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生活的本质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早期的书,它更质朴,但绝不欠缺深度。简单的语言,令人笑了哭、哭了笑。
我读这本书特别有感觉。
我并未在米格尔街上生活过,但我在十五岁之前,除了偶尔去市里以及去过一次北京之外,只待过一个小镇,那是一个江边小镇。我的很多亲戚同学至今仍然生活在那里。
如今我年过三十,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再回望那段生活,难免带点文艺腔。我以为小镇生活自有它不同于乡村与大城市的本质,而在小镇上待久了的人,也会沾染这种本质。
本质这个词太抽象,我想到一个具体的例子。
高中我在市里念。有一次居住在镇上的外公外婆来市里看我,我们一起上了一部公交车。车上人不多,但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最后一排的三个空位。
那趟公车之旅明明很短暂,却令我记忆至今。因为外公外婆一直大声对我说话,他们讲着镇上的事情,询问我的生活,而他们的音量之大,吸引了车里其他人的目光。很明显,他们不知道在城里的公交车上该以怎样的音量说话,因为镇上没有公交车。
尴尬万分的我,只能搪塞几句,最后索性不再搭腔,只留下两个可怜的不明就里的老人。
虽然现在想起来那时大可不必那么在意别人的目光,但在当时,这种镇上与城市生活的礼节上的错位,它带给我的尴尬竟是那么深刻。
等到我年长一些,可以以更加超脱的,甚至“学术”或“文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时,我试图寻找一些讲述小地方生活的文学或社会学作品,这仿佛也是一种“寻根”。
而奈保尔的这本书呢,我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小镇生活的本质。
怎么说呢。小镇生活正是人世间的一个缩影,它浓缩了生活的悲喜剧,就如《米格尔街》的多个小故事里描写的男女一样,小镇上的人们,是在上帝注视之下勉力生活的一群人,生活似乎并未善待他们,但他们仍然因着微茫的希望或生存的本能而活着。尽管生活的主调是一锤定音的、绝望的,但他们仍然以各种方式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奇怪的呼喊和声音,这些声音,这些形象,被作家敏锐的双眼捕捉到并记录下来了。
米格尔街上最令人心碎的故事属于那些“艺术家们”。那些“诗人”、“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叙述者“我”和其他居民的眼中,他们是一群“异端”。这些小镇艺术家的作品,不过是真正的艺术的模仿,而在闭塞的环境中,他们失去了评价和参照,反而更加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并将其视为生活的目的。
对这些小镇艺术家来说,艺术是生命之光,却也是悲剧之源。
这些“艺术家们”的故事是多么真实!
在我十五年的小镇生活中,真的见证过好几位“艺术家”的起落甚至生死。有一位床底下都是书的写小说的艺术家,他被人殴打被家里人送去精神病院;另一位弹钢琴的艺术家,他曾经每个晚上都在歌厅伴奏一小时赚十块钱,有一天他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厕所里……
于是我得出了结论:艺术无法在小镇生存。想一想,艺术甚至无法在这个国家生存,何况是在一个人人打麻将的小镇?在我小时候,弹钢琴的艺术家曾经对我讲起车尔尼和肖邦,而写小说的艺术家一直告诉我他的电脑里存有的重要文稿,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钱钟书的《围城》。
小镇艺术家都变成了精神病和笑柄,有的甚至早已化成了灰。可当我读到奈保尔笔下那些个体,谈起自己钟爱的东西,他们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我还是觉得,这群人的生活,尽管创痕累累,尽管被人鄙视和唾弃,尽管比常人短暂,但其价值仍然远远高出那些索然无味的常人。
那些在漫长黑夜中坚持写作和歌唱的人,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
我读这本书特别有感觉。
我并未在米格尔街上生活过,但我在十五岁之前,除了偶尔去市里以及去过一次北京之外,只待过一个小镇,那是一个江边小镇。我的很多亲戚同学至今仍然生活在那里。
如今我年过三十,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再回望那段生活,难免带点文艺腔。我以为小镇生活自有它不同于乡村与大城市的本质,而在小镇上待久了的人,也会沾染这种本质。
本质这个词太抽象,我想到一个具体的例子。
高中我在市里念。有一次居住在镇上的外公外婆来市里看我,我们一起上了一部公交车。车上人不多,但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最后一排的三个空位。
那趟公车之旅明明很短暂,却令我记忆至今。因为外公外婆一直大声对我说话,他们讲着镇上的事情,询问我的生活,而他们的音量之大,吸引了车里其他人的目光。很明显,他们不知道在城里的公交车上该以怎样的音量说话,因为镇上没有公交车。
尴尬万分的我,只能搪塞几句,最后索性不再搭腔,只留下两个可怜的不明就里的老人。
虽然现在想起来那时大可不必那么在意别人的目光,但在当时,这种镇上与城市生活的礼节上的错位,它带给我的尴尬竟是那么深刻。
等到我年长一些,可以以更加超脱的,甚至“学术”或“文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时,我试图寻找一些讲述小地方生活的文学或社会学作品,这仿佛也是一种“寻根”。
而奈保尔的这本书呢,我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小镇生活的本质。
怎么说呢。小镇生活正是人世间的一个缩影,它浓缩了生活的悲喜剧,就如《米格尔街》的多个小故事里描写的男女一样,小镇上的人们,是在上帝注视之下勉力生活的一群人,生活似乎并未善待他们,但他们仍然因着微茫的希望或生存的本能而活着。尽管生活的主调是一锤定音的、绝望的,但他们仍然以各种方式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奇怪的呼喊和声音,这些声音,这些形象,被作家敏锐的双眼捕捉到并记录下来了。
米格尔街上最令人心碎的故事属于那些“艺术家们”。那些“诗人”、“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叙述者“我”和其他居民的眼中,他们是一群“异端”。这些小镇艺术家的作品,不过是真正的艺术的模仿,而在闭塞的环境中,他们失去了评价和参照,反而更加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并将其视为生活的目的。
对这些小镇艺术家来说,艺术是生命之光,却也是悲剧之源。
这些“艺术家们”的故事是多么真实!
在我十五年的小镇生活中,真的见证过好几位“艺术家”的起落甚至生死。有一位床底下都是书的写小说的艺术家,他被人殴打被家里人送去精神病院;另一位弹钢琴的艺术家,他曾经每个晚上都在歌厅伴奏一小时赚十块钱,有一天他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厕所里……
于是我得出了结论:艺术无法在小镇生存。想一想,艺术甚至无法在这个国家生存,何况是在一个人人打麻将的小镇?在我小时候,弹钢琴的艺术家曾经对我讲起车尔尼和肖邦,而写小说的艺术家一直告诉我他的电脑里存有的重要文稿,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钱钟书的《围城》。
小镇艺术家都变成了精神病和笑柄,有的甚至早已化成了灰。可当我读到奈保尔笔下那些个体,谈起自己钟爱的东西,他们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我还是觉得,这群人的生活,尽管创痕累累,尽管被人鄙视和唾弃,尽管比常人短暂,但其价值仍然远远高出那些索然无味的常人。
那些在漫长黑夜中坚持写作和歌唱的人,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