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传记

绝对的大部头书,原想利用碎片时间读完,但后来发现这不可能:一来作者写的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一读就放不下了。二来近50万字的内容光靠每天一个小时的碎片时间根本打发不了。值得庆幸的是,美国人写史,写传记随意一些,直白一些,不玩“春秋笔法”,大大降低了我的脑力消耗,如果是咱古人写的史书,一年我都“吃”不下一本。
虽然我是中国人,但对于前几代领导人的印象大多来自政治和历史课本,很抽象,“高大全”得很。之后的少数几次update全都来自网络,但也没形成系统的印象——网络资料太过龙蛇混杂,难辨真伪,而且大多用词偏激,我没很用心去看。这本《毛泽东传》我买的是电子版,谨慎起见,先下了试看版,引子就写的很让我满意——作者引用了好几位见过毛泽东本人的描述,短短的一两千字就引用了九个注释和出处,我心想应该挺挺靠谱。事实证明我没选择错,这本传记资料翔实,逻辑清楚,特里尔谦虚谨慎的把自己藏在了书后面,轻易不发表评论,仅有的几次也是一阵见血,完全具备好的传记所有的要素。
看完此书,我的最大感想就是敬佩,毛泽东真的是为旧中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耗尽了所有的伟人。不但是自己的所有,还有整个家族,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过继的妹妹全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小弟弟和妹妹去世的时候才二十几岁,大弟弟也没活到新中国建立),书里对这些只是一笔提过,我也是出于好奇问了度娘才知道的。心头大为震惊,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书里说他是圣人,并举了一个英雄崇拜的事例,我一点都不反感。他应该得到的。
-------------------------------我是精彩书摘的分割线-----------------------------
·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跟着一支队伍活动。他们打了一天的仗,战斗结束时没有饭吃。小米倒是能搞到,但是部队没有钱付款,指挥员不允许不付款就把小米拿走。在这个残酷的夜晚,指挥员开始对他的战士们讲解毛泽东在古田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里有一些是关于不给钱不能从当地人那里拿走任何东西的规定。让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呆若木鸡的是,这支饥饿的队伍用嘹亮的歌声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度过了这个夜晚。“他们的歌声像弦乐交响曲。”她这样写道。
【这段让我看的心头酸涩】
·毛泽东把刘少奇和周恩来叫到一起,他有个问题要问他们:“你们怎样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先发言。“这还不容易,”这位二号人物说,“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
“我先让猫饿三天,”周恩来回答道,“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的全吞下去。” 毛泽东像不同意刘少奇的做法一样,也不同意周恩来的做法:“不能用欺骗手段——绝不能愚弄人民。”那么,主席自己怎么做呢?
“这很容易,”他说——至少在这点上跟刘少奇一致,“把辣椒擦在猫背上,它感到火辣辣,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感到高兴。”
【这段的背景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资本家的处理问题上,三者的看法,没有出处,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45年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一起工作。他们都来自湖南,讲话都带湖南口音,但彼此能听懂。在延安,是刘少奇策划了树立毛泽东为领袖和思想家地位的行动,并在1945年的第七次中共代表大会上确定下来。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刘少奇曾试图把毛泽东从第一把交椅上赶下去。真相是,刘少奇把毛泽东看作中共的主席,而不是皇帝。 这两个人在大的观点上有分歧。刘少奇不像毛泽东那样看重农民对革命的贡献。他像天主教徒相信教会一样相信党的权威,不像毛泽东那样热衷于邀请群众批评党。他的性情是喜欢以有条不紊的步骤办事,而不是像毛泽东那样喜欢波浪式地发展经济。
刘少奇没有毛泽东那种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他对苏联的各种缺点也不像毛泽东那样看得那么重。很难想象毛泽东会使用从刘少奇的嘴里自然说出的国际主义形式的语言:“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共产党的一个优秀支部。”
对毛泽东来说,任何中国的东西都不能称为某种非中国的东西的“支部”。 最大的差别在于刘少奇身上没有那种“猴子”气。他不具有毛泽东以倾斜的视角看事物的地习惯。他不像毛泽东那样把生活看作永远处在流变之中并从中获得乐趣。 在刘少奇看来,历史是向上的扶梯。在毛泽东看来,它是个波涛汹涌的海洋。对刘少奇来说,社会主义是门科学,要以理智的步骤加以追求。对毛泽东来说,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不允许在最后的胜利中被扭曲。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分裂,在非斯大林化时就开始扩大了。毛泽东对来自莫斯科的冲击的最终反应,是决定找到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即使它不再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让固执地抱着正统不放的刘少奇落在后面,只感到对猴王的胡闹不理解。
【毛泽东为什么最终和刘少奇“分道扬镳”】
·除了二号人物的存在提醒毛泽东死亡正在来临以外,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林彪的军队1967年后作为政治体制基石的作用越来越大了。毛泽东现在一心要重建他在1966年如此坚决地抛到风中的党的机构,但林彪的军队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回到营房里去。
第二,毛泽东觉得60年代的林彪滋长了一种权势政治心理。林彪提到“绝对权威”,这激怒了毛泽东心中的猴性。毛泽东跟林彪不同,他并不把不计一切代价保卫政权大厦置于最。他也不像林彪那样倾向于使用军事权威的盖子来窒息政治上的观点分歧。
第三,赤裸裸的野心起了作用。毛泽东在1966年给妻子的信中曾经表达过,他对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包装成神奇的包治百病的灵药的做法感到愤怒。“我历来不相信,”他写道,“我那几本小书,有那么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到1969年,毛泽东怀疑,林彪奉承他是别有用心。
但是,在二号人物位置上,林彪深感焦躁。处在毛泽东的阴影里,距最高职位那么近,同时又无限遥远,这似乎影响了他的判断力。(对二号人物来说,这并非是罕见的情况,正像安东尼·艾登在丘吉尔的阴影里、休伯特·汉弗莱在林登·约翰逊的阴影里,以及乔治·布什在罗纳德·里根的阴影里那样。) 对林彪来说,另一个问题是,不仅毛泽东,还有许多中国人开始怀疑,他是否具备当中共主席应该具备的条件 。
【毛泽东和林彪的纠葛】
·毛泽东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每当他出现时,中国的任何观众都会起立并鼓掌。但是,毛泽东的助手们并不总是相信自发性。在毛泽东到来之前,一个管礼仪的人走到钟敬文面前,告诉他这件事的步骤。因为钟敬文坐在门口附近,所以他会先看到毛泽东。一旦看到毛泽东,他必须站起来并鼓掌。这会给整个大厅一个信号,为向主席表示敬意而迸发出掌声。于是事情就这样进行了。据钟的回忆,毛泽东缓缓沿走道走来,显然暴风雨似的掌声没有让他感到不自在。
【就是这一段,特里尔的用意虽然很隐晦,可是我一点都不反感这种英雄崇拜。】
到下午4点,人群散去。自行车潮开始像往常一样涌过天安门,碾在追悼会留下的印有大会程序的废纸屑上。毛泽东时代结束了,邓小平时代即将诞生。
【这是书的最后一段话,真的是意味深长,特里尔的才华可见一斑。】
PS:我买的是多看的电子书,18元,贵的令人咋舌。但真心物有所值,精致漂亮的排版,即点即看的注释,清晰详实的配图,把阅读变味了一场美的体验。这才是我想要的电子书。
虽然我是中国人,但对于前几代领导人的印象大多来自政治和历史课本,很抽象,“高大全”得很。之后的少数几次update全都来自网络,但也没形成系统的印象——网络资料太过龙蛇混杂,难辨真伪,而且大多用词偏激,我没很用心去看。这本《毛泽东传》我买的是电子版,谨慎起见,先下了试看版,引子就写的很让我满意——作者引用了好几位见过毛泽东本人的描述,短短的一两千字就引用了九个注释和出处,我心想应该挺挺靠谱。事实证明我没选择错,这本传记资料翔实,逻辑清楚,特里尔谦虚谨慎的把自己藏在了书后面,轻易不发表评论,仅有的几次也是一阵见血,完全具备好的传记所有的要素。
看完此书,我的最大感想就是敬佩,毛泽东真的是为旧中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耗尽了所有的伟人。不但是自己的所有,还有整个家族,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过继的妹妹全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小弟弟和妹妹去世的时候才二十几岁,大弟弟也没活到新中国建立),书里对这些只是一笔提过,我也是出于好奇问了度娘才知道的。心头大为震惊,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书里说他是圣人,并举了一个英雄崇拜的事例,我一点都不反感。他应该得到的。
-------------------------------我是精彩书摘的分割线-----------------------------
·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跟着一支队伍活动。他们打了一天的仗,战斗结束时没有饭吃。小米倒是能搞到,但是部队没有钱付款,指挥员不允许不付款就把小米拿走。在这个残酷的夜晚,指挥员开始对他的战士们讲解毛泽东在古田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里有一些是关于不给钱不能从当地人那里拿走任何东西的规定。让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呆若木鸡的是,这支饥饿的队伍用嘹亮的歌声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度过了这个夜晚。“他们的歌声像弦乐交响曲。”她这样写道。
【这段让我看的心头酸涩】
·毛泽东把刘少奇和周恩来叫到一起,他有个问题要问他们:“你们怎样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先发言。“这还不容易,”这位二号人物说,“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
“我先让猫饿三天,”周恩来回答道,“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的全吞下去。” 毛泽东像不同意刘少奇的做法一样,也不同意周恩来的做法:“不能用欺骗手段——绝不能愚弄人民。”那么,主席自己怎么做呢?
“这很容易,”他说——至少在这点上跟刘少奇一致,“把辣椒擦在猫背上,它感到火辣辣,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感到高兴。”
【这段的背景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资本家的处理问题上,三者的看法,没有出处,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45年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一起工作。他们都来自湖南,讲话都带湖南口音,但彼此能听懂。在延安,是刘少奇策划了树立毛泽东为领袖和思想家地位的行动,并在1945年的第七次中共代表大会上确定下来。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刘少奇曾试图把毛泽东从第一把交椅上赶下去。真相是,刘少奇把毛泽东看作中共的主席,而不是皇帝。 这两个人在大的观点上有分歧。刘少奇不像毛泽东那样看重农民对革命的贡献。他像天主教徒相信教会一样相信党的权威,不像毛泽东那样热衷于邀请群众批评党。他的性情是喜欢以有条不紊的步骤办事,而不是像毛泽东那样喜欢波浪式地发展经济。
刘少奇没有毛泽东那种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他对苏联的各种缺点也不像毛泽东那样看得那么重。很难想象毛泽东会使用从刘少奇的嘴里自然说出的国际主义形式的语言:“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共产党的一个优秀支部。”
对毛泽东来说,任何中国的东西都不能称为某种非中国的东西的“支部”。 最大的差别在于刘少奇身上没有那种“猴子”气。他不具有毛泽东以倾斜的视角看事物的地习惯。他不像毛泽东那样把生活看作永远处在流变之中并从中获得乐趣。 在刘少奇看来,历史是向上的扶梯。在毛泽东看来,它是个波涛汹涌的海洋。对刘少奇来说,社会主义是门科学,要以理智的步骤加以追求。对毛泽东来说,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不允许在最后的胜利中被扭曲。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分裂,在非斯大林化时就开始扩大了。毛泽东对来自莫斯科的冲击的最终反应,是决定找到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即使它不再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让固执地抱着正统不放的刘少奇落在后面,只感到对猴王的胡闹不理解。
【毛泽东为什么最终和刘少奇“分道扬镳”】
·除了二号人物的存在提醒毛泽东死亡正在来临以外,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林彪的军队1967年后作为政治体制基石的作用越来越大了。毛泽东现在一心要重建他在1966年如此坚决地抛到风中的党的机构,但林彪的军队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回到营房里去。
第二,毛泽东觉得60年代的林彪滋长了一种权势政治心理。林彪提到“绝对权威”,这激怒了毛泽东心中的猴性。毛泽东跟林彪不同,他并不把不计一切代价保卫政权大厦置于最。他也不像林彪那样倾向于使用军事权威的盖子来窒息政治上的观点分歧。
第三,赤裸裸的野心起了作用。毛泽东在1966年给妻子的信中曾经表达过,他对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包装成神奇的包治百病的灵药的做法感到愤怒。“我历来不相信,”他写道,“我那几本小书,有那么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到1969年,毛泽东怀疑,林彪奉承他是别有用心。
但是,在二号人物位置上,林彪深感焦躁。处在毛泽东的阴影里,距最高职位那么近,同时又无限遥远,这似乎影响了他的判断力。(对二号人物来说,这并非是罕见的情况,正像安东尼·艾登在丘吉尔的阴影里、休伯特·汉弗莱在林登·约翰逊的阴影里,以及乔治·布什在罗纳德·里根的阴影里那样。) 对林彪来说,另一个问题是,不仅毛泽东,还有许多中国人开始怀疑,他是否具备当中共主席应该具备的条件 。
【毛泽东和林彪的纠葛】
·毛泽东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每当他出现时,中国的任何观众都会起立并鼓掌。但是,毛泽东的助手们并不总是相信自发性。在毛泽东到来之前,一个管礼仪的人走到钟敬文面前,告诉他这件事的步骤。因为钟敬文坐在门口附近,所以他会先看到毛泽东。一旦看到毛泽东,他必须站起来并鼓掌。这会给整个大厅一个信号,为向主席表示敬意而迸发出掌声。于是事情就这样进行了。据钟的回忆,毛泽东缓缓沿走道走来,显然暴风雨似的掌声没有让他感到不自在。
【就是这一段,特里尔的用意虽然很隐晦,可是我一点都不反感这种英雄崇拜。】
到下午4点,人群散去。自行车潮开始像往常一样涌过天安门,碾在追悼会留下的印有大会程序的废纸屑上。毛泽东时代结束了,邓小平时代即将诞生。
【这是书的最后一段话,真的是意味深长,特里尔的才华可见一斑。】
PS:我买的是多看的电子书,18元,贵的令人咋舌。但真心物有所值,精致漂亮的排版,即点即看的注释,清晰详实的配图,把阅读变味了一场美的体验。这才是我想要的电子书。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