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积极心理学 提升快乐竞争力
从本质上讲,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除了愉悦之外,还包括深刻的意义感和目的感,它包含着对当下的积极心态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对于大多数人来,工作占去了每天三分之一的黄金时间,工作中是否快乐、是否能体验到活在当下、敬业付出的意义感和积极展望未来的目的感,不仅关乎个人生活品质和职业生涯,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团队及组织的成功及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许会认为,成功、薪酬或职位会带来快乐;事实正好相反,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工作、健康、友谊、社交、创造力和活力等几乎所有方面,快乐都可以带来成功。换句话说,快乐才是核心,成功围绕着快乐转。当我们快乐时,我们的心态和情绪是积极的,我们会更加聪明、更有动力;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清晰、工作更主动高效并勇于创新。相同外部环境下,快乐员工工作绩效更突出,职业生涯更成功;而面对不确定或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快乐的组织则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更加能够可持续发展。既然快乐对个体和组织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获得快乐竞争力呢?其关键是要践行积极心理学。
一、 积极情绪让我们更快乐
相对于在工作中消极、被动乃至痛苦、焦虑的员工个体,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的员工精力更充沛,对工作更投入、更专注,工作绩效更高,更容易形成积极情绪与高绩效的良性循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所言,让我们生机勃勃的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10种形式。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外部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安排及时间节点,但是我们能够控制和调节面对工作时的情绪状态。敬业专注、喜悦热爱、自我激励等积极情绪能够让我们更加坚韧地应对工作压力,迎接工作挑战。
除此之外,保持积极情绪还能够扩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并相应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发挥最好水平的能力。相对于沮丧、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我们在快乐、喜悦或宁静、专注状态时的思维更开阔、观察和思考问题更加具有清晰的洞察力,解决问题更加具有创造力。
同时具备较高积极情绪的员工更加容易融入团队,并具备较强的组织归属感和组织承诺精神,与团队成员相处更加和谐融洽,甚至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积极情绪还能使我们以更加自信、充满希望与乐观的视角构建和追寻美好未来,使我们面对奋斗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更加坚韧、顽强,为了实现心目中的美好愿景而付出不懈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在《快乐竞争力》一书中指出,“在工作环境中即使最微小的积极情绪,都能提高效率、提升动机、创造力和生产率。”但是不管是在生活、工作中时刻保持积极情绪都是不现实的,消极情绪虽然往往让我们沮丧、压抑、痛苦或焦虑,但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剔除消极情绪。事实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验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比平均大于3:1的临界点时,会引发我们欣欣向荣的快乐工作状态;积极情绪过低可能使我们陷于平庸生活的泥淖,而过高的积极情绪(数学模型显示其上限之比为11:1左右)则可能使我们脱离现实、甚至偏离生活正轨;由衷的适度积极情绪才能给我们提供奋发上进和欣欣向荣的旋梯。
二、 积极心态让我们更快乐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积极情绪并非凭空产生,它来源于面对现实、活在当下的积极心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部环境和事件本身对我们不产生影响,真正引发我们情绪反应及后续行动的是我们面对环境和事件时的心态。
消极心态常常使我们面对繁重工作任务、较大工作压力时变得犹豫、退缩、被动和保守,使我们自我感觉缺乏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由此衍生出焦虑、痛苦、无助等消极情绪。消极心态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人们忽视或忘记了与自我的联系,从主观上否定或不承认自己的能力或潜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所说,“孤独、厌倦、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通常是因为缺乏与自我的联系。”
积极心态则正好相反,它来源于对自我能力和个人价值的自信和确认。它鼓励和督促我们尽量发现和洞察自身优势及外部环境和事件的光明面,即对我们有利和有益的一面。消极心态使我们只看到工作压力和艰难任务,而积极心态则把其视为实现个人价值、贡献自身心血和智慧的非凡挑战,并善于运用自身突出优势去应对挑战。消极心态使我们沉溺于生活、工作中的消极面,把目光聚焦于自己、他人及团队的缺陷,造成与自我、他人及组织的疏离;而积极心态则促使我们主动与自己、与他人、与外部环境建立更加强大紧密的联系,获得充足的社会支持与工作中的社会联结。社会支持与社会联结通常赋予了我们安全感、归属感与目标感。社会支持与联结越多,我们越善于克服压力,越能体会到团队凝聚力并激励自己为组织愿景而奋斗,越勇于从挫折中奋起,感受到更大的目标感,并获得更多快乐与成就。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所言,“当我们的大脑总是搜寻和注意积极面时,我们就会从三种最重要的工具中受益:快乐、感恩、乐观……而不断寻找消极面则会让我们付出很大代价。它削弱了我们的创造力,增加了我们压力水平,降低了我们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能力。”消极心态压抑和降低了我们的能力、破坏了我们的情绪;而积极心态则能够提升我们的能力,激发我们的潜能,带来快乐、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与状态。
三、 积极思维让我们更快乐
如果说积极情绪来源于积极心态,那么积极心态则产生自积极思维。积极心态能够使我们以更加快乐、感恩和乐观的视角看待环境、事件和他人。当我们置身事外或生活在预期工作环境之中时,保持积极心态相对容易;但当我们面临严峻工作考验或遭遇未曾预料之变化时,我们是否还能一如既往保持积极心态呢?也许积极思维能够让我们做到这一点。
积极思维的核心在于保持内控点。外部环境和事件千变万化,但我们任何时候都能够选择面对预期或非预期变化时的理念和思想状态,即拥有内心控制的能力。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所说,以我们自己为圆心,以我们能够真正控制的事情为半径画个圈,圈内即是我们的内控圈或影响圈;而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我们暂时无法控制的事情则构成了外部较大的关注圈。清晰洞察自己的影响圈或内控圈,付出持续努力,我们就会逐渐扩大内控圈,影响和改变关注圈中的内容。
心理学家发现,在生产率、快乐和健康上的收获与我们实际拥有多少控制力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我们认为拥有多少控制力有关;换句话说,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更多地是由我们的心态和思想塑造的,内控圈的大小和拓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积极思维而非单纯受制于外部环境。我们如果相信自己的心血付出是有价值的,任何时候都有工作改进的可能,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工作的内控力和内驱力,激励自己在自身能掌控的范围内持续进行工作改进与创新。而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在工作方面的授权很小,很多方面都是上级说了算,我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成绩主要受上级、环境、团队等“外控点”或外部力量影响和决定,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无形中就限制和削弱了我们的内在动机和自觉自愿地心血付出。
感到有控制感,感到我们在工作中和家庭中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幸福感和绩效的最强大的驱力之一……而在工作中拥有内控感的信念能切实改变我们努力和工作的具体结果(肖恩•埃科尔语)。员工个体是否认为自己拥有工作控制感,除了与管理者的适度授权和企业组织分工有密切关系之外,其根本则取决于员工本人是否具备对自身工作及职业生涯主动负责、敬业奉献的积极思维。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那些最优秀、最有奉献精神的人最终都是自愿者……我们所有成果都呈现在外面,内心只有心血和付出。”那些拥有内控感的员工更加相信自己工作的价值,相信自己就是工作绩效和个人愿景的掌控者和创造者,因此更加会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付出心血。而正如科学表明的那样,当我们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取得更多成就时,我们就真的会取得更多成就,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四、 积极行动让我们更快乐
不管是积极情绪、积极心态还是积极思维,它们本质上都是我们看待或体验世界的一种主观视角或理念。我们无法不通过各种积极或消极、乐观或悲观、快乐或焦虑等主观视角来认识外部环境和事件,完全客观的视角是不存在的。积极视角和理念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清晰、主观能动性和内控感更强、让我们面对工作、生活更加自信而乐观。而积极视角或理念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积极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收获快乐工作与丰饶人生。
知道凡事要保持积极心态与真正做到完全是两回事。再好的积极理念都不会自动转化为积极行动,除非我们“逼迫”自己养成积极行动的良好习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很容易受习惯的支配,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习惯的集合”。我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遇到每件事都提醒自己要积极思考、积极行动,而一旦我们通过日常努力把它变成一种习惯(比如每天记录“三件好事”,训练自己多关注生活与工作中的积极面与正能量;比如把“任何时候都有工作改进的可能”的内控感融入日常工作;比如主动专注投入工作,体验工作中的忘我心流,由此不断激发我们自动自发的工作热情 ),长期坚持就会在脑中形成积极心态、积极思考与行动的习惯回路,从而自然而然变成良好习惯。
把积极行动贯穿于日常工作、生活,在收获丰硕工作成果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充分体验到自信、快乐、喜悦、感恩、乐观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积极心态,正所谓“越努力、越幸福,越幸福、越快乐”;并在无形中把这种快乐竞争力传播给他人和团队,最终收获持续积极行动带来的更高绩效、更快成长、更大潜能发挥、更和谐的团队合作、更持续的组织发展及愿景实现。
我们也许会认为,成功、薪酬或职位会带来快乐;事实正好相反,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工作、健康、友谊、社交、创造力和活力等几乎所有方面,快乐都可以带来成功。换句话说,快乐才是核心,成功围绕着快乐转。当我们快乐时,我们的心态和情绪是积极的,我们会更加聪明、更有动力;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清晰、工作更主动高效并勇于创新。相同外部环境下,快乐员工工作绩效更突出,职业生涯更成功;而面对不确定或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快乐的组织则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更加能够可持续发展。既然快乐对个体和组织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获得快乐竞争力呢?其关键是要践行积极心理学。
一、 积极情绪让我们更快乐
相对于在工作中消极、被动乃至痛苦、焦虑的员工个体,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的员工精力更充沛,对工作更投入、更专注,工作绩效更高,更容易形成积极情绪与高绩效的良性循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所言,让我们生机勃勃的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10种形式。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外部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安排及时间节点,但是我们能够控制和调节面对工作时的情绪状态。敬业专注、喜悦热爱、自我激励等积极情绪能够让我们更加坚韧地应对工作压力,迎接工作挑战。
除此之外,保持积极情绪还能够扩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并相应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发挥最好水平的能力。相对于沮丧、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我们在快乐、喜悦或宁静、专注状态时的思维更开阔、观察和思考问题更加具有清晰的洞察力,解决问题更加具有创造力。
同时具备较高积极情绪的员工更加容易融入团队,并具备较强的组织归属感和组织承诺精神,与团队成员相处更加和谐融洽,甚至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积极情绪还能使我们以更加自信、充满希望与乐观的视角构建和追寻美好未来,使我们面对奋斗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更加坚韧、顽强,为了实现心目中的美好愿景而付出不懈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在《快乐竞争力》一书中指出,“在工作环境中即使最微小的积极情绪,都能提高效率、提升动机、创造力和生产率。”但是不管是在生活、工作中时刻保持积极情绪都是不现实的,消极情绪虽然往往让我们沮丧、压抑、痛苦或焦虑,但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剔除消极情绪。事实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验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比平均大于3:1的临界点时,会引发我们欣欣向荣的快乐工作状态;积极情绪过低可能使我们陷于平庸生活的泥淖,而过高的积极情绪(数学模型显示其上限之比为11:1左右)则可能使我们脱离现实、甚至偏离生活正轨;由衷的适度积极情绪才能给我们提供奋发上进和欣欣向荣的旋梯。
二、 积极心态让我们更快乐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积极情绪并非凭空产生,它来源于面对现实、活在当下的积极心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部环境和事件本身对我们不产生影响,真正引发我们情绪反应及后续行动的是我们面对环境和事件时的心态。
消极心态常常使我们面对繁重工作任务、较大工作压力时变得犹豫、退缩、被动和保守,使我们自我感觉缺乏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由此衍生出焦虑、痛苦、无助等消极情绪。消极心态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人们忽视或忘记了与自我的联系,从主观上否定或不承认自己的能力或潜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所说,“孤独、厌倦、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通常是因为缺乏与自我的联系。”
积极心态则正好相反,它来源于对自我能力和个人价值的自信和确认。它鼓励和督促我们尽量发现和洞察自身优势及外部环境和事件的光明面,即对我们有利和有益的一面。消极心态使我们只看到工作压力和艰难任务,而积极心态则把其视为实现个人价值、贡献自身心血和智慧的非凡挑战,并善于运用自身突出优势去应对挑战。消极心态使我们沉溺于生活、工作中的消极面,把目光聚焦于自己、他人及团队的缺陷,造成与自我、他人及组织的疏离;而积极心态则促使我们主动与自己、与他人、与外部环境建立更加强大紧密的联系,获得充足的社会支持与工作中的社会联结。社会支持与社会联结通常赋予了我们安全感、归属感与目标感。社会支持与联结越多,我们越善于克服压力,越能体会到团队凝聚力并激励自己为组织愿景而奋斗,越勇于从挫折中奋起,感受到更大的目标感,并获得更多快乐与成就。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所言,“当我们的大脑总是搜寻和注意积极面时,我们就会从三种最重要的工具中受益:快乐、感恩、乐观……而不断寻找消极面则会让我们付出很大代价。它削弱了我们的创造力,增加了我们压力水平,降低了我们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能力。”消极心态压抑和降低了我们的能力、破坏了我们的情绪;而积极心态则能够提升我们的能力,激发我们的潜能,带来快乐、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与状态。
三、 积极思维让我们更快乐
如果说积极情绪来源于积极心态,那么积极心态则产生自积极思维。积极心态能够使我们以更加快乐、感恩和乐观的视角看待环境、事件和他人。当我们置身事外或生活在预期工作环境之中时,保持积极心态相对容易;但当我们面临严峻工作考验或遭遇未曾预料之变化时,我们是否还能一如既往保持积极心态呢?也许积极思维能够让我们做到这一点。
积极思维的核心在于保持内控点。外部环境和事件千变万化,但我们任何时候都能够选择面对预期或非预期变化时的理念和思想状态,即拥有内心控制的能力。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所说,以我们自己为圆心,以我们能够真正控制的事情为半径画个圈,圈内即是我们的内控圈或影响圈;而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我们暂时无法控制的事情则构成了外部较大的关注圈。清晰洞察自己的影响圈或内控圈,付出持续努力,我们就会逐渐扩大内控圈,影响和改变关注圈中的内容。
心理学家发现,在生产率、快乐和健康上的收获与我们实际拥有多少控制力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我们认为拥有多少控制力有关;换句话说,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更多地是由我们的心态和思想塑造的,内控圈的大小和拓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积极思维而非单纯受制于外部环境。我们如果相信自己的心血付出是有价值的,任何时候都有工作改进的可能,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工作的内控力和内驱力,激励自己在自身能掌控的范围内持续进行工作改进与创新。而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在工作方面的授权很小,很多方面都是上级说了算,我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成绩主要受上级、环境、团队等“外控点”或外部力量影响和决定,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无形中就限制和削弱了我们的内在动机和自觉自愿地心血付出。
感到有控制感,感到我们在工作中和家庭中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幸福感和绩效的最强大的驱力之一……而在工作中拥有内控感的信念能切实改变我们努力和工作的具体结果(肖恩•埃科尔语)。员工个体是否认为自己拥有工作控制感,除了与管理者的适度授权和企业组织分工有密切关系之外,其根本则取决于员工本人是否具备对自身工作及职业生涯主动负责、敬业奉献的积极思维。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那些最优秀、最有奉献精神的人最终都是自愿者……我们所有成果都呈现在外面,内心只有心血和付出。”那些拥有内控感的员工更加相信自己工作的价值,相信自己就是工作绩效和个人愿景的掌控者和创造者,因此更加会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付出心血。而正如科学表明的那样,当我们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取得更多成就时,我们就真的会取得更多成就,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四、 积极行动让我们更快乐
不管是积极情绪、积极心态还是积极思维,它们本质上都是我们看待或体验世界的一种主观视角或理念。我们无法不通过各种积极或消极、乐观或悲观、快乐或焦虑等主观视角来认识外部环境和事件,完全客观的视角是不存在的。积极视角和理念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清晰、主观能动性和内控感更强、让我们面对工作、生活更加自信而乐观。而积极视角或理念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积极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收获快乐工作与丰饶人生。
知道凡事要保持积极心态与真正做到完全是两回事。再好的积极理念都不会自动转化为积极行动,除非我们“逼迫”自己养成积极行动的良好习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很容易受习惯的支配,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习惯的集合”。我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遇到每件事都提醒自己要积极思考、积极行动,而一旦我们通过日常努力把它变成一种习惯(比如每天记录“三件好事”,训练自己多关注生活与工作中的积极面与正能量;比如把“任何时候都有工作改进的可能”的内控感融入日常工作;比如主动专注投入工作,体验工作中的忘我心流,由此不断激发我们自动自发的工作热情 ),长期坚持就会在脑中形成积极心态、积极思考与行动的习惯回路,从而自然而然变成良好习惯。
把积极行动贯穿于日常工作、生活,在收获丰硕工作成果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充分体验到自信、快乐、喜悦、感恩、乐观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积极心态,正所谓“越努力、越幸福,越幸福、越快乐”;并在无形中把这种快乐竞争力传播给他人和团队,最终收获持续积极行动带来的更高绩效、更快成长、更大潜能发挥、更和谐的团队合作、更持续的组织发展及愿景实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