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闪着光的灰色的年代

1952年出生北京的大姑娘,发育时赶上饥荒,少年时赶上文革,青年时赶上下放,恢复高考时没考上大学。如果只是这样一个充满残酷无奈人生海海的故事,大概也就脱不开先锋文学或者苦难文学的腔调,至多是在对那个年代的控诉状上多添一笔吧。
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是,姑娘被小伙伴们欺负之后成为北京巷落“玩儿闹” 的一员,匆忙中甩去童贞,伴着青春期的痛,无意中也甩开了那个禁锢年代的一个沉重包袱。下放之后被村里的淳朴人性和天地美景激发,开始画野路子的画,结识很多同样不安份的、在摸索中迸发原始激情的青年。虽然没有考上理想的美院,却混迹各种地下沙龙,胡同里向印象派致敬的地下画室,挤在窝棚里举着皱巴巴纸稿读诗的诗歌会,各类“毒草”和隐蔽在角落里落满灰尘的书一样,在深锁刚刚解下却仍然封闭的70年代末里,又小心又疯狂地滋生起来。然后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旗帜的星星美展办起来了,像给沉沉天幕撕开一道口子,亮光照进来,社会影响太大,李爽被冠以乱搞男女关系的罪名进了号子。法国外交官的未婚夫在号子外极力推动人权保卫战,李爽在号子里结交了一帮终生难忘的铁朋友。一年多之后,李爽劳教解除,去法国完婚、继续画画,她在中国的故事到此为止。
这本书的文字有点糙,而且第一次见北京人的儿化音变成文字版,调色油味儿,小棋子儿,过滤嘴儿香烟,钢琴盖儿,没好气儿,洒香水儿,刨根问底儿……真是随时随地都能“儿”地起来!但是确实抵不过一口气看完书的那口爽劲儿!被下放到农村干活,晚上去老乡家蹭饭,被大妈赶着上炕的那股实诚;与情人感觉来了就合,感觉走了再分,每段感情都你不负我我不负你;进了号子,也能和“流氓姐们儿”将心比心,互相照应,因为“监狱里照样有爱,太阳照耀的时候是不分好人坏人的”。像几年前的《七十年代》一样,让人感知,再灰暗的年代,也有人在挺直腰板争口气地活。
李爽说的:“从幼儿园,到学校,到插队。从青艺,到‘星星’,从监狱到飞机……当年的人和事,我爱那些可怕又可爱的时刻,我爱我的哥们儿,姐们儿,朋友们。”那个时代灰暗,但你不能否认它还在浩淼烟波中闪着光。
觉得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又发现,有故事的年代往往癫狂,而且往往癫狂得那么相似。宫崎骏谈到《起风了》的创作动机时不是说,从小我都觉得那是一个极其灰暗没有希望的年代(昭和初期,关东大地震,战争的阴影),但即使是在那样的年代里,还是有人在寻找梦,还是有人在努力地生活。聚在地下室里谈诗歌谈艺术谈人生的青年们所拥有的远大理想和潦倒现实,莫奈们和海明威们不是也面对过么。被人本能的情感系的牢牢的恋人、家人、友人,因为人种、国籍和阵营的不同,被生生分开不得相见的故事,在战火屠城的金边,是不是也重复过很多呢。看守所里,杀夫的淑琴和章诒和笔下的《刘氏女》,都是柔弱的沉默的妇女,谁能想到她们都曾杀夫并将其肢解了呢。
生在“盛世”,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走近那些癫狂的年代,偶尔竟会生出浅浅的向往,向往那些有故事的乱世,生英雄的变局。人并不是只有在被逼到绝境时才会义无反顾地争取理想,会向往,大抵因为自己还活得不够诚实,不够爽吧。
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是,姑娘被小伙伴们欺负之后成为北京巷落“玩儿闹” 的一员,匆忙中甩去童贞,伴着青春期的痛,无意中也甩开了那个禁锢年代的一个沉重包袱。下放之后被村里的淳朴人性和天地美景激发,开始画野路子的画,结识很多同样不安份的、在摸索中迸发原始激情的青年。虽然没有考上理想的美院,却混迹各种地下沙龙,胡同里向印象派致敬的地下画室,挤在窝棚里举着皱巴巴纸稿读诗的诗歌会,各类“毒草”和隐蔽在角落里落满灰尘的书一样,在深锁刚刚解下却仍然封闭的70年代末里,又小心又疯狂地滋生起来。然后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旗帜的星星美展办起来了,像给沉沉天幕撕开一道口子,亮光照进来,社会影响太大,李爽被冠以乱搞男女关系的罪名进了号子。法国外交官的未婚夫在号子外极力推动人权保卫战,李爽在号子里结交了一帮终生难忘的铁朋友。一年多之后,李爽劳教解除,去法国完婚、继续画画,她在中国的故事到此为止。
这本书的文字有点糙,而且第一次见北京人的儿化音变成文字版,调色油味儿,小棋子儿,过滤嘴儿香烟,钢琴盖儿,没好气儿,洒香水儿,刨根问底儿……真是随时随地都能“儿”地起来!但是确实抵不过一口气看完书的那口爽劲儿!被下放到农村干活,晚上去老乡家蹭饭,被大妈赶着上炕的那股实诚;与情人感觉来了就合,感觉走了再分,每段感情都你不负我我不负你;进了号子,也能和“流氓姐们儿”将心比心,互相照应,因为“监狱里照样有爱,太阳照耀的时候是不分好人坏人的”。像几年前的《七十年代》一样,让人感知,再灰暗的年代,也有人在挺直腰板争口气地活。
李爽说的:“从幼儿园,到学校,到插队。从青艺,到‘星星’,从监狱到飞机……当年的人和事,我爱那些可怕又可爱的时刻,我爱我的哥们儿,姐们儿,朋友们。”那个时代灰暗,但你不能否认它还在浩淼烟波中闪着光。
觉得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又发现,有故事的年代往往癫狂,而且往往癫狂得那么相似。宫崎骏谈到《起风了》的创作动机时不是说,从小我都觉得那是一个极其灰暗没有希望的年代(昭和初期,关东大地震,战争的阴影),但即使是在那样的年代里,还是有人在寻找梦,还是有人在努力地生活。聚在地下室里谈诗歌谈艺术谈人生的青年们所拥有的远大理想和潦倒现实,莫奈们和海明威们不是也面对过么。被人本能的情感系的牢牢的恋人、家人、友人,因为人种、国籍和阵营的不同,被生生分开不得相见的故事,在战火屠城的金边,是不是也重复过很多呢。看守所里,杀夫的淑琴和章诒和笔下的《刘氏女》,都是柔弱的沉默的妇女,谁能想到她们都曾杀夫并将其肢解了呢。
生在“盛世”,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走近那些癫狂的年代,偶尔竟会生出浅浅的向往,向往那些有故事的乱世,生英雄的变局。人并不是只有在被逼到绝境时才会义无反顾地争取理想,会向往,大抵因为自己还活得不够诚实,不够爽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