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眼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罗兰巴特1974年来中国旅游的时候,全国上下正值批林批孔,无论去工厂、农村、还是学校,他撞上了同一堵墙——由他称之为“砖块”的俗套单位砌的。两年前,中国人民的坏朋友、两面派安东尼奥尼也在这堵墙上撞得满天星光,专门接待外国人的旅行社给他们安排了相似的旅程。
为什么说他们是旅游呢,因为这种“没有任何偶遇事件、皱痕,没有任何俳句”的意识形态之旅,和商业旅游差不多。不过后者还是有明显的文化感,虽然那也只是个标签;而罗兰巴特的中国之旅让他很恍惚,他一直觉得𣎴太“亚洲”,因为没有文化的成分,理性上却又无任何不舒适。和真的大活人接触机会当然接近零啦,他只好YY:“我一点都不知道,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旁边的小伙子是谁?他白天做什么?他的房间是怎样的?他的性生活是怎样的?”
他偶而接触几个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并总结了两种眼光,一种是被中国生活给招安的,所谓“来自内部的目光”,“一个劲儿地以中国的观点来谈中国”,比如告诉他北京紫竹院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地方,以证明政治铁板下正常的生活暗流(事实也确实如此);另一种则继续以西方人的观点来看待中国。他认为这两种都是错误的,好的目光是一种“斜视目光”。这有个矛盾之处,谁看别人不是拿自己眼光看的?西方人当然会用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啦,罗兰巴特的斜眼儿也一样,前述两种观点的区别只在于评价的褒贬。
罗兰巴特与安东尼奥尼,这二位在中国的旅游很无聊,衍生品本身也很无聊,因为砖墙太厚,他们眼睛再斜也看不到什么。不过意义并不在这日记或电影里。罗兰巴特很聪明,从旅程的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他丝毫不能说清楚“他们”,只能根据“他们”来说清楚“我们”。所有的跨文化解读其实最终都在说自己。
为什么说他们是旅游呢,因为这种“没有任何偶遇事件、皱痕,没有任何俳句”的意识形态之旅,和商业旅游差不多。不过后者还是有明显的文化感,虽然那也只是个标签;而罗兰巴特的中国之旅让他很恍惚,他一直觉得𣎴太“亚洲”,因为没有文化的成分,理性上却又无任何不舒适。和真的大活人接触机会当然接近零啦,他只好YY:“我一点都不知道,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旁边的小伙子是谁?他白天做什么?他的房间是怎样的?他的性生活是怎样的?”
他偶而接触几个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并总结了两种眼光,一种是被中国生活给招安的,所谓“来自内部的目光”,“一个劲儿地以中国的观点来谈中国”,比如告诉他北京紫竹院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地方,以证明政治铁板下正常的生活暗流(事实也确实如此);另一种则继续以西方人的观点来看待中国。他认为这两种都是错误的,好的目光是一种“斜视目光”。这有个矛盾之处,谁看别人不是拿自己眼光看的?西方人当然会用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啦,罗兰巴特的斜眼儿也一样,前述两种观点的区别只在于评价的褒贬。
罗兰巴特与安东尼奥尼,这二位在中国的旅游很无聊,衍生品本身也很无聊,因为砖墙太厚,他们眼睛再斜也看不到什么。不过意义并不在这日记或电影里。罗兰巴特很聪明,从旅程的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他丝毫不能说清楚“他们”,只能根据“他们”来说清楚“我们”。所有的跨文化解读其实最终都在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