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本关于心理治疗案例的书籍

腊月清明/文
从清阅朴读那里听说《精神疗法》,我以为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案例的书籍。本着更清醒看清这个纷乱世界的目的,我第一时间报名领了书。
但现在,差不多三个星期过去了,书我还没有看完——这并不是我的阅读速度。它的很多长句让我理解起来很费力,话题我也不是很感兴趣,需要全身仔细投入进去。某群友劝我,一般关于哲学的书籍都这样,看来,自己平时太缺乏哲学的修养与滋润了。
《精神疗法》是三篇传记作品的集合,作者是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我从不看这类书籍的,但书被我领了,写书评的承诺还没有完成,可以说,我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整体而言(抛除最后一篇我还没看的传记),书中人物带有作者的强烈个人爱憎色彩,对梅斯默尔他怀有一种惋惜英雄的伤感,对玛丽则带着强烈的厌恶情绪。承认,他的文字很“生动”,许多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被描述特别细腻真实,不带一丝掩藏,这让习惯了“宣传”需要的我有些惊讶!
其实,无论梅斯默尔还是和玛丽,他们都是利用人们的信任。换句话说回来,玛丽甚至是梅斯默尔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治疗手段或有差异,但都是利用病人对他们的信任,病人对他们的虔诚。至于病到底有没有痊愈,我不能说清楚,但求医者本人却自我感觉良好。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被媒体痛批的大师王林,你说他迷信欺骗,却有包括从事也算高科技的互联网巨头马云在内的众多名人追捧。这些名人有资源去结识我们传统认知里的名医,却同样向“大师”求医。不好评判。但对普通众生而言,虔诚多了、过了,也许他们在其他人眼中就是固执、愚笨和自欺欺人了。在北京时,认识了一个放弃事业,一心关注救助的不算富裕的朋友,我很敬佩她的伟大,却对她的这种虔诚感觉有点恐慌,自己应该敬而远之。也许,我是自卑了,也许,我是觉得她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我们都知道,信任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可贵,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在倡导诚信,构信征信体系。的确,如果你是一名销售员、一个品牌、一家企业,顾客的信任会成就你的成功。可惜,我们已经习惯了怀疑一切,怀疑政府、怀疑别人、怀疑所谓的报道、宣传。我们习惯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和“尽信书不如无书”,公安机关也一直善意地以各种案例和渠道提醒公众,层出不穷的“诬赖”和职业性犯罪案例更是让我们如同被敲了暮鼓晨钟,我们已经有了自认为深刻的思维习惯和行为逻辑,我们已经不敢信任。如果没有了信任,梅斯默尔和玛丽的精神疗法还能起作用吗?
这几个月只要有空,我都会到小区附近的精神病医院门诊去帮忙,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精神类病人。他们大多是服药类治疗,而鲜有通过心理咨询来进行治疗的。正如我和那边的药剂师聊天说的,对于放宽心态的理论大伙都知道,但能做到又有几个。何况,中国古话中,意思完全相反的更是数不数胜数——我怎么能信任那些所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当然,有时我自己也会点心理疗法——逃避、忽略、忘却不快不善长的阿Q精神疗法,但这只能说是人类避害趋利的本能罢了。
不可否认,我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种,玛丽事实上的师傅昆比也说过,他作为精神大夫只是为了增进人在疾病面前的自助,而对那些本来饱受折磨病人而言,这些所谓大师和疗法却为他们开启了另一扇,或者是所谓唯一的一扇希望的窗——也许这扇窗在别人眼中布满灰尘,充满了可笑、迷信、愚昧——当有希望存在,他们在病痛面前的坚持也许才开始变得有意义。
从清阅朴读那里听说《精神疗法》,我以为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案例的书籍。本着更清醒看清这个纷乱世界的目的,我第一时间报名领了书。
但现在,差不多三个星期过去了,书我还没有看完——这并不是我的阅读速度。它的很多长句让我理解起来很费力,话题我也不是很感兴趣,需要全身仔细投入进去。某群友劝我,一般关于哲学的书籍都这样,看来,自己平时太缺乏哲学的修养与滋润了。
《精神疗法》是三篇传记作品的集合,作者是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我从不看这类书籍的,但书被我领了,写书评的承诺还没有完成,可以说,我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整体而言(抛除最后一篇我还没看的传记),书中人物带有作者的强烈个人爱憎色彩,对梅斯默尔他怀有一种惋惜英雄的伤感,对玛丽则带着强烈的厌恶情绪。承认,他的文字很“生动”,许多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被描述特别细腻真实,不带一丝掩藏,这让习惯了“宣传”需要的我有些惊讶!
其实,无论梅斯默尔还是和玛丽,他们都是利用人们的信任。换句话说回来,玛丽甚至是梅斯默尔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治疗手段或有差异,但都是利用病人对他们的信任,病人对他们的虔诚。至于病到底有没有痊愈,我不能说清楚,但求医者本人却自我感觉良好。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被媒体痛批的大师王林,你说他迷信欺骗,却有包括从事也算高科技的互联网巨头马云在内的众多名人追捧。这些名人有资源去结识我们传统认知里的名医,却同样向“大师”求医。不好评判。但对普通众生而言,虔诚多了、过了,也许他们在其他人眼中就是固执、愚笨和自欺欺人了。在北京时,认识了一个放弃事业,一心关注救助的不算富裕的朋友,我很敬佩她的伟大,却对她的这种虔诚感觉有点恐慌,自己应该敬而远之。也许,我是自卑了,也许,我是觉得她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我们都知道,信任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可贵,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在倡导诚信,构信征信体系。的确,如果你是一名销售员、一个品牌、一家企业,顾客的信任会成就你的成功。可惜,我们已经习惯了怀疑一切,怀疑政府、怀疑别人、怀疑所谓的报道、宣传。我们习惯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和“尽信书不如无书”,公安机关也一直善意地以各种案例和渠道提醒公众,层出不穷的“诬赖”和职业性犯罪案例更是让我们如同被敲了暮鼓晨钟,我们已经有了自认为深刻的思维习惯和行为逻辑,我们已经不敢信任。如果没有了信任,梅斯默尔和玛丽的精神疗法还能起作用吗?
这几个月只要有空,我都会到小区附近的精神病医院门诊去帮忙,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精神类病人。他们大多是服药类治疗,而鲜有通过心理咨询来进行治疗的。正如我和那边的药剂师聊天说的,对于放宽心态的理论大伙都知道,但能做到又有几个。何况,中国古话中,意思完全相反的更是数不数胜数——我怎么能信任那些所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当然,有时我自己也会点心理疗法——逃避、忽略、忘却不快不善长的阿Q精神疗法,但这只能说是人类避害趋利的本能罢了。
不可否认,我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种,玛丽事实上的师傅昆比也说过,他作为精神大夫只是为了增进人在疾病面前的自助,而对那些本来饱受折磨病人而言,这些所谓大师和疗法却为他们开启了另一扇,或者是所谓唯一的一扇希望的窗——也许这扇窗在别人眼中布满灰尘,充满了可笑、迷信、愚昧——当有希望存在,他们在病痛面前的坚持也许才开始变得有意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