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上的漂流

大雾渐渐消散,在那条十九世纪的河流上,古老而又年轻的密西西比,木排顺流而下,一个民族的文学随波飘荡。
小说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芬最先早出现是在马克吐温的另一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故事情节紧跟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后面。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哈克贝利芬与汤姆一同历险并发现了强盗的宝藏。《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开始的时候,哈克贝利芬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开始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哈克贝利芬的老爸是一个酒鬼,有点儿疯疯癫癫的那种。他从道格拉斯寡妇那里抢回了儿子,并把儿子关在自己在河边的木屋子里。由于受不了道格拉斯家刻板的生活和父亲这边的打骂,哈克贝利芬从家里逃了出来,并在河心的小岛上遇见了逃跑的黑奴吉姆,两人为了逃避追捕,乘坐一条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一个个散乱的故事碎片开始被大河串了起来:在即将沉没的船上遇见的强盗;因为大雾哈克和吉姆走散,哈克借住在了葛伦裘福德上校家里,并经历了上校家的世仇和由于世仇造成的悲剧;自称国王和公爵的骗子、镇子上各色的人物以及当时流行于乡间的私刑。最后,吉姆被两个骗子卖给了费尔普斯农庄,巧合的是农庄的女主人是汤姆索亚的姨妈,来姨妈家探亲的汤姆决定同哈克贝利芬一起救出吉姆,但是最后计划失败。整个故事的结局是,吉姆的主人在临死之前写下了一份遗嘱,里面提到要给吉姆自由。逃跑计划虽然没有成功,但吉姆仍然获得了自由,而哈克贝利芬的老爸也已经死去,哈克回到了朋友们中间。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具体创作前后经历了八年。马克吐温于1876年开始写作本书,写到第十六章时搁笔,三年后续写,全书于 1884年夏完成,1885年出版。
以第十六章的故事为界,小说前后的故事情节稍有偏离。
第十六章以前,哈克贝利芬和吉姆打算找到俄亥俄河流入密西西比的入河口,然后沿俄亥俄河而上,直到废奴各州。但是在第十六章时,作者安排两人错过了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上的逃亡被迫延长,并且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希望故事可以尽可能多的停留在这条大河上,作者写作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密西西比河的偏爱,在自己最熟悉最难割舍的意象里安排所有的讽刺和希望。
整部小说最出色的正是对于密西西比河以及沿岸风土人情的描写。阻隔了方向的大雾,河水从浓重的乳白色下流过。暴风雨,闪电劈开,照亮岸边瘦小的村庄。黑夜,岛屿上的灯火,倒映在天上和河流上的星星,吉姆说星星是月亮下的蛋,而流星是因为不听话,被月亮妈妈从被窝里踢了出来。
故事中对于美国南方风土人情的描写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沿岸小镇上的人们看演出的情景,在当时美国南方盛行的私刑,对葬礼的描写,还有就是那些会让人倒霉的事情。书中提到了许多会让人倒霉的事,诸如蜘蛛掉在身上、捡蛇皮、太阳下山后抖抹布、左转脑袋看月牙儿等等。
作者熟悉所有的这些细节,就像艾略特说的那样,意象来自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在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之中,某种意象屡屡出现,充满感情。
在马克吐温名字前的一大串定语里一般会有一个很特别的称谓,幽默大师。幽默是文学里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钱钟书,《围城》里的幽默是一种文人式的幽默,比如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幽默是一种市井式的幽默,比如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里的幽默是一种冷笑话式的幽默。而马克吐温的幽默是一种睿智式的幽默,通过简单几句机敏的反驳达到讽刺的幽默效果。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幽默效果是由人物胡乱引用名言,搞错经典传说故事的方式营造的,不过这些对于欧美文化以外的读者来说会显得有点吃力。但是其中也会有一些无厘头的段落,比如骗子推销的一种可以去除牙垢的药水,这种药水在去掉牙垢的同时牙齿也会被去掉。
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整部小说中,最大的两股冲突力量是自由和蓄奴制两种观念。但是这两种力量的冲突由于大河意象的调和显得更加平缓,具有一种冒险的趣味性,这一点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类似题材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同的地方。
首先说蓄奴制。在现在看来,蓄奴制只是一个制度罢了,只要大家都反对就可以废掉。而事实上的情况是,废奴制更像是一种观念,甚至是一种道德。在小说中,哈克贝利芬一直认为自己帮吉姆是一件见不得人的坏事,刚开始会这样做是出于一种做坏事的快感。所以我觉得,道德很容易就会成为一种暴力。道德以一种大多数的认同感排斥少数的异端,我们很难知道当下所处的环境里哪一种道德是合理的。时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喊着口号满大街砸日本车的爱国主义狂热分子,一群被道德暴力强奸的乌合之众。
然后就是关于自由。这就要从主人公哈克贝利芬说起。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很少有正面的外貌描写,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哈克贝利芬是不是也像其他的美国男孩一样,脸上长着许多雀斑。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哈克贝利芬骨子里的善良,正直,勇敢。在一路的逃亡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哈克贝利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直接面对,而且往往能化险为夷。在逃离即将沉没的轮船上的三个强盗以后,哈克贝利芬念念不忘的是强盗们的安危,并想办法找来一些本地人对三个人进行营救。而且,哈克贝利芬对吉姆的看法也由开始的逃亡的同谋到后来的互相照顾的朋友。应该说在哈克贝利芬身上,马克吐温寄寓了所谓的美国人形象,就像浮士德代表的德国人,堂吉诃德代表的西班牙人那样,马克吐温意在塑造美国文化本土的形象。其中最着力的当然是对于自由的信仰。其实自由并不是说就一定要抛开一切的束缚,自由更像是一种信仰,只要信仰自由,就没有什么可以困住一个人的灵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哈克贝利芬都不会放弃再次起航的机会和信念,这是哈克贝利芬这个形象的灵魂,也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小说最大的缺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烂尾。从结尾几章汤姆索亚再次出现以后,故事情节的推动完全靠汤姆为找乐子而使出的各种小手段,读到后来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耐烦的感觉,甚至觉得汤姆很是让人讨厌。不过,大陆那些批评这本书的结尾对资本主义和蓄奴制度的黑暗批评力度不够,没有能够为废除奴隶制找到一条合理道路的评论家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本有着大气、浑厚气质稳重叙事结构的小说却有一个黄金时段电视剧的结尾,这多少会让人感到有点遗憾。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叙事采用了传统的直线式结构,按照时间的方向铺排故事。小说的独到之处是贯穿故事首尾的那条大河,时间和大河的流动带动了故事情节的流动,使得一个个散落的片段有了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属地。此外,大河意象的运用还调和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得故事高潮之间有了一段必要的过渡地带。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河流意象的出现总是预示着危险已经过去,行程就要继续下去,在这种心理暗示之下,河流被赋予了形象人格,象征着接纳与包容,象征着自由与探索。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切入故事,以一种轻松、浅显、流畅的语言进行叙述,因此《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经常被定义为儿童文学,然而儿童文学并不是说只是写给儿童的,儿童视角可以让这个成人世界的荒诞、冷漠、无聊呈现得更加清晰直白。这一点同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极其相似,《小王子》就像刚入夜时天空上那些叮当作响的星星,俯视着地面上所有的这些庸庸碌碌的人们。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第一人称加游历探险的故事模式,类似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大河意象的运用,密西西比河所承担的结构作用以及象征意义使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具有了比传统流浪汉小说更完美的艺术形式。另外就是写作语言,小说以流畅、准确、口语化的语体作为整体的语言风格,再加入大量的美国南方方言、黑人俚语和乡俗粗语,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本土性的艺术气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也因为这种语言的叛逆而被认为是粗鄙、庸俗的有伤风化之作。后来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因为同样的理由而被封禁过,但两部小说都以主人公的肉体流浪完成了一次灵魂层面的精神放逐。
在语言方面,小说大量运用方言,包括密苏里黑人土语、西南边疆地区的方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普通方言等等,这对于形成美国的本土语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马克吐温和惠特曼分别在小说领域和诗歌领域完成这种语言的叛逆和重生。
另外,小说还具有一个突出的风格,就是它所特有的批判性。不论是密西西比河沿岸小镇上混混沌沌的居民,还是自称国王和公爵的骗子,无论是当时的尘土飞扬的美国社会,还是仍然在南方存在的畜牧制度,马克吐温都给予了辛辣的讽刺,通过幽默的手法,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批驳得体无完肤。当然,《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也绝不是一味的谩骂,从马克吐温对于密西西比河的描写以及对哈克贝利芬的塑造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寄托在意象和形象后的温情。我一直认为,文学首先要有诚意,这种诚意可以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学的关怀性,不管是基本的社会关怀,还是更高一层的形而上的关怀。只有批驳和讽刺的东西和谩骂没有任何区别,只有这作为底色的人文关怀才可以使一部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做到了。
小说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芬最先早出现是在马克吐温的另一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故事情节紧跟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后面。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哈克贝利芬与汤姆一同历险并发现了强盗的宝藏。《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开始的时候,哈克贝利芬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开始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哈克贝利芬的老爸是一个酒鬼,有点儿疯疯癫癫的那种。他从道格拉斯寡妇那里抢回了儿子,并把儿子关在自己在河边的木屋子里。由于受不了道格拉斯家刻板的生活和父亲这边的打骂,哈克贝利芬从家里逃了出来,并在河心的小岛上遇见了逃跑的黑奴吉姆,两人为了逃避追捕,乘坐一条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一个个散乱的故事碎片开始被大河串了起来:在即将沉没的船上遇见的强盗;因为大雾哈克和吉姆走散,哈克借住在了葛伦裘福德上校家里,并经历了上校家的世仇和由于世仇造成的悲剧;自称国王和公爵的骗子、镇子上各色的人物以及当时流行于乡间的私刑。最后,吉姆被两个骗子卖给了费尔普斯农庄,巧合的是农庄的女主人是汤姆索亚的姨妈,来姨妈家探亲的汤姆决定同哈克贝利芬一起救出吉姆,但是最后计划失败。整个故事的结局是,吉姆的主人在临死之前写下了一份遗嘱,里面提到要给吉姆自由。逃跑计划虽然没有成功,但吉姆仍然获得了自由,而哈克贝利芬的老爸也已经死去,哈克回到了朋友们中间。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具体创作前后经历了八年。马克吐温于1876年开始写作本书,写到第十六章时搁笔,三年后续写,全书于 1884年夏完成,1885年出版。
以第十六章的故事为界,小说前后的故事情节稍有偏离。
第十六章以前,哈克贝利芬和吉姆打算找到俄亥俄河流入密西西比的入河口,然后沿俄亥俄河而上,直到废奴各州。但是在第十六章时,作者安排两人错过了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上的逃亡被迫延长,并且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希望故事可以尽可能多的停留在这条大河上,作者写作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密西西比河的偏爱,在自己最熟悉最难割舍的意象里安排所有的讽刺和希望。
整部小说最出色的正是对于密西西比河以及沿岸风土人情的描写。阻隔了方向的大雾,河水从浓重的乳白色下流过。暴风雨,闪电劈开,照亮岸边瘦小的村庄。黑夜,岛屿上的灯火,倒映在天上和河流上的星星,吉姆说星星是月亮下的蛋,而流星是因为不听话,被月亮妈妈从被窝里踢了出来。
故事中对于美国南方风土人情的描写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沿岸小镇上的人们看演出的情景,在当时美国南方盛行的私刑,对葬礼的描写,还有就是那些会让人倒霉的事情。书中提到了许多会让人倒霉的事,诸如蜘蛛掉在身上、捡蛇皮、太阳下山后抖抹布、左转脑袋看月牙儿等等。
作者熟悉所有的这些细节,就像艾略特说的那样,意象来自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在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之中,某种意象屡屡出现,充满感情。
在马克吐温名字前的一大串定语里一般会有一个很特别的称谓,幽默大师。幽默是文学里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钱钟书,《围城》里的幽默是一种文人式的幽默,比如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幽默是一种市井式的幽默,比如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里的幽默是一种冷笑话式的幽默。而马克吐温的幽默是一种睿智式的幽默,通过简单几句机敏的反驳达到讽刺的幽默效果。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幽默效果是由人物胡乱引用名言,搞错经典传说故事的方式营造的,不过这些对于欧美文化以外的读者来说会显得有点吃力。但是其中也会有一些无厘头的段落,比如骗子推销的一种可以去除牙垢的药水,这种药水在去掉牙垢的同时牙齿也会被去掉。
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整部小说中,最大的两股冲突力量是自由和蓄奴制两种观念。但是这两种力量的冲突由于大河意象的调和显得更加平缓,具有一种冒险的趣味性,这一点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类似题材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同的地方。
首先说蓄奴制。在现在看来,蓄奴制只是一个制度罢了,只要大家都反对就可以废掉。而事实上的情况是,废奴制更像是一种观念,甚至是一种道德。在小说中,哈克贝利芬一直认为自己帮吉姆是一件见不得人的坏事,刚开始会这样做是出于一种做坏事的快感。所以我觉得,道德很容易就会成为一种暴力。道德以一种大多数的认同感排斥少数的异端,我们很难知道当下所处的环境里哪一种道德是合理的。时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喊着口号满大街砸日本车的爱国主义狂热分子,一群被道德暴力强奸的乌合之众。
然后就是关于自由。这就要从主人公哈克贝利芬说起。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很少有正面的外貌描写,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哈克贝利芬是不是也像其他的美国男孩一样,脸上长着许多雀斑。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哈克贝利芬骨子里的善良,正直,勇敢。在一路的逃亡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哈克贝利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直接面对,而且往往能化险为夷。在逃离即将沉没的轮船上的三个强盗以后,哈克贝利芬念念不忘的是强盗们的安危,并想办法找来一些本地人对三个人进行营救。而且,哈克贝利芬对吉姆的看法也由开始的逃亡的同谋到后来的互相照顾的朋友。应该说在哈克贝利芬身上,马克吐温寄寓了所谓的美国人形象,就像浮士德代表的德国人,堂吉诃德代表的西班牙人那样,马克吐温意在塑造美国文化本土的形象。其中最着力的当然是对于自由的信仰。其实自由并不是说就一定要抛开一切的束缚,自由更像是一种信仰,只要信仰自由,就没有什么可以困住一个人的灵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哈克贝利芬都不会放弃再次起航的机会和信念,这是哈克贝利芬这个形象的灵魂,也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小说最大的缺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烂尾。从结尾几章汤姆索亚再次出现以后,故事情节的推动完全靠汤姆为找乐子而使出的各种小手段,读到后来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耐烦的感觉,甚至觉得汤姆很是让人讨厌。不过,大陆那些批评这本书的结尾对资本主义和蓄奴制度的黑暗批评力度不够,没有能够为废除奴隶制找到一条合理道路的评论家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本有着大气、浑厚气质稳重叙事结构的小说却有一个黄金时段电视剧的结尾,这多少会让人感到有点遗憾。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叙事采用了传统的直线式结构,按照时间的方向铺排故事。小说的独到之处是贯穿故事首尾的那条大河,时间和大河的流动带动了故事情节的流动,使得一个个散落的片段有了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属地。此外,大河意象的运用还调和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得故事高潮之间有了一段必要的过渡地带。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河流意象的出现总是预示着危险已经过去,行程就要继续下去,在这种心理暗示之下,河流被赋予了形象人格,象征着接纳与包容,象征着自由与探索。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切入故事,以一种轻松、浅显、流畅的语言进行叙述,因此《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经常被定义为儿童文学,然而儿童文学并不是说只是写给儿童的,儿童视角可以让这个成人世界的荒诞、冷漠、无聊呈现得更加清晰直白。这一点同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极其相似,《小王子》就像刚入夜时天空上那些叮当作响的星星,俯视着地面上所有的这些庸庸碌碌的人们。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第一人称加游历探险的故事模式,类似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大河意象的运用,密西西比河所承担的结构作用以及象征意义使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具有了比传统流浪汉小说更完美的艺术形式。另外就是写作语言,小说以流畅、准确、口语化的语体作为整体的语言风格,再加入大量的美国南方方言、黑人俚语和乡俗粗语,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本土性的艺术气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也因为这种语言的叛逆而被认为是粗鄙、庸俗的有伤风化之作。后来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因为同样的理由而被封禁过,但两部小说都以主人公的肉体流浪完成了一次灵魂层面的精神放逐。
在语言方面,小说大量运用方言,包括密苏里黑人土语、西南边疆地区的方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普通方言等等,这对于形成美国的本土语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马克吐温和惠特曼分别在小说领域和诗歌领域完成这种语言的叛逆和重生。
另外,小说还具有一个突出的风格,就是它所特有的批判性。不论是密西西比河沿岸小镇上混混沌沌的居民,还是自称国王和公爵的骗子,无论是当时的尘土飞扬的美国社会,还是仍然在南方存在的畜牧制度,马克吐温都给予了辛辣的讽刺,通过幽默的手法,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批驳得体无完肤。当然,《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也绝不是一味的谩骂,从马克吐温对于密西西比河的描写以及对哈克贝利芬的塑造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寄托在意象和形象后的温情。我一直认为,文学首先要有诚意,这种诚意可以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学的关怀性,不管是基本的社会关怀,还是更高一层的形而上的关怀。只有批驳和讽刺的东西和谩骂没有任何区别,只有这作为底色的人文关怀才可以使一部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做到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