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永不消逝

我一直对童年有着美好的回忆,大学的草场,小伙伴们嬉戏、大笑、互相追逐,那是最好的时光。人是一种神奇的动物,通过回忆可以演化出了无数个我,同时活跃在不同的平行时空。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讲述了童年是怎样被发明的,又是怎样消逝的。谷登堡和莫尔斯是这个故事的两个主角,前者于15世纪在欧洲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促进阅读的普及和知识阶层的出现;后者于19世纪发明了电子传输信息,使得电视进入家家户户。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前者使得文化教育普及,阅读不再是特权阶级的奢侈品,人们都有机会去阅读了,然而阅读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艺,成人便成为有阅读能力的人群,孩子就是不会阅读的人群。可以想象,如果中世纪的平民穿越到当下,看到现代人默不作声、眼珠飞快地移动阅读书籍,一定会长大嘴惊叹:“简直变魔术一样!”
同时,羞耻观念的盛行穿插其中。很矛盾的,在文化普及的同时,成人却认为应该保守一些只属于成人的秘密:性、暴力、阴暗的事情等等。这些秘密被成人封存书中,束之高阁,坚决不让孩子看到。其实,在儿童概念出现的同时,成人的概念也正式固定下来。中世纪的儿童是缩小版的成人,而中世纪的成人也只不过是放大版的儿童,他们都有着现代人所说的孩子般的幼稚和情绪化的特征。在中世纪,游戏是成人玩的,骑木马、捉迷藏或边打球边唱歌,不亦乐乎。中世纪是口语世界,婴孩期在7岁就结束了,随后就是成年,和父母一起劳作、征战。为何是7岁?因为儿童在7岁时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他们会说且能明白成人所能说的,他们知道通过口舌透露的一切秘密,而他们知道这些秘密已经足够了。而印刷术发明后的世界是阅读文字的世界。在文字世界里,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的文化的秘密。在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经过训练才能成为成人,这造成了儿童与成人的分离,也就带来了儿童的概念。
成人与儿童是相辅相存的,阿利埃斯通过研究惊奇地发现,儿童身上保留了那些过往过时的成人特征,比如游戏、服装等等。17世纪开始,儿童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阿利埃斯将之称为“儿童的世纪”,孩子有了自己的画像,专门的分段教育,和属于自己的服装。父母还把多余的钱花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他们炫耀性消费的对象!而在当下不也是如此吗....
不过波兹曼认为20世纪电视的发明使得“儿童”概念的发展历程开始倒退。有了电视,一般大于三岁的孩童只要会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电视,他们就能了解世界的面貌,并获得成人的秘密。儿童越来越早熟,也喜欢早早地装扮成成人的模样。虽然在中国没有他说的这么夸张,不过的确有这样的趋势。。。记得我高一16岁学生和我吐槽她的累觉不爱,他们扣扣签名里大量的成人式矫情~~~
在《童年的消逝》里我们看到,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而技术也可以是一种形而上学。
不过我相信,童年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对于我,它意味着来时的路,意味着当下的我。童年,永不消逝。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讲述了童年是怎样被发明的,又是怎样消逝的。谷登堡和莫尔斯是这个故事的两个主角,前者于15世纪在欧洲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促进阅读的普及和知识阶层的出现;后者于19世纪发明了电子传输信息,使得电视进入家家户户。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前者使得文化教育普及,阅读不再是特权阶级的奢侈品,人们都有机会去阅读了,然而阅读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艺,成人便成为有阅读能力的人群,孩子就是不会阅读的人群。可以想象,如果中世纪的平民穿越到当下,看到现代人默不作声、眼珠飞快地移动阅读书籍,一定会长大嘴惊叹:“简直变魔术一样!”
同时,羞耻观念的盛行穿插其中。很矛盾的,在文化普及的同时,成人却认为应该保守一些只属于成人的秘密:性、暴力、阴暗的事情等等。这些秘密被成人封存书中,束之高阁,坚决不让孩子看到。其实,在儿童概念出现的同时,成人的概念也正式固定下来。中世纪的儿童是缩小版的成人,而中世纪的成人也只不过是放大版的儿童,他们都有着现代人所说的孩子般的幼稚和情绪化的特征。在中世纪,游戏是成人玩的,骑木马、捉迷藏或边打球边唱歌,不亦乐乎。中世纪是口语世界,婴孩期在7岁就结束了,随后就是成年,和父母一起劳作、征战。为何是7岁?因为儿童在7岁时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他们会说且能明白成人所能说的,他们知道通过口舌透露的一切秘密,而他们知道这些秘密已经足够了。而印刷术发明后的世界是阅读文字的世界。在文字世界里,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的文化的秘密。在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经过训练才能成为成人,这造成了儿童与成人的分离,也就带来了儿童的概念。
成人与儿童是相辅相存的,阿利埃斯通过研究惊奇地发现,儿童身上保留了那些过往过时的成人特征,比如游戏、服装等等。17世纪开始,儿童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阿利埃斯将之称为“儿童的世纪”,孩子有了自己的画像,专门的分段教育,和属于自己的服装。父母还把多余的钱花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他们炫耀性消费的对象!而在当下不也是如此吗....
不过波兹曼认为20世纪电视的发明使得“儿童”概念的发展历程开始倒退。有了电视,一般大于三岁的孩童只要会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电视,他们就能了解世界的面貌,并获得成人的秘密。儿童越来越早熟,也喜欢早早地装扮成成人的模样。虽然在中国没有他说的这么夸张,不过的确有这样的趋势。。。记得我高一16岁学生和我吐槽她的累觉不爱,他们扣扣签名里大量的成人式矫情~~~
在《童年的消逝》里我们看到,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而技术也可以是一种形而上学。
不过我相信,童年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对于我,它意味着来时的路,意味着当下的我。童年,永不消逝。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