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轮回代替了死亡

在完全进入《走出非洲》的阅读状态之后,我全身一直在静静地沸腾着,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书了。
海明威笔下的大海,不会比一个真正的老水手所看到的更辽阔,而饱经沧桑的老水手,却无法像作家一样生动细致地描述他的所见所得。那些动听的故事往往是沉默的,对阅读者来说,最幸运的便是许多精彩绝伦的好故事,恰恰发生在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身上。
本书作者卡伦,就是一个有故事而又会讲故事的人。
1885年,卡伦诞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一个贵族家庭。1914年,29岁新婚的她前往非洲,在那里生活了近二十年,在肯尼亚建起了自己的咖啡农场。直到1932年农场经营失败,飞行员情人丹尼斯坠机身亡,她才只身回到丹麦。
人类历史上,当一种文明占据上风的时候,其他文明总逃不了俯首称臣或被蚕食的命运。卡伦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从不把那些自己不理解的行为定性为野蛮,而是当作另一种文明充分给予尊重。其实纵观时间长河,不到终结之日,没人能肯定到底哪一方才是胜利者。我总是相信,谁通晓自然的奥秘,谁就离宇宙中心更近。
可爱的土著们认为,既然飞上天空见不到上帝,那创造飞机就没有任何意义。她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
羚羊鲁鲁,我梦寐以求的灵兽,我曾经无数次幻想着与这样一只生物为伴:它愿意接受我的食物,但不存在驯服和忠诚这回事,它有自己的骄傲,与我作为各自独立完整的生命存在。卡伦温柔而坚毅,善良而不滥情,收养羚羊鲁鲁,代表了她内心柔软的部分;另一方面,她虽然无比同情自己的耕牛,却因为庄园的活计太多而不让它们有丝毫停歇。
卡曼坦,一个非常普通、在自己族群中被轻视的土著孩子,却在她的慧眼之下变成了一个天才厨师和神医,无师自通做出了连王子都赞不绝口的肉汤。
老克努森,一生不曾向命运低头,直到临终前,他还认真地计划把那依万霞湖底(现译作纳瓦莎湖)万顷的鸟粪淤泥挖出来。他就带着这个伟大的秘密溘然长逝。
在即将离开庄园的窘迫之际,卡伦变卖了最后一点家产,给追随自己多年的庄园铁匠买了一枚红宝石戒指;管家法拉赫非常明白她的心意,每天穿着最华丽的衣服去内罗毕的办事处完成庄园的交接事项。
贵族到哪里都是贵族,即使经营失败,尊严毫发无伤。
多么遗憾啊,最后没有跳成的那一场“恩戈马”土风舞,一定会是毕生未见的奇景。
在非洲,生命平等得到了最高体现。人们猎杀动物为生,死后也会把自己的躯体毫无保留地交还非洲大地,而使者就是秃鹫、狮子、鬣狗或者泥土本身。他们与自然是一种公平清正的交换关系,彼此相依为命,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屠戮,没有谁压榨谁,没有谁掠夺谁。在非洲,没有绝对的死亡,生与死只是一种交接,生命永不结束,只在万物之间轮回。
【恰恰是在那些漫长的时日里,我们所有的人融成一个整体。将来就是到了另一个星球上,我们互相都能认出来。那里万物都互相呼唤:自鸣钟和我的书本在呼唤,草地上瘦骨嶙峋的牛群和哀伤的吉库尤老人在呼唤:‘你当年也在那里,你也是恩戈庄园的一部分。’那个灾年终于赐福于我们,又流逝而去。”…我的生命啊,我不让你流逝,除非赐福于我;而一旦得到你赐予的福气,我当让你离去。】
这些字句中闪现的灵光,是非洲赋予她的,还是她的灵魂深处本来就带有非洲的气息?从一个爱慕虚荣的贵族小姐变成一个坚强笃定的女人,我相信她的心本来就不甘羁绊,她的灵魂与非洲有着遥远的呼应——人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自己心灵的投射。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人性与尊严反而大放异彩。非洲试图以残酷步步逼退她心中的温柔,她则以坚韧之弦奏响自己的生命华彩。
在以往的阅读中我忙于追逐情节,对场景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总是一眼掠过,可是这本书的场景如此精彩,丝毫不比人物刻画逊色:紫色渐变的天空,空气在夜晚冻结成一块坚固的寒冰,第二天太阳的温度让它们重新融化…我把那些描述风景的段落看了一遍又一遍,直至能够完全融入其中。
【在这样的景色以及这里的生活中,最使人难忘的便是天空。当你回首在非洲高原度过的日日夜夜,一种感觉倏然而过:自己恍若曾一度生活在空中。天空不是浅蓝色,便是紫罗兰色。大片大片的云彩,轻柔而瞬息万变,在空中升腾、飘荡。苍穹充满着蓝色的活力,将近处的山脉与林莽涂上了鲜亮、深沉的蓝色。正午的天空十分活跃,像喷薄而出的滚滚岩浆,又像一池碧水潺潺流动,闪耀着、起伏着、放射着。它返照出的一切景物都放大了,变幻出奇妙的海市蜃楼。在这样高渺的天空,你尽可自由自在地呼吸。你的心境无比轻松,充满自信。在非洲高原,你早晨一睁眼就会感到:呵,我在这里,在我最应该在的地方。】
我仿佛就站在卡伦身边,目睹这一切的发生。我帮她手举灯盏照亮狮子,和她一起面对遭遇蝗灾时的焦虑和无奈,跟她并肩看“恩戈马”,那是非洲给予她的最高荣耀。
我在想我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了阅读非洲的资格,错过了认识非洲最好的机会?在我年轻的时候,在非洲年轻的时候,我不曾与它相遇,真是一生的莫大损失。那里有我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图景,我想提着长矛去围捕狮子,想踏着露水深重的草地走进萤火虫森林,想与草丛、与斑马、与恩戈庄园、与整个非洲大陆一起,虔诚地向上帝祈求珍贵的雨水。
卡伦笔下的非洲,与现在已经相隔整整一百年,不过,即使那样的非洲已经完全消失,曾经的存在也能让我感到安慰。
很幸运的是,我这几天同时在看另一本非洲经典《夜航西飞》,丹尼斯也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综合起来,有了一个比较丰满的印象。仔细看完对他的描写,会觉得他命中注定只属于非洲。这位英俊出色的运动家、优秀勇敢的飞行员,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被海明威、英国王子等人引为挚友,短短半生极尽辉煌。为生存而委曲求全,是高贵干净的灵魂难以忍受的。在内罗毕看过未来要长期居住的房子后,他陷入了对安稳未来的沮丧,而坠机事件紧随其后,仿佛是非洲以一种坚决而不容拒绝的方式将他永远地留了下来。他们一贯是飞行伉俪,那趟致命之旅中他却坚决不带卡伦同行,似乎也是冥冥之中感受到了非洲的召唤。他注定是一个不能落地久居的人,尤其不能着陆于平庸萎顿的中年之地。
确切的死讯让卡伦莫名的烦乱和疑云尘埃落定,书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描述心情的词句,她第一时间回到了庄园,并且向他的好朋友们回忆他曾经的遗愿,在旁人看来坚强又冷静。可她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在山顶一片茫茫迷雾中坚持到最后一刻,只为给爱人寻找一块视野最开阔的墓地。这其中的深情,让任何词句都沦为矫情。
年少浅薄时,偏爱那些惊心动魄、特立独行甚至刻意与众不同的文字,等阅历渐长,才开始读懂这种平淡中饱含的深意,无声的悲哀比呼天抢地嚎啕大哭更令人动容。
我总会想到《飞天红猪侠》里难忘的一幕:在高得难以企及的云层之上,所有坠毁的飞机一架接着一架、完好无损地从云上浮出,已经牺牲的飞行员们端坐其中,表情平静,保持着刚出发的姿态,静静地浮上更高更远的天空,最后组成了环绕地球的一条流云。
“一定要先看原著再看电影!”
原著描绘了整个非洲大草原壮阔的生命图景,而电影仅仅截取了其中的爱情枝节。与如此壮阔的生命比起来,爱情只能是装点其上的华丽饰品,无法撼动厚重丰富的生命本身。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我是先看电影后看小说,因为电影看得索然无味,实在不能忍受“水准如此之低的东西竟变成一代名著”,看了原著,才明白电影不可能拍出原著想要传达的东西。而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物刚一出场就被我精准地对上了每个演员的脸,所以得到的体验也非常有限。
不过,《走出非洲》却是一部让我看过电影之后还能不受人物形象影响的伟大作品。同样是很早就看过电影,但在阅读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我完全没有把作者的形象和电影的扮演者梅姨联系起来,脑海中另一张脸却渐渐清晰——珍·古道尔,她是唯一让我觉得与心目中的卡伦形象较匹配的女性,也许是因为她们共有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温度越来越低了,此刻我脚趾冰凉,内心却升腾着一团火焰,多么庆幸自己热爱阅读啊,多么庆幸赶上了丰饶的阅读时代。
最后向本书的译者郑重致谢,如此流畅细腻的文笔,与阅读母语没有区别。
海明威笔下的大海,不会比一个真正的老水手所看到的更辽阔,而饱经沧桑的老水手,却无法像作家一样生动细致地描述他的所见所得。那些动听的故事往往是沉默的,对阅读者来说,最幸运的便是许多精彩绝伦的好故事,恰恰发生在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身上。
本书作者卡伦,就是一个有故事而又会讲故事的人。
1885年,卡伦诞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一个贵族家庭。1914年,29岁新婚的她前往非洲,在那里生活了近二十年,在肯尼亚建起了自己的咖啡农场。直到1932年农场经营失败,飞行员情人丹尼斯坠机身亡,她才只身回到丹麦。
人类历史上,当一种文明占据上风的时候,其他文明总逃不了俯首称臣或被蚕食的命运。卡伦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从不把那些自己不理解的行为定性为野蛮,而是当作另一种文明充分给予尊重。其实纵观时间长河,不到终结之日,没人能肯定到底哪一方才是胜利者。我总是相信,谁通晓自然的奥秘,谁就离宇宙中心更近。
可爱的土著们认为,既然飞上天空见不到上帝,那创造飞机就没有任何意义。她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
羚羊鲁鲁,我梦寐以求的灵兽,我曾经无数次幻想着与这样一只生物为伴:它愿意接受我的食物,但不存在驯服和忠诚这回事,它有自己的骄傲,与我作为各自独立完整的生命存在。卡伦温柔而坚毅,善良而不滥情,收养羚羊鲁鲁,代表了她内心柔软的部分;另一方面,她虽然无比同情自己的耕牛,却因为庄园的活计太多而不让它们有丝毫停歇。
卡曼坦,一个非常普通、在自己族群中被轻视的土著孩子,却在她的慧眼之下变成了一个天才厨师和神医,无师自通做出了连王子都赞不绝口的肉汤。
老克努森,一生不曾向命运低头,直到临终前,他还认真地计划把那依万霞湖底(现译作纳瓦莎湖)万顷的鸟粪淤泥挖出来。他就带着这个伟大的秘密溘然长逝。
在即将离开庄园的窘迫之际,卡伦变卖了最后一点家产,给追随自己多年的庄园铁匠买了一枚红宝石戒指;管家法拉赫非常明白她的心意,每天穿着最华丽的衣服去内罗毕的办事处完成庄园的交接事项。
贵族到哪里都是贵族,即使经营失败,尊严毫发无伤。
多么遗憾啊,最后没有跳成的那一场“恩戈马”土风舞,一定会是毕生未见的奇景。
在非洲,生命平等得到了最高体现。人们猎杀动物为生,死后也会把自己的躯体毫无保留地交还非洲大地,而使者就是秃鹫、狮子、鬣狗或者泥土本身。他们与自然是一种公平清正的交换关系,彼此相依为命,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屠戮,没有谁压榨谁,没有谁掠夺谁。在非洲,没有绝对的死亡,生与死只是一种交接,生命永不结束,只在万物之间轮回。
【恰恰是在那些漫长的时日里,我们所有的人融成一个整体。将来就是到了另一个星球上,我们互相都能认出来。那里万物都互相呼唤:自鸣钟和我的书本在呼唤,草地上瘦骨嶙峋的牛群和哀伤的吉库尤老人在呼唤:‘你当年也在那里,你也是恩戈庄园的一部分。’那个灾年终于赐福于我们,又流逝而去。”…我的生命啊,我不让你流逝,除非赐福于我;而一旦得到你赐予的福气,我当让你离去。】
这些字句中闪现的灵光,是非洲赋予她的,还是她的灵魂深处本来就带有非洲的气息?从一个爱慕虚荣的贵族小姐变成一个坚强笃定的女人,我相信她的心本来就不甘羁绊,她的灵魂与非洲有着遥远的呼应——人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自己心灵的投射。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人性与尊严反而大放异彩。非洲试图以残酷步步逼退她心中的温柔,她则以坚韧之弦奏响自己的生命华彩。
在以往的阅读中我忙于追逐情节,对场景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总是一眼掠过,可是这本书的场景如此精彩,丝毫不比人物刻画逊色:紫色渐变的天空,空气在夜晚冻结成一块坚固的寒冰,第二天太阳的温度让它们重新融化…我把那些描述风景的段落看了一遍又一遍,直至能够完全融入其中。
【在这样的景色以及这里的生活中,最使人难忘的便是天空。当你回首在非洲高原度过的日日夜夜,一种感觉倏然而过:自己恍若曾一度生活在空中。天空不是浅蓝色,便是紫罗兰色。大片大片的云彩,轻柔而瞬息万变,在空中升腾、飘荡。苍穹充满着蓝色的活力,将近处的山脉与林莽涂上了鲜亮、深沉的蓝色。正午的天空十分活跃,像喷薄而出的滚滚岩浆,又像一池碧水潺潺流动,闪耀着、起伏着、放射着。它返照出的一切景物都放大了,变幻出奇妙的海市蜃楼。在这样高渺的天空,你尽可自由自在地呼吸。你的心境无比轻松,充满自信。在非洲高原,你早晨一睁眼就会感到:呵,我在这里,在我最应该在的地方。】
我仿佛就站在卡伦身边,目睹这一切的发生。我帮她手举灯盏照亮狮子,和她一起面对遭遇蝗灾时的焦虑和无奈,跟她并肩看“恩戈马”,那是非洲给予她的最高荣耀。
我在想我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了阅读非洲的资格,错过了认识非洲最好的机会?在我年轻的时候,在非洲年轻的时候,我不曾与它相遇,真是一生的莫大损失。那里有我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图景,我想提着长矛去围捕狮子,想踏着露水深重的草地走进萤火虫森林,想与草丛、与斑马、与恩戈庄园、与整个非洲大陆一起,虔诚地向上帝祈求珍贵的雨水。
卡伦笔下的非洲,与现在已经相隔整整一百年,不过,即使那样的非洲已经完全消失,曾经的存在也能让我感到安慰。
很幸运的是,我这几天同时在看另一本非洲经典《夜航西飞》,丹尼斯也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综合起来,有了一个比较丰满的印象。仔细看完对他的描写,会觉得他命中注定只属于非洲。这位英俊出色的运动家、优秀勇敢的飞行员,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被海明威、英国王子等人引为挚友,短短半生极尽辉煌。为生存而委曲求全,是高贵干净的灵魂难以忍受的。在内罗毕看过未来要长期居住的房子后,他陷入了对安稳未来的沮丧,而坠机事件紧随其后,仿佛是非洲以一种坚决而不容拒绝的方式将他永远地留了下来。他们一贯是飞行伉俪,那趟致命之旅中他却坚决不带卡伦同行,似乎也是冥冥之中感受到了非洲的召唤。他注定是一个不能落地久居的人,尤其不能着陆于平庸萎顿的中年之地。
确切的死讯让卡伦莫名的烦乱和疑云尘埃落定,书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描述心情的词句,她第一时间回到了庄园,并且向他的好朋友们回忆他曾经的遗愿,在旁人看来坚强又冷静。可她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在山顶一片茫茫迷雾中坚持到最后一刻,只为给爱人寻找一块视野最开阔的墓地。这其中的深情,让任何词句都沦为矫情。
年少浅薄时,偏爱那些惊心动魄、特立独行甚至刻意与众不同的文字,等阅历渐长,才开始读懂这种平淡中饱含的深意,无声的悲哀比呼天抢地嚎啕大哭更令人动容。
我总会想到《飞天红猪侠》里难忘的一幕:在高得难以企及的云层之上,所有坠毁的飞机一架接着一架、完好无损地从云上浮出,已经牺牲的飞行员们端坐其中,表情平静,保持着刚出发的姿态,静静地浮上更高更远的天空,最后组成了环绕地球的一条流云。
“一定要先看原著再看电影!”
原著描绘了整个非洲大草原壮阔的生命图景,而电影仅仅截取了其中的爱情枝节。与如此壮阔的生命比起来,爱情只能是装点其上的华丽饰品,无法撼动厚重丰富的生命本身。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我是先看电影后看小说,因为电影看得索然无味,实在不能忍受“水准如此之低的东西竟变成一代名著”,看了原著,才明白电影不可能拍出原著想要传达的东西。而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物刚一出场就被我精准地对上了每个演员的脸,所以得到的体验也非常有限。
不过,《走出非洲》却是一部让我看过电影之后还能不受人物形象影响的伟大作品。同样是很早就看过电影,但在阅读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我完全没有把作者的形象和电影的扮演者梅姨联系起来,脑海中另一张脸却渐渐清晰——珍·古道尔,她是唯一让我觉得与心目中的卡伦形象较匹配的女性,也许是因为她们共有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温度越来越低了,此刻我脚趾冰凉,内心却升腾着一团火焰,多么庆幸自己热爱阅读啊,多么庆幸赶上了丰饶的阅读时代。
最后向本书的译者郑重致谢,如此流畅细腻的文笔,与阅读母语没有区别。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