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论证得出的悲观主义伦理观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们对于叔本华所熟知的是他是一个悲观论者,在他的伦理学中,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所见都是表象,而表象背后的终极驱动力是意志,这个意志贯彻寰宇,任何事物都是意志驱动的,在自然界,意志表现为自然力,诸如引力、电磁力等,而在人类,驱动力则称为生命意志,生命意志亦即人类的欲求。而只要生命不熄,欲求就不止,欲求得不到满足,则产生痛苦,欲求得到满足,则欢愉一时便又陷入无聊,遂产生新的欲求。所以,人生的常态是痛苦,幸福只是痛苦的暂时中断。
如果你对上述观点有所触动,那么我们有必要看看他是怎么得出这一观点的。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分四个层次论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和表象。
第一个层次,亦即“世界作为表象初论”,在这个层次上,作者首先区分了主体和客体,主体就是认识世界的我们(仅当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主体,如果我们在认识我们自己,则我们又成了客体),而客体就是我们认识的世界。然后,作者断言:客体是主体的表象,亦即,世界是我的表象。当然,作者不会愚蠢到认为没有主体的认识,则客体便不存在,他只是说,没有主体的认识,则客体便无意义。我们指定了一个客体,便同时指定了一个主体。举个例子,我们指着面前的山说“这是一座山”,山就是认识的客体,我们就是认识的主体,山之所以是山,是因为我们的规定,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山,山才成其为山。由此,山不过是我们的表象。
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物体,都只不过是表现为一种因果关系,这个事物是那个事物的因,那个事物是这个事物的果,这种关系称为根据律(也称因果律)。而时间、空间和根据律则是先验的,没有进行讨论。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这种因果律的,比如,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结合的规律的,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的生长运行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是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观察到的现象,也就是表象,其本质则是力,诸如引力、作用力或化合力,那么力的本质是什么?自然科学并无答案。
第二个层次,亦即“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既然自然科学只是对于因果律进行研究,而未探讨因果律背后的驱动,那么自然科学研究的就只是表象,而没有触及本质,本质是什么?本质是自然力,自然力被作者称为意志。意志在一般意义上,是一个依赖于智慧的词,只有有智慧的生物才能有意志,但作者把意志进行了客体化,类似于拟物化。意志在不同的物上表现出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意志的级别由低到高。
意志的本质是自由的,或称自在之物。比如,所有天体都受引力约束,那么什么约束引力呢?没有,引力是意志,是自由的。意志自由则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各个客体的自由意志则会出现客体间的矛盾。同时,意志是不灭的,不灭的意志则驱动了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运动着、矛盾着的世界。
自此,唯意志论在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里实现了理论的自洽。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严格遵守根据律呢?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音乐是不是也遵守根据律呢?
由此引出第三部分,“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在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那些不是严格遵守充足根据律的领域,比如文学、建筑、绘画和音乐等领域,这一领域,不能用自然科学的因果律去分析。在作者看来,这一领域所表现的则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理念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词,类似于汉语中的“道”或者“仁”,内涵特别丰富。但无论如何,理念也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也就是表象,而本质仍隐藏在背后,请看下段。
第四部分,“世界作为意志再论”,物质世界是表象,驱动力是意志,精神世界也是表象,那么驱动力是什么?是生命意志。什么是生命意志呢?即是欲求。人生的本质驱动是意志,我们性格各异、知识结构不同、但这一切都不是本质的不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欲求,而性格、知识等只是达到欲求的不同手段,都是对于欲求(即生命意志)的肯定。
甚至居心的纯善,无私的美德和纯洁的慷慨仗义都不是对于生命意志的否定,如果考虑慈善只不过是为了施舍后的良心安宁、道德是为了不至于在追求欲求过程中遇到挫败,那么这些都是对于生命意志的肯定。
但是,“在认识一经出现时,情欲就引退”,唯一能否定生命意志的是智慧,只有看清这一切,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比如,佛教、基督教的苦修,都是为了摆脱意志的主宰。尽管维持生命意志的最低要求(清心寡欲),生命意志的根子还不能清除,生命意志是伴随生命始终的。
那么,自杀是不是对于生命意志的否定呢?恰恰相反,自杀是因为无法满足生命意志的要求,遂结束生命,这是对生命意志的强烈肯定。如果否定生命意志,则应该认识到痛苦本来就是生命的常态,我们不应该为了满足生命意志的要求而疲于奔命、痛苦万分。
于是,在一系列严谨的论证之后,我们得出了悲观主义的伦理学观点。不论你是否接受,但不可否认,叔本华的理论是自洽的。
人们对于叔本华所熟知的是他是一个悲观论者,在他的伦理学中,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所见都是表象,而表象背后的终极驱动力是意志,这个意志贯彻寰宇,任何事物都是意志驱动的,在自然界,意志表现为自然力,诸如引力、电磁力等,而在人类,驱动力则称为生命意志,生命意志亦即人类的欲求。而只要生命不熄,欲求就不止,欲求得不到满足,则产生痛苦,欲求得到满足,则欢愉一时便又陷入无聊,遂产生新的欲求。所以,人生的常态是痛苦,幸福只是痛苦的暂时中断。
如果你对上述观点有所触动,那么我们有必要看看他是怎么得出这一观点的。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分四个层次论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和表象。
第一个层次,亦即“世界作为表象初论”,在这个层次上,作者首先区分了主体和客体,主体就是认识世界的我们(仅当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主体,如果我们在认识我们自己,则我们又成了客体),而客体就是我们认识的世界。然后,作者断言:客体是主体的表象,亦即,世界是我的表象。当然,作者不会愚蠢到认为没有主体的认识,则客体便不存在,他只是说,没有主体的认识,则客体便无意义。我们指定了一个客体,便同时指定了一个主体。举个例子,我们指着面前的山说“这是一座山”,山就是认识的客体,我们就是认识的主体,山之所以是山,是因为我们的规定,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山,山才成其为山。由此,山不过是我们的表象。
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物体,都只不过是表现为一种因果关系,这个事物是那个事物的因,那个事物是这个事物的果,这种关系称为根据律(也称因果律)。而时间、空间和根据律则是先验的,没有进行讨论。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这种因果律的,比如,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结合的规律的,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的生长运行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是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观察到的现象,也就是表象,其本质则是力,诸如引力、作用力或化合力,那么力的本质是什么?自然科学并无答案。
第二个层次,亦即“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既然自然科学只是对于因果律进行研究,而未探讨因果律背后的驱动,那么自然科学研究的就只是表象,而没有触及本质,本质是什么?本质是自然力,自然力被作者称为意志。意志在一般意义上,是一个依赖于智慧的词,只有有智慧的生物才能有意志,但作者把意志进行了客体化,类似于拟物化。意志在不同的物上表现出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意志的级别由低到高。
意志的本质是自由的,或称自在之物。比如,所有天体都受引力约束,那么什么约束引力呢?没有,引力是意志,是自由的。意志自由则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各个客体的自由意志则会出现客体间的矛盾。同时,意志是不灭的,不灭的意志则驱动了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运动着、矛盾着的世界。
自此,唯意志论在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里实现了理论的自洽。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严格遵守根据律呢?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音乐是不是也遵守根据律呢?
由此引出第三部分,“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在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那些不是严格遵守充足根据律的领域,比如文学、建筑、绘画和音乐等领域,这一领域,不能用自然科学的因果律去分析。在作者看来,这一领域所表现的则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理念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词,类似于汉语中的“道”或者“仁”,内涵特别丰富。但无论如何,理念也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也就是表象,而本质仍隐藏在背后,请看下段。
第四部分,“世界作为意志再论”,物质世界是表象,驱动力是意志,精神世界也是表象,那么驱动力是什么?是生命意志。什么是生命意志呢?即是欲求。人生的本质驱动是意志,我们性格各异、知识结构不同、但这一切都不是本质的不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欲求,而性格、知识等只是达到欲求的不同手段,都是对于欲求(即生命意志)的肯定。
甚至居心的纯善,无私的美德和纯洁的慷慨仗义都不是对于生命意志的否定,如果考虑慈善只不过是为了施舍后的良心安宁、道德是为了不至于在追求欲求过程中遇到挫败,那么这些都是对于生命意志的肯定。
但是,“在认识一经出现时,情欲就引退”,唯一能否定生命意志的是智慧,只有看清这一切,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比如,佛教、基督教的苦修,都是为了摆脱意志的主宰。尽管维持生命意志的最低要求(清心寡欲),生命意志的根子还不能清除,生命意志是伴随生命始终的。
那么,自杀是不是对于生命意志的否定呢?恰恰相反,自杀是因为无法满足生命意志的要求,遂结束生命,这是对生命意志的强烈肯定。如果否定生命意志,则应该认识到痛苦本来就是生命的常态,我们不应该为了满足生命意志的要求而疲于奔命、痛苦万分。
于是,在一系列严谨的论证之后,我们得出了悲观主义的伦理学观点。不论你是否接受,但不可否认,叔本华的理论是自洽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