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我纠结的书

《文化苦旅》是最让我纠结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在它刚出版的时候就看过了,过了这么多年再版,看的时候感觉依然没变,依然让我纠结挣扎。
一方面,我很喜欢看它。
我喜欢它的内容。新版的《文化苦旅》在内容上包含了三个方面: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时间上从古代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的内地到边陲,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洋到极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理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国的莫高窟经卷到西域喀什的商品集散地到人生、历史、文化的拷问和自省,都浓缩在作者的笔下。看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做了一趟免费的文化之旅,让人眼前一亮,心胸为之开阔,真是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知识,让人既惊叹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感慨文化的无处不在,同时也深深被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所折服。
我喜欢它的风格。《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集,但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抒情小说或诗歌的感觉。这可能跟作者的叙述方式和风格有关系。比如《牌坊》和《寺庙》,你说它是悬疑小说也可以,因为不论是人物出场的方式还是描写都充满了冲突和悬念;再比如《宁古塔》中那些被流放的大臣们看到“渤海国”遗址的情境,生动的画面感简直让人觉得像看电影。我想,这是不是和作者对戏剧的研究有关系。而且,常常会不断地转换时间、空间,甚至人物,让散文变得愈加生动美丽。
我也喜欢它的语言。《文化苦旅》文辞优美,充满感情。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充分利用通感、比喻、拟人、排比,等等修辞手法,把一个个历史遗迹,一件件历史事件描述得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其中细腻的心理描写更是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写出了作者对文化、对人生的思考。不论是对景物的刻画,还是对人物的缅怀,文字都是典雅优美,饱蘸深情,字字若花绽放,别有一番韵致。
我不喜欢它是因为读这本书太伤心、太费神、太痛苦了。
虽然《文化苦旅》中也有让人自豪和骄傲的地方,比如大唐盛世,比如苏州繁华,比如海洋的美丽,极地的神奇,等等,但它的总体基调是“苦”。余秋雨先生在《巴金百年》一文中说,巴金是很忧郁的。其实,我觉得,余秋雨先生也是忧郁的。那深情款款的叙述中总能让人在盛世中感受到一种将要来临的、绝望无助的悲哀。
不喜欢看到中国文化的散失和落后。每次看到《莫高窟》心里都会被一种深沉到无望的愤怒和悲伤击倒。那灿烂的中国文明啊,那价值连城的历史经卷啊,怎么能那么随随便便就让外国人带走了?只是看看那几行字,心里就已经出离愤怒,可是又能怎样呢?历史不能倒流,事情已然发生,一切都无可挽回,即使穿越回去,那时候的政治,那时候的环境,实在不是可以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此时,除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你还能怎样呢?在历史面前,你只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也不喜欢看到人性的泯灭。说实在的,中国的文人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人性也是一个复杂和善变的东西。但这又是人生而为人的一个特点,无法规避。“乌台诗案”让一个伟大的诗人发配的缘由竟然是文人的妒忌,其始作俑者中竟然有我们在历史书中看到的“正面人物”沈括!历史的真相让我们寒心!巴金在百岁高龄依然受到舆论的攻击;“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一系列悲剧大多是人性黑暗面造成的!这种种悲剧让人真是伤心欲死却又无能为力!
这书中的种种一篇篇读来,总是给人带来一种压抑的沉重和憋闷,心中的不平汹涌激荡却又无处释放!可不读,你又放不下,因为你觉得有必要探究造成这种伤心和痛苦的根源,希望能在以后的岁月中不再让后代子孙有类似的痛苦。
这是一本脱离了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人生文化的书,这是一本让人喜欢又让人沉痛的书。我在纠结中读完,也在纠结中思索!
这本书我在它刚出版的时候就看过了,过了这么多年再版,看的时候感觉依然没变,依然让我纠结挣扎。
一方面,我很喜欢看它。
我喜欢它的内容。新版的《文化苦旅》在内容上包含了三个方面: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时间上从古代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的内地到边陲,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洋到极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理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国的莫高窟经卷到西域喀什的商品集散地到人生、历史、文化的拷问和自省,都浓缩在作者的笔下。看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做了一趟免费的文化之旅,让人眼前一亮,心胸为之开阔,真是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知识,让人既惊叹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感慨文化的无处不在,同时也深深被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所折服。
我喜欢它的风格。《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集,但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抒情小说或诗歌的感觉。这可能跟作者的叙述方式和风格有关系。比如《牌坊》和《寺庙》,你说它是悬疑小说也可以,因为不论是人物出场的方式还是描写都充满了冲突和悬念;再比如《宁古塔》中那些被流放的大臣们看到“渤海国”遗址的情境,生动的画面感简直让人觉得像看电影。我想,这是不是和作者对戏剧的研究有关系。而且,常常会不断地转换时间、空间,甚至人物,让散文变得愈加生动美丽。
我也喜欢它的语言。《文化苦旅》文辞优美,充满感情。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充分利用通感、比喻、拟人、排比,等等修辞手法,把一个个历史遗迹,一件件历史事件描述得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其中细腻的心理描写更是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写出了作者对文化、对人生的思考。不论是对景物的刻画,还是对人物的缅怀,文字都是典雅优美,饱蘸深情,字字若花绽放,别有一番韵致。
我不喜欢它是因为读这本书太伤心、太费神、太痛苦了。
虽然《文化苦旅》中也有让人自豪和骄傲的地方,比如大唐盛世,比如苏州繁华,比如海洋的美丽,极地的神奇,等等,但它的总体基调是“苦”。余秋雨先生在《巴金百年》一文中说,巴金是很忧郁的。其实,我觉得,余秋雨先生也是忧郁的。那深情款款的叙述中总能让人在盛世中感受到一种将要来临的、绝望无助的悲哀。
不喜欢看到中国文化的散失和落后。每次看到《莫高窟》心里都会被一种深沉到无望的愤怒和悲伤击倒。那灿烂的中国文明啊,那价值连城的历史经卷啊,怎么能那么随随便便就让外国人带走了?只是看看那几行字,心里就已经出离愤怒,可是又能怎样呢?历史不能倒流,事情已然发生,一切都无可挽回,即使穿越回去,那时候的政治,那时候的环境,实在不是可以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此时,除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你还能怎样呢?在历史面前,你只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也不喜欢看到人性的泯灭。说实在的,中国的文人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人性也是一个复杂和善变的东西。但这又是人生而为人的一个特点,无法规避。“乌台诗案”让一个伟大的诗人发配的缘由竟然是文人的妒忌,其始作俑者中竟然有我们在历史书中看到的“正面人物”沈括!历史的真相让我们寒心!巴金在百岁高龄依然受到舆论的攻击;“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一系列悲剧大多是人性黑暗面造成的!这种种悲剧让人真是伤心欲死却又无能为力!
这书中的种种一篇篇读来,总是给人带来一种压抑的沉重和憋闷,心中的不平汹涌激荡却又无处释放!可不读,你又放不下,因为你觉得有必要探究造成这种伤心和痛苦的根源,希望能在以后的岁月中不再让后代子孙有类似的痛苦。
这是一本脱离了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人生文化的书,这是一本让人喜欢又让人沉痛的书。我在纠结中读完,也在纠结中思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