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在这本书中,对传播学进行了概述,他认为传播是一种关系,研究传播学和传播需要将之放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进行。要了解传播学,就要了解人类社会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其中的文字、图形、语言等文明的形成过程。从这种角度,施拉姆讲述了大众传媒的产生过程,并对传播学的功能以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三种不同学者的观点,施拉姆认为它们都有有失偏颇之处。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评判,如两级传播伦和麦克卢汉学说等。
其中,施拉姆批判了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论。这一理论的内涵是,“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不那么活跃的部分。”施拉姆从四个方面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1、他认为大量的信息是直接从传播媒介流向媒介使用者而无须通过中间人的。我认为在如今社会确实如此,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很多,而且十分便捷,除了传统媒介,还有各种新媒体能够提供人们信息。2、他认为舆论领袖虽然掌握的消息来源比一般人要多,但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不一定是积极的,不一定愿意传播自己获知的信息。施拉姆认为不一定是“两级”,而有可能是“多级”,这个信息传播的链条可能会很长,而真正的起点何在谁也弄不清楚。我认为舆论领袖有两种:一种是代表了权威机构,一种则是代表了大众话语。权威机构的舆论领袖出于各种原因,不一定会将所有事实真相告知普通大众,这样看来这种舆论领袖确实并不一定是积极的。而作为大众话语的代表,他所传递的不一定全是新闻信息,更多是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传播的一般是分析、解释这种深度内容。3、两级传播往往更适用于了解情况和做出决断的阶段,而不是在它之前或以后的阶段。施拉姆借此说明两级传播是不能涵盖整个传播过程的,而只是在了解事实真相和做决断的时候更使用,即更加接近事实真相,需要了解更多内幕或者借此做出行动时。4、舆论领袖这个角色是不断变化的,有可能是社会公知,也有可能是一些身处于市井中并本身具备爱传播的个人特质的大众,因此施拉姆认为舆论领袖这种角色的设置太过于单一
总的看来,我也比较赞同施拉姆,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前主要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可现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除了大众媒介,公众还能从小众化媒介、自媒体等获取信息,信息流通呈现多对多的网状形式,媒介环境更加复杂,不应该再是两级传播,而是如施拉姆所说“信息和概念在整个社会上川流不息”。
在本书中,施拉姆阐述了大众媒介产生后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的潜在效果,同时他也在本书最后对基于新技术发展的未来的信息革命进行了预测。
我感到特别有同感的是大众媒介可以用作社会麻醉剂这一观点:“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感到,许许多多的信息的洪流侧重于起到麻痹而不是激发普通的读者或听众。媒介占用那些本来更应当用于社会行动的时间。”施拉姆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个人使用大众媒介的时间。他认为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能通过大众媒介获得信息,但它也在无形之中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把各种文体活动、休息、爱好的时间用在了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上面,他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没有了电视,这段时间我们又该如何消磨呢?
由此,我突然就想到了最近看的《娱乐至死》,电视成了异化人的工具,从改变人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变成了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由于电视的强大威力,一方面也是由于人自己的懒惰和不智慧。我们在使用媒介的时候要保持理性,不能如同依赖毒品、麻醉剂一样依赖媒介以至于被奴役、被掌控。
其中,施拉姆批判了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论。这一理论的内涵是,“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不那么活跃的部分。”施拉姆从四个方面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1、他认为大量的信息是直接从传播媒介流向媒介使用者而无须通过中间人的。我认为在如今社会确实如此,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很多,而且十分便捷,除了传统媒介,还有各种新媒体能够提供人们信息。2、他认为舆论领袖虽然掌握的消息来源比一般人要多,但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不一定是积极的,不一定愿意传播自己获知的信息。施拉姆认为不一定是“两级”,而有可能是“多级”,这个信息传播的链条可能会很长,而真正的起点何在谁也弄不清楚。我认为舆论领袖有两种:一种是代表了权威机构,一种则是代表了大众话语。权威机构的舆论领袖出于各种原因,不一定会将所有事实真相告知普通大众,这样看来这种舆论领袖确实并不一定是积极的。而作为大众话语的代表,他所传递的不一定全是新闻信息,更多是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传播的一般是分析、解释这种深度内容。3、两级传播往往更适用于了解情况和做出决断的阶段,而不是在它之前或以后的阶段。施拉姆借此说明两级传播是不能涵盖整个传播过程的,而只是在了解事实真相和做决断的时候更使用,即更加接近事实真相,需要了解更多内幕或者借此做出行动时。4、舆论领袖这个角色是不断变化的,有可能是社会公知,也有可能是一些身处于市井中并本身具备爱传播的个人特质的大众,因此施拉姆认为舆论领袖这种角色的设置太过于单一
总的看来,我也比较赞同施拉姆,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前主要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可现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除了大众媒介,公众还能从小众化媒介、自媒体等获取信息,信息流通呈现多对多的网状形式,媒介环境更加复杂,不应该再是两级传播,而是如施拉姆所说“信息和概念在整个社会上川流不息”。
在本书中,施拉姆阐述了大众媒介产生后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的潜在效果,同时他也在本书最后对基于新技术发展的未来的信息革命进行了预测。
我感到特别有同感的是大众媒介可以用作社会麻醉剂这一观点:“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感到,许许多多的信息的洪流侧重于起到麻痹而不是激发普通的读者或听众。媒介占用那些本来更应当用于社会行动的时间。”施拉姆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个人使用大众媒介的时间。他认为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能通过大众媒介获得信息,但它也在无形之中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把各种文体活动、休息、爱好的时间用在了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上面,他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没有了电视,这段时间我们又该如何消磨呢?
由此,我突然就想到了最近看的《娱乐至死》,电视成了异化人的工具,从改变人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变成了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由于电视的强大威力,一方面也是由于人自己的懒惰和不智慧。我们在使用媒介的时候要保持理性,不能如同依赖毒品、麻醉剂一样依赖媒介以至于被奴役、被掌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