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五月的牧场 ——巴别尔诞辰120周年读新版《骑兵军》

漓江版的《骑兵军》拿到手时疑惑了一下,因为在我的印象里,陆源兄和他的“拾珍铺子计划”应该收集散布的是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学珍品,而《骑兵军》我已经收过了三个版本(戴骢译本也已经出了几次),并且已经为了巴别尔和他的文字写过压抑着情绪的评论。然而看到报纸上一位书评人说他“对《红色骑兵军》及他的作者巴别尔也只是听闻而已,这一次因为《最后的手稿》才匆忙去翻了一下《红色骑兵军》”,才明白至少在中国,它远不像宣传语中说得那样流传久远。
上面说到的《最后的手稿》是美国作家霍兰大受欢迎的小说处女作,他事实上抓住了巴别尔最后陈词中的一句话加工成了故事。“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这也许是他短暂一生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悲伤结尾。霍兰在书中给了巴别尔留下最后手稿的机会,并且用故事内容和表现手法向前辈双重致敬,这让人想起了《武穆遗书》之类的虚构传奇。一位作家的遗著要如何才能够成为故事的核心?或者稿主本身影响力巨大,如《阿斯彭文稿》中暗指的拜伦,或者著作本身内容过硬,如被杀害于集中营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半个世纪后重见天日的动人手稿。巴别尔显然同时符合这两种情况,所以被写入传奇并不为怪。
赞扬的话无数人说了无数遍,大同小异。我始终最惊奇于巴别尔对于死亡的描写,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是现场还是来自于传言,都处理得犹如一件日常之事,其惊心动魄确实如“口袋里”的拳头或枪口。他的名篇《盐》里说到处决只用了这么一句话:“于是我从壁上拿下那把忠心耿耿的枪,从劳动者的土地上,从共和国的面容上洗去了这个耻辱。”难怪他会被扣上“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严重”的帽子,也难怪他的描写对象骑兵军们一如故事中那样厌恶他,在铁与血的幕前,平视就是种罪恶,于是他最终也作为一块污点被祖国清洗掉。
在一个书评都要拖到几千字才能发表换取微薄稿酬的年代,人们似乎早就忘记了故事流传的久远度与长度没有关系,巴别尔自言:“直到1923年,我终于学会了怎样明了地表达我的思想,而又写得不太冗长。那时我重新开始写作。”幸好他在20岁到30岁的青春岁月里便完成了写作和经历的双重积累,因为他的国家留给他自由写作的时间只有接下去的10年。
由于不通原文,所以无法臧否几种译本,但戴骢译文优点是优美而流畅,可读性强,问题在于有些段落似乎过于优美和富含诗意,让人难以相信出自崇尚质朴、洗练,并且写作速度无比缓慢的巴别尔之手。《骑兵军》各篇中的情节、人物甚至景物多有微妙联系,不知有没有人曾经详细解析过?
虽然巴别尔的短篇小说从语言到创作手法都堪作典范,但我十分不看好短期内国内教材中会收入《骑兵军》的篇目,它们在选编者的眼中太过肤浅地展示了极端状态下的人性,根本无法与描写“高端炸药”和“趴在烈焰中大气不出一口”的战斗英雄们的激昂文字相提并论。作为一名曾经的优秀学生,我只在书中找到了一句自己喜欢的“诗情画意”的话:“在我们两人眼里,世界是五月的牧场,是有女人和马匹在那儿走动的牧场。”
今年是巴别尔诞辰120周年,虽然尸骨已无存,但传奇故事中的遗稿永远可能重见天日。
没有完全自由的写作者,但选择是自由的!
上面说到的《最后的手稿》是美国作家霍兰大受欢迎的小说处女作,他事实上抓住了巴别尔最后陈词中的一句话加工成了故事。“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这也许是他短暂一生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悲伤结尾。霍兰在书中给了巴别尔留下最后手稿的机会,并且用故事内容和表现手法向前辈双重致敬,这让人想起了《武穆遗书》之类的虚构传奇。一位作家的遗著要如何才能够成为故事的核心?或者稿主本身影响力巨大,如《阿斯彭文稿》中暗指的拜伦,或者著作本身内容过硬,如被杀害于集中营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半个世纪后重见天日的动人手稿。巴别尔显然同时符合这两种情况,所以被写入传奇并不为怪。
赞扬的话无数人说了无数遍,大同小异。我始终最惊奇于巴别尔对于死亡的描写,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是现场还是来自于传言,都处理得犹如一件日常之事,其惊心动魄确实如“口袋里”的拳头或枪口。他的名篇《盐》里说到处决只用了这么一句话:“于是我从壁上拿下那把忠心耿耿的枪,从劳动者的土地上,从共和国的面容上洗去了这个耻辱。”难怪他会被扣上“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严重”的帽子,也难怪他的描写对象骑兵军们一如故事中那样厌恶他,在铁与血的幕前,平视就是种罪恶,于是他最终也作为一块污点被祖国清洗掉。
在一个书评都要拖到几千字才能发表换取微薄稿酬的年代,人们似乎早就忘记了故事流传的久远度与长度没有关系,巴别尔自言:“直到1923年,我终于学会了怎样明了地表达我的思想,而又写得不太冗长。那时我重新开始写作。”幸好他在20岁到30岁的青春岁月里便完成了写作和经历的双重积累,因为他的国家留给他自由写作的时间只有接下去的10年。
由于不通原文,所以无法臧否几种译本,但戴骢译文优点是优美而流畅,可读性强,问题在于有些段落似乎过于优美和富含诗意,让人难以相信出自崇尚质朴、洗练,并且写作速度无比缓慢的巴别尔之手。《骑兵军》各篇中的情节、人物甚至景物多有微妙联系,不知有没有人曾经详细解析过?
虽然巴别尔的短篇小说从语言到创作手法都堪作典范,但我十分不看好短期内国内教材中会收入《骑兵军》的篇目,它们在选编者的眼中太过肤浅地展示了极端状态下的人性,根本无法与描写“高端炸药”和“趴在烈焰中大气不出一口”的战斗英雄们的激昂文字相提并论。作为一名曾经的优秀学生,我只在书中找到了一句自己喜欢的“诗情画意”的话:“在我们两人眼里,世界是五月的牧场,是有女人和马匹在那儿走动的牧场。”
今年是巴别尔诞辰120周年,虽然尸骨已无存,但传奇故事中的遗稿永远可能重见天日。
没有完全自由的写作者,但选择是自由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