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科谈《傅科摆》

文/ANTONIO GNOLI(2013年3月15日刊登于意大利《共和报》)
编译/沈佳茜
编者按:小说《傅科摆》出版25年后,该书作者翁贝托•埃科着眼于新的科技,对小说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引起轰动的《玫瑰的名字》一书出版八年后,埃科出版了新作《傅科摆》。我刚重读了《傅科摆》重新修订的版本,作者删减和增加了部分内容。整部小说充满了各种秘密、阴谋和神秘组织,扑朔迷离,时间也不曾使这一魅力褪色。小说第20页描写了贝尔勃在巴黎一家酒吧用公用电话给卡索邦打了一个电话,这个画面让我非常感动。我非常欣赏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能够覆盖不同的历史时代(从安东尼尼时代到《犹太贤士议定书》)的渊博学识。我认为这种能力其实就是小说真正的主角——电脑——展现出来的非凡直觉力。
Gnoli:几年前,您对《玫瑰的名字》做了一些修订,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这次对于《傅科摆》的修订也会引起相类似的事情吗?
Eco:修订《玫瑰的名字》引发的争论发生在那些评论家看到新版本之前。他们认为我修改这部作品是为了照顾那些最愚蠢的读者。然后当某个人最后终于对两个版本做了比较之后,才发现原来放到30年前,很多作家也同样会像我这么做,因为重读那些片段就会发现是无聊的重复和冗余。
Gnoli:所以您把这些称为“复活节的打扫”。
Eco:的确如此,因为换房间没有必要,找个粉刷工人来擦掉那些霉菌就好了。写于25年前的《傅科摆》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我删改了对话里面一些累赘部分,比如某个人讲述的一堆细节,但是现在在我看来,这些细节显得多余,而且拖慢了整个对话的节奏。
Gnoli:所以改动就是这些了吗?
Eco:其实只有一处比较大的变动:在75章,为了让读者了解17和18世纪不同的教派、共济会、兄弟会和神秘组织的更替,我提供了一张原始时间表,希望可以制造一个混乱的印象,但是最后太过混乱了,连我自己重读的时候都感到一阵头晕。所以我删掉了那些时间细节,而是把这些信息通过卡索邦的嘴呈现出来,类似于一份简单的时间表,又像是带着一种质疑。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可以像马志尼描写那些战斗口号一样,虽然他全都一一引用,但是那些跳过这些口号不看的读者也能明白那时候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止勇士们行动了。
Gnoli:当您在写《傅科摆》的时候,您使用的计算机语言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小说的开头部分。那在修订版中,您是否有修改相关语言?大概是多少比例呢?
Eco:我让贝尔勃使用BASIC语言,让他做那些在科技发达时代才能做的事情,可惜的是,人们现在在windows时代却失去了这种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可以随机整合信息的程序。我要修改的只有一个地方,就是贝尔勃撰写的文档文件名的标题,我当年是用wordstar写作(文档名前会出现:filename),现在估计没有人能弄清楚那个文件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只知道标题加上“.doc”代表的是一份电子文档,仅此而已。
Gnoli:因为“doc”系统的引入,您不得不做这些改动?
Eco:我上网查了资料之后发现原来在1984年电子文档兴起的时代,就有一个文字程序在用“doc”系统。这样看来,贝尔勃使用这个程序就顺理成章了。我现在可以放心地使用像“Abu.doc”这样的小标题。另一方面呢,现在去巴黎国立工艺艺术博物馆参观的人(就是引发小说主角奇遇的地方)看到的样子和我小说中描述的不一样,因为这个建筑被重新改造过。总之,1984年简直像一个考古年代了。
Gnoli:您曾经写过《开放的作品》,小说被视作开放的“建筑工地”,可以接受不断的评论和诠释?
Eco:不是的,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如果莱奥帕尔迪(译者注:意大利诗人,散文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起初用这句诗:“这种迷失,让我在海上感到快乐”来概括无限的概念,那么之后他发现其实用“幸福”取代“快乐”更好,他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在之前或者是现在从这首诗上引申出来的多重诠释。
Gnoli:25年前既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社交网络。所以小说的主角就是您将其重命名为“阿布拉菲尔”(13世纪希伯来预言家)的计算机吗?那时您想到传媒环境会变得如此之快吗?
Eco:没有人可以明确地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但是贝尔勃撰写的第一份文档阐述了计算机是如何改变思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即手只要跟上我们思维的节奏,完全不用担心太多,因为更正、修改、删减甚至是重写起来轻而易举。所以从将字刻在陶土上的古代人到打字的现代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Gnoli:在您创作《傅科摆》的那段时期,意大利出现了恐怖主义——P2(共济会的一个分会)——一个具有极大威胁性的神秘组织,这是一个国家开始动荡的象征,它不同于您在最后几页中描述的诞生于抵抗运动的组织。所以您的小说背景就是这两个意大利吗?
Eco:是,但在那个时候我已经察觉到我们已经失去了第二个意大利。这是我的结论。
Gnoli:您的态度非常清醒。《傅科摆》是围绕着阴谋论展开的。您多次使用“秘密”一词,它带着反民主的、精英主义的、难以理解的、怪诞滑稽的意味。那您对“秘密”是好奇或者害怕呢?
Eco:这正好是米兰文化节今年的主题。我收到了文化节的邀请,将会谈论那些可以被用来达成政治和宗教目的的秘密。无法洞悉的秘密是空洞的秘密。充实的秘密最终会被人发现,空洞的秘密晦涩难解,而且会持续控制那些最脆弱的头脑。另一方面,社会学家吉奥戈-西梅尔早已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写过一篇关于秘密和神秘组织的评论文章。
Gnoli:吉奥戈-西梅尔现在可能会写一片关于安德烈欧弟( 意大利政治家,作家和记者)的评论文章。
Eco:安德烈欧弟事件是关于秘密的典型例子。他死了,也带走了所有的秘密,因此这些秘密再也无法公之于世。这些秘密中有多少是有内容的,有多少并不是空洞的,就连安德烈欧弟也不知道,对这些他并不了解的秘密,他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来获取权力。另外,关于他没有秘密的一些辟谣我们也都不记得了。
Gnoli:我们生活在充满了“魔法圈子”和神秘亚文化的世界中。在电脑上我们又看到了一些阴谋论和历史预言:从玛雅人的预言到盖亚传说,这些都是黑暗计划和不可控制的信息扩散的体现。是不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Eco:我的小说讲述的就是这个普遍持续的趋势,即黑暗理论和阴谋论泛滥的趋势。我认为它们荒唐可笑,但是很多网站如今却信以为真,大肆传播这些思想。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并不知道卡萨莱乔或者丹•布朗,开玩笑地说他们就像是我这本25年前的小说里面的人物。
Gnoli:我们很想知道您的第三部小说《昨日之岛》或者第四部小说《波多里诺》也会有相关的修改吗?
Eco:可能不会吧,比起《傅科摆》,这两部小说毕竟还太年轻,更重要的是在写这两本小说的时候我在处理重复和冗余问题的时候拿捏得更好。我觉得风格上它们更加细致和精确。
编译/沈佳茜
编者按:小说《傅科摆》出版25年后,该书作者翁贝托•埃科着眼于新的科技,对小说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引起轰动的《玫瑰的名字》一书出版八年后,埃科出版了新作《傅科摆》。我刚重读了《傅科摆》重新修订的版本,作者删减和增加了部分内容。整部小说充满了各种秘密、阴谋和神秘组织,扑朔迷离,时间也不曾使这一魅力褪色。小说第20页描写了贝尔勃在巴黎一家酒吧用公用电话给卡索邦打了一个电话,这个画面让我非常感动。我非常欣赏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能够覆盖不同的历史时代(从安东尼尼时代到《犹太贤士议定书》)的渊博学识。我认为这种能力其实就是小说真正的主角——电脑——展现出来的非凡直觉力。
Gnoli:几年前,您对《玫瑰的名字》做了一些修订,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这次对于《傅科摆》的修订也会引起相类似的事情吗?
Eco:修订《玫瑰的名字》引发的争论发生在那些评论家看到新版本之前。他们认为我修改这部作品是为了照顾那些最愚蠢的读者。然后当某个人最后终于对两个版本做了比较之后,才发现原来放到30年前,很多作家也同样会像我这么做,因为重读那些片段就会发现是无聊的重复和冗余。
Gnoli:所以您把这些称为“复活节的打扫”。
Eco:的确如此,因为换房间没有必要,找个粉刷工人来擦掉那些霉菌就好了。写于25年前的《傅科摆》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我删改了对话里面一些累赘部分,比如某个人讲述的一堆细节,但是现在在我看来,这些细节显得多余,而且拖慢了整个对话的节奏。
Gnoli:所以改动就是这些了吗?
Eco:其实只有一处比较大的变动:在75章,为了让读者了解17和18世纪不同的教派、共济会、兄弟会和神秘组织的更替,我提供了一张原始时间表,希望可以制造一个混乱的印象,但是最后太过混乱了,连我自己重读的时候都感到一阵头晕。所以我删掉了那些时间细节,而是把这些信息通过卡索邦的嘴呈现出来,类似于一份简单的时间表,又像是带着一种质疑。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可以像马志尼描写那些战斗口号一样,虽然他全都一一引用,但是那些跳过这些口号不看的读者也能明白那时候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止勇士们行动了。
Gnoli:当您在写《傅科摆》的时候,您使用的计算机语言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小说的开头部分。那在修订版中,您是否有修改相关语言?大概是多少比例呢?
Eco:我让贝尔勃使用BASIC语言,让他做那些在科技发达时代才能做的事情,可惜的是,人们现在在windows时代却失去了这种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可以随机整合信息的程序。我要修改的只有一个地方,就是贝尔勃撰写的文档文件名的标题,我当年是用wordstar写作(文档名前会出现:filename),现在估计没有人能弄清楚那个文件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只知道标题加上“.doc”代表的是一份电子文档,仅此而已。
Gnoli:因为“doc”系统的引入,您不得不做这些改动?
Eco:我上网查了资料之后发现原来在1984年电子文档兴起的时代,就有一个文字程序在用“doc”系统。这样看来,贝尔勃使用这个程序就顺理成章了。我现在可以放心地使用像“Abu.doc”这样的小标题。另一方面呢,现在去巴黎国立工艺艺术博物馆参观的人(就是引发小说主角奇遇的地方)看到的样子和我小说中描述的不一样,因为这个建筑被重新改造过。总之,1984年简直像一个考古年代了。
Gnoli:您曾经写过《开放的作品》,小说被视作开放的“建筑工地”,可以接受不断的评论和诠释?
Eco:不是的,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如果莱奥帕尔迪(译者注:意大利诗人,散文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起初用这句诗:“这种迷失,让我在海上感到快乐”来概括无限的概念,那么之后他发现其实用“幸福”取代“快乐”更好,他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在之前或者是现在从这首诗上引申出来的多重诠释。
Gnoli:25年前既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社交网络。所以小说的主角就是您将其重命名为“阿布拉菲尔”(13世纪希伯来预言家)的计算机吗?那时您想到传媒环境会变得如此之快吗?
Eco:没有人可以明确地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但是贝尔勃撰写的第一份文档阐述了计算机是如何改变思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即手只要跟上我们思维的节奏,完全不用担心太多,因为更正、修改、删减甚至是重写起来轻而易举。所以从将字刻在陶土上的古代人到打字的现代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Gnoli:在您创作《傅科摆》的那段时期,意大利出现了恐怖主义——P2(共济会的一个分会)——一个具有极大威胁性的神秘组织,这是一个国家开始动荡的象征,它不同于您在最后几页中描述的诞生于抵抗运动的组织。所以您的小说背景就是这两个意大利吗?
Eco:是,但在那个时候我已经察觉到我们已经失去了第二个意大利。这是我的结论。
Gnoli:您的态度非常清醒。《傅科摆》是围绕着阴谋论展开的。您多次使用“秘密”一词,它带着反民主的、精英主义的、难以理解的、怪诞滑稽的意味。那您对“秘密”是好奇或者害怕呢?
Eco:这正好是米兰文化节今年的主题。我收到了文化节的邀请,将会谈论那些可以被用来达成政治和宗教目的的秘密。无法洞悉的秘密是空洞的秘密。充实的秘密最终会被人发现,空洞的秘密晦涩难解,而且会持续控制那些最脆弱的头脑。另一方面,社会学家吉奥戈-西梅尔早已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写过一篇关于秘密和神秘组织的评论文章。
Gnoli:吉奥戈-西梅尔现在可能会写一片关于安德烈欧弟( 意大利政治家,作家和记者)的评论文章。
Eco:安德烈欧弟事件是关于秘密的典型例子。他死了,也带走了所有的秘密,因此这些秘密再也无法公之于世。这些秘密中有多少是有内容的,有多少并不是空洞的,就连安德烈欧弟也不知道,对这些他并不了解的秘密,他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来获取权力。另外,关于他没有秘密的一些辟谣我们也都不记得了。
Gnoli:我们生活在充满了“魔法圈子”和神秘亚文化的世界中。在电脑上我们又看到了一些阴谋论和历史预言:从玛雅人的预言到盖亚传说,这些都是黑暗计划和不可控制的信息扩散的体现。是不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Eco:我的小说讲述的就是这个普遍持续的趋势,即黑暗理论和阴谋论泛滥的趋势。我认为它们荒唐可笑,但是很多网站如今却信以为真,大肆传播这些思想。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并不知道卡萨莱乔或者丹•布朗,开玩笑地说他们就像是我这本25年前的小说里面的人物。
Gnoli:我们很想知道您的第三部小说《昨日之岛》或者第四部小说《波多里诺》也会有相关的修改吗?
Eco:可能不会吧,比起《傅科摆》,这两部小说毕竟还太年轻,更重要的是在写这两本小说的时候我在处理重复和冗余问题的时候拿捏得更好。我觉得风格上它们更加细致和精确。
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只想知道上海译文是按照哪个版本来翻译的。。。
当然当然,2014年1月上市,以2013年作者翁贝托·埃科修订版为底本。
赞。。。
毕竟是“.doc”了 ,是修订版。
大哥,这么久的话题了你还回答?
最近在看,而且这个问题可能是本书相关最好回答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