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整理内容笔记,自取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其他提到的概念与定义
熵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实体或组织的形式将会渐渐瓦解。
基本信息
作者: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美)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阅读时间:2013-11-5至2013-11-13
阅读介质:Kindle
出品: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字数:137000
潜念
形成潜念的原因
重复(“唯手熟尔!”),会让你麻痹大意
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我们刚刚碰到某类事物时形成的思维定势,一般都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所以被称为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认为资源、能力等都是有限的(设限)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
结果导向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对于熟悉的情境,我们会无视细节的变化;这相当于我们活在过去
背景的影响
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它会随着我们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而改变,从而改变我们的感知和行为。
对背景的理解决定了我们会做出何种行为反应。而我们对于特写背景的反应模式大多是在儿时习得的。
价值观会创造特写的背景,进而影响我们的感知
背景混淆:在对同一种行为进行解释时,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的动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种。
关于资源有限的信念
线性的时间观
潜念让我们付出的代价
狭隘的自我形象
把自我定位在一个小框框内
自我定义为家庭主妇的妇女
自我诱导型依赖(Self Induced dependence)
无心的冷酷
斯坦利的权威电击实验(见实验案例)
我们倾向于将所有的麻烦都归咎于某一种原因,从而让我们看不到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控制力的丧失
案例:戒酒者的酗酒榜样直接影响到他是否容易戒酒成功
当我们的头脑被某一个念想占据时,与其相对的信息就会逃过我们的视线
习得性无助
屡次失败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会无视新的有利信息,完全放弃对自己的控制权
未发挥的潜能
潜念
套用以前的类别
无意识的行为
单一视角,过于具体的要求
潜念是用昨天的解决方法来应对今天的问题
原文摘记
对我开展自媒体的重要指导: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重要的是要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而对于信息传达方来说,新颖独特的形式是使对方有效地接收信息的保障
在评判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判断标准是自已会不会这么做,或自已能否做到。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已做不到,而不是因为你的行为真的非常了不起
在潜念横行的社会里,残联人士或异类更容易觉得自己没有自尊。实际上在一个注重过程的社会里,做一个异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专念
形成专念
以过程为导向
关注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世上没有失败,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
借助直觉
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费尽心机地去获得
不要将事实当做绝对真理
不确定性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不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而会让孩子成长为更自信,更有应变能力的成人
问题重构(更改背景)
专念
创造新类别
有意识的行为
专念是适应今日的要求以避免明日的麻烦
专念的特点
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新的类别
能够让人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
能使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如果视角够丰富,会发现我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其实也是一种积极行为:一些人之所以很难改掉一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从其他角度来看是他们很在乎的品质
改变环境(例: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过程优先于结果
不是东方的“正念”
“正念”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专念”没有
两种念都会让人不被成见所束缚,打破条条框框
正念的习得:冥想
专念的好处
专念的会会发现别人忽视的细微变化
预警信号+改良机会,所以专念的人更敏锐、更具前瞻性。
专念的人会主动改变环境,使自已总是保持着充沛的精力
结构性拖延法的理论依据
对疲劳的预期是自我实现的思维定势
专念型管理者容忍不确定性、引入“外来者”可以有效鼓励创新
玩的时候都能容忍不确定性,但工作时往往不能容忍不确定性
规则是用来指导行为的,是为人服务的,不应机械地遵守规则,变成规则的奴隶
可以消除岐视
创造出更多类别
学会欣赏“异类”的独特感知能力
无歧视地进行区分
整合身心的力量
身心之间有联系,不是简单的二元论
大部分由背景唤起的情绪是习得的,我们并没有对情绪的起因进行慎密的思考
身体和心理处于具体的背景中,有时我们需要改变生理状态时,只需改变一下心理的状态(实验:为了个人原因比外部原因更能挨饿=不同的心理状态意味着不同的生理状态)
成瘾与背景:当脱离了某种心理状态时,我们也就脱离了它相应的生理状态。所以在戒除某种习惯之前,先要在心理上切断联系
戒除坏习惯:直接否定某种坏习惯,并不能促进人们戒除这种坏习惯。相反,让人们承认该坏习惯也有好处,并找到能够起到相同作用的替代方式,可能更有效
主动安慰剂:自我暗示、催眠、改换背景、冥想等等
超越专念
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
人们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做到专念
需要懂得在什么时候对哪些事情给予必要的帮助
在决策时,不能一味地认为收集数据就能解决问题。超过时点还不决定,就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用直觉来决定。
任何决策的根本依据是个人的价值观
专念让我们生活在一幢透明的房子里(清晰、对局面有控制力、不乏味)
论据案例
加拿大的白人长大后更容易看见直角,克里族印第安人则更容易发现斜角
延伸阅读
书籍
《谈判力》(Getting to Yes)
相关实验
复印机实验
纽约大学研究生中心,1978年
Benzion Chanowitz/ Arthur Blank和兰格
正常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
更有效果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
更有效果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
说明: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有意识地关心请求的内容
斯坦利权威电击实验
Stanley Milgram
当“学习者”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担任教师的被试者就要对其实施电击(未真正受到电击),录音机会播放“学习者”受电击后的叫声和抱怨声
65%的被试者对“学习者”实施了足以毙命的电击
电击强度是逐级提高的
如果我们一开始只是越轨一点点,然后逐步加码,那么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越来越远,直到最后猛回头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
决策和责任对老人影响的实验
1976年,作者与耶鲁大学的Judith Rodin进行,在养老院
老人自主选择权(来访者地点、是否要看电影、给花浇水)
实验组老人的健康水平提高,最牛的是死亡率下降(原30%,实验组的15%)
时光倒流实验
心理因素会作用于变老的过程,还会改善智力表现
这是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
http://d.pr/i/TFLl.jpg
其他提到的概念与定义
熵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实体或组织的形式将会渐渐瓦解。
基本信息
作者: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美)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阅读时间:2013-11-5至2013-11-13
阅读介质:Kindle
出品: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字数:137000
潜念
形成潜念的原因
重复(“唯手熟尔!”),会让你麻痹大意
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我们刚刚碰到某类事物时形成的思维定势,一般都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所以被称为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认为资源、能力等都是有限的(设限)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
结果导向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对于熟悉的情境,我们会无视细节的变化;这相当于我们活在过去
背景的影响
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它会随着我们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而改变,从而改变我们的感知和行为。
对背景的理解决定了我们会做出何种行为反应。而我们对于特写背景的反应模式大多是在儿时习得的。
价值观会创造特写的背景,进而影响我们的感知
背景混淆:在对同一种行为进行解释时,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的动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种。
关于资源有限的信念
线性的时间观
潜念让我们付出的代价
狭隘的自我形象
把自我定位在一个小框框内
自我定义为家庭主妇的妇女
自我诱导型依赖(Self Induced dependence)
无心的冷酷
斯坦利的权威电击实验(见实验案例)
我们倾向于将所有的麻烦都归咎于某一种原因,从而让我们看不到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控制力的丧失
案例:戒酒者的酗酒榜样直接影响到他是否容易戒酒成功
当我们的头脑被某一个念想占据时,与其相对的信息就会逃过我们的视线
习得性无助
屡次失败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会无视新的有利信息,完全放弃对自己的控制权
未发挥的潜能
潜念
套用以前的类别
无意识的行为
单一视角,过于具体的要求
潜念是用昨天的解决方法来应对今天的问题
原文摘记
对我开展自媒体的重要指导: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重要的是要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而对于信息传达方来说,新颖独特的形式是使对方有效地接收信息的保障
在评判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判断标准是自已会不会这么做,或自已能否做到。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已做不到,而不是因为你的行为真的非常了不起
在潜念横行的社会里,残联人士或异类更容易觉得自己没有自尊。实际上在一个注重过程的社会里,做一个异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专念
形成专念
以过程为导向
关注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世上没有失败,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
借助直觉
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费尽心机地去获得
不要将事实当做绝对真理
不确定性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不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而会让孩子成长为更自信,更有应变能力的成人
问题重构(更改背景)
专念
创造新类别
有意识的行为
专念是适应今日的要求以避免明日的麻烦
专念的特点
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新的类别
能够让人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
能使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如果视角够丰富,会发现我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其实也是一种积极行为:一些人之所以很难改掉一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从其他角度来看是他们很在乎的品质
改变环境(例: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过程优先于结果
不是东方的“正念”
“正念”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专念”没有
两种念都会让人不被成见所束缚,打破条条框框
正念的习得:冥想
专念的好处
专念的会会发现别人忽视的细微变化
预警信号+改良机会,所以专念的人更敏锐、更具前瞻性。
专念的人会主动改变环境,使自已总是保持着充沛的精力
结构性拖延法的理论依据
对疲劳的预期是自我实现的思维定势
专念型管理者容忍不确定性、引入“外来者”可以有效鼓励创新
玩的时候都能容忍不确定性,但工作时往往不能容忍不确定性
规则是用来指导行为的,是为人服务的,不应机械地遵守规则,变成规则的奴隶
可以消除岐视
创造出更多类别
学会欣赏“异类”的独特感知能力
无歧视地进行区分
整合身心的力量
身心之间有联系,不是简单的二元论
大部分由背景唤起的情绪是习得的,我们并没有对情绪的起因进行慎密的思考
身体和心理处于具体的背景中,有时我们需要改变生理状态时,只需改变一下心理的状态(实验:为了个人原因比外部原因更能挨饿=不同的心理状态意味着不同的生理状态)
成瘾与背景:当脱离了某种心理状态时,我们也就脱离了它相应的生理状态。所以在戒除某种习惯之前,先要在心理上切断联系
戒除坏习惯:直接否定某种坏习惯,并不能促进人们戒除这种坏习惯。相反,让人们承认该坏习惯也有好处,并找到能够起到相同作用的替代方式,可能更有效
主动安慰剂:自我暗示、催眠、改换背景、冥想等等
超越专念
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
人们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做到专念
需要懂得在什么时候对哪些事情给予必要的帮助
在决策时,不能一味地认为收集数据就能解决问题。超过时点还不决定,就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用直觉来决定。
任何决策的根本依据是个人的价值观
专念让我们生活在一幢透明的房子里(清晰、对局面有控制力、不乏味)
论据案例
加拿大的白人长大后更容易看见直角,克里族印第安人则更容易发现斜角
延伸阅读
书籍
《谈判力》(Getting to Yes)
相关实验
复印机实验
纽约大学研究生中心,1978年
Benzion Chanowitz/ Arthur Blank和兰格
正常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
更有效果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
更有效果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
说明: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有意识地关心请求的内容
斯坦利权威电击实验
Stanley Milgram
当“学习者”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担任教师的被试者就要对其实施电击(未真正受到电击),录音机会播放“学习者”受电击后的叫声和抱怨声
65%的被试者对“学习者”实施了足以毙命的电击
电击强度是逐级提高的
如果我们一开始只是越轨一点点,然后逐步加码,那么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越来越远,直到最后猛回头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
决策和责任对老人影响的实验
1976年,作者与耶鲁大学的Judith Rodin进行,在养老院
老人自主选择权(来访者地点、是否要看电影、给花浇水)
实验组老人的健康水平提高,最牛的是死亡率下降(原30%,实验组的15%)
时光倒流实验
心理因素会作用于变老的过程,还会改善智力表现
这是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
http://d.pr/i/TFLl.jpg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