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值得一读的好书——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2012.10重印)。
关键词:
组织社会学,学术史,交易成本,制度,有限理性,效率,合法性,社会网络,激励,契约,声誉,结构洞,结构自主性,组织可持续发展
一、 研究方法
作者采用“比较理论分析”的框架来研究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即选择组织研究领域中几个重要的理论逻辑进行重点介绍、分析,并且特别注重这些理论逻辑之间相互关系的对比。这一框架包括横向的理论流派之间的比较和纵向理论流派内部演变发展的分析。作者指出,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解释逻辑、解释问题的角度、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工作。
二、 研究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四个基本的理论流派和思路(2-5章);第二部分介绍理论的具体应用领域(6-10章)。
(一)组织研究的四种理论
1、交易成本学派
科斯最早提出交易成本的思想,威廉姆森发展了这一理论。威廉姆森建构的交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行为的投机性倾向、“小数现象”,这些现象结合会产生市场失败。交易成本的种类有两大类: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由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导致)。二者互为转化。如组织间关系变为组织内关系,那协调成本则可能会转化为激励成本。测量交易成本的角度包括:资产专用性问题;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交易之间的连接性。交易成本学派解释的逻辑和新古典经济学是一样的,都是从效率机制解释经济行为。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生产成本最小化,而交易成本学派关心的是交易成本最小化,扩大了研究对象,研究市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组织间双边关系、组织内部关系等。
合同理论是在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经济学上,任何关系可以描述为合同关系。在合同的研究框架,交易成本就是涉及和执行合同的成本。不对称信息问题分为两类:合同前的信息问题包括:市场上群找合作伙伴,运用市场机制,隐蔽信息会导致“逆向选择”。合同后的信息问题涉及:组织内部的协调,运用组织机制,隐蔽行为会导致“道德风险”。
2、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由迈耶和罗恩于 1977年创立。制度学派解释了组织趋同性问题、组织制度和实际运行过程相分离的现象。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出发点是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认识现象;组织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具有合法性。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强意义和弱意义。前者是指组织行为、形式都在制度所塑造的,组织和个人本身没有自主选择性。后者指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道格拉斯从强意义的角度论述了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制度建立的基础是自然规则或超自然的规则,她引述了山洞里的五个人谋求生存的例子,强调了制度塑造了人们的思维。
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在解释现象时可以互补,或者在不同的阶段适用不同的机制(p92)。作者认为可以用合法性机制(信号)解释整个事件的过程。制度学派的局限是:1、难有再突破;2、缺乏微观基础。
3、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有两个思路。
(1)齐美尔的思路: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自由与约束的双重性。该理论从机构、网络的角度去解释行为、关系。其他的研究有布劳、怀特的研究。美国社会学领域采用这一思路。
格兰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认为影响人们的行为因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而异。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行为。
(2)社会网络功利性的思路:该思路特别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得地位。
科尔曼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即“社会资本”。美国商学院学者采用第二种思路。其他的研究有林男、边燕杰、博特(《结构洞》)。
博特的中心命题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大大改善。博特的基本思想是:不重复的信息源有效率。结构洞(有效率)处于这一位置的人没有重复的信息源,这是最为有效率的网络结构。结构自主性(更有效率)指在一个网络中,一个人的位置越自主就越独立,效率最好,得到的信息就越多,也最能调动资源。
(3)总结:今天这两种思路的发展是平行共进的。
格兰诺维特的强调的因果关系为网络地位——个人行为;
博特的因果关系从个人行为——网络关系——回报。
4、有限理性
我们可以把有限理性看作是组织研究的一个理论,也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有限理性看作研究组织其他理论和现象的一条潜在主线。有限理性概念由赫伯特•西蒙20世纪50年代首创。其基本思想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有限理性有三个基础:心理学基础、组织基础、政治学基础。有限理性也是其他三个理论的理论前提。
理论总结图:
交易成本学派 制度学派 社会网络理论
机制 效率机制 合法性机制 社会网络机制
分析单位 交易 制度领域 网络结构以及其中位置
因果关系、机制 个人追求效率的动机和行为 合法性机制、制度制约 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限制和促成
分析的着眼点 利益关系 制度环境与组织关系 网络结构与个人在结构中的位置
解释的问题 组织或个人间差异 组织或个人的趋同性 组织或个体间差异
研究层次 微观(个人) 宏观 中观
学科领域 经济学 社会学 社会学
5、各个机制间的关系
组织内部各个机制间的关系粗略可分为三类:1、共存平行的关系。各种机制可能同时存在,各自发挥作用,互不影响。比如不同部门的设置依据不同的机制。2、共存互补的关系。比如加强社会关系网络会加强组织的合法性。3、互相竞争、互相替代的关系。比如非正式网络结构削弱正式的权威层级结构。
针对具体问题,很多合法性机制框架下的解释实际上在讲效率机制;效率机制仔细推敲可能与合法性机制如出一辙。作者提及,因为现在社会学中还没有向经济学一样有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所以结合各个机制的适用性来分析问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如第七讲中关于企业间合同关系的研究则是对上述思路的实证检验。
(二)理论应用
作者运用上述的四种理论研究了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契约制度、声誉制度及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
1、 激励机制设计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提供足够的激励让对方进入公司或建立合同关系;2.利益兼容问题,即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使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尽心尽力。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着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终生制”的原因:经济学认为这是个激励问题,而社会学认为这是利益之争,是利益政治过程的产物。
2、 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研究:转型社会中的企业间的合同关系。从社会网络学派,制度学派和交易成本学派的比较理论研究角度,来分析这三个机制(社会关系网络,合法性机制,交易成本)对企业间合同关系的作用。
3、 经济学的解释逻辑:声誉=信息。社会化网络理论的逻辑解释:地位=信息。制度学派认为声誉现象和声誉等级制度建筑在社会承认的逻辑上。社会承认逻辑基础是“合法性”机制。
4、 组织研究中的“垃圾箱决策理论”,垃圾箱决策理论重要因素:各种过程相互作用的时间性;决策的负荷,注意力的竞争性;决策的结构。
(三)组织的局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组织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效率和适应能力的矛盾。从宏观角度而言,在一个大的组织结构(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采用“松散关联”的组织结构,从而鼓励小的组织在不同方向上探索,可以提高宏观上、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组织社会学,学术史,交易成本,制度,有限理性,效率,合法性,社会网络,激励,契约,声誉,结构洞,结构自主性,组织可持续发展
一、 研究方法
作者采用“比较理论分析”的框架来研究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即选择组织研究领域中几个重要的理论逻辑进行重点介绍、分析,并且特别注重这些理论逻辑之间相互关系的对比。这一框架包括横向的理论流派之间的比较和纵向理论流派内部演变发展的分析。作者指出,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解释逻辑、解释问题的角度、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工作。
二、 研究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四个基本的理论流派和思路(2-5章);第二部分介绍理论的具体应用领域(6-10章)。
(一)组织研究的四种理论
1、交易成本学派
科斯最早提出交易成本的思想,威廉姆森发展了这一理论。威廉姆森建构的交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行为的投机性倾向、“小数现象”,这些现象结合会产生市场失败。交易成本的种类有两大类: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由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导致)。二者互为转化。如组织间关系变为组织内关系,那协调成本则可能会转化为激励成本。测量交易成本的角度包括:资产专用性问题;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交易之间的连接性。交易成本学派解释的逻辑和新古典经济学是一样的,都是从效率机制解释经济行为。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生产成本最小化,而交易成本学派关心的是交易成本最小化,扩大了研究对象,研究市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组织间双边关系、组织内部关系等。
合同理论是在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经济学上,任何关系可以描述为合同关系。在合同的研究框架,交易成本就是涉及和执行合同的成本。不对称信息问题分为两类:合同前的信息问题包括:市场上群找合作伙伴,运用市场机制,隐蔽信息会导致“逆向选择”。合同后的信息问题涉及:组织内部的协调,运用组织机制,隐蔽行为会导致“道德风险”。
2、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由迈耶和罗恩于 1977年创立。制度学派解释了组织趋同性问题、组织制度和实际运行过程相分离的现象。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出发点是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认识现象;组织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具有合法性。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强意义和弱意义。前者是指组织行为、形式都在制度所塑造的,组织和个人本身没有自主选择性。后者指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道格拉斯从强意义的角度论述了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制度建立的基础是自然规则或超自然的规则,她引述了山洞里的五个人谋求生存的例子,强调了制度塑造了人们的思维。
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在解释现象时可以互补,或者在不同的阶段适用不同的机制(p92)。作者认为可以用合法性机制(信号)解释整个事件的过程。制度学派的局限是:1、难有再突破;2、缺乏微观基础。
3、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有两个思路。
(1)齐美尔的思路: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自由与约束的双重性。该理论从机构、网络的角度去解释行为、关系。其他的研究有布劳、怀特的研究。美国社会学领域采用这一思路。
格兰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认为影响人们的行为因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而异。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行为。
(2)社会网络功利性的思路:该思路特别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得地位。
科尔曼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即“社会资本”。美国商学院学者采用第二种思路。其他的研究有林男、边燕杰、博特(《结构洞》)。
博特的中心命题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大大改善。博特的基本思想是:不重复的信息源有效率。结构洞(有效率)处于这一位置的人没有重复的信息源,这是最为有效率的网络结构。结构自主性(更有效率)指在一个网络中,一个人的位置越自主就越独立,效率最好,得到的信息就越多,也最能调动资源。
(3)总结:今天这两种思路的发展是平行共进的。
格兰诺维特的强调的因果关系为网络地位——个人行为;
博特的因果关系从个人行为——网络关系——回报。
4、有限理性
我们可以把有限理性看作是组织研究的一个理论,也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有限理性看作研究组织其他理论和现象的一条潜在主线。有限理性概念由赫伯特•西蒙20世纪50年代首创。其基本思想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有限理性有三个基础:心理学基础、组织基础、政治学基础。有限理性也是其他三个理论的理论前提。
理论总结图:
交易成本学派 制度学派 社会网络理论
机制 效率机制 合法性机制 社会网络机制
分析单位 交易 制度领域 网络结构以及其中位置
因果关系、机制 个人追求效率的动机和行为 合法性机制、制度制约 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限制和促成
分析的着眼点 利益关系 制度环境与组织关系 网络结构与个人在结构中的位置
解释的问题 组织或个人间差异 组织或个人的趋同性 组织或个体间差异
研究层次 微观(个人) 宏观 中观
学科领域 经济学 社会学 社会学
5、各个机制间的关系
组织内部各个机制间的关系粗略可分为三类:1、共存平行的关系。各种机制可能同时存在,各自发挥作用,互不影响。比如不同部门的设置依据不同的机制。2、共存互补的关系。比如加强社会关系网络会加强组织的合法性。3、互相竞争、互相替代的关系。比如非正式网络结构削弱正式的权威层级结构。
针对具体问题,很多合法性机制框架下的解释实际上在讲效率机制;效率机制仔细推敲可能与合法性机制如出一辙。作者提及,因为现在社会学中还没有向经济学一样有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所以结合各个机制的适用性来分析问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如第七讲中关于企业间合同关系的研究则是对上述思路的实证检验。
(二)理论应用
作者运用上述的四种理论研究了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契约制度、声誉制度及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
1、 激励机制设计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提供足够的激励让对方进入公司或建立合同关系;2.利益兼容问题,即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使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尽心尽力。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着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终生制”的原因:经济学认为这是个激励问题,而社会学认为这是利益之争,是利益政治过程的产物。
2、 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研究:转型社会中的企业间的合同关系。从社会网络学派,制度学派和交易成本学派的比较理论研究角度,来分析这三个机制(社会关系网络,合法性机制,交易成本)对企业间合同关系的作用。
3、 经济学的解释逻辑:声誉=信息。社会化网络理论的逻辑解释:地位=信息。制度学派认为声誉现象和声誉等级制度建筑在社会承认的逻辑上。社会承认逻辑基础是“合法性”机制。
4、 组织研究中的“垃圾箱决策理论”,垃圾箱决策理论重要因素:各种过程相互作用的时间性;决策的负荷,注意力的竞争性;决策的结构。
(三)组织的局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组织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效率和适应能力的矛盾。从宏观角度而言,在一个大的组织结构(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采用“松散关联”的组织结构,从而鼓励小的组织在不同方向上探索,可以提高宏观上、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