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摘自2014年3月第九期《凤凰周刊》
原书12卷,考虑到中国通史一般止于1949,于是第11卷讲述《巨龙的胎动》未被引进,第12卷《中国之于日本人》涉及中日关系史,同样未被引入。日本山口大学教授兼译者之一的何晓毅对此表示遗憾。他对《凤凰周刊》表示,虽然最后一卷不属于通史范围,但是内容正是中国读者现在讨论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要读这套日本人写的中国通史。该卷涉及汉学家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高的可读价值。日本讲谈社北京公司的副经理刘岳也同样表示可惜,希望未来有机会能把剩余的两卷也引进中国。
作者非常注重史书的记载和考古资料的结合。书中很多细节对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新鲜,比如过去都认为秦朝苛政导致群雄起义,刘邦建立汉朝后废除了苛政。但是考古发现的汉朝初期制度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制度,对民众同样苛刻。身为楚人的刘邦甚至继承了秦的祭祀制度,以西北的秦国伟祭祀重心。
在三国一卷上,《三国演义》以蜀国的角度来描述,正史的《三国志》则从魏来写,另外“一国”的吴国着墨甚少,而编者金文京在这本书中大量描写了吴国,当时相较于蜀魏来说,吴国与日韩的交往更加密切。该卷也为爱好《三国》的读者拓展了一个新的视角。
过去中国人都觉得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第5卷则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宋朝。译者何晓毅感叹宋朝才是全世界近世的开始。其文明对后世的影响甚巨。“经济自由化”、能源、技术发明以及朱子学等都影响了周边所有的国家。何晓毅反思道:“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国土面积大,军队强大还是文明影响力大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表示,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时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线的概念,这在研究区域历史时难能可贵。中国人在研究时会有寻根问祖的心态,因而带上较浓厚的主观情感,中国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单一主体不容易摆脱。
《中国的历史》强调不能将中国历史演变理解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发展过程,不能以战国后正式成型的“中华概念”看待以后的中国史。过去的中华史观只是着眼于中原一方的区域历史,然而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农耕文明社会的历史,而是内外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冲突交融的历史。
整套书可以概括为中国史几乎就是胡化的历史,胡人一波一波过来,中国自诩的青铜器、广域王权国家、车马战鼓等都算外来民族给予,因此要超越民族的视野才能更正确地追根溯源。书中介绍了京都学派的创始人内藤湖南的观点,认为受中国文化侵润的异民族,又给了中国本土以反作用。使中国这个逐步衰颓的民族得以“返青”,如此往复循环。
“中国史不仅仅是国人头脑中固化的炎黄子孙的历史。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本书很有想象力”。王子今评论道。
原书12卷,考虑到中国通史一般止于1949,于是第11卷讲述《巨龙的胎动》未被引进,第12卷《中国之于日本人》涉及中日关系史,同样未被引入。日本山口大学教授兼译者之一的何晓毅对此表示遗憾。他对《凤凰周刊》表示,虽然最后一卷不属于通史范围,但是内容正是中国读者现在讨论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要读这套日本人写的中国通史。该卷涉及汉学家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高的可读价值。日本讲谈社北京公司的副经理刘岳也同样表示可惜,希望未来有机会能把剩余的两卷也引进中国。
作者非常注重史书的记载和考古资料的结合。书中很多细节对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新鲜,比如过去都认为秦朝苛政导致群雄起义,刘邦建立汉朝后废除了苛政。但是考古发现的汉朝初期制度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制度,对民众同样苛刻。身为楚人的刘邦甚至继承了秦的祭祀制度,以西北的秦国伟祭祀重心。
在三国一卷上,《三国演义》以蜀国的角度来描述,正史的《三国志》则从魏来写,另外“一国”的吴国着墨甚少,而编者金文京在这本书中大量描写了吴国,当时相较于蜀魏来说,吴国与日韩的交往更加密切。该卷也为爱好《三国》的读者拓展了一个新的视角。
过去中国人都觉得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第5卷则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宋朝。译者何晓毅感叹宋朝才是全世界近世的开始。其文明对后世的影响甚巨。“经济自由化”、能源、技术发明以及朱子学等都影响了周边所有的国家。何晓毅反思道:“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国土面积大,军队强大还是文明影响力大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表示,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时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线的概念,这在研究区域历史时难能可贵。中国人在研究时会有寻根问祖的心态,因而带上较浓厚的主观情感,中国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单一主体不容易摆脱。
《中国的历史》强调不能将中国历史演变理解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发展过程,不能以战国后正式成型的“中华概念”看待以后的中国史。过去的中华史观只是着眼于中原一方的区域历史,然而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农耕文明社会的历史,而是内外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冲突交融的历史。
整套书可以概括为中国史几乎就是胡化的历史,胡人一波一波过来,中国自诩的青铜器、广域王权国家、车马战鼓等都算外来民族给予,因此要超越民族的视野才能更正确地追根溯源。书中介绍了京都学派的创始人内藤湖南的观点,认为受中国文化侵润的异民族,又给了中国本土以反作用。使中国这个逐步衰颓的民族得以“返青”,如此往复循环。
“中国史不仅仅是国人头脑中固化的炎黄子孙的历史。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本书很有想象力”。王子今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