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旧的却是好的

《中国乡土手工艺》已经出到了续三,其实书的前两本我并未看过,很难想象我会挑灯夜读一本非虚构类的书,并非这书对我没有吸引力,我个人对传统的东西甚是喜爱,只是读这本书不用遵循什么顺序,翻开任何一种手工艺读都是可以的,如我喜欢茶道、焚香,翻到此处先读下去便是了。无需为了知道故事结局,不舍得睡觉一口气读完,然而这本书却是个例外。
书中采访了多位手艺人,用影像记录了他们制作、完成工艺的过程,45种工艺一式的格局:采访人物、时间地点、采访手记、制作工艺、现场拍摄、史书图片。直截了当的方式也更一目了然,本就是传统的民间乡土手工艺,简单朴素就好胜过浮光掠影,何必赘述包装从而失去本色。朴实真挚的文字在这些手艺人面前显得尤为动人,华丽的辞藻此时显得毫无用处并且做作至极;作者并非专业摄影师,照片亦未经过处理,真实的视觉感官,往往才最有效。照片中的手艺人全心投入,享受在他们的工作中,这份专注让物件都鲜活起来,而我们能感受到的,则是呈现在面前的成品,倾注了怎样的心力。
书中的各种工艺流程,如果不是作者介绍,我们根本无从知晓;这繁琐复杂的过程,即便有作者的叙述,我们也很难略知一二;看到书后附录参考书目,出书如作者也是翻查无数资料。这些工艺技术性很强,即使不是生活用品,连吃的食品也一样,我们经常搭配饮食,想来却未曾知道做法。就像,我每日焚香,却从未知道制香是个多么复杂的过程;我每日饮茶,即使在云南亲眼所见也依旧不懂。书中作者曾提到乐器,记得有次欣赏少数民族演出,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已经到达根深蒂固的程度,有位乐手临时出现问题,现场取材随便找根竹竿,就做出一种我闻所未闻的乐器,并且奏出了我至今难忘,最动听的一次演奏。
朴拙的手工带来太多感动,整本书又带来太多思考,我欣赏作者字里行间的态度,更尊重照片中辛苦付出的手艺人。在国外手工艺品总是比较昂贵,他们的价值往往高的惊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最在乎的莫过于这些手工艺术;在国内机械取而代之手工艺,使其越来越趋向萎靡不振,一位标准的手工艺人吃得许多苦。而从作者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乐在其中,因为环境相对单一,有些人也会比较固执,在手艺不断的重复打磨中,执着于传统的审美,让每件手工艺品带着生命体验。
工业社会手艺已经越来越少,以某种形式存在不得而知,难得有人愿意把它们呈现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才是我们难得的文化。
书中采访了多位手艺人,用影像记录了他们制作、完成工艺的过程,45种工艺一式的格局:采访人物、时间地点、采访手记、制作工艺、现场拍摄、史书图片。直截了当的方式也更一目了然,本就是传统的民间乡土手工艺,简单朴素就好胜过浮光掠影,何必赘述包装从而失去本色。朴实真挚的文字在这些手艺人面前显得尤为动人,华丽的辞藻此时显得毫无用处并且做作至极;作者并非专业摄影师,照片亦未经过处理,真实的视觉感官,往往才最有效。照片中的手艺人全心投入,享受在他们的工作中,这份专注让物件都鲜活起来,而我们能感受到的,则是呈现在面前的成品,倾注了怎样的心力。
书中的各种工艺流程,如果不是作者介绍,我们根本无从知晓;这繁琐复杂的过程,即便有作者的叙述,我们也很难略知一二;看到书后附录参考书目,出书如作者也是翻查无数资料。这些工艺技术性很强,即使不是生活用品,连吃的食品也一样,我们经常搭配饮食,想来却未曾知道做法。就像,我每日焚香,却从未知道制香是个多么复杂的过程;我每日饮茶,即使在云南亲眼所见也依旧不懂。书中作者曾提到乐器,记得有次欣赏少数民族演出,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已经到达根深蒂固的程度,有位乐手临时出现问题,现场取材随便找根竹竿,就做出一种我闻所未闻的乐器,并且奏出了我至今难忘,最动听的一次演奏。
朴拙的手工带来太多感动,整本书又带来太多思考,我欣赏作者字里行间的态度,更尊重照片中辛苦付出的手艺人。在国外手工艺品总是比较昂贵,他们的价值往往高的惊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最在乎的莫过于这些手工艺术;在国内机械取而代之手工艺,使其越来越趋向萎靡不振,一位标准的手工艺人吃得许多苦。而从作者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乐在其中,因为环境相对单一,有些人也会比较固执,在手艺不断的重复打磨中,执着于传统的审美,让每件手工艺品带着生命体验。
工业社会手艺已经越来越少,以某种形式存在不得而知,难得有人愿意把它们呈现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才是我们难得的文化。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