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俱乐部》:神秘侦探的表现方式
根据傅博先生的整理,迄今为止,我们所熟知的侦探类型大概有如下几类:一、天才型侦探。这类侦探有着超人的洞察力、记忆力与判断力以及令人吃惊的知识储蓄,他们通常只需要简单或者必要的现场勘查,综合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就能进行推理、解谜、破案。他们之中有一群被称为“安乐椅神探”的超天才型侦探,他们甚至连现场都不必前往,仅仅靠报告或者说明就能破案。这类侦探在各个时期乃至各个地域都不会缺乏,从杜宾到福尔摩斯,从霍桑到御手洗洁都是这类侦探的代表人物,古典本格推理小说是这类侦探最为活跃的舞台;二、平凡型侦探。这类侦探注重实证,相信经验判断,却很少做没有根据的猜想。他们有着坚强的毅力与沉稳的性格,这类侦探以刑警居多。平凡型侦探活跃于社会派流行时期,西村京太郎笔下的十津川警部是这类侦探的典型。三、行动型侦探。这类侦探的特点是除了用头脑思考外,还有着惊人的体能与令人目眩的格斗技巧,他们体格魁梧,身手矫健,喜爱美女酒精,总之一切冷硬派所塑造出来的侦探都能归为此类。傅博先生称这类侦探为美国特有,但是我发现实际上在日本也有不少,例如西村寿行笔下的侦探即是代表。四、无能型侦探。他们大都是高级警官,无能暴躁,擅长占有他人成果。这类侦探大都是作者借来讽刺挖苦之用。五、其他类别侦探。无法归结在以上四种分类的侦探暂时都称为其他类别的侦探,作家们可能是用人以外的东西塑造侦探形象,如死者的魂灵、猫,狗等动物侦探,电脑、机器人等机械侦探。
但是在阅读完东野圭吾先生早期的短篇推理小说集《侦探俱乐部》(1990)后,我突然发现,东野圭吾笔下的“侦探俱乐部”中的侦探,很难按照正常的侦探分类法则对号入座。他们并非是头脑极其发达的天才侦探,因为“他们”需要时间去搜集委托人需要调查的对象,但他们又很难说是平凡型侦探,因为小说里完全没有关于他们是如何搜集材料,如何确定证据与委托事由相关的判断过程。他们在故事里除了性别之外,其他信息我们基本上一无所知,这是到现在为止我所看到的最为神秘的侦探。不过也正因为此,才会让读者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表现方式。
《侦探俱乐部》由五个毫无关联的故事构成,由于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专为精英富豪服务,所以在五个故事里所涉及到的调查内容大都描述着大家早已司空见惯的富贵家庭特有的烦恼与症结,因此动机并不是此作的亮点所在。而诡计创意一直都不是东野圭吾所擅长的领域,所以读者也不必过多期待,倒是结构特点与结局逆转的无限可能性给我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力。
在结构上,东野圭吾巧妙的在故事中融合倒叙式推理小说的部分模式,让故事显得更有张力与平衡感,这在《伪装之夜》中尤为明显。在《伪装之夜》里,为了制造有着落差感结局的需要,东野圭吾在倒叙式推理小说的结构上做了有趣的改变,将部分关键的情节巧妙的隐去,而在结局时才显露无疑,给读者以落差的冲击。这带给读者不少的乐趣,但是由于诡计、动机都显得中规中矩,所以与东野圭吾同年创作的《没有凶手的杀人夜》相比,要逊色一些。而结局才是东野圭吾最大的创作目的,5个有俱乐部人员参与的委托事件的结局都有成功的逆转,而这些精彩的结局,在我们阅读开头时是难以想象的。东野圭吾利用结构特点,把读者最渴望知晓或者是最意外的事实在叙述时刻意隐去是结局成功的关键。
当然,《侦探俱乐部》除了结局外,似乎也就只有俱乐部的侦探能让人为之回味的了。前文已经说过,他们没有明显的特征,只知道行动时基本上是一男一女搭档,女士是助手,而侦探是那位大约34岁左右的成熟男性。他们搜集信息的方式基本上靠跟踪与监视,在小说里并没有对此进行过详细描述。他们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洞察判断为主,物证则为其次,有些案件结论甚至只是自己的推测。所以说小说文本里逻辑推断部分少的可怜,就更不存在公平竞争了。他们思维活跃,缜密仔细,而且从会员制的成员可以看出,他们也是高收入人群。
最后列出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侦探的使用方式》(又译《伊豆旅馆的神秘案》),其次是《伪装之夜》,至于《蔷薇与刀》(又译《玫瑰与匕首》)也是不错的。
但是在阅读完东野圭吾先生早期的短篇推理小说集《侦探俱乐部》(1990)后,我突然发现,东野圭吾笔下的“侦探俱乐部”中的侦探,很难按照正常的侦探分类法则对号入座。他们并非是头脑极其发达的天才侦探,因为“他们”需要时间去搜集委托人需要调查的对象,但他们又很难说是平凡型侦探,因为小说里完全没有关于他们是如何搜集材料,如何确定证据与委托事由相关的判断过程。他们在故事里除了性别之外,其他信息我们基本上一无所知,这是到现在为止我所看到的最为神秘的侦探。不过也正因为此,才会让读者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表现方式。
《侦探俱乐部》由五个毫无关联的故事构成,由于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专为精英富豪服务,所以在五个故事里所涉及到的调查内容大都描述着大家早已司空见惯的富贵家庭特有的烦恼与症结,因此动机并不是此作的亮点所在。而诡计创意一直都不是东野圭吾所擅长的领域,所以读者也不必过多期待,倒是结构特点与结局逆转的无限可能性给我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力。
在结构上,东野圭吾巧妙的在故事中融合倒叙式推理小说的部分模式,让故事显得更有张力与平衡感,这在《伪装之夜》中尤为明显。在《伪装之夜》里,为了制造有着落差感结局的需要,东野圭吾在倒叙式推理小说的结构上做了有趣的改变,将部分关键的情节巧妙的隐去,而在结局时才显露无疑,给读者以落差的冲击。这带给读者不少的乐趣,但是由于诡计、动机都显得中规中矩,所以与东野圭吾同年创作的《没有凶手的杀人夜》相比,要逊色一些。而结局才是东野圭吾最大的创作目的,5个有俱乐部人员参与的委托事件的结局都有成功的逆转,而这些精彩的结局,在我们阅读开头时是难以想象的。东野圭吾利用结构特点,把读者最渴望知晓或者是最意外的事实在叙述时刻意隐去是结局成功的关键。
当然,《侦探俱乐部》除了结局外,似乎也就只有俱乐部的侦探能让人为之回味的了。前文已经说过,他们没有明显的特征,只知道行动时基本上是一男一女搭档,女士是助手,而侦探是那位大约34岁左右的成熟男性。他们搜集信息的方式基本上靠跟踪与监视,在小说里并没有对此进行过详细描述。他们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洞察判断为主,物证则为其次,有些案件结论甚至只是自己的推测。所以说小说文本里逻辑推断部分少的可怜,就更不存在公平竞争了。他们思维活跃,缜密仔细,而且从会员制的成员可以看出,他们也是高收入人群。
最后列出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侦探的使用方式》(又译《伊豆旅馆的神秘案》),其次是《伪装之夜》,至于《蔷薇与刀》(又译《玫瑰与匕首》)也是不错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