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是评论

1)
作者洋洋洒洒,旁征博引,主题却时隐时现,思维有些跳跃,读时常有如坠云雾不知身在何处之感。但能切身感受到作者胸中的慷慨,读者时时能被这种激情感染。他大概不是要去对于目录中列出的那些主题进行周密的论证(因为那些主题很多都是相当宽泛而不具有明确的目标性),而只是享受着将胸臆付诸文字的过程。依然超级喜欢这本书。
2)
每当谈及外国的小说,作者往往会谈到各种文学理论、概念体系式的分析,虽然“严密而精确”,可总有失其神韵之感。阅读这样的段落后并不能引起对原文本的兴趣。相反,每当谈及中国诗词,以及红楼梦时,作者的文字的张力和丰度立刻跃然纸上。虽然也会同样用一些文学理论去分析它们,但更多的时候不是用理论框架试图去固定住这些作品,而是让这些作品的美如其本身那般向读者敞开。于是对于原文本的阅读就显得更加有趣味了。
各种文学理论很多都是趋于僵化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上运用这般理论,所通达的也许是一个被对象化的、现成化、异化的作品。好的作品,并不在于运用的是“线性时间”还是“网络时间”,不在于“概要叙事”还是“场景叙事”。而好的评论,乃是在思与诗的对话中,让作品自己说话,读者所需要做的只是抛开各种理论的先见,去专注倾听。
作者洋洋洒洒,旁征博引,主题却时隐时现,思维有些跳跃,读时常有如坠云雾不知身在何处之感。但能切身感受到作者胸中的慷慨,读者时时能被这种激情感染。他大概不是要去对于目录中列出的那些主题进行周密的论证(因为那些主题很多都是相当宽泛而不具有明确的目标性),而只是享受着将胸臆付诸文字的过程。依然超级喜欢这本书。
2)
每当谈及外国的小说,作者往往会谈到各种文学理论、概念体系式的分析,虽然“严密而精确”,可总有失其神韵之感。阅读这样的段落后并不能引起对原文本的兴趣。相反,每当谈及中国诗词,以及红楼梦时,作者的文字的张力和丰度立刻跃然纸上。虽然也会同样用一些文学理论去分析它们,但更多的时候不是用理论框架试图去固定住这些作品,而是让这些作品的美如其本身那般向读者敞开。于是对于原文本的阅读就显得更加有趣味了。
各种文学理论很多都是趋于僵化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上运用这般理论,所通达的也许是一个被对象化的、现成化、异化的作品。好的作品,并不在于运用的是“线性时间”还是“网络时间”,不在于“概要叙事”还是“场景叙事”。而好的评论,乃是在思与诗的对话中,让作品自己说话,读者所需要做的只是抛开各种理论的先见,去专注倾听。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