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首先 很高兴这学期选了这门课,现在学期结束,课程也就结束,但以后看的书不会断,那么说,它带我去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并非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
这是中间有一读书报告,现在学期结束了(其实也没关系),我把它贴在这儿,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也以记录自己笔走过的痕迹。
--------------------------------------------------------------------------------------
前面的一段时间,读过的书都关乎于行走,也在行走中阅读。在公车上读《柠檬》时,书后有梶井基次郎的年谱,哪一年、他几岁、做了什么。我摩挲着越来越薄的书页,心像松松的绕了圈绳子,此刻它突然上了发条,愈绕愈紧,还有两页、还有一页……突然一个急刹车,我的身体猛得前倾,他的生命随之最终在昭和七年一个春天戛然静止。这一个月来,听着他们的脚步声,行走于我生活的每个角落,走在日本或明或暗的地面上,走在世界末梢,永远都有永恒坠落的威胁,但他们维持着平和,“想观察着用不休止变化着的时代的画卷,哪怕眼睛疲劳发疼也再所不顾。”
此刻的我揉着疲惫的眼睛,拿出比较偏爱的《晴日木屐》和《阴翳礼赞》,再看他们书写在纸张上的如血色鲜艳或如百合淡雅的文字。他们走在阴翳散布的街角,樱花落在肩膀上,此景已经不再有唯一的唯美解释,而是因为他们周围及几次方扩散的大世界里发生的事而充满不同的意义。
在《晴日木屐》和《阴翳礼赞》的阅读体验上对于我自己有很大的迥异:阅读前者时我必须找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身体也坐得工工整整,虽然永井荷风所记是踏木屐出走的所见所想,但措辞细腻如工笔画,一只苍鹰翎毛间被风吹动的痕迹都被耐心的描画;且空间结构清朗细腻,造成我在端坐之时费力在脑海里重构当时的图景,雨滴的角度造成了几度深的潮湿,都要强迫自己想得明白白。永井荷风且有这样的谨慎和理性,也毫无客气抒发对名胜古迹破坏后的悲哀和枯寂。我仿佛看到一个脸似被打磨过般瘦削的人,手握着伞柄看着渐渐被西方风气改造的城市道路,仔细地观察着,眉头微微皱着,偶尔用伞顶狠狠一击空洞的石头,轻轻叹一口气。他却也没有因哀伤而放弃行走,嗓子里模模糊糊的咕哝着:好吧,那我就再去看看那儿……《晴日木屐》充满着一种“多重体验议论”的态度,四散游走时也不忘端着谨慎的内核,夹杂旅行指南的遐想,届时还会奏起自古流今的狂歌、历史。凡对一景物、布局都有横向和纵向的联想、议论。而景物本身也如摄影时没有拿稳相机,拍出了重影,一层是寒风戏谑,一层是回暖向春;一层多了游人、诗人的喧闹及忙碌的生活图景,一层门可罗雀;一层多了一片山峦,一层空空如也,只有烟波浩淼。譬如感受深刻的“小巷”一节,“无今昔之变化,于细民栖息之处,潜隐着向阳大街难得一见的一种种生活。既有闲居的无常,也有隐栖的平和,又有失败、挫折、困窘、以及作为最终报酬的怠惰和不负责任的乐境”。那层叠的重影绝非并列,而是有浅及深,是生活多棱镜的又一次镜像,人、建筑都置于时代下,时代之光绝非一束,投射在每处的背脊上,有的留下强烈的光印,有的就被散射去了,作者悲哀的正是此处,因为被散射的光点,仍在这大街小巷无处不在,其能散发的能量,却渐渐式微。我也随之觉得,在什么都讲究“浅”和“轻”“微”的现在,已经没有这样一个人,踩着重重的木屐,踏着东京骤雨后的水汽,看到“双眼发痛”了,因为缺失这样近似执拗的认真,我们也就越来越少的反省和羞愧。毕竟我是信的,“过去是诞生未来的神秘之泉,是照耀现在道路的灯火”。
相较于同是唯美派的荷风,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显得友好有加,且不是那种保持距离的礼貌友好,而是真正愿意沟通、取得理解的那种友好和亲切。我可以随便选择一个地方,一种姿势,多是慵懒的姿势,心里保持着虔诚和清醒来阅读。读得疲困了,我就打个盹儿,醒来后依然不用去费脑回忆前文的内容,似有人已经在耳边耳语,思路便自觉地明朗起来。书靠近或手握着它时,窃闻到清淡的草芥气味,其中还时不时含蕴一缕缕纯木的略显厚重反光的香气。我喜欢它的原因正是在此处,唯美不只存于大脑中,而是变成实质的味觉的感受。也许更加触动我的,是我心里存在却未被探觉的“阴翳”带来的透彻灵魂的舒畅。阴翳是自然的杰作,雨下之后,窗外绿叶掩映,投射在靠窗的纯色的木桌上,阴翳造成光在不同阶段隐匿,此时黑暗又似播放乐曲时摆动的音轨,有了听觉上的美感。而这样的阴翳,是和我们的皮肤、毛发融于一体的,从而他又提出了一种“东方主义”,与西方的传统文化相比较。东方民族的血液里是少不了这样不可修饰的阴翳的,女子低头而笑,秀发挡住脸庞,是可以被归于风韵之美的。而在西方,总被看作shy,并不是个褒义词。在东方的羞涩总带着温和的阴翳在其中,半笑给世界,其余的留在不见光的内心世界中。我平常看美剧,西方女人吸引别人的特质是“interesting”、”funny”这种见词即见光的特质,毫无保留,带着很后天培养起来的乐趣感和明媚感,主张表达,甚至可以以夸张的形式。这样的特质放在一位东方人身上显然太过浓墨重彩,让人感到重心不稳。另一个难忘之处是日本的厕所,这是自然的青草的味道来源,一个在中国人眼里肮脏污秽的地方,在日本是“俳句诗人灵感的出发地”,可想到,一定程度的微暗,彻底的清洁,少许蚊蚋,外面的雨声,细长的便道,泥土、月夜、芳香、潮湿、洁净,这绝非恋人或携一群人能感受到的美感,这是独自一个人,享受着身体的通畅时所置于并延伸出的环境。而排出的秽物,自然有阴翳的天然的照顾,而无须西式马桶光洁的瓷砖和白炽灯的环境。从而想到,在宫崎骏《龙猫》中,所有的灰尘和阴影都被称作一种精灵,甚至可以得到孩童们的向往热爱。日本人似乎对阴翳有自始自终的崇拜,无需解释的热爱,在你准备问声“为什么”时,已经可以认同这情绪了,很快琢磨到在其中的温润,舒畅和智慧。正如我在学校熄灯后打字,屏幕的光映在手指上,很长时间我都没注意到手背上这些形状奇特的纹路了。
两本书,虽然我作为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姿态,但是不能忽略两者的一脉相传。除了淡雅优美的文风,都感觉到了两人对西方近代化笼罩下的日本有一种无可奈何但绝不善罢甘休的无奈、返古的心情。这种无奈不仅是一种态度,而是实践后的体验,他们真正在生活中手足无措,面对电线和铜像生硬的降落在这城市,想起《最后的武士》这一电影里,天皇说“不要忘记我们来自于哪里,我们是谁”,尽管有这样的精神盾牌,但是无法阻止道边被修剪整齐的茶树和被擦亮的银器引起我们又一次感官世界的高潮。最主要的是,实用主义已经深入人心,给生活带来的快速便利的愉悦已经大大超过了与房舍的一致性,亦或是超过我们现在已无法预测的完全独立与西方的文明科学体系、上层建筑完全是东方体系的世界,若是如此,与西方的交流接受就绝非如今这么被动。谷崎润一郎只称自己是“发牢骚”,但他在书中每一个观点都追古溯今来论证,并用实感来辅助,令人赞叹,遂我从中感觉到他是对自己的发论不能被大众听到理解的恐慌,才聊以自嘲的。
以往接触日本文学甚少,刚开始只是读,后来觉得不仅只是读,竟渐渐鼓了鼓气开始学习日语,没过多思忖,只是暗自揣测,若有语言这把钥匙,对这些文学作品用其母语编写的原文或许会产生更多的兴味,或者了无兴味也存在可能。只是觉得,只是要做这么一件事,也许会让我脚趾流血,但不会磨损我走路的乐趣。
“明天冰雪封山的时候,我也光着双脚,站在你翻山越岭的尽头……正当年少”。
(写在一个深夜)
这是中间有一读书报告,现在学期结束了(其实也没关系),我把它贴在这儿,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也以记录自己笔走过的痕迹。
--------------------------------------------------------------------------------------
前面的一段时间,读过的书都关乎于行走,也在行走中阅读。在公车上读《柠檬》时,书后有梶井基次郎的年谱,哪一年、他几岁、做了什么。我摩挲着越来越薄的书页,心像松松的绕了圈绳子,此刻它突然上了发条,愈绕愈紧,还有两页、还有一页……突然一个急刹车,我的身体猛得前倾,他的生命随之最终在昭和七年一个春天戛然静止。这一个月来,听着他们的脚步声,行走于我生活的每个角落,走在日本或明或暗的地面上,走在世界末梢,永远都有永恒坠落的威胁,但他们维持着平和,“想观察着用不休止变化着的时代的画卷,哪怕眼睛疲劳发疼也再所不顾。”
此刻的我揉着疲惫的眼睛,拿出比较偏爱的《晴日木屐》和《阴翳礼赞》,再看他们书写在纸张上的如血色鲜艳或如百合淡雅的文字。他们走在阴翳散布的街角,樱花落在肩膀上,此景已经不再有唯一的唯美解释,而是因为他们周围及几次方扩散的大世界里发生的事而充满不同的意义。
在《晴日木屐》和《阴翳礼赞》的阅读体验上对于我自己有很大的迥异:阅读前者时我必须找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身体也坐得工工整整,虽然永井荷风所记是踏木屐出走的所见所想,但措辞细腻如工笔画,一只苍鹰翎毛间被风吹动的痕迹都被耐心的描画;且空间结构清朗细腻,造成我在端坐之时费力在脑海里重构当时的图景,雨滴的角度造成了几度深的潮湿,都要强迫自己想得明白白。永井荷风且有这样的谨慎和理性,也毫无客气抒发对名胜古迹破坏后的悲哀和枯寂。我仿佛看到一个脸似被打磨过般瘦削的人,手握着伞柄看着渐渐被西方风气改造的城市道路,仔细地观察着,眉头微微皱着,偶尔用伞顶狠狠一击空洞的石头,轻轻叹一口气。他却也没有因哀伤而放弃行走,嗓子里模模糊糊的咕哝着:好吧,那我就再去看看那儿……《晴日木屐》充满着一种“多重体验议论”的态度,四散游走时也不忘端着谨慎的内核,夹杂旅行指南的遐想,届时还会奏起自古流今的狂歌、历史。凡对一景物、布局都有横向和纵向的联想、议论。而景物本身也如摄影时没有拿稳相机,拍出了重影,一层是寒风戏谑,一层是回暖向春;一层多了游人、诗人的喧闹及忙碌的生活图景,一层门可罗雀;一层多了一片山峦,一层空空如也,只有烟波浩淼。譬如感受深刻的“小巷”一节,“无今昔之变化,于细民栖息之处,潜隐着向阳大街难得一见的一种种生活。既有闲居的无常,也有隐栖的平和,又有失败、挫折、困窘、以及作为最终报酬的怠惰和不负责任的乐境”。那层叠的重影绝非并列,而是有浅及深,是生活多棱镜的又一次镜像,人、建筑都置于时代下,时代之光绝非一束,投射在每处的背脊上,有的留下强烈的光印,有的就被散射去了,作者悲哀的正是此处,因为被散射的光点,仍在这大街小巷无处不在,其能散发的能量,却渐渐式微。我也随之觉得,在什么都讲究“浅”和“轻”“微”的现在,已经没有这样一个人,踩着重重的木屐,踏着东京骤雨后的水汽,看到“双眼发痛”了,因为缺失这样近似执拗的认真,我们也就越来越少的反省和羞愧。毕竟我是信的,“过去是诞生未来的神秘之泉,是照耀现在道路的灯火”。
相较于同是唯美派的荷风,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显得友好有加,且不是那种保持距离的礼貌友好,而是真正愿意沟通、取得理解的那种友好和亲切。我可以随便选择一个地方,一种姿势,多是慵懒的姿势,心里保持着虔诚和清醒来阅读。读得疲困了,我就打个盹儿,醒来后依然不用去费脑回忆前文的内容,似有人已经在耳边耳语,思路便自觉地明朗起来。书靠近或手握着它时,窃闻到清淡的草芥气味,其中还时不时含蕴一缕缕纯木的略显厚重反光的香气。我喜欢它的原因正是在此处,唯美不只存于大脑中,而是变成实质的味觉的感受。也许更加触动我的,是我心里存在却未被探觉的“阴翳”带来的透彻灵魂的舒畅。阴翳是自然的杰作,雨下之后,窗外绿叶掩映,投射在靠窗的纯色的木桌上,阴翳造成光在不同阶段隐匿,此时黑暗又似播放乐曲时摆动的音轨,有了听觉上的美感。而这样的阴翳,是和我们的皮肤、毛发融于一体的,从而他又提出了一种“东方主义”,与西方的传统文化相比较。东方民族的血液里是少不了这样不可修饰的阴翳的,女子低头而笑,秀发挡住脸庞,是可以被归于风韵之美的。而在西方,总被看作shy,并不是个褒义词。在东方的羞涩总带着温和的阴翳在其中,半笑给世界,其余的留在不见光的内心世界中。我平常看美剧,西方女人吸引别人的特质是“interesting”、”funny”这种见词即见光的特质,毫无保留,带着很后天培养起来的乐趣感和明媚感,主张表达,甚至可以以夸张的形式。这样的特质放在一位东方人身上显然太过浓墨重彩,让人感到重心不稳。另一个难忘之处是日本的厕所,这是自然的青草的味道来源,一个在中国人眼里肮脏污秽的地方,在日本是“俳句诗人灵感的出发地”,可想到,一定程度的微暗,彻底的清洁,少许蚊蚋,外面的雨声,细长的便道,泥土、月夜、芳香、潮湿、洁净,这绝非恋人或携一群人能感受到的美感,这是独自一个人,享受着身体的通畅时所置于并延伸出的环境。而排出的秽物,自然有阴翳的天然的照顾,而无须西式马桶光洁的瓷砖和白炽灯的环境。从而想到,在宫崎骏《龙猫》中,所有的灰尘和阴影都被称作一种精灵,甚至可以得到孩童们的向往热爱。日本人似乎对阴翳有自始自终的崇拜,无需解释的热爱,在你准备问声“为什么”时,已经可以认同这情绪了,很快琢磨到在其中的温润,舒畅和智慧。正如我在学校熄灯后打字,屏幕的光映在手指上,很长时间我都没注意到手背上这些形状奇特的纹路了。
两本书,虽然我作为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姿态,但是不能忽略两者的一脉相传。除了淡雅优美的文风,都感觉到了两人对西方近代化笼罩下的日本有一种无可奈何但绝不善罢甘休的无奈、返古的心情。这种无奈不仅是一种态度,而是实践后的体验,他们真正在生活中手足无措,面对电线和铜像生硬的降落在这城市,想起《最后的武士》这一电影里,天皇说“不要忘记我们来自于哪里,我们是谁”,尽管有这样的精神盾牌,但是无法阻止道边被修剪整齐的茶树和被擦亮的银器引起我们又一次感官世界的高潮。最主要的是,实用主义已经深入人心,给生活带来的快速便利的愉悦已经大大超过了与房舍的一致性,亦或是超过我们现在已无法预测的完全独立与西方的文明科学体系、上层建筑完全是东方体系的世界,若是如此,与西方的交流接受就绝非如今这么被动。谷崎润一郎只称自己是“发牢骚”,但他在书中每一个观点都追古溯今来论证,并用实感来辅助,令人赞叹,遂我从中感觉到他是对自己的发论不能被大众听到理解的恐慌,才聊以自嘲的。
以往接触日本文学甚少,刚开始只是读,后来觉得不仅只是读,竟渐渐鼓了鼓气开始学习日语,没过多思忖,只是暗自揣测,若有语言这把钥匙,对这些文学作品用其母语编写的原文或许会产生更多的兴味,或者了无兴味也存在可能。只是觉得,只是要做这么一件事,也许会让我脚趾流血,但不会磨损我走路的乐趣。
“明天冰雪封山的时候,我也光着双脚,站在你翻山越岭的尽头……正当年少”。
(写在一个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