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书香人生

第一眼看到《那一张旧书单》这本书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绒布质感的材料,昏黄黯淡的米白色,放在如今众多大红大绿令人血脉喷张的书封中的确貌不惊人。但却很对我的胃口,拿在书里柔柔的,古旧的,仿佛在触摸那过往的时光。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按所谈论的对象,这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书单,出版人,作家,出版和阅读的故事。
首先是书单,很多好学之人喜欢请名家大师开书单,也有很多人乐为人师喜欢给人开书单,但你肯定没见过这样营养丰富无所不包的书单了:”光绪皇帝的书单,南洋公学译书院的书单,胡适的书单,金克木的“人物书单”,“美国文库”的书单……近代的,现代的,民国名士,西方经典,无所不包。但这不仅仅是书单而已,作者通过这一张张书单展示了近代中国如何在文化领域去旧迎新,进而影响到近代风云变幻的时代进程。
作者俞晓群是资深出版人,透过他的文字,认识出版界的名家前辈是一件极为愉悦的事。沈昌文三个字,此前对于我,只是如雷贯耳的三个大字,但通过几篇小文,作者把一个快乐随和、谦逊有礼、德高望重的老顽童沈昌文先生最大限度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特别喜欢他写沈昌文先生的那些文字:”一年四季,清晨四点,无论是天光微露的春夏,还是晨星闪耀的秋冬季节,沈先生遵时走出家门,在冷清的街市上、胡同中踽踽独步,向他那座“精神的书房”走去。一年年,一天天,他的步履日渐平缓蹒跚,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轻松稳健,但脸上依然挂着恒常的、温和的微笑。“此外,从著文的数量上即可看出作者对沈昌文先生的敬重至极,有的文章谈沈昌文先生删改的艺术,有的文章称其为”身段最低的出版家“
在《大师的纠结》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记述了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伟大而矛盾的一生。
作者写出版家陈昕,一句“一个人的可敬之处,在大事;可畏之处,却在细节“就让我记住了这位细微之处见涵养的出版大家。
《心中的刘杲》一文以出版大家刘杲先生的一句话收束:”出版社不在大小,要坚持做下去,这才是出版人的正途。”无论是作为被称之为夕阳产业的出版界,还是作为刚踏入出版界的小编辑本人,听到这句话真是为之一振,信心倍增。是的,有益的事,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依然要坚持做下去。这本身已承载着无与伦比的意义。
和作者打交道是出版人的天职,在《书香忆,最忆是董桥》和《董书的迷恋》两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他对作家董桥的文章走火入魔般的迷恋。《感恩几米》一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初见几米绘本时的激动,以及将几米绘本引进大陆出版的诸多故事,读来感慨颇多。
然而,给我最大收获的则是作者谈出版的若干文章,作为半生献身出版事业的出版名家,作者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出发,对出版界的历史变迁和令人忧虑的现状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一路读来常常让我有增长见闻,开阔思维之愉悦。从十年来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来看中国出版界的进步;从出版中心的南北变迁看中国百年文化出版史;对民国童书的发掘与介绍;对阅读的前生今世的梳理与思考,对实体书店存亡的忧虑及对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思考,等等。
对于出版从业人员以及一切爱书爱知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如一杯上等好茶,香醇典雅,品之怡人增益。而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这本小书是描绘其书香人生的一幅素描小画,笔淡情浓,读到深处,是一生。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按所谈论的对象,这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书单,出版人,作家,出版和阅读的故事。
首先是书单,很多好学之人喜欢请名家大师开书单,也有很多人乐为人师喜欢给人开书单,但你肯定没见过这样营养丰富无所不包的书单了:”光绪皇帝的书单,南洋公学译书院的书单,胡适的书单,金克木的“人物书单”,“美国文库”的书单……近代的,现代的,民国名士,西方经典,无所不包。但这不仅仅是书单而已,作者通过这一张张书单展示了近代中国如何在文化领域去旧迎新,进而影响到近代风云变幻的时代进程。
作者俞晓群是资深出版人,透过他的文字,认识出版界的名家前辈是一件极为愉悦的事。沈昌文三个字,此前对于我,只是如雷贯耳的三个大字,但通过几篇小文,作者把一个快乐随和、谦逊有礼、德高望重的老顽童沈昌文先生最大限度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特别喜欢他写沈昌文先生的那些文字:”一年四季,清晨四点,无论是天光微露的春夏,还是晨星闪耀的秋冬季节,沈先生遵时走出家门,在冷清的街市上、胡同中踽踽独步,向他那座“精神的书房”走去。一年年,一天天,他的步履日渐平缓蹒跚,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轻松稳健,但脸上依然挂着恒常的、温和的微笑。“此外,从著文的数量上即可看出作者对沈昌文先生的敬重至极,有的文章谈沈昌文先生删改的艺术,有的文章称其为”身段最低的出版家“
在《大师的纠结》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记述了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伟大而矛盾的一生。
作者写出版家陈昕,一句“一个人的可敬之处,在大事;可畏之处,却在细节“就让我记住了这位细微之处见涵养的出版大家。
《心中的刘杲》一文以出版大家刘杲先生的一句话收束:”出版社不在大小,要坚持做下去,这才是出版人的正途。”无论是作为被称之为夕阳产业的出版界,还是作为刚踏入出版界的小编辑本人,听到这句话真是为之一振,信心倍增。是的,有益的事,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依然要坚持做下去。这本身已承载着无与伦比的意义。
和作者打交道是出版人的天职,在《书香忆,最忆是董桥》和《董书的迷恋》两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他对作家董桥的文章走火入魔般的迷恋。《感恩几米》一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初见几米绘本时的激动,以及将几米绘本引进大陆出版的诸多故事,读来感慨颇多。
然而,给我最大收获的则是作者谈出版的若干文章,作为半生献身出版事业的出版名家,作者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出发,对出版界的历史变迁和令人忧虑的现状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一路读来常常让我有增长见闻,开阔思维之愉悦。从十年来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来看中国出版界的进步;从出版中心的南北变迁看中国百年文化出版史;对民国童书的发掘与介绍;对阅读的前生今世的梳理与思考,对实体书店存亡的忧虑及对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思考,等等。
对于出版从业人员以及一切爱书爱知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如一杯上等好茶,香醇典雅,品之怡人增益。而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这本小书是描绘其书香人生的一幅素描小画,笔淡情浓,读到深处,是一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