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与强者的哲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智者与强者的哲学
谨以此文纪念阿尔贝·加缪诞辰一百周年
Mémorial du centième anniversaire de naissance de Albert Camus
一百年前的11月7日,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的父亲在一战中阵亡。在二战期间,加缪参加了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真切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世界的冷漠。他写下《西西弗神话》时只有二十九岁,同年他还完成了他的首部成名作《局外人》。1957年,他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最中肯的评价,“热情而冷静地”之间还应加上“温柔”一词:从他的语言与思想中,从他对生命的关注和行文字里行间洋溢的温情中,我们能看出他是个善良而温柔的人。获得诺奖的几年之后,一次车祸多去了他的生命。他说最愚蠢的死法就是死在路上,而命运与他开了个致命的玩笑。
他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谬”与“反抗”,这本《西西弗神话》便是他对于荒谬最集中的阐释。至于“反抗”,他在本书中已经有所提及,但还很模糊,这一思想要等到中年的加缪创作另一部理论力作《反抗者》时才走向成熟。
准确地说,《西西弗神话》是一本哲学随笔集。文本并不长,但是娓娓道来,字字珠玑。在这本书中,加缪冷静而义无反顾地撕开世界的面具,将它荒谬的容颜展现出来,又通过敏锐的比较、精当的列举和严谨的论述,得出要勇敢地承认荒谬、勇敢地在荒谬的世界中活着并通过体认充实与幸福来不断反抗荒谬的结论。结合他后来的著作,可以说他是在试图为世人指出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人道主义的自由之路。
在本书的开篇,加缪首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是最重要的问题。他发现社会上有许多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而自杀的人,原因大多是认识到活着只是一种习惯,而世界是荒谬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并不值得活下去。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后或者急于挣脱这一结论,或者放弃生命,又或放弃思想。而在本书中,加缪却坚强地沿着这条路,运用逻辑和理性继续走下去。他怀着一种严肃又颇富悲剧色彩的态度,以他称之为“荒谬推理”的思路,即一种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性,来探讨荒谬与自杀的关系问题。
《西西弗神话》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荒谬的推论”、“荒谬的人”和“荒谬的创造”。笔者认为,本书的精华当在第一部分:荒谬的推论。这一部分将整本西西弗神话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分析都呈现给了读者。至于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则主要是通过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具体实例,来加深读者对其思想的理解。
在“荒谬的推论”的开始,加缪首先解释了荒谬的含义,也即第一个小标题“荒谬的墙”的含义。他并没有给“荒谬”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描述,向我们展示了荒谬的种种表现形式。“人与他的生活分离”、“世界失去意义与希望”、“人在时间中取得地位,然而时间又是他最凶恶的敌人”、“本该拒绝明天,又寄希望于明天”、“非人性的世界的密闭无隙和陌生”、“在人本身的非人性面前产生的不适感”、“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等等。这面“荒谬的墙”,是把人与他所在的世界隔开的墙,他让人认识到世界本身不存在一种实在的意义,人对世界、事物的认识绝不是绝对的,而仅仅是相对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希望”可言,甚至人与人之间也几乎不可能互相理解。在我看来,荒谬事实上就是一种不可消解的“矛盾”。加缪在这里列举了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舍斯托夫、克尔凯郭尔和胡塞尔及现象学者们的观点,指出他们都认识到了世界的荒谬性,而他们的观点与加缪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何面对荒谬。这是加缪接下来重点讲述的问题,他的分析于是转向第二个小部分:“哲学性的自杀”。
“哲学性的自杀”与肉体的自杀相对应。加缪认为,荒谬是不可摆脱的,一旦一个人认识到荒谬,就不可能无视它,虽然他努力想要脱离它。如果说肉体的自杀是一种对荒谬的逃避,那么“哲学性的自杀”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逃避,是人的精神对荒谬的逃避,这在加缪看来是同样不可取的,也更值得加以研究。
接下来,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上一段所讲到的诸多哲学家的相关思想。在他看来,雅斯贝尔斯、舍斯托夫、克尔凯郭尔面对荒谬都否定了人的理性,投身“上帝”,将自己置于更高的不可认识的存在物之下。胡塞尔和现象学家们虽然明白要“穷尽世界”而不是要“解释世界”,却仍然试图建立一种理性规则,迂回地承认存在永恒的理性,并暗示世界具有统一的本质(许多学者指出,年轻的加缪对现象学的理解有许多偏差,这是必须承认的)。加缪总结道:“理性的胡塞尔和非理性的克尔凯郭尔最后宣扬的是同一东西。极端理性化和极端非理性化的分离只是表面的,关键是要把它们调和起来。”加缪说,荒谬感是从对一种行为状态和某种现实、一个行动和超越这个行动的世界所进行的比较中爆发出来的。它不栖身在被比较的诸成分中的任何一个之中,只产生于被比较成分之间的较量。探讨如何在荒谬的状态下生活,不能忽略它的基础。荒谬在这里指的是想要解释世界的理性和无法被解释的世界之间的分离。不论克尔凯郭尔还是胡塞尔都在试图依靠改变其中一项来消解荒谬,这是一种徒劳。荒谬的人忠实于荒谬,他们“毫不畏惧地接受绝望”。
加缪很冷静地看到,世界既不是如此理性,也不是如此非理性。胡塞尔使理性变得万能,而荒谬则确定了理性的种种局限。克尔凯郭尔认为一种局限就足以否定理性的全部,而荒谬认为局限的存在仅仅意味着理性并非万能。因此,荒谬就是指出理性种种局限的清醒的理性。他认为,之前谈到的哲学家们的努力其实并无必要,因为他们把重点搞错了。重要的在于如何在其中活着,在于“带着这种破裂思考”,在于搞清楚要生存还是要死亡。
接着,加缪的推论进入了第三个小部分:荒谬的自由。在进入正题前,他先明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态度:人应当要求自己只以他所知道的东西去生活,而绝不引入任何不确切的东西。这是加缪作为一个冷静、清醒和理性的人奉行一生的原则,是他诸多深刻思想的基础之一。这一原则实际上就是真诚。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的最后讲到:“我从内心深处感谢各位,并向各位说出那自古以来每个真诚的艺术家每天向自己发出的诺言,这便是:‘忠实’。”只有真诚地活着才能发现荒谬。在这之后,加缪提出一个概念:反抗。在这里,他认为反抗是一种“正视”,是无希望地活着,是对沉重命运的确信,而不是屈从,这才是面对荒谬时应该持有的态度。而自杀与反抗相反,是一种默许。反抗决定了存在的价值程度。意识到荒谬并与之反抗,证明了他唯一的真理——较量。
在这之后,加缪极其敏锐地指出,荒谬摧毁了人永久自由的可能,但这种对希望与未来的剥夺意味着人更加自由。因为在希望面前,人是被奴役而不自知的,人会为着那并不可确认的希望而驱使自己。在认识到荒谬之前,人们为某些目的而活,关心未来。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由是建立在他们赖以生活的幻想之上的,当他想想生活的一种目的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他自身自由的奴隶。而荒谬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不存在什么明天,于是他便真正自由了。他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并不都是可能的,但都是既定的,超越了它,就是崩溃与虚无。荒谬的人决定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并从中获得力量,来否定希望和证明执着。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只意味着对未来的否定,进而迸发出要穷尽既定一切的激情。价值与意义不再存在,因此重要的并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经验的数量只取决于我们,并且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好坏无关,因为清醒使得价值等级消失,荒谬与它囊括的生命经验的递增并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取决于死亡。要活得多,这便是一种激情。
这样,加缪从荒谬中推导出三个结果:反抗、自由和激情。荒谬并不能导致一个清醒的人自杀,反而成为他生活的规则而使他活下去。
在第二、三个部分中,加缪举了一些反映荒谬的例子。唐璜穷尽女人;戏剧演员穷尽本不属于他的种种生活;征服者面对死亡背负权力与局限;艺术、哲学和小说创造数量上不能穷尽的世界;基里洛夫为着自由与反抗而自杀;创造者承担否定与颂扬,承担反抗、自由、多样性与无效的荒谬。
在本书归属于第三部分“荒谬的创造”中的最后一个小节,加缪怀着深沉的爱、孤独与悲剧性的激情,写下他对“西西弗神话”的独到解读: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然而加缪以新的眼光看到,西西弗蔑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他全身心投身于没有效果的事业之中。西西弗的命运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因此,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我想任何一个严肃而懂得谦卑的人认真读完这本书,都会感到热血沸腾。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思想,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践行它,这便是为什么我称这本书为“智者与强者的哲学”。
这本书中固然有诸多尚不成熟之处。比如,他在书的开始与结束的篇章里都提到了工人阶级。我相信他写这本书多少也是想要解决工人的问题:他们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同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本质上是无意义的,他们该如何在荒谬中生存?在他的时代乃至现代,工人阶级的处境与西西弗看似相同,然而却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西西弗来说,重复搬石头并不是惩罚,让他绝望地、无意义地活着才是种惩罚,对他的惩罚是精神性的;然而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每天重复做本质上并无意义之事就是命运无理由的惩罚,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希望对于他们的处境而言并无区别,他的哲学在这里更像是精神胜利法。对于诸神来说,看到西西弗满怀激情地搬掉石头,他们一定会十分生气,因为西西弗通过这样的做法的确做到了反抗;而对于资本家来说,看到工人们每天满怀激情地工作,他们反而会更加高兴,因为工人们是否蔑视他们、是否勇敢地在荒谬中生活,这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工人是否在好好工作,他们的资本是否在更加迅速地增长。又如他对许多哲学家的误读、对宗教抱有的可能的偏见、对“必要的恶”的不合理反对等等。其中有一些问题在《反抗者》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而另一些直到死去他仍未能得到解决。
然而,加缪说错了什么,没有说什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对了什么。你必须承认,自己是活在荒谬的世界中。如果你还认为自己是在进行严肃而清醒的生活,那就必须做出选择:生存还是死亡?答案几乎不言而喻:面对荒谬的悲剧只有活着才能体现出人的尊严。那么如何活的问题仍然躲避不开。加缪的给出的答案在具体内容上也许并不完备,可是他抓住了一个中心:人。他是怀揣人道主义探索到荒谬之尽头的。荒谬的人真正自由,他不必看着别人来判断自己该如何活,他只为自己而活着。加缪认识到意义与希望的虚假性、现世道德的形式主义。他告诉我们在这个破碎的世界里唯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人应该活得充实、幸福、清醒、善良而真诚。
1960年1月4日,加缪坐着米歇尔·伽里马的汽车。下雨路滑,汽车撞在了路边的树上,加缪被抛向后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折断,当场死亡。人们哀悼他的不幸。然而这种死亡对于他是明显而注定的事。他的清醒让他不能接受逻辑性的死亡,却可以接受命定的死亡。人们可以说他还有未竟的事业,然而对他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真地活过。他为他的清醒付出了不凡的勇气,这勇气的确为他换来了真实的生活。应该认为,加缪是幸福的。
谨以此文纪念阿尔贝·加缪诞辰一百周年
Mémorial du centième anniversaire de naissance de Albert Camus
一百年前的11月7日,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的父亲在一战中阵亡。在二战期间,加缪参加了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真切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世界的冷漠。他写下《西西弗神话》时只有二十九岁,同年他还完成了他的首部成名作《局外人》。1957年,他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最中肯的评价,“热情而冷静地”之间还应加上“温柔”一词:从他的语言与思想中,从他对生命的关注和行文字里行间洋溢的温情中,我们能看出他是个善良而温柔的人。获得诺奖的几年之后,一次车祸多去了他的生命。他说最愚蠢的死法就是死在路上,而命运与他开了个致命的玩笑。
他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谬”与“反抗”,这本《西西弗神话》便是他对于荒谬最集中的阐释。至于“反抗”,他在本书中已经有所提及,但还很模糊,这一思想要等到中年的加缪创作另一部理论力作《反抗者》时才走向成熟。
准确地说,《西西弗神话》是一本哲学随笔集。文本并不长,但是娓娓道来,字字珠玑。在这本书中,加缪冷静而义无反顾地撕开世界的面具,将它荒谬的容颜展现出来,又通过敏锐的比较、精当的列举和严谨的论述,得出要勇敢地承认荒谬、勇敢地在荒谬的世界中活着并通过体认充实与幸福来不断反抗荒谬的结论。结合他后来的著作,可以说他是在试图为世人指出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人道主义的自由之路。
在本书的开篇,加缪首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是最重要的问题。他发现社会上有许多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而自杀的人,原因大多是认识到活着只是一种习惯,而世界是荒谬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并不值得活下去。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后或者急于挣脱这一结论,或者放弃生命,又或放弃思想。而在本书中,加缪却坚强地沿着这条路,运用逻辑和理性继续走下去。他怀着一种严肃又颇富悲剧色彩的态度,以他称之为“荒谬推理”的思路,即一种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性,来探讨荒谬与自杀的关系问题。
《西西弗神话》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荒谬的推论”、“荒谬的人”和“荒谬的创造”。笔者认为,本书的精华当在第一部分:荒谬的推论。这一部分将整本西西弗神话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分析都呈现给了读者。至于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则主要是通过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具体实例,来加深读者对其思想的理解。
在“荒谬的推论”的开始,加缪首先解释了荒谬的含义,也即第一个小标题“荒谬的墙”的含义。他并没有给“荒谬”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描述,向我们展示了荒谬的种种表现形式。“人与他的生活分离”、“世界失去意义与希望”、“人在时间中取得地位,然而时间又是他最凶恶的敌人”、“本该拒绝明天,又寄希望于明天”、“非人性的世界的密闭无隙和陌生”、“在人本身的非人性面前产生的不适感”、“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等等。这面“荒谬的墙”,是把人与他所在的世界隔开的墙,他让人认识到世界本身不存在一种实在的意义,人对世界、事物的认识绝不是绝对的,而仅仅是相对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希望”可言,甚至人与人之间也几乎不可能互相理解。在我看来,荒谬事实上就是一种不可消解的“矛盾”。加缪在这里列举了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舍斯托夫、克尔凯郭尔和胡塞尔及现象学者们的观点,指出他们都认识到了世界的荒谬性,而他们的观点与加缪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何面对荒谬。这是加缪接下来重点讲述的问题,他的分析于是转向第二个小部分:“哲学性的自杀”。
“哲学性的自杀”与肉体的自杀相对应。加缪认为,荒谬是不可摆脱的,一旦一个人认识到荒谬,就不可能无视它,虽然他努力想要脱离它。如果说肉体的自杀是一种对荒谬的逃避,那么“哲学性的自杀”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逃避,是人的精神对荒谬的逃避,这在加缪看来是同样不可取的,也更值得加以研究。
接下来,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上一段所讲到的诸多哲学家的相关思想。在他看来,雅斯贝尔斯、舍斯托夫、克尔凯郭尔面对荒谬都否定了人的理性,投身“上帝”,将自己置于更高的不可认识的存在物之下。胡塞尔和现象学家们虽然明白要“穷尽世界”而不是要“解释世界”,却仍然试图建立一种理性规则,迂回地承认存在永恒的理性,并暗示世界具有统一的本质(许多学者指出,年轻的加缪对现象学的理解有许多偏差,这是必须承认的)。加缪总结道:“理性的胡塞尔和非理性的克尔凯郭尔最后宣扬的是同一东西。极端理性化和极端非理性化的分离只是表面的,关键是要把它们调和起来。”加缪说,荒谬感是从对一种行为状态和某种现实、一个行动和超越这个行动的世界所进行的比较中爆发出来的。它不栖身在被比较的诸成分中的任何一个之中,只产生于被比较成分之间的较量。探讨如何在荒谬的状态下生活,不能忽略它的基础。荒谬在这里指的是想要解释世界的理性和无法被解释的世界之间的分离。不论克尔凯郭尔还是胡塞尔都在试图依靠改变其中一项来消解荒谬,这是一种徒劳。荒谬的人忠实于荒谬,他们“毫不畏惧地接受绝望”。
加缪很冷静地看到,世界既不是如此理性,也不是如此非理性。胡塞尔使理性变得万能,而荒谬则确定了理性的种种局限。克尔凯郭尔认为一种局限就足以否定理性的全部,而荒谬认为局限的存在仅仅意味着理性并非万能。因此,荒谬就是指出理性种种局限的清醒的理性。他认为,之前谈到的哲学家们的努力其实并无必要,因为他们把重点搞错了。重要的在于如何在其中活着,在于“带着这种破裂思考”,在于搞清楚要生存还是要死亡。
接着,加缪的推论进入了第三个小部分:荒谬的自由。在进入正题前,他先明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态度:人应当要求自己只以他所知道的东西去生活,而绝不引入任何不确切的东西。这是加缪作为一个冷静、清醒和理性的人奉行一生的原则,是他诸多深刻思想的基础之一。这一原则实际上就是真诚。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的最后讲到:“我从内心深处感谢各位,并向各位说出那自古以来每个真诚的艺术家每天向自己发出的诺言,这便是:‘忠实’。”只有真诚地活着才能发现荒谬。在这之后,加缪提出一个概念:反抗。在这里,他认为反抗是一种“正视”,是无希望地活着,是对沉重命运的确信,而不是屈从,这才是面对荒谬时应该持有的态度。而自杀与反抗相反,是一种默许。反抗决定了存在的价值程度。意识到荒谬并与之反抗,证明了他唯一的真理——较量。
在这之后,加缪极其敏锐地指出,荒谬摧毁了人永久自由的可能,但这种对希望与未来的剥夺意味着人更加自由。因为在希望面前,人是被奴役而不自知的,人会为着那并不可确认的希望而驱使自己。在认识到荒谬之前,人们为某些目的而活,关心未来。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由是建立在他们赖以生活的幻想之上的,当他想想生活的一种目的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他自身自由的奴隶。而荒谬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不存在什么明天,于是他便真正自由了。他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并不都是可能的,但都是既定的,超越了它,就是崩溃与虚无。荒谬的人决定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并从中获得力量,来否定希望和证明执着。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只意味着对未来的否定,进而迸发出要穷尽既定一切的激情。价值与意义不再存在,因此重要的并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经验的数量只取决于我们,并且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好坏无关,因为清醒使得价值等级消失,荒谬与它囊括的生命经验的递增并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取决于死亡。要活得多,这便是一种激情。
这样,加缪从荒谬中推导出三个结果:反抗、自由和激情。荒谬并不能导致一个清醒的人自杀,反而成为他生活的规则而使他活下去。
在第二、三个部分中,加缪举了一些反映荒谬的例子。唐璜穷尽女人;戏剧演员穷尽本不属于他的种种生活;征服者面对死亡背负权力与局限;艺术、哲学和小说创造数量上不能穷尽的世界;基里洛夫为着自由与反抗而自杀;创造者承担否定与颂扬,承担反抗、自由、多样性与无效的荒谬。
在本书归属于第三部分“荒谬的创造”中的最后一个小节,加缪怀着深沉的爱、孤独与悲剧性的激情,写下他对“西西弗神话”的独到解读: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然而加缪以新的眼光看到,西西弗蔑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他全身心投身于没有效果的事业之中。西西弗的命运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因此,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我想任何一个严肃而懂得谦卑的人认真读完这本书,都会感到热血沸腾。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思想,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践行它,这便是为什么我称这本书为“智者与强者的哲学”。
这本书中固然有诸多尚不成熟之处。比如,他在书的开始与结束的篇章里都提到了工人阶级。我相信他写这本书多少也是想要解决工人的问题:他们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同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本质上是无意义的,他们该如何在荒谬中生存?在他的时代乃至现代,工人阶级的处境与西西弗看似相同,然而却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西西弗来说,重复搬石头并不是惩罚,让他绝望地、无意义地活着才是种惩罚,对他的惩罚是精神性的;然而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每天重复做本质上并无意义之事就是命运无理由的惩罚,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希望对于他们的处境而言并无区别,他的哲学在这里更像是精神胜利法。对于诸神来说,看到西西弗满怀激情地搬掉石头,他们一定会十分生气,因为西西弗通过这样的做法的确做到了反抗;而对于资本家来说,看到工人们每天满怀激情地工作,他们反而会更加高兴,因为工人们是否蔑视他们、是否勇敢地在荒谬中生活,这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工人是否在好好工作,他们的资本是否在更加迅速地增长。又如他对许多哲学家的误读、对宗教抱有的可能的偏见、对“必要的恶”的不合理反对等等。其中有一些问题在《反抗者》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而另一些直到死去他仍未能得到解决。
然而,加缪说错了什么,没有说什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对了什么。你必须承认,自己是活在荒谬的世界中。如果你还认为自己是在进行严肃而清醒的生活,那就必须做出选择:生存还是死亡?答案几乎不言而喻:面对荒谬的悲剧只有活着才能体现出人的尊严。那么如何活的问题仍然躲避不开。加缪的给出的答案在具体内容上也许并不完备,可是他抓住了一个中心:人。他是怀揣人道主义探索到荒谬之尽头的。荒谬的人真正自由,他不必看着别人来判断自己该如何活,他只为自己而活着。加缪认识到意义与希望的虚假性、现世道德的形式主义。他告诉我们在这个破碎的世界里唯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人应该活得充实、幸福、清醒、善良而真诚。
1960年1月4日,加缪坐着米歇尔·伽里马的汽车。下雨路滑,汽车撞在了路边的树上,加缪被抛向后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折断,当场死亡。人们哀悼他的不幸。然而这种死亡对于他是明显而注定的事。他的清醒让他不能接受逻辑性的死亡,却可以接受命定的死亡。人们可以说他还有未竟的事业,然而对他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真地活过。他为他的清醒付出了不凡的勇气,这勇气的确为他换来了真实的生活。应该认为,加缪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