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一点刍议
据说演讲内容本为八个部分:一、轻逸。二、迅捷。三、精确。四、形象。五、繁复。六、连贯(未完成)。七、(无)。八、开头与结尾。目前仅存六篇:一、二、三、四、五、八。
只有马尔克斯在一本书里同时做到上述标准。
恰恰是未完成的“连贯”,是卡尔维诺小说中最缺少的。
《看不见的城市》各篇章由“城市”这个词联系起来。在极度“轻逸、迅捷、精确、繁复”的语句中,城市的形态如万花筒般变化,作者本意希望城市的本质逐渐清晰,结果反让读者迷失在这些实际上并不“精确”的城市里。雷同的修辞不断演现,迥乎不同的城市最终同质化,一块块马赛克堆积起来,模糊斑驳的画面将原先那条脆弱纤细的连贯线抹去,章节间的联系若有若无。小说如同作者未下功夫、随意用日记剩下来的边角料拼凑出的一个半成品。《帕洛马尔》同样出现这个问题,连贯处理稍有欠缺。
《寒冬夜行人》虽然由“读者你们”将十个故事串了起来,而且序言里一张图表阐述了母故事与分支出的子故事之间的联系,勉强使小说做到一以贯之,可那十篇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仍让人感到倒悬空中。作者曾言读《罪与罚》时最喜开头,故认为开头是最吸引人因此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只写开头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一部著作不再仅靠作者一己之力完成。最初我认同卡尔维诺的说法,现在不,因其不靠谱。读者如有毅力,从开头到结尾都会细读,素质低或无恒心,作者没必要迁就。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故事完不完整,作者未叙述出的和读者误读或联想出的东西,都具无限可能,只要读者或作者愿意挖掘。只写开头不写结尾并没有为故事增加更多可能性,反倒是给某些作者偷懒找了借口,可以对自己写的东西不负责,随意开个头就跑。真正下苦工的作家不在乎这些末节,他唯一需要确保的是要对得起自己写的东西。写作始终,开头是否最吸引人因而最有价值这点,不在作家关注范围内。《寒冬夜行人》有结尾。所以我更觉得卡尔维诺在十个小故事中省去结尾这一做法略显浮夸。但不能否认其在技巧上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命运交叉的城堡》的连贯线只有“塔罗牌”,太单薄;故事翻来覆去演绎,不够繁复;因为啰嗦,不够迅捷。至于形象与精确,都是塔罗牌里的人物,怎么评价?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连贯性稍强。最喜欢《树上的男爵》,故事结局男爵乘气球飞走,很令我感动。这是作者的自传。最讨厌《看不见的骑士》,尤其是叙述者本身的颠倒置换,表面看似新鲜,实际是杂耍。至于《分成两半的子爵》,除了通过善恶一人变双这个构思实在无新意外,其余还好。三部小说都很完整,实验性不强。“轻逸、形象、精确”这些标准都达到了,“迅捷”和“繁复”则没有像卡尔维诺讲稿中提到的那么酷炫。
第一次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时就被他炫目的技巧、多变的结构、持续的创新惊呆了,他曾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后来发现加缪脚踏实地的传统叙述照样可以叙述后现代小说,而且表达深刻的观点时丝毫不比技巧型作家差,也不显得土时,我才明白技巧过多实属累赘。
庄子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内拙。”
只有马尔克斯在一本书里同时做到上述标准。
恰恰是未完成的“连贯”,是卡尔维诺小说中最缺少的。
《看不见的城市》各篇章由“城市”这个词联系起来。在极度“轻逸、迅捷、精确、繁复”的语句中,城市的形态如万花筒般变化,作者本意希望城市的本质逐渐清晰,结果反让读者迷失在这些实际上并不“精确”的城市里。雷同的修辞不断演现,迥乎不同的城市最终同质化,一块块马赛克堆积起来,模糊斑驳的画面将原先那条脆弱纤细的连贯线抹去,章节间的联系若有若无。小说如同作者未下功夫、随意用日记剩下来的边角料拼凑出的一个半成品。《帕洛马尔》同样出现这个问题,连贯处理稍有欠缺。
《寒冬夜行人》虽然由“读者你们”将十个故事串了起来,而且序言里一张图表阐述了母故事与分支出的子故事之间的联系,勉强使小说做到一以贯之,可那十篇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仍让人感到倒悬空中。作者曾言读《罪与罚》时最喜开头,故认为开头是最吸引人因此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只写开头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一部著作不再仅靠作者一己之力完成。最初我认同卡尔维诺的说法,现在不,因其不靠谱。读者如有毅力,从开头到结尾都会细读,素质低或无恒心,作者没必要迁就。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故事完不完整,作者未叙述出的和读者误读或联想出的东西,都具无限可能,只要读者或作者愿意挖掘。只写开头不写结尾并没有为故事增加更多可能性,反倒是给某些作者偷懒找了借口,可以对自己写的东西不负责,随意开个头就跑。真正下苦工的作家不在乎这些末节,他唯一需要确保的是要对得起自己写的东西。写作始终,开头是否最吸引人因而最有价值这点,不在作家关注范围内。《寒冬夜行人》有结尾。所以我更觉得卡尔维诺在十个小故事中省去结尾这一做法略显浮夸。但不能否认其在技巧上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命运交叉的城堡》的连贯线只有“塔罗牌”,太单薄;故事翻来覆去演绎,不够繁复;因为啰嗦,不够迅捷。至于形象与精确,都是塔罗牌里的人物,怎么评价?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连贯性稍强。最喜欢《树上的男爵》,故事结局男爵乘气球飞走,很令我感动。这是作者的自传。最讨厌《看不见的骑士》,尤其是叙述者本身的颠倒置换,表面看似新鲜,实际是杂耍。至于《分成两半的子爵》,除了通过善恶一人变双这个构思实在无新意外,其余还好。三部小说都很完整,实验性不强。“轻逸、形象、精确”这些标准都达到了,“迅捷”和“繁复”则没有像卡尔维诺讲稿中提到的那么酷炫。
第一次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时就被他炫目的技巧、多变的结构、持续的创新惊呆了,他曾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后来发现加缪脚踏实地的传统叙述照样可以叙述后现代小说,而且表达深刻的观点时丝毫不比技巧型作家差,也不显得土时,我才明白技巧过多实属累赘。
庄子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内拙。”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