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李商隐的诗,向来以其瑰丽迷离的浪漫色彩而为人称道,莫说”文艺青年“被其吸引,就算是我所在的大学,清一色的理工男,也有人把那首”锦瑟无端五十弦“抄在相框后面送人,以显示自己的”文采“~其诗其人,自然令人有兴趣了解。以前读过一些唐宋文人的生平介绍,但李商隐的生平还真是知之甚少,只知道也是个仕途不得意的主而已。所以,这次苏缨和毛晓雯又再次联手奉上《李商隐诗传》,自然不容错过。
说不容错过,另一个理由大概是,我也算苏缨的老读者啦,从《纳兰词典评》到与毛合著的《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基本都有读过。苏缨理性辨析的解诗风格很合我胃口。而且这并不仅仅是沿袭阅读习惯而已,而是我的确认为苏缨的风格很适合解读李商隐。第一,唐诗好用典,而李商隐尤其如此。一首八言律诗,典故往往有5,6个,若是不明白,基本读得云里雾里。而苏缨恰恰是个有名的考据派,于此大有用武之地。第二,李商隐的诗,以其朦胧的意象之美,与近代西方诗坛兴起的意象派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苏缨也是熟谙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行家,她来解读,自然能够解出不一般的东西。第三,本书不仅是解诗,也是”传“,这就要对李商隐的生平进行介绍和解读。而如果说对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其生平不离一个”情“字的话,生于晚唐的李商隐,恐怕一生与政治有着难解的缘分。而论起历史,苏缨(或说她的”另一身份“)也是一大高人。三项优势,舍”苏“其谁?
全书既名为”诗传“,自然是以诗带传,以李商隐的生平为主线,将其各个时期的作品穿插其中,互为表里。既解诗,又解人。两人合著,有情有理。引言一开始先讲李商隐错过柳枝,突出”情“;正文上来则花大篇幅交代晚唐政治,甘露之变和牛李党争,不失”理“。情理之间,转换虽略有生涩,倒也不算分裂。于是,我们在一篇篇知名或不知名的诗歌之间,进一步走进了这个能够写出华美诗篇的晚唐诗人的生活乃至内心。解诗方面,自是令人满意。当然,有些具体之处,也有含混。当然,考虑到为了不让本书成为十八禁,我们就放过那些过于开放的段落吧……
不过,虽然是传,但本书并不仅仅是”客观重现“,而是带有颇为强烈的”主观阐释“。这也是苏毛合著的几本诗传的传统了。之前的《纳兰容若词传》引起了颇多读者不满,也在于此。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又凭什么说自己理解的才是真实的?那么,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呈现的又是怎样一个李义山?读者们又是否买账呢?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总结苏缨和毛晓雯笔下的李商隐,那无疑就是”理想主义者“了。
是的,唯有理想主义者,才可以将这个家道中落,命运多舛,却又满怀憧憬的李唐末裔刻画,才可以为这个才华横溢,却陷于晚唐政治乱象,牛李党争之中无力自拔的悲情者找到一个不被重用的理由;才能够将他的人与他的诗真正对应。从这点上,我是认同两位作者的。然而,这毕竟是后人的”解读“。在党争之中屡遭排挤,你可以说是因为天性淳朴,不懂官场那套潜规则,也可以说是投机失败,落得背恩之名,正如后世对李商隐的一贯评价。而诗品与人品,不能相合的也并不少见。作者自己多次提到的元稹,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说,见心见性,我们把李商隐当做理想主义者,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骨子里也依旧不曾忘却理想。那么,你就自然会明白,书中那些对无情现实的刻画,并不仅仅是在描写千年前的晚唐;那些带着愤懑乃至偏激的不平之意,也不仅仅是为李商隐而鸣。正如李商隐借古人故事抒发的其实是对当时唐朝时局的看法一般,我们又何尝不在”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也许,我们爱李商隐的诗,也是因为他的诗中那种包裹在层层用典和朦胧意境之下的,不为尘世所有的理想气息吧。而只要你依旧喜欢李商隐的诗,心中也定有不曾泯灭的情怀。这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挽歌,但也是一首颂歌。
什么,你说如果让现实主义者来解李商隐,会是什么样子?别开玩笑了罢,那些人又怎么会读,怎么会懂李商隐的诗呢?
说不容错过,另一个理由大概是,我也算苏缨的老读者啦,从《纳兰词典评》到与毛合著的《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基本都有读过。苏缨理性辨析的解诗风格很合我胃口。而且这并不仅仅是沿袭阅读习惯而已,而是我的确认为苏缨的风格很适合解读李商隐。第一,唐诗好用典,而李商隐尤其如此。一首八言律诗,典故往往有5,6个,若是不明白,基本读得云里雾里。而苏缨恰恰是个有名的考据派,于此大有用武之地。第二,李商隐的诗,以其朦胧的意象之美,与近代西方诗坛兴起的意象派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苏缨也是熟谙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行家,她来解读,自然能够解出不一般的东西。第三,本书不仅是解诗,也是”传“,这就要对李商隐的生平进行介绍和解读。而如果说对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其生平不离一个”情“字的话,生于晚唐的李商隐,恐怕一生与政治有着难解的缘分。而论起历史,苏缨(或说她的”另一身份“)也是一大高人。三项优势,舍”苏“其谁?
全书既名为”诗传“,自然是以诗带传,以李商隐的生平为主线,将其各个时期的作品穿插其中,互为表里。既解诗,又解人。两人合著,有情有理。引言一开始先讲李商隐错过柳枝,突出”情“;正文上来则花大篇幅交代晚唐政治,甘露之变和牛李党争,不失”理“。情理之间,转换虽略有生涩,倒也不算分裂。于是,我们在一篇篇知名或不知名的诗歌之间,进一步走进了这个能够写出华美诗篇的晚唐诗人的生活乃至内心。解诗方面,自是令人满意。当然,有些具体之处,也有含混。当然,考虑到为了不让本书成为十八禁,我们就放过那些过于开放的段落吧……
不过,虽然是传,但本书并不仅仅是”客观重现“,而是带有颇为强烈的”主观阐释“。这也是苏毛合著的几本诗传的传统了。之前的《纳兰容若词传》引起了颇多读者不满,也在于此。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又凭什么说自己理解的才是真实的?那么,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呈现的又是怎样一个李义山?读者们又是否买账呢?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总结苏缨和毛晓雯笔下的李商隐,那无疑就是”理想主义者“了。
是的,唯有理想主义者,才可以将这个家道中落,命运多舛,却又满怀憧憬的李唐末裔刻画,才可以为这个才华横溢,却陷于晚唐政治乱象,牛李党争之中无力自拔的悲情者找到一个不被重用的理由;才能够将他的人与他的诗真正对应。从这点上,我是认同两位作者的。然而,这毕竟是后人的”解读“。在党争之中屡遭排挤,你可以说是因为天性淳朴,不懂官场那套潜规则,也可以说是投机失败,落得背恩之名,正如后世对李商隐的一贯评价。而诗品与人品,不能相合的也并不少见。作者自己多次提到的元稹,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说,见心见性,我们把李商隐当做理想主义者,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骨子里也依旧不曾忘却理想。那么,你就自然会明白,书中那些对无情现实的刻画,并不仅仅是在描写千年前的晚唐;那些带着愤懑乃至偏激的不平之意,也不仅仅是为李商隐而鸣。正如李商隐借古人故事抒发的其实是对当时唐朝时局的看法一般,我们又何尝不在”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也许,我们爱李商隐的诗,也是因为他的诗中那种包裹在层层用典和朦胧意境之下的,不为尘世所有的理想气息吧。而只要你依旧喜欢李商隐的诗,心中也定有不曾泯灭的情怀。这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挽歌,但也是一首颂歌。
什么,你说如果让现实主义者来解李商隐,会是什么样子?别开玩笑了罢,那些人又怎么会读,怎么会懂李商隐的诗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风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