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庞大的废话
之前在"单读"里头读到这本书的节选《在喜马拉雅的不丹》,当时读着不好不坏,算是中规中矩,又看见这本书写的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的游记,恰好三个国家都是我特别想去的地方,就买了下来。
追悔莫及。
读了大约四分之一,就差点憋死在裹脚布一样的行文里,可是由于自己的书非读完不可强迫症,以及认为不读完没资格评论的潜意识,硬着头皮往下读。谢天谢地,现在我终于取得了批评它的合法资格。
一本配图的游记,能够失败到这个程度,无非两点,一是文字了无新意之余,非要把最多只能写两万字的内容撑到十几万字,二是配的图片毫无视觉上的吸引力或感染力。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造诣。
"通过百度我知道,加尔各答XXXXX⋯⋯"
"通过对印度作品的阅读,我知道印度人民无比热爱这片大地⋯⋯"
"巴特岗,这是个值得人虚度一生的地方⋯⋯"
"博卡拉,这是个值得人虚度一生的地方⋯⋯"
即使撇开内容与见解不谈,这本书的语言也贫乏得可怕。偶尔读到一些让人兴奋的闪光点,一大段后面加了个括号才发现是引用,多半来自奈保尔,看来作者去印度前还真是精读了《印度:受伤的文明》。至于其他的引用,比如形容一个建筑是"小暴君",旁边非要括上川端康成,看见尼泊尔寺庙前的一场雨,非要扯上博尔赫斯形容迦太基僧院的几句诗,我只能表示笑而不语。
大量的引用,通常是作者犯虚的体现。
这本体型庞大,售价昂贵的作品,按我看取题还是叫做《傻游客印度见闻录》比较合适,简而言之,书里每一行都散发着中年大叔的秃顶气味:自以为渊博,自以为深沉,自以为人文,自以为行走,其实所见所谈无非是有限的阅读与百度百科的拼拼凑凑。而在中年大叔游记写作这个门类里,余含泪大师明显比于坚高出了不知道几个层次。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语言朴素与语言贫乏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从极浓极绚烂中褪洗出来的道归自然,后者是缺乏精密编织语言的能力。至少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明显是后者。
追悔莫及。
读了大约四分之一,就差点憋死在裹脚布一样的行文里,可是由于自己的书非读完不可强迫症,以及认为不读完没资格评论的潜意识,硬着头皮往下读。谢天谢地,现在我终于取得了批评它的合法资格。
一本配图的游记,能够失败到这个程度,无非两点,一是文字了无新意之余,非要把最多只能写两万字的内容撑到十几万字,二是配的图片毫无视觉上的吸引力或感染力。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造诣。
"通过百度我知道,加尔各答XXXXX⋯⋯"
"通过对印度作品的阅读,我知道印度人民无比热爱这片大地⋯⋯"
"巴特岗,这是个值得人虚度一生的地方⋯⋯"
"博卡拉,这是个值得人虚度一生的地方⋯⋯"
即使撇开内容与见解不谈,这本书的语言也贫乏得可怕。偶尔读到一些让人兴奋的闪光点,一大段后面加了个括号才发现是引用,多半来自奈保尔,看来作者去印度前还真是精读了《印度:受伤的文明》。至于其他的引用,比如形容一个建筑是"小暴君",旁边非要括上川端康成,看见尼泊尔寺庙前的一场雨,非要扯上博尔赫斯形容迦太基僧院的几句诗,我只能表示笑而不语。
大量的引用,通常是作者犯虚的体现。
这本体型庞大,售价昂贵的作品,按我看取题还是叫做《傻游客印度见闻录》比较合适,简而言之,书里每一行都散发着中年大叔的秃顶气味:自以为渊博,自以为深沉,自以为人文,自以为行走,其实所见所谈无非是有限的阅读与百度百科的拼拼凑凑。而在中年大叔游记写作这个门类里,余含泪大师明显比于坚高出了不知道几个层次。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语言朴素与语言贫乏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从极浓极绚烂中褪洗出来的道归自然,后者是缺乏精密编织语言的能力。至少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明显是后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