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姑娘都应该读一读三毛。
前一阵和朋友说起三毛,她说和现在市场上东一本西一本标榜着清新自由文艺范儿的旅行书比起来,三毛的才叫游记。忽然想到好几年前第一次看三毛的文字是那本《撒哈拉的故事》,紧接着读《万水千山走遍》,仅仅几行字的距离就能把你拖入遥远时空里的异国他乡,跟着她质朴简单、真挚的文字感受自由、自由还是自由。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认真感觉旅行这件事情,这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了解一个国度的风土人情,个别的或美好或难以理解的值得记录的情状,认识忽然相遇的陌生人经历那些因为从来没有触及过才变得不可思议的遭遇。就像阅读、看电影那样。想象当你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时的激动喜悦,就迫不及待地想好好看看这个如万花筒般精彩绚烂的世界。
以前总觉得一篇文字要有华丽的词藻,比拟比喻各种修辞,最好再在各处吊些个书袋才显得有文采,才称得上好才能吸引读者。但是三毛就很特别,没有那些堆砌繁复,行云流水就能够构筑出一个个奇幻的梦境。有时候常常在结尾处会冒出简直不可思议的怀疑,那是我未曾经历的时空,所以我选择相信那些人、事真实存在过。
已经好些年没有去读她了,而且一年里看几本好书的心情也越来越少,往往翻开一本书,看了个开头就没心思读下去,以前喜欢林语堂,结果《浮生若梦》都没看完,买了张爱玲,王小波的文集,还有好几本都塑封着,家里的书越堆越多,没读的和没读完的也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怀疑现在这样浮躁焦虑的心态再读三毛已经不复当初的欢喜,于是一直不敢再看。
但是看到北京十月新出版的这本三毛在各个报纸杂志的佚稿合集还是买了回来,持续了一段时间已读到尾声,熟悉的文字感觉,亦让我认识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三毛,其中有很多她在看待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的观点和主张,越是了解体会越是喜欢她这样的一个人,虽然时常“任性”却同时也是至情至性。她自称她是个文字工作者,从不讲她是个作家,却不想她可“狡猾”,好些个大家学者都是她的旧识老友,写作,讲课,作词,写剧本,画画,翻译,有声书她统统都做,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工作者可以概括。
如果她的生命还在继续,我想她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走不完的远方;很不喜欢围脖东拉一句西扯一句三毛的文字,过度消费她跟荷西的感情,统统赶紧取消关注,很反感三毛被碎片式地拿来博一博眼球,无端地伤春悲秋一番。她完整地活在她的文字里,她有一颗热烈宽广的心,执着和独立的精神,最重要她有着真实坦诚无需修饰的自由灵魂。
(大学时期,在一个很喜欢的教授的课上,讲到三毛,他忽然很霸气地一指台下说,“在座的女生都应该去读一读三毛”。)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认真感觉旅行这件事情,这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了解一个国度的风土人情,个别的或美好或难以理解的值得记录的情状,认识忽然相遇的陌生人经历那些因为从来没有触及过才变得不可思议的遭遇。就像阅读、看电影那样。想象当你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时的激动喜悦,就迫不及待地想好好看看这个如万花筒般精彩绚烂的世界。
以前总觉得一篇文字要有华丽的词藻,比拟比喻各种修辞,最好再在各处吊些个书袋才显得有文采,才称得上好才能吸引读者。但是三毛就很特别,没有那些堆砌繁复,行云流水就能够构筑出一个个奇幻的梦境。有时候常常在结尾处会冒出简直不可思议的怀疑,那是我未曾经历的时空,所以我选择相信那些人、事真实存在过。
已经好些年没有去读她了,而且一年里看几本好书的心情也越来越少,往往翻开一本书,看了个开头就没心思读下去,以前喜欢林语堂,结果《浮生若梦》都没看完,买了张爱玲,王小波的文集,还有好几本都塑封着,家里的书越堆越多,没读的和没读完的也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怀疑现在这样浮躁焦虑的心态再读三毛已经不复当初的欢喜,于是一直不敢再看。
但是看到北京十月新出版的这本三毛在各个报纸杂志的佚稿合集还是买了回来,持续了一段时间已读到尾声,熟悉的文字感觉,亦让我认识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三毛,其中有很多她在看待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的观点和主张,越是了解体会越是喜欢她这样的一个人,虽然时常“任性”却同时也是至情至性。她自称她是个文字工作者,从不讲她是个作家,却不想她可“狡猾”,好些个大家学者都是她的旧识老友,写作,讲课,作词,写剧本,画画,翻译,有声书她统统都做,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工作者可以概括。
如果她的生命还在继续,我想她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走不完的远方;很不喜欢围脖东拉一句西扯一句三毛的文字,过度消费她跟荷西的感情,统统赶紧取消关注,很反感三毛被碎片式地拿来博一博眼球,无端地伤春悲秋一番。她完整地活在她的文字里,她有一颗热烈宽广的心,执着和独立的精神,最重要她有着真实坦诚无需修饰的自由灵魂。
(大学时期,在一个很喜欢的教授的课上,讲到三毛,他忽然很霸气地一指台下说,“在座的女生都应该去读一读三毛”。)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