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你十年

我在想,1984年是个什么年代。
想象不出来。
因为神经漫游者这本书就像一个具有时间扭曲场效应的微电极,插在人的心里。
我的时间坐标系开始有点紊乱,唯一让我把这本书和现实联系起来的事件就是,PKD是1982年死的,而吉布森在三年后凭着神经漫游者拿了PKD奖。
PKD没看到过神经漫游者,而吉布森可是看过银翼杀手,而且他很可能看过UBIK。
UBIK是PKD最好看的小说,没有之一。
但1960年代初看了荣格作序的西藏度亡经的PKD,再考虑人死后的问题上,采用的是中阴身概念。
Bang!
吉布森想到的则是让赛博空间来保存人死后的意识,死灵法师+网络空间。听起来像是有点老套的想法。
可他是在1983年想出来,1984年出版的。
我还是意识不到1984年是哪一年。
因为神经漫游者的扭曲场让我觉得其实我们才生活在1984年,而吉布森生活在2084年。
PKD给于全知全能的解答最后走向玄学和宗教,在他那里宇宙和科幻最后是一个统一问题,而小他20岁的吉布森选择了赛博空间。
更接八十年代的地气,所以单这一本书,迄今卖了600万套。
1985年,这本书同时囊括星云奖,雨果奖,以及刚成立不久的PKD奖,有内行人说,这特么太夸张了,就好像说主流文学界有一本书同一年内获得了普利策奖,龚古尔奖和布克奖。
好吧,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PKD的书有复杂的文本,在约翰道兰的歌词,易经的卦辞的缝隙里,你总躲不开他笔下那些人物明显的自毁倾向。是的,他老人家54岁的一生里自杀过两次,都失败了,第二次的直接原因是他第五任老婆跟他掰了。
Anyway,神经漫游者给人完全不是这种调调。它其中的主人公,无论是活人,死人,改造人,还是AI,都有一股生命力,一种冲破自身藩篱的气魄。这种人物内在的活力杂糅了侠客、武士、忍者,还有发疯军人的混杂特质,让你有一种坐在土卫五轨道太空舱里一边嗑药一边看邵氏电影的感觉。
PKD嗜爱古典音乐,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忽然写下许多自己看不懂的文字,后来发现是一段段微言大义的拉丁文。PKD和他那些追寻对自我真实和自我存在进行严肃思考的角色一样,冷静地坐在那里,冷静的意识到自己完全疯了。而吉布森的角色,就像铳梦,像攻壳机动队里的那些外观被异化,被电子化,但脑子依然是人脑的的家伙,保持着心智的正常。
怀着骑士与诗人精神,吉布森把某种叫做浪漫主义的东西直接嫁接到一个新的时空里。而这个时空居然也是他来命名的,赛博空间。他轻轻松松的就跳过了PKD纠缠到死的心理,宗教命题。
PKD担心的被毒品把脑子烧坏了的危险,在吉布森那里荡然无存,因为在这个新的时空里,脑子已经和肉体分离了。所以对凯斯来说,赛博空间里的飞升与激越,甚至远比现实蜗居里的性爱来的更为高潮。
吉布森用凯斯的眼,把诗意锲入他在多年以前想象出来,而我们今天每时每分都存在的那个空间。
最最悲剧的是,无论是在土卫五上空看邵氏电影的我,还是在豆瓣写这篇书评的我,都丝毫感受不到分毫吉布森在书中描绘和预言的诗意。
因为文学无法照进现实。
PKD裹挟着他的人生和绝望渗透进了他的作品并因而不朽。而神经漫游者则用了三十年,并更长远的时间,来试图向现实渗透。如果说圣经和易经,如PKD所言,是一本活的著作,那么,神经漫游者,这三十年来,并在以往、当下,以及未来很多年间,也将一直是一本活的著作。
因为人们对想像力和诗意的追求与失落永不磨灭。
--------------------------------------
神经漫游者这本书几乎与我同龄,十年前,我读过一个名叫《神经浪游者》的译本,感觉很酷但很涩,完全没看懂作者想说什么,就好像你找了很久的碟片,塞进光盘机,发现基本上从头到尾都在卡。明明感到内容超劲爆和惊艳,但是一点儿真实的内容都体会不到,我很郁闷,我以为作者就是这么晦涩。
十年前,除了《神经浪游者》之外,我真正喜欢的科幻作品,还有群星,我的归宿;基地三部曲,以及稍后一点点出的菲利普K迪克。然而与吉布森不同的是,PKD的文字在受到比浪游者要猛烈一百倍的超级无敌烂中文译本的轰杀之下,他骨子那股癫狂和理性并存的气势还能巍然不动。
在看过Denovo的译本之前,我薄弱的记忆力对浪游者留下的影像已经非常稀薄了,大概就是一个男黑客,打架什么的,然后搞掉了什么东西。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我根本没看过这本书。但我有另一种感觉,就是我有一天会重看这本书,比如原文。更进一步,实际上的感觉是,我并不知道自己居然有机会能看到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新译本,而非原文。
最近几年看过两本书,让我对吉布森这部开山怪作品发起了莫名的怀念之情,一部是发条女孩的那种颓废调调和底层气味,一部是雪崩肆意的赛博空间想象。分别比神经漫游者晚大约十年和二十年。雪崩我觉得真好看,虽然后半部分不知道在搞些什么东西,而发条女孩则从头至尾都很优雅和成熟,我看了连载后,又买了单行本收藏。
呃,你能想象的到我这最后几段文字其实是最开始写的吗?
想象不出来。
因为神经漫游者这本书就像一个具有时间扭曲场效应的微电极,插在人的心里。
我的时间坐标系开始有点紊乱,唯一让我把这本书和现实联系起来的事件就是,PKD是1982年死的,而吉布森在三年后凭着神经漫游者拿了PKD奖。
PKD没看到过神经漫游者,而吉布森可是看过银翼杀手,而且他很可能看过UBIK。
UBIK是PKD最好看的小说,没有之一。
但1960年代初看了荣格作序的西藏度亡经的PKD,再考虑人死后的问题上,采用的是中阴身概念。
Bang!
吉布森想到的则是让赛博空间来保存人死后的意识,死灵法师+网络空间。听起来像是有点老套的想法。
可他是在1983年想出来,1984年出版的。
我还是意识不到1984年是哪一年。
因为神经漫游者的扭曲场让我觉得其实我们才生活在1984年,而吉布森生活在2084年。
PKD给于全知全能的解答最后走向玄学和宗教,在他那里宇宙和科幻最后是一个统一问题,而小他20岁的吉布森选择了赛博空间。
更接八十年代的地气,所以单这一本书,迄今卖了600万套。
1985年,这本书同时囊括星云奖,雨果奖,以及刚成立不久的PKD奖,有内行人说,这特么太夸张了,就好像说主流文学界有一本书同一年内获得了普利策奖,龚古尔奖和布克奖。
好吧,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PKD的书有复杂的文本,在约翰道兰的歌词,易经的卦辞的缝隙里,你总躲不开他笔下那些人物明显的自毁倾向。是的,他老人家54岁的一生里自杀过两次,都失败了,第二次的直接原因是他第五任老婆跟他掰了。
Anyway,神经漫游者给人完全不是这种调调。它其中的主人公,无论是活人,死人,改造人,还是AI,都有一股生命力,一种冲破自身藩篱的气魄。这种人物内在的活力杂糅了侠客、武士、忍者,还有发疯军人的混杂特质,让你有一种坐在土卫五轨道太空舱里一边嗑药一边看邵氏电影的感觉。
PKD嗜爱古典音乐,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忽然写下许多自己看不懂的文字,后来发现是一段段微言大义的拉丁文。PKD和他那些追寻对自我真实和自我存在进行严肃思考的角色一样,冷静地坐在那里,冷静的意识到自己完全疯了。而吉布森的角色,就像铳梦,像攻壳机动队里的那些外观被异化,被电子化,但脑子依然是人脑的的家伙,保持着心智的正常。
怀着骑士与诗人精神,吉布森把某种叫做浪漫主义的东西直接嫁接到一个新的时空里。而这个时空居然也是他来命名的,赛博空间。他轻轻松松的就跳过了PKD纠缠到死的心理,宗教命题。
PKD担心的被毒品把脑子烧坏了的危险,在吉布森那里荡然无存,因为在这个新的时空里,脑子已经和肉体分离了。所以对凯斯来说,赛博空间里的飞升与激越,甚至远比现实蜗居里的性爱来的更为高潮。
吉布森用凯斯的眼,把诗意锲入他在多年以前想象出来,而我们今天每时每分都存在的那个空间。
最最悲剧的是,无论是在土卫五上空看邵氏电影的我,还是在豆瓣写这篇书评的我,都丝毫感受不到分毫吉布森在书中描绘和预言的诗意。
因为文学无法照进现实。
PKD裹挟着他的人生和绝望渗透进了他的作品并因而不朽。而神经漫游者则用了三十年,并更长远的时间,来试图向现实渗透。如果说圣经和易经,如PKD所言,是一本活的著作,那么,神经漫游者,这三十年来,并在以往、当下,以及未来很多年间,也将一直是一本活的著作。
因为人们对想像力和诗意的追求与失落永不磨灭。
--------------------------------------
神经漫游者这本书几乎与我同龄,十年前,我读过一个名叫《神经浪游者》的译本,感觉很酷但很涩,完全没看懂作者想说什么,就好像你找了很久的碟片,塞进光盘机,发现基本上从头到尾都在卡。明明感到内容超劲爆和惊艳,但是一点儿真实的内容都体会不到,我很郁闷,我以为作者就是这么晦涩。
十年前,除了《神经浪游者》之外,我真正喜欢的科幻作品,还有群星,我的归宿;基地三部曲,以及稍后一点点出的菲利普K迪克。然而与吉布森不同的是,PKD的文字在受到比浪游者要猛烈一百倍的超级无敌烂中文译本的轰杀之下,他骨子那股癫狂和理性并存的气势还能巍然不动。
在看过Denovo的译本之前,我薄弱的记忆力对浪游者留下的影像已经非常稀薄了,大概就是一个男黑客,打架什么的,然后搞掉了什么东西。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我根本没看过这本书。但我有另一种感觉,就是我有一天会重看这本书,比如原文。更进一步,实际上的感觉是,我并不知道自己居然有机会能看到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新译本,而非原文。
最近几年看过两本书,让我对吉布森这部开山怪作品发起了莫名的怀念之情,一部是发条女孩的那种颓废调调和底层气味,一部是雪崩肆意的赛博空间想象。分别比神经漫游者晚大约十年和二十年。雪崩我觉得真好看,虽然后半部分不知道在搞些什么东西,而发条女孩则从头至尾都很优雅和成熟,我看了连载后,又买了单行本收藏。
呃,你能想象的到我这最后几段文字其实是最开始写的吗?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