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版本翻译极差

《新闻报道与写作》两个版本的翻译比较
翻译极差!买来之后,很失望,新书很厚,但却感觉很薄。老书很薄,但却感觉很厚重!展江这本28年后的第九版译本(序言提到译者大多为青年政治学院的博士、博士后生),译文质量不高。很显然,这些70后、80后的年轻后生翻译的水准实在不敢恭维。许多内容相同的部分,语气平淡,读来有气无力,远不及广播出版社的版本,不知道他们翻译之前到底有没有看前辈们的翻译呢!?
首先得感谢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我得以从书库借阅到老版本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看了觉得好,于是又从卓越花60多元购买了新版本的。
手头有两本《新闻报道与写作》,通过阅读,发现两个版本的翻译水准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新闻报道与写作》 (美) M. 曼切尔著 艾丰、张争、明安香、邹大毅编译 787×1092毫米32开 页码:288
出版社: 广播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51,000册 定价:0.87元 根据英文原著第一版(1977)、第三版(1978)和第五版(1979)翻译。
《新闻报道与写作》(第九版) (美)门彻 著 译者:展江(主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初版:2003年8月北京第1版 页码:800 页
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才决定买第九版的中译本的。可是买来之后,结果却很失望,新书很厚,但却感觉很薄。老书很薄,但却感觉很厚重!
时隔28年后尽管最新的版本是第九版,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许多的扩充,包括一些章节也做了调整。但许多基本内容还在,通过两本书的认真比较研究,我发现:
这本28年后的第九版译本(序言提到译者大多为青年政治学院的博士、博士后生),译文质量不高。很显然,这些70后、80后的年轻后生翻译的水准实在不敢恭维。许多内容相同的部分,语气平淡,读来有气无力,远不及广播出版社的版本,不知道他们翻译之前到底有没有看前辈们的翻译呢!?
举例一:
艾译:消息写作十条规则(p143)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以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动词上再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展译:新闻写作十项原则(p178)
1、先理解事件,然后再写。
2、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时再写。
3、要展现,不要讲述。
4、把好的引语和具有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5、把相关的说明或有趣的故事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6、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
7、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副词修饰动词。
8、避免在报道中做判断和推论。让事实说话。
9、不要在文章中提出你无法回答的问题。
10、质朴、诚实并迅速地写作。
举例二:
艾译:第四章 报道原则 第十一节 培养健全的观察力 “作为闯入者的记者”p203
采访行动本身很可能成为准确观察的障碍。瓦尔特·李普曼把记者说成是“墙上的苍蝇”,即一个超然的观察者,他的出现不应该影响被观察的事件,但是,如果报道需要做逼近的观察,一丝不苟地记录、照相、拍片、或者录音,记者怎么做才能不那么引人注目呢?“苍蝇”如果飞降下来,围着事件嗡嗡叫,当事者就再也不能无视它的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当电视台人员来到现场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呆板的人变得活泼起来,拘谨的人也突然开始做手势。现实变了样子。
展译:第十一章 充分观察 作为不速之客的记者 p311
报道活动本身就有可能妨碍记者进行正确的观察。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将新闻记者的特征归纳为“墙上的一只苍蝇”、一个被派遣的观察者——他的出现不影响正在被观察的事件。但是,如果报道要求近距离地观察、细心地记笔记、拍照和录音,那么记者会造成多大的干扰呢?这只苍蝇降落下来,在事件周围嗡嗡作响。
我们知道,当一个电视拍摄组到达某事件发生地时会发生什么事。懒汉变得生龙活虎起来,沉默寡言者也开始滔滔不绝。真实被改变了。
翻译的原则——编译理念的几项差异:
1、非得把所有实例的详情写出来吗?(他们或许会让读者迷失在事例(论据)的森林而忘记了该章节的主要论点)
2、非得把无关紧要的人名(包含英文字符)开列出来吗?哪怕这个人名在书中只出现一次。
3、哪些地方语言该精练,而其他的部分则应该着重阐述清楚。
卓越网的书评 看了《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 主译 之后才知道,翻译得不怎么样!http://www.amazon.cn/mn/reviewDetailApp?reviewid=2367766&uid=479-4361037-4420000
翻译极差!买来之后,很失望,新书很厚,但却感觉很薄。老书很薄,但却感觉很厚重!展江这本28年后的第九版译本(序言提到译者大多为青年政治学院的博士、博士后生),译文质量不高。很显然,这些70后、80后的年轻后生翻译的水准实在不敢恭维。许多内容相同的部分,语气平淡,读来有气无力,远不及广播出版社的版本,不知道他们翻译之前到底有没有看前辈们的翻译呢!?
首先得感谢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我得以从书库借阅到老版本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看了觉得好,于是又从卓越花60多元购买了新版本的。
手头有两本《新闻报道与写作》,通过阅读,发现两个版本的翻译水准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新闻报道与写作》 (美) M. 曼切尔著 艾丰、张争、明安香、邹大毅编译 787×1092毫米32开 页码:288
出版社: 广播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51,000册 定价:0.87元 根据英文原著第一版(1977)、第三版(1978)和第五版(1979)翻译。
《新闻报道与写作》(第九版) (美)门彻 著 译者:展江(主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初版:2003年8月北京第1版 页码:800 页
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才决定买第九版的中译本的。可是买来之后,结果却很失望,新书很厚,但却感觉很薄。老书很薄,但却感觉很厚重!
时隔28年后尽管最新的版本是第九版,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许多的扩充,包括一些章节也做了调整。但许多基本内容还在,通过两本书的认真比较研究,我发现:
这本28年后的第九版译本(序言提到译者大多为青年政治学院的博士、博士后生),译文质量不高。很显然,这些70后、80后的年轻后生翻译的水准实在不敢恭维。许多内容相同的部分,语气平淡,读来有气无力,远不及广播出版社的版本,不知道他们翻译之前到底有没有看前辈们的翻译呢!?
举例一:
艾译:消息写作十条规则(p143)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以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动词上再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展译:新闻写作十项原则(p178)
1、先理解事件,然后再写。
2、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时再写。
3、要展现,不要讲述。
4、把好的引语和具有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5、把相关的说明或有趣的故事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6、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
7、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副词修饰动词。
8、避免在报道中做判断和推论。让事实说话。
9、不要在文章中提出你无法回答的问题。
10、质朴、诚实并迅速地写作。
举例二:
艾译:第四章 报道原则 第十一节 培养健全的观察力 “作为闯入者的记者”p203
采访行动本身很可能成为准确观察的障碍。瓦尔特·李普曼把记者说成是“墙上的苍蝇”,即一个超然的观察者,他的出现不应该影响被观察的事件,但是,如果报道需要做逼近的观察,一丝不苟地记录、照相、拍片、或者录音,记者怎么做才能不那么引人注目呢?“苍蝇”如果飞降下来,围着事件嗡嗡叫,当事者就再也不能无视它的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当电视台人员来到现场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呆板的人变得活泼起来,拘谨的人也突然开始做手势。现实变了样子。
展译:第十一章 充分观察 作为不速之客的记者 p311
报道活动本身就有可能妨碍记者进行正确的观察。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将新闻记者的特征归纳为“墙上的一只苍蝇”、一个被派遣的观察者——他的出现不影响正在被观察的事件。但是,如果报道要求近距离地观察、细心地记笔记、拍照和录音,那么记者会造成多大的干扰呢?这只苍蝇降落下来,在事件周围嗡嗡作响。
我们知道,当一个电视拍摄组到达某事件发生地时会发生什么事。懒汉变得生龙活虎起来,沉默寡言者也开始滔滔不绝。真实被改变了。
翻译的原则——编译理念的几项差异:
1、非得把所有实例的详情写出来吗?(他们或许会让读者迷失在事例(论据)的森林而忘记了该章节的主要论点)
2、非得把无关紧要的人名(包含英文字符)开列出来吗?哪怕这个人名在书中只出现一次。
3、哪些地方语言该精练,而其他的部分则应该着重阐述清楚。
卓越网的书评 看了《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 主译 之后才知道,翻译得不怎么样!http://www.amazon.cn/mn/reviewDetailApp?reviewid=2367766&uid=479-4361037-4420000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