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也最棒的人生,是从缺陷中找到美好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松浦弥太郎,故事的起点是高中休学。
上高二的松浦对人生有很多疑问,他总会想:为什么有些事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样做?比如“必须去上学”这件事就让他觉得不对劲,他试图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可学校里的老师无法告诉他答案。
他离开了学校,整天在电影院、公园、图书馆晃荡。没有任何想做的事,也没有学历,但总要找工作养活自己,于是开始打零工,做“拆屋工人”。身处社会底层,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知道人必须要不断努力,才能独自活下去。
虽然能生活下去,但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他喜欢阅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向往那种“生活原来可以这么自由”的感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杂志上的美国风景照,想要去那里看看。他的生活才第一次有了目标,存钱去美国。也许去美国,可以遇见“某种东西”吧,虽然还是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
打了三个月工,很辛苦地存了五十万日元,就去了。每天还是到处闲逛,从不会说英文,到慢慢交到些美国朋友,然后甚至在美国也干起了类似搬家这样的小时工。在完全陌生的国家,有了独立自主的机会,也慢慢自信起来。再拮据也没关系,回日本打几个月的工,存了钱再去。
在美国,他见识了很多,各种流行、非流行的文化,也从社会上的年长朋友身上学到了礼仪、品味,知道了如何辨识好东西和坏东西。对古董杂货和家居饰品感兴趣之后,就去了纽约打工,帮人家处理开店业务,寄送型录、资料,给日本人当向导。没有工作签证,就三个月往返一次。在工作中,他发现自己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找东西”,比如,去书店很快就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于是,开始靠这个长处赚钱。他本就喜欢逛店,在纽约的二手服饰店淘到好衣服,就卖给日本的服饰店。尤其喜欢收集二手美术书籍,知道同一本书哪个店卖五十美元,哪个店卖到三百美元。五十美元买来,看完之后,一百美元卖出去,如果客人嫌贵,告诉他隔壁店可是卖三百哦。然后客人就会买了。
当他抱着自己淘来的书回到日本,竟意外地受欢迎,很多设计师、摄影师都买了他带回的书。于是他想,这也许可以成为工作哦!至此,松浦弥太郎才终于走上了书店老板的道路。
以上这段历程出自这本名为《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的书,作者松浦弥太郎现在已不仅是个书店主人,他还是日本老牌杂志《生活手贴》的总编辑,畅销书作者。他在书中娓娓道来自己的前半生经历,自己每一个关口的选择和思考。
初看这本书,我特别惊喜,原来人生还有这样一种找到自己的可能。松浦特别坦诚地描写自己年少时的迷茫与无知,虽然经历曲折,但他心中却并不刻意区分哪里是低谷哪里是高潮,也全无自我激励那一套。说到底,无论怎样的人生境况,对松浦来说,他都只是顺其自然、遵从内心地走了一路。
很感谢这本书在我的职业困惑期出现,为我开了一扇窗。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我总会忍不住地焦躁,一味地想去找,又不知道要找什么。有时候,我也会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想着激励自己去达到它,可一面对目标又不断打退堂鼓,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之,这样的情绪是很折磨人的,好像想努力,却又总是使不上劲。总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像别人那样呢?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像是一道光,又像是一次棒喝,所谓醍醐灌顶,无外乎如此吧。“大多数人都会先找出不好的地方或者欠缺的部分,然后想办法隐藏或改进,以求达到理想目标。但我认为这种做法不见得是正确的。因为不好的那一面也许也有好的地方,所以并不是将坏掉的部分修理好,而是大家都应该去找出隐藏在缺陷里的美好。如果可以将好的部分做得更完美,不但可以弥补原本的缺陷,还可以让它看起来更棒。”
我们之前看到的,都是别人设定好的路,别人的标准,所以我们才要努力去适应,还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如果反过来呢,我们先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设定好自己的标准,再把这些延伸成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呢?就像松浦弥太郎做的一样,因为擅长找书,所以把它发展成了一个可以赚钱的工作。
松浦是在高村光太郎的诗《最美也最糟的路》中领悟这一点的,然后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这一点。而现在,这个领悟,也让我轻松无比。是的,不是最好也没有关系,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坏的一面,而坏的一面里也隐藏着最棒的自己。不用掩饰,只要接受,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就好。
——————————————————————————
本文首发于“蜜思”微信公众号:imisslife
蜜思分享的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角度,我们称之为“小心思”。每日一篇,有时是一点人生感悟,有时是一些生活小技巧。生活不需要大道理和文艺腔,我们只想和你一起,感受最真实的自我,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上高二的松浦对人生有很多疑问,他总会想:为什么有些事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样做?比如“必须去上学”这件事就让他觉得不对劲,他试图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可学校里的老师无法告诉他答案。
他离开了学校,整天在电影院、公园、图书馆晃荡。没有任何想做的事,也没有学历,但总要找工作养活自己,于是开始打零工,做“拆屋工人”。身处社会底层,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知道人必须要不断努力,才能独自活下去。
虽然能生活下去,但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他喜欢阅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向往那种“生活原来可以这么自由”的感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杂志上的美国风景照,想要去那里看看。他的生活才第一次有了目标,存钱去美国。也许去美国,可以遇见“某种东西”吧,虽然还是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
打了三个月工,很辛苦地存了五十万日元,就去了。每天还是到处闲逛,从不会说英文,到慢慢交到些美国朋友,然后甚至在美国也干起了类似搬家这样的小时工。在完全陌生的国家,有了独立自主的机会,也慢慢自信起来。再拮据也没关系,回日本打几个月的工,存了钱再去。
在美国,他见识了很多,各种流行、非流行的文化,也从社会上的年长朋友身上学到了礼仪、品味,知道了如何辨识好东西和坏东西。对古董杂货和家居饰品感兴趣之后,就去了纽约打工,帮人家处理开店业务,寄送型录、资料,给日本人当向导。没有工作签证,就三个月往返一次。在工作中,他发现自己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找东西”,比如,去书店很快就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于是,开始靠这个长处赚钱。他本就喜欢逛店,在纽约的二手服饰店淘到好衣服,就卖给日本的服饰店。尤其喜欢收集二手美术书籍,知道同一本书哪个店卖五十美元,哪个店卖到三百美元。五十美元买来,看完之后,一百美元卖出去,如果客人嫌贵,告诉他隔壁店可是卖三百哦。然后客人就会买了。
当他抱着自己淘来的书回到日本,竟意外地受欢迎,很多设计师、摄影师都买了他带回的书。于是他想,这也许可以成为工作哦!至此,松浦弥太郎才终于走上了书店老板的道路。
以上这段历程出自这本名为《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的书,作者松浦弥太郎现在已不仅是个书店主人,他还是日本老牌杂志《生活手贴》的总编辑,畅销书作者。他在书中娓娓道来自己的前半生经历,自己每一个关口的选择和思考。
初看这本书,我特别惊喜,原来人生还有这样一种找到自己的可能。松浦特别坦诚地描写自己年少时的迷茫与无知,虽然经历曲折,但他心中却并不刻意区分哪里是低谷哪里是高潮,也全无自我激励那一套。说到底,无论怎样的人生境况,对松浦来说,他都只是顺其自然、遵从内心地走了一路。
很感谢这本书在我的职业困惑期出现,为我开了一扇窗。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我总会忍不住地焦躁,一味地想去找,又不知道要找什么。有时候,我也会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想着激励自己去达到它,可一面对目标又不断打退堂鼓,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之,这样的情绪是很折磨人的,好像想努力,却又总是使不上劲。总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像别人那样呢?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像是一道光,又像是一次棒喝,所谓醍醐灌顶,无外乎如此吧。“大多数人都会先找出不好的地方或者欠缺的部分,然后想办法隐藏或改进,以求达到理想目标。但我认为这种做法不见得是正确的。因为不好的那一面也许也有好的地方,所以并不是将坏掉的部分修理好,而是大家都应该去找出隐藏在缺陷里的美好。如果可以将好的部分做得更完美,不但可以弥补原本的缺陷,还可以让它看起来更棒。”
我们之前看到的,都是别人设定好的路,别人的标准,所以我们才要努力去适应,还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如果反过来呢,我们先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设定好自己的标准,再把这些延伸成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呢?就像松浦弥太郎做的一样,因为擅长找书,所以把它发展成了一个可以赚钱的工作。
松浦是在高村光太郎的诗《最美也最糟的路》中领悟这一点的,然后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这一点。而现在,这个领悟,也让我轻松无比。是的,不是最好也没有关系,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坏的一面,而坏的一面里也隐藏着最棒的自己。不用掩饰,只要接受,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就好。
——————————————————————————
本文首发于“蜜思”微信公众号:imisslife
蜜思分享的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角度,我们称之为“小心思”。每日一篇,有时是一点人生感悟,有时是一些生活小技巧。生活不需要大道理和文艺腔,我们只想和你一起,感受最真实的自我,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