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学之美
生长于这个时代,我们学习古典文学的机会并不算少,从小学开始就有所接触,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分数,一个升学的桥梁。我们勤于背诵,分析诗以言志的“志”在何方,研究古文背后的动机和涵义。但我仍时常感到困惑,这样机械的分析真的道出真意了吗?与其说是对原作的注解,更不如说是意识形态、思想束缚下的产物。然而,脱离这些所谓的内涵,我还是会时常生出一股感动,透过文字看到另一个时代,感受另一种已失落的生活方式,体会作者落笔时的心情,为其中传达的情感所折服,即使这种感动是建立在用我自己的眼光重新演绎的基础上,我仍被这种气氛所包围。
古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理解,因为情感的迸发本就是诗歌创作的源动力,故意将其复杂化才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卜算子》中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简单中蕴含着真情实感,又极富韵律之美,翻成白话文都见多余。忍不住为语言的精妙而感叹,短短数字包容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连每个字都翩然跃出自己的意味,形成一幅独有的画,实在让人从心里生出一股叹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片冰天雪地上,唯有一老翁默默垂钓,将扑面而来的寂静清冷之感浓缩在十个字中。“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仿佛能看到一个在深夜仍兀自徘徊的身影,为谁苦苦等待,等到头也只余一份枉然。阅读文学,既是我们寻求映射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单纯为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
蒋勋对古典文学的“注解”,与教科书中有何不同?他告诉我们回到文字本身,抛开白话文解析,以他独特细腻的方式为我们拨开“道理”的藩篱,来到文学动人的深处,即是情感。我们总是固执于寻找事物的因果,忽略了人的情感本就难以用逻辑去定义。能打动读者的诗歌必然重情感,但并非只要有真实而强烈的情感就是好诗。因而诗歌先因其感情浓烈而成为好诗,再追求形式上的千锤百炼,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一旦重形式而轻情感,则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却无法带来情感的激荡,诗的发展也就逐渐式微,于是创新者便追求形式的奇崛,开辟新的空间,重复这个发展过程。而其中让人念念不忘的,最能引起人内心共鸣的就是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看蒋勋的评说就像在品味他的美学信念,无论是《陌上桑》的作者分析,还是对三曹复杂性格的透视,都让我们再次审视文字本身。蒋勋所要探讨的,不只是作者的诗词造诣,还有他们精神层面的痛苦和挣扎。我们总会本末倒置,在历史中寻找诗词的印证,在僵化的人物形象中自我定义他们诗词背后的用意,甚至有目的地筛选我们所需要的部分。诗词作品虽不见得就是真相,只因文字已经过作者的一番包装,但这刻意下总藏着不经意的真相,在蒋勋的笔下,我们走过曲径通幽处,发现这不经意,或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或展现一个人的复杂性格,这些被遗忘的思想,才能构成中国文化的完整性。
如今在这个价值混乱、喧嚣文化的快节奏时代中,我们似乎难以驻足欣赏文学之美,只一味接受片面化、碎片化的信息,失落了心中的那份感动,在文学传承的过程中不断遗失了它复杂动人的一面。看这本书就如同再将这些遗失的感动拾起,内心的感慨不足为人道。
古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理解,因为情感的迸发本就是诗歌创作的源动力,故意将其复杂化才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卜算子》中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简单中蕴含着真情实感,又极富韵律之美,翻成白话文都见多余。忍不住为语言的精妙而感叹,短短数字包容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连每个字都翩然跃出自己的意味,形成一幅独有的画,实在让人从心里生出一股叹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片冰天雪地上,唯有一老翁默默垂钓,将扑面而来的寂静清冷之感浓缩在十个字中。“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仿佛能看到一个在深夜仍兀自徘徊的身影,为谁苦苦等待,等到头也只余一份枉然。阅读文学,既是我们寻求映射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单纯为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
蒋勋对古典文学的“注解”,与教科书中有何不同?他告诉我们回到文字本身,抛开白话文解析,以他独特细腻的方式为我们拨开“道理”的藩篱,来到文学动人的深处,即是情感。我们总是固执于寻找事物的因果,忽略了人的情感本就难以用逻辑去定义。能打动读者的诗歌必然重情感,但并非只要有真实而强烈的情感就是好诗。因而诗歌先因其感情浓烈而成为好诗,再追求形式上的千锤百炼,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一旦重形式而轻情感,则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却无法带来情感的激荡,诗的发展也就逐渐式微,于是创新者便追求形式的奇崛,开辟新的空间,重复这个发展过程。而其中让人念念不忘的,最能引起人内心共鸣的就是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看蒋勋的评说就像在品味他的美学信念,无论是《陌上桑》的作者分析,还是对三曹复杂性格的透视,都让我们再次审视文字本身。蒋勋所要探讨的,不只是作者的诗词造诣,还有他们精神层面的痛苦和挣扎。我们总会本末倒置,在历史中寻找诗词的印证,在僵化的人物形象中自我定义他们诗词背后的用意,甚至有目的地筛选我们所需要的部分。诗词作品虽不见得就是真相,只因文字已经过作者的一番包装,但这刻意下总藏着不经意的真相,在蒋勋的笔下,我们走过曲径通幽处,发现这不经意,或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或展现一个人的复杂性格,这些被遗忘的思想,才能构成中国文化的完整性。
如今在这个价值混乱、喧嚣文化的快节奏时代中,我们似乎难以驻足欣赏文学之美,只一味接受片面化、碎片化的信息,失落了心中的那份感动,在文学传承的过程中不断遗失了它复杂动人的一面。看这本书就如同再将这些遗失的感动拾起,内心的感慨不足为人道。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