;我呢,哈哈,是南京的紫金山,修成公园了,热闹得很,什么人都围着我转……”这种口吻,简直像回忆初恋的女人。没法肯定李对顾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友情一定是有的,估计还有更多,李在决定自己以死创造机会让顾传递情报,还想了个万全之方保住顾小梦,还有那句什么我死了也不会忘记你之类的,言简意赅,顾小梦听得懂,算是安慰。还有一个细节和她俩人没什么关系,但是想起来确实有意思,就是李和潘老假扮不和睦的夫妻,借口是李“移情别恋”,潘打了李还是顾挡的,潘李分居后顾又是天天和李在一起……这借口啊……
后来,后来李就那么走了,肥源是逼死李的直接凶手,这也是顾为什么要雇人杀肥源还要碎尸的原因。并不是有些人猜的顾被肥源强奸了,肥源不是没头没脑的人,即知顾的脾气和背景,说不上怕她至少不会如此放肆吧——他又没理由弄死顾,放她出来的后果他又不会不知道,他肥源还不至于做这种不划算的事。顾恨肥源,因为她爱李,换做是谁也不能忍受自己爱的人被一个畜生逼死了还检查她的全身吧!这种恨对顾来说应该远远甚于自己被强奸了吧。顾老不愿对“我”解释为何对肥源如此残暴,她只说“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试图努力忘掉一些事情,你去追问它是不道德的!”因为对李的深沉的爱讲不出,对肥源至深的恨也就无法解释给“我”了。
我不敢想象李走后顾小梦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生活的,不再想了,差不多够了,就此打住吧。不读此书不懂爱,读罢也是空感慨。
李焯雄写的《风声》歌词才是对李顾的最佳注脚。
“若你看出 我那无形的伤痕
你该懂我不光是好胜
亦邪亦正 我会是谁的替身
真作假时假当真
说来遗憾 就算我有多坚忍
若有似无有什么凭证
半喜半悲 爱本来是双面刃
是非由他们议论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若你看出 我那无形的伤痕
你该懂我看你的眼神
亦邪亦正 我会是谁的替身
真作假时假当真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别走漏风声 爱你却比死更冷
灿烂却是近黄昏”
到此时我又有了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觉。
感慨唏嘘而已。
感谢作者的“用大脑写作”和虚构,最后向李宁玉顾小梦以及其他英雄们致敬。
熬了一通宵,天亮了睡一觉,起来再加一个中午,看完了原著。很可惜也没推理成,因为提前被剧透了。我只能安安静静看作者讲故事不乱猜了——这反而有助于专心看故事。
原著和电影不好做比较,因为两者要表达的不像是完全一样的东西。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做的很成功,顾晓梦的遗言不知把多少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原著表面上讲的和表面上隐瞒不说的还有真正没说的,加起来足够的厚重。由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觉得麦家想讲的,不单是一个慷慨悲壮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谍战故事。
主要就说原著里的李宁玉和顾小梦。
很多人也说了,顾是爱李的,我本以为更多的是脑补成分,在刚看完书的时候可能是没反应过来,也没仔细体会人物情感,觉得也没什么,以为不过是把电影里太刻意的暧昧转嫁到了原著上,而它本身太含蓄了。
后来又看了别人写的书评,自己的头也都快想炸了,终于坚定的相信了顾是爱李的,并不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那种。种种迹象都可表明,收藏遗物、舍身保护、含情脉脉的眼神、嫁给李的哥哥等等,别人说过的多了。麦家很有意思,关于这些关键细节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又说要替顾老保守一个秘密,给读者留足了补充的空间,留足了水面下的冰山,而这些,恰恰是不易发现的,比如我自己读书太马虎第一次都没注意到顾收藏的李的遗物里还有头发(惭愧)。但其实这一点就很不寻常了,伯牙可绝弦,可她顾小梦是什么人,可以舍得不要肚子里的孩子却舍不得李宁玉的头发?
正是顾小梦可毅然决然的打掉孩子只身去台湾这一点我发现我被她大小姐的表象给弄得失去了判断力,全然相信了顾老的话,这本身就是个错误——她隐瞒的绝对比她说了的要多,要多得多。这样一个顾小梦,军统职业特工,去美国受过专业训练,相信她的能力和冷血程度本不会比李宁玉低太多,要不然也不会在大风大浪里活下来。她是属于“不相信眼泪”的那一群人里的,所以顾小梦说自己因同情帮李宁玉说不过去,我不是说那个“举手之劳”的帮助,而是在李已经死去后对顾毫无威胁的情况下,顾还是帮了李,甚至去看了老鳖,只为求证李没有白死。说她不爱她,我不信。
再说顾小梦知道李用她的笔迹写字条的事情。按寻常逻辑,哪怕被朋友背叛很气愤,气愤到天旋地转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顾自己是特工,也早就知道李就是老鬼,她怎么会不知道仿别人笔迹是惯用伎俩,她自己也说了女人要仿男人的笔迹很难,那女人也就只有她了啊,平时本就走的近,不仿她的仿谁的,她早该料到这点,她一个可以利用假爱情作掩护的女人难道不知道友情也可以被利用吗?所以顾小梦不是天真的可以被背叛的友情击懵的人,而是她虽已料到却仍不愿相信李会陷害她,这让我甚至怀疑她们两个之间有更多的什么。原文写道“顾小梦像遭雷击一样,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她完全被击垮了,身不由己,稀里糊涂地瘫坐在地上……”……“顾小梦臭骂她,让她滚开。”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里李知道真相后是扇了顾一耳光,又扯顾的领子质问的,扯领子的动作有点暧昧,又打又扯的甚至让我觉得像是一个怨妇在质问背叛了她的爱人……可跟原著一比,就觉得电影在此处稍有失真,情感处理地有点过了,好像是故意让人想歪(尤其让我这种三观不正的人……说来惭愧),却不比原著有内涵。原著里顾让李滚开,愤怒是有,每个人愤怒的表现不一样不好说是扇你巴掌严重还是让你滚严重,而我觉得顾小梦此时更多的是恐惧,是不知所措。不知所措的是她原本也想帮李,至少不会去告发她,小的方面是私心,往大里说毕竟都是抗日嘛,但李没和她摊派,顾只好故生事端迷惑敌人,到吴志国假死顾觉得李跑不了了,她也只有表现出保持坚信李不是老鬼的态度了,可现在矛头指向了她,一边是李,一边自己的身份保密又成了问题,搞不好自己的老爸那条大鱼都会被牵扯出来,怎么办?还有恐惧,恐惧的是顾小梦发现李宁玉是个彻彻底底的魔鬼,冷静冷血的魔鬼,更让她恐惧的是,自己爱着这个魔鬼!这就是顾小梦为什么可以被李宁玉吃得死死的,永远玩不过李。动情是特工的大忌,所以顾小梦恐惧。还有更多的我是想不到的。她内心的复杂情绪,我体会不了百分之一。
在我看来,顾对李的情感简直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或许这其中还有母亲早逝的顾小梦有点恋母情结的关系(也许我这种想法又是从电影那里潜移默化来的……)。
另一个当事人,聪明如李宁玉又怎么会没有一点察觉。看原著里顾小梦叙述的“我常说,她是南极的冰山,寸草不长,没有颜色,冷得冒气,没人去挨近她;我呢,哈哈,是南京的紫金山,修成公园了,热闹得很,什么人都围着我转……”这种口吻,简直像回忆初恋的女人。没法肯定李对顾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友情一定是有的,估计还有更多,李在决定自己以死创造机会让顾传递情报,还想了个万全之方保住顾小梦,还有那句什么我死了也不会忘记你之类的,言简意赅,顾小梦听得懂,算是安慰。还有一个细节和她俩人没什么关系,但是想起来确实有意思,就是李和潘老假扮不和睦的夫妻,借口是李“移情别恋”,潘打了李还是顾挡的,潘李分居后顾又是天天和李在一起……这借口啊……
后来,后来李就那么走了,肥源是逼死李的直接凶手,这也是顾为什么要雇人杀肥源还要碎尸的原因。并不是有些人猜的顾被肥源强奸了,肥源不是没头没脑的人,即知顾的脾气和背景,说不上怕她至少不会如此放肆吧——他又没理由弄死顾,放她出来的后果他又不会不知道,他肥源还不至于做这种不划算的事。顾恨肥源,因为她爱李,换做是谁也不能忍受自己爱的人被一个畜生逼死了还检查她的全身吧!这种恨对顾来说应该远远甚于自己被强奸了吧。顾老不愿对“我”解释为何对肥源如此残暴,她只说“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试图努力忘掉一些事情,你去追问它是不道德的!”因为对李的深沉的爱讲不出,对肥源至深的恨也就无法解释给“我”了。
我不敢想象李走后顾小梦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生活的,不再想了,差不多够了,就此打住吧。不读此书不懂爱,读罢也是空感慨。
李焯雄写的《风声》歌词才是对李顾的最佳注脚。
“若你看出 我那无形的伤痕
你该懂我不光是好胜
亦邪亦正 我会是谁的替身
真作假时假当真
说来遗憾 就算我有多坚忍
若有似无有什么凭证
半喜半悲 爱本来是双面刃
是非由他们议论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若你看出 我那无形的伤痕
你该懂我看你的眼神
亦邪亦正 我会是谁的替身
真作假时假当真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别走漏风声 爱你却比死更冷
灿烂却是近黄昏”
到此时我又有了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觉。
感慨唏嘘而已。
感谢作者的“用大脑写作”和虚构,最后向李宁玉顾小梦以及其他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