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斯的灵魂绝唱
普拉斯的灵魂绝唱
几乎现今出版的每一本现当代诗歌选集中都收有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甚或不同的版本同一首诗不断的重复印刷,如《十月的罂粟》、《爱丽尔》(有的译为《爱瑞尔的小精灵》)。她被称之为“对死怀有强烈的幻想和迷恋”的最有成就的“自白派”诗人。其独特的身世蒙着一层强烈的传奇色彩。普拉斯作为二十世纪中期这样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女性的生命价值和她的诗的社会艺术价值并不仅是因为她的死亡方式而被提升夸大的,她的自戕方式的死亡只不过把更多的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已,她作为诗人的价值和她的世界性的广大知名度是成正比例的。她的屡次自杀现象和她的诗均具有文化哲学上的意义。前者是后者逐层次强化的精神铺垫。
普拉斯灵动的诗性思维中贯穿着向宇宙无生命的初始状态回归的意向,她站在独特的审视角度诠释世界原初意义在生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施展的永恒的驭驶力量。她始终渴望和非生命的自然物融为一体,在她的诗行中,频繁的出现各种金属的化学名称,如“酸性的物质封闭在锡箔里”(《邮差》),“我是记忆中的金属片”(《小赋格曲》);“祼露/秃鹫的铜锈:/我鲜红的肉体”(《死亡与商号》),“白色的锡箔酷似砒霜”(《榆树》),金属象征精神的不可摧毁性和永恒性,是盘桓纠缠于普拉斯灵魂的死亡情结的客体对应物。而非金属元素所构成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则与生命的焚毁过程有关。“天空只有苍郁,炽热的/灼烧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使生命窒息而死;“我是纯粹的乙炔/处女地/盛开着玫瑰花丛”(《高烧103°》),乙炔在燃烧中辉耀毁灭的灿烂。普拉斯让灵魂的自我之光折射在这些无生命或反生命的化学碎片中,这些碎片又幻成音符以不同的音色协奏出死亡的赋格曲。
普拉斯兀自体验着旁人无法参与的生命苦旅,她的灵魂与生俱来的永远无法安然于世俗世界给她安排的任何一处位置,反社会的价值观念使她无法进行任何契合现实的适应性的自我调整,唯以排斥厌倦肯定自我的异在。她不仅弃绝社会,弃绝人类任何先进的物质文明的诱惑,甚至弃绝个体生命的未来,“未来使我厌倦/我从来不想争取它”(《岁月》)。死亡情结折磨着她的心灵无法安生,于是幻觉在“高烧103°”的神志昏迷中“升腾起来—/热气的水珠蒸发了”(《高烧103°》),来体验从市俗世界飞升“通往伊甸乐园”的快乐。她固执的走着一条与众相异的孤独至极的灵魂之路,一条对生命进行否定的义无反顾之路,诗人躁动着奇思异想的内宇宙是只能旁人窥探而无法被完全理喻和解释的。
求生的意志在普拉斯的死亡冲动前屡次显得无能为力,“年仅三十岁/却有九次想像猫一样死去”,“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扎拉勒斯女士》),美国著名现代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死亡方式使她迷醉,将邓肯致于死命的红纱巾把她“卷入恐怖”(《高烧103°》),在这里普拉斯感受着死亡“恐怖”的快感,“一条纱巾飞舞着缠住另一条”,她感应赞叹着邓肯的死亡方式,喑示着伊莎多拉之死将和她自己的死亡有着某种秘而不宣的精神联系,邓肯的死亡方式和她曾在产后流着乳汁在舞台上跳着以《青春、生命、爱情》为题的舞蹈一样是使人心荡神旌的艺术形式。她虔诚的践行着法国人蒙田的教诲:“学习死亡”,她将这门人生的课程操练得炉火纯青,因为只有死亡能彻底超越傲视于生命之上。两个不同凡响的女人在形而上的死亡中相互神会意交,普拉斯以自己的死亡方式对伊莎多拉·邓肯的死亡表示认同,使之成为一门“分外精彩”的艺术。她没有顺从于自然性的命运程序等到终结来临,却以自主决定生存和死亡的独特方式阐释了一个诗人命运的必然性,使她自身的生命历程呈现出唯一的不可重复的美的形式。
死亡如同一堆燃烧的篝火,普拉斯如同一只高蹈于火焰上的彩蝶,不时的用翅翼擦拭着红色火苗的边缘。最终勇敢的扑向火焰。
她具有知其不可能知的勇气,或者说去知不可返回性、不可传达性的知的勇气。
普拉斯早年学习过绘画,因此各种色彩不可避免的要在她的诗中成为主体意绪的象征性载体。她迷醉黑色,因为黑色和夜晚有着不言自明的联系。她让精神自由的徜徉在漫漫的黑夜中独自畅饮孤独,吹奏凄厉动人的圆号“黑色是这样的纯净/他们已冻结成冰”(《岁月》),“所有这些都来自阿尔卑斯山/那九座黑色的山峰”(《邮差》);“紫杉树黑色的手指挥动着/……我喜欢黑色的声明书”(《小赋格曲》),她的语言总是和黑色的意象不期而遇,频繁的邂逅中却潜藏着必然的亲和缘分。她也钟爱白色,和钟爱黑色对外部世界呈现的视觉形式的断然否定一样钟爱白雪的纯洁和一无所有。“沉默,无声的雪”(《慕尼黑女模特》),“你的白色酷似一只眼睛/钢琴的眼睛”,“冰糕兴奋的变了颜色/被雪白的女孩从凝固中舀出”(《博克海滨》)。有时则用白与黑两色呈非逻辑的联系绘出相悖的反向直觉效果:“白色撒下黑色的花瓣”(《慕尼黑女模特》);有时对比性的两种颜色附丽于不同的物象客体同时指归聚焦于死亡情结:“穿越黑色天堂的遗忘/为什么给我/这些灯光”(《夜舞》),“黑色精神住在鱼肉里,也在我们身上,/一个断树桩举起苍白的手告别”(《渡水》)。“死神像一棵黑树张开巨爪,黑色的”(《小赋格曲》),“大地的子宫,/从死亡的厌烦里渗透。/黑蝙蝠在炫耀”(《尼克与烛台》)。其他的颜色有时也暗示主观性的生命感受及价值判断:“黄色染料骤然暴涨/哦!爱情,你为何来到这里?”(《尼克与烛台》),“红葡萄酒环流在你的体内/痛苦/你醒来时,已离开你”(《尼克与烛台》);“橙色的硬币挂在银子的枝茎上”(《慕尼黑女模特》)。“温柔的充满人性,粉红色的光晕/在剥皮中流血”(《夜舞》)。“数着血红的星星和那些美丽的色彩。/太阳在你们舌根下升了起来”(《巨像》),所有的具有强烈视觉冲撞效果的意象都属随意无常的情绪流溢,或抑或扬。或臧或否,表现出特异人格在生命中的挣扎状态。
普拉斯有一段自拒于人世的精神病史,她沉醉于疯狂的梦呓状态而封闭住自我,在群体生存的“钟罩”似的生活大环境里独自营造出仅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精神生存氛围,这种生存氛围又化为绳索捆缚住自己的生存方式,她挥动语言的铁锨不时把内心的真实血淋淋的挖掘出来,在“血变成墨的阵痛”(艾略特语)过程中,绝对个性化的生存方式得到非此莫属的代偿。她和自己对话,倾诉生命的终极痛苦,“我的一段时间和影子通婚”(《燃烧的女巫》)。她通过语言不断发现另一个隐蔽着的陌生化的自我,她把这个发现的自我作为非自我的客体对象,或与之共感自嘲,或对之排斥厌倦。普拉斯对普遍性的生活持一种漠然的态度,在她的诗句中成为一种无知觉的物化形式的倾诉:“我的安全蒙上阴影,/我们茫然似墙一样站立”(《晨歌》)。“坐在带盖的罐子里,卑微而呆滞犹如一粒米”(《燃烧的女巫》)。“我那张平凡的脸/漂亮得如同奷商的亚麻布”(《扎拉勒斯女士》)。这是一种控诉,控诉现代社会对人的精神自由的无情虐杀而导致的失灵性的沉论。有的句子则是表现生命迷失于机械原理的麻木感受:“爱情驱使你像一块迟钝的金表在走动”(《晨歌》)。诗人在这些超验性感受的倾诉中获得一种渲泄的陶醉,仿佛用语言痛快淋漓的鞭笞着自己异化的矛盾生存状态。但最终,无奈的生活拖拽着她向灵魂的最深最暗的一隅凝缩,这是她唯一能自助独立的领地。“沉寂让我绝望,这是沉寂中的沉寂,我自己的沉寂。”(《钟罩》)。这被反复递进强调的“沉寂”是普拉斯对群体生活模式抗议的一种精神方式。
诗人的情绪偶尔也疏离精神自我中居主导意向的死亡,对生命发出几声微弱的叹息和吟唱,如“草丛如婴儿的柔发/一片绿色在空气中流淌”(《十一月的信》),羁绊着精神迈向死亡的匆匆步履,使之稍事迟疑,但对生命的微弱赞礼之后的心绪不由自主的又滑向死亡,反生命的情绪至始至终辗转骚动于诗人特异的心理时空中,这是孤独诗人命运的不可逆转的归宿。
普拉斯整部命运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是咏叹她钟恋的死亡,而不是热情于生命,她对死亡进行无畏的冒险,大概是为了享受灵魂附着的躯体由活力生机转而向僵死的无知觉毁灭过程的淋漓酣畅的解脱感。世人恐惧唯怕避之不及的事于她却情有独钟,她寻找着“被触模到的地狱(《扎拉勒斯女士》)”的感觉,甚至彻底到“我要嫁给石影里的灰烬”(《燃烧的女巫》)。她经不住来自冥界的无数次向内心呼唤的声音的诱惑,执迷于磷火闪动的那片无垠的黑暗,迫不及待的焦灼的扑向死亡,用死亡肯定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在通向死亡旅途的疾步行走中显现着无法评估的价值,其生命的瞬时性却被赋予了永恒的意义,一颗灵魂之星并没有因为有知觉的躯体的泯灭而丧失对世界所散发的魅力无穷的冷寂的光芒。普拉斯不愧是个语言的女巫,用其智性和诗性的心灵循着其意绪的走向挥舞魔杖点化自创的视觉世界所出现的各种自然客体,使它们产生超常的动态和静态联系,意义由于诱惑的目的而暝晦着呈现突兀奇绝的意象,人的智慧兴奋的受累于语义的释读过程。普拉斯具有一种天予神赐的对事物无限多的意义的感悟能力。她尽力用语言表达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她的思维总是在语言的边缘稍稍停留,然后朝着悬崖纵身下跳,寻找一种加速墜落的感觉。语言也成为她灵魂的一扇窗户,在“钟罩”式的寓所中偶尔通过这扇窗户挥舞颤粟的手臂,向外界挥洒内隐的情绪。她的诗中那些永远让人费解的意象却永远让人莫名赞叹,“灰白的鸟群缠住我的心/装满灰烬的嘴、灰烬的眼窝”(《玛丽的歌》),“月亮已无悲可哀/从她的骨缝射出凝睇(《边缘》),一个意象触动着另一个意象,对比叠加,大跨度的跳跃联系,暗示着不可确定的多义的、模糊的潜在联系,与诗人飘忽不定的情绪对位呼应,展示着神秘的双向互渗的默契关系。我们从她的字里行间聆听到的是一个孤独灵魂寂静中的喧哗,喧哗中的寂静。普拉斯像一只容易受到伤害的鸟,倦于飞翔,而蜷缩在语言筑成的巢穴中,不断加固增厚对外部世界的侵犯进行阻挡的四围之墙。
普拉斯的诗还有一种不同于惯常的对约定俗成的丑物鄙夷和显而易见的否定态度—对人生独特的审丑目光,这里大约有波德莱尔的影子,传统观念中的丑物往往在她的诗中受宠,被赋予各种奇谲的语言关系,展示出另一种新的意义景观。用善意的嘲讽表现出某种宽容,“当绿色的水池睁开眼睛!/把吞咽的杂物呕吐出来”(《博克海滨》),“他面前的曲线如同风景画在延伸,/污秽的性感女游泳衣藏在一堆堆沙丘里”(《博克海滨》)。她甚至将自我参与进被人忽视省略的卑琐、无助、丑而不恶的对象中,寻找反抗传统,与弱小为伍的平等真实感,“如果我是一个侏儒,我就不会去加害于人”(《燃烧的女巫》)。或者吐露屡次受伤的灵魂对现实生活无奈的自我垂怜之声,“我就像一只肮脏的蚁兽慢慢的爬行,/爬过你那眉毛般杂草丛生的荒地”(《巨像》)。
普拉斯曾和英国诗人特德·休斯相爱并结为伉俪,特德·休斯以擅长写禽兽而著称,被誉为“自然诗人”,人们可以从他的诗中感受到一个男性诗人灵魂的强大生命力度。可以想象两个出类拔萃的诗人的灵魂曾经如何此呼彼应,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经历,一个精神独立性很强的女人,是不可能不和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男人产生性格冲突的,两颗同样敏感的心灵不可能长时间互相受动于对方而不受到伤害,于是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龃龉,爱情的苦果给普拉斯的人生平添一层悲剧色彩,“新娘的花朵枯蒌,耗尽情愫。”(《博克海滨》)。
我曾经看过一幅普拉斯的照片,照片上的普拉斯温婉、宁静,绝少狂放、叛逆的痕迹,这是一幅伪装的表情,谁能知道这安宁娴静的面容掩饰着的是内心深处不断掀起的炙人灵魂的黑色闪电。
你可以市俗庸常的评论她是生活的懦弱者,是在逃避生命的苦难,但未尝不可尊重她这个对肉体生命的否定是源自一种对自我个体勇敢自主决定的选择。这是一种人对面对死亡的消极回避态度的另一种否定。一种排他性的、自闭性的勇敢否定性。人应该有自由的选择延续或放弃生命的权利。她的身体是属于她自己的灵魂的。如果她想否定此在的社会环境,唯一能做的是否定自己此在的生命——肉身,这是灵魂和思想的载体。你可以说她是逃避,但我也可以认为她是一种回归,回归浩渺的宇宙……
普拉斯崇尚的是一种正在燃烧的毁灭的美,彻底的悲剧性的美,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将死亡潇洒的玩弄于股掌之间。生命的过程最终会淹没在时间的永恒性中,无可奈何的惆怅情绪荡漾在幻觉化的记忆里呈现着无法言喻的揪心的魅力。她终于成为她梦想中的“爱丽尔”(她曾以这个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缥渺精灵命名自己的诗和诗集),虽然“吊在空中——”,却仍然是“箭”,一掣闪电的光之箭,照耀着黑色的宇宙,成为“蒸腾的露珠”,在“自杀中”“幻成红色”(《爱丽尔》),夺目的、永恒的、生命的红色,在回归的旅程中警醒世人,希尔维娅·普拉斯——这个名字是无法用死亡来否定的。
几乎现今出版的每一本现当代诗歌选集中都收有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甚或不同的版本同一首诗不断的重复印刷,如《十月的罂粟》、《爱丽尔》(有的译为《爱瑞尔的小精灵》)。她被称之为“对死怀有强烈的幻想和迷恋”的最有成就的“自白派”诗人。其独特的身世蒙着一层强烈的传奇色彩。普拉斯作为二十世纪中期这样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女性的生命价值和她的诗的社会艺术价值并不仅是因为她的死亡方式而被提升夸大的,她的自戕方式的死亡只不过把更多的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已,她作为诗人的价值和她的世界性的广大知名度是成正比例的。她的屡次自杀现象和她的诗均具有文化哲学上的意义。前者是后者逐层次强化的精神铺垫。
普拉斯灵动的诗性思维中贯穿着向宇宙无生命的初始状态回归的意向,她站在独特的审视角度诠释世界原初意义在生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施展的永恒的驭驶力量。她始终渴望和非生命的自然物融为一体,在她的诗行中,频繁的出现各种金属的化学名称,如“酸性的物质封闭在锡箔里”(《邮差》),“我是记忆中的金属片”(《小赋格曲》);“祼露/秃鹫的铜锈:/我鲜红的肉体”(《死亡与商号》),“白色的锡箔酷似砒霜”(《榆树》),金属象征精神的不可摧毁性和永恒性,是盘桓纠缠于普拉斯灵魂的死亡情结的客体对应物。而非金属元素所构成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则与生命的焚毁过程有关。“天空只有苍郁,炽热的/灼烧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使生命窒息而死;“我是纯粹的乙炔/处女地/盛开着玫瑰花丛”(《高烧103°》),乙炔在燃烧中辉耀毁灭的灿烂。普拉斯让灵魂的自我之光折射在这些无生命或反生命的化学碎片中,这些碎片又幻成音符以不同的音色协奏出死亡的赋格曲。
普拉斯兀自体验着旁人无法参与的生命苦旅,她的灵魂与生俱来的永远无法安然于世俗世界给她安排的任何一处位置,反社会的价值观念使她无法进行任何契合现实的适应性的自我调整,唯以排斥厌倦肯定自我的异在。她不仅弃绝社会,弃绝人类任何先进的物质文明的诱惑,甚至弃绝个体生命的未来,“未来使我厌倦/我从来不想争取它”(《岁月》)。死亡情结折磨着她的心灵无法安生,于是幻觉在“高烧103°”的神志昏迷中“升腾起来—/热气的水珠蒸发了”(《高烧103°》),来体验从市俗世界飞升“通往伊甸乐园”的快乐。她固执的走着一条与众相异的孤独至极的灵魂之路,一条对生命进行否定的义无反顾之路,诗人躁动着奇思异想的内宇宙是只能旁人窥探而无法被完全理喻和解释的。
求生的意志在普拉斯的死亡冲动前屡次显得无能为力,“年仅三十岁/却有九次想像猫一样死去”,“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扎拉勒斯女士》),美国著名现代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死亡方式使她迷醉,将邓肯致于死命的红纱巾把她“卷入恐怖”(《高烧103°》),在这里普拉斯感受着死亡“恐怖”的快感,“一条纱巾飞舞着缠住另一条”,她感应赞叹着邓肯的死亡方式,喑示着伊莎多拉之死将和她自己的死亡有着某种秘而不宣的精神联系,邓肯的死亡方式和她曾在产后流着乳汁在舞台上跳着以《青春、生命、爱情》为题的舞蹈一样是使人心荡神旌的艺术形式。她虔诚的践行着法国人蒙田的教诲:“学习死亡”,她将这门人生的课程操练得炉火纯青,因为只有死亡能彻底超越傲视于生命之上。两个不同凡响的女人在形而上的死亡中相互神会意交,普拉斯以自己的死亡方式对伊莎多拉·邓肯的死亡表示认同,使之成为一门“分外精彩”的艺术。她没有顺从于自然性的命运程序等到终结来临,却以自主决定生存和死亡的独特方式阐释了一个诗人命运的必然性,使她自身的生命历程呈现出唯一的不可重复的美的形式。
死亡如同一堆燃烧的篝火,普拉斯如同一只高蹈于火焰上的彩蝶,不时的用翅翼擦拭着红色火苗的边缘。最终勇敢的扑向火焰。
她具有知其不可能知的勇气,或者说去知不可返回性、不可传达性的知的勇气。
普拉斯早年学习过绘画,因此各种色彩不可避免的要在她的诗中成为主体意绪的象征性载体。她迷醉黑色,因为黑色和夜晚有着不言自明的联系。她让精神自由的徜徉在漫漫的黑夜中独自畅饮孤独,吹奏凄厉动人的圆号“黑色是这样的纯净/他们已冻结成冰”(《岁月》),“所有这些都来自阿尔卑斯山/那九座黑色的山峰”(《邮差》);“紫杉树黑色的手指挥动着/……我喜欢黑色的声明书”(《小赋格曲》),她的语言总是和黑色的意象不期而遇,频繁的邂逅中却潜藏着必然的亲和缘分。她也钟爱白色,和钟爱黑色对外部世界呈现的视觉形式的断然否定一样钟爱白雪的纯洁和一无所有。“沉默,无声的雪”(《慕尼黑女模特》),“你的白色酷似一只眼睛/钢琴的眼睛”,“冰糕兴奋的变了颜色/被雪白的女孩从凝固中舀出”(《博克海滨》)。有时则用白与黑两色呈非逻辑的联系绘出相悖的反向直觉效果:“白色撒下黑色的花瓣”(《慕尼黑女模特》);有时对比性的两种颜色附丽于不同的物象客体同时指归聚焦于死亡情结:“穿越黑色天堂的遗忘/为什么给我/这些灯光”(《夜舞》),“黑色精神住在鱼肉里,也在我们身上,/一个断树桩举起苍白的手告别”(《渡水》)。“死神像一棵黑树张开巨爪,黑色的”(《小赋格曲》),“大地的子宫,/从死亡的厌烦里渗透。/黑蝙蝠在炫耀”(《尼克与烛台》)。其他的颜色有时也暗示主观性的生命感受及价值判断:“黄色染料骤然暴涨/哦!爱情,你为何来到这里?”(《尼克与烛台》),“红葡萄酒环流在你的体内/痛苦/你醒来时,已离开你”(《尼克与烛台》);“橙色的硬币挂在银子的枝茎上”(《慕尼黑女模特》)。“温柔的充满人性,粉红色的光晕/在剥皮中流血”(《夜舞》)。“数着血红的星星和那些美丽的色彩。/太阳在你们舌根下升了起来”(《巨像》),所有的具有强烈视觉冲撞效果的意象都属随意无常的情绪流溢,或抑或扬。或臧或否,表现出特异人格在生命中的挣扎状态。
普拉斯有一段自拒于人世的精神病史,她沉醉于疯狂的梦呓状态而封闭住自我,在群体生存的“钟罩”似的生活大环境里独自营造出仅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精神生存氛围,这种生存氛围又化为绳索捆缚住自己的生存方式,她挥动语言的铁锨不时把内心的真实血淋淋的挖掘出来,在“血变成墨的阵痛”(艾略特语)过程中,绝对个性化的生存方式得到非此莫属的代偿。她和自己对话,倾诉生命的终极痛苦,“我的一段时间和影子通婚”(《燃烧的女巫》)。她通过语言不断发现另一个隐蔽着的陌生化的自我,她把这个发现的自我作为非自我的客体对象,或与之共感自嘲,或对之排斥厌倦。普拉斯对普遍性的生活持一种漠然的态度,在她的诗句中成为一种无知觉的物化形式的倾诉:“我的安全蒙上阴影,/我们茫然似墙一样站立”(《晨歌》)。“坐在带盖的罐子里,卑微而呆滞犹如一粒米”(《燃烧的女巫》)。“我那张平凡的脸/漂亮得如同奷商的亚麻布”(《扎拉勒斯女士》)。这是一种控诉,控诉现代社会对人的精神自由的无情虐杀而导致的失灵性的沉论。有的句子则是表现生命迷失于机械原理的麻木感受:“爱情驱使你像一块迟钝的金表在走动”(《晨歌》)。诗人在这些超验性感受的倾诉中获得一种渲泄的陶醉,仿佛用语言痛快淋漓的鞭笞着自己异化的矛盾生存状态。但最终,无奈的生活拖拽着她向灵魂的最深最暗的一隅凝缩,这是她唯一能自助独立的领地。“沉寂让我绝望,这是沉寂中的沉寂,我自己的沉寂。”(《钟罩》)。这被反复递进强调的“沉寂”是普拉斯对群体生活模式抗议的一种精神方式。
诗人的情绪偶尔也疏离精神自我中居主导意向的死亡,对生命发出几声微弱的叹息和吟唱,如“草丛如婴儿的柔发/一片绿色在空气中流淌”(《十一月的信》),羁绊着精神迈向死亡的匆匆步履,使之稍事迟疑,但对生命的微弱赞礼之后的心绪不由自主的又滑向死亡,反生命的情绪至始至终辗转骚动于诗人特异的心理时空中,这是孤独诗人命运的不可逆转的归宿。
普拉斯整部命运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是咏叹她钟恋的死亡,而不是热情于生命,她对死亡进行无畏的冒险,大概是为了享受灵魂附着的躯体由活力生机转而向僵死的无知觉毁灭过程的淋漓酣畅的解脱感。世人恐惧唯怕避之不及的事于她却情有独钟,她寻找着“被触模到的地狱(《扎拉勒斯女士》)”的感觉,甚至彻底到“我要嫁给石影里的灰烬”(《燃烧的女巫》)。她经不住来自冥界的无数次向内心呼唤的声音的诱惑,执迷于磷火闪动的那片无垠的黑暗,迫不及待的焦灼的扑向死亡,用死亡肯定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在通向死亡旅途的疾步行走中显现着无法评估的价值,其生命的瞬时性却被赋予了永恒的意义,一颗灵魂之星并没有因为有知觉的躯体的泯灭而丧失对世界所散发的魅力无穷的冷寂的光芒。普拉斯不愧是个语言的女巫,用其智性和诗性的心灵循着其意绪的走向挥舞魔杖点化自创的视觉世界所出现的各种自然客体,使它们产生超常的动态和静态联系,意义由于诱惑的目的而暝晦着呈现突兀奇绝的意象,人的智慧兴奋的受累于语义的释读过程。普拉斯具有一种天予神赐的对事物无限多的意义的感悟能力。她尽力用语言表达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她的思维总是在语言的边缘稍稍停留,然后朝着悬崖纵身下跳,寻找一种加速墜落的感觉。语言也成为她灵魂的一扇窗户,在“钟罩”式的寓所中偶尔通过这扇窗户挥舞颤粟的手臂,向外界挥洒内隐的情绪。她的诗中那些永远让人费解的意象却永远让人莫名赞叹,“灰白的鸟群缠住我的心/装满灰烬的嘴、灰烬的眼窝”(《玛丽的歌》),“月亮已无悲可哀/从她的骨缝射出凝睇(《边缘》),一个意象触动着另一个意象,对比叠加,大跨度的跳跃联系,暗示着不可确定的多义的、模糊的潜在联系,与诗人飘忽不定的情绪对位呼应,展示着神秘的双向互渗的默契关系。我们从她的字里行间聆听到的是一个孤独灵魂寂静中的喧哗,喧哗中的寂静。普拉斯像一只容易受到伤害的鸟,倦于飞翔,而蜷缩在语言筑成的巢穴中,不断加固增厚对外部世界的侵犯进行阻挡的四围之墙。
普拉斯的诗还有一种不同于惯常的对约定俗成的丑物鄙夷和显而易见的否定态度—对人生独特的审丑目光,这里大约有波德莱尔的影子,传统观念中的丑物往往在她的诗中受宠,被赋予各种奇谲的语言关系,展示出另一种新的意义景观。用善意的嘲讽表现出某种宽容,“当绿色的水池睁开眼睛!/把吞咽的杂物呕吐出来”(《博克海滨》),“他面前的曲线如同风景画在延伸,/污秽的性感女游泳衣藏在一堆堆沙丘里”(《博克海滨》)。她甚至将自我参与进被人忽视省略的卑琐、无助、丑而不恶的对象中,寻找反抗传统,与弱小为伍的平等真实感,“如果我是一个侏儒,我就不会去加害于人”(《燃烧的女巫》)。或者吐露屡次受伤的灵魂对现实生活无奈的自我垂怜之声,“我就像一只肮脏的蚁兽慢慢的爬行,/爬过你那眉毛般杂草丛生的荒地”(《巨像》)。
普拉斯曾和英国诗人特德·休斯相爱并结为伉俪,特德·休斯以擅长写禽兽而著称,被誉为“自然诗人”,人们可以从他的诗中感受到一个男性诗人灵魂的强大生命力度。可以想象两个出类拔萃的诗人的灵魂曾经如何此呼彼应,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经历,一个精神独立性很强的女人,是不可能不和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男人产生性格冲突的,两颗同样敏感的心灵不可能长时间互相受动于对方而不受到伤害,于是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龃龉,爱情的苦果给普拉斯的人生平添一层悲剧色彩,“新娘的花朵枯蒌,耗尽情愫。”(《博克海滨》)。
我曾经看过一幅普拉斯的照片,照片上的普拉斯温婉、宁静,绝少狂放、叛逆的痕迹,这是一幅伪装的表情,谁能知道这安宁娴静的面容掩饰着的是内心深处不断掀起的炙人灵魂的黑色闪电。
你可以市俗庸常的评论她是生活的懦弱者,是在逃避生命的苦难,但未尝不可尊重她这个对肉体生命的否定是源自一种对自我个体勇敢自主决定的选择。这是一种人对面对死亡的消极回避态度的另一种否定。一种排他性的、自闭性的勇敢否定性。人应该有自由的选择延续或放弃生命的权利。她的身体是属于她自己的灵魂的。如果她想否定此在的社会环境,唯一能做的是否定自己此在的生命——肉身,这是灵魂和思想的载体。你可以说她是逃避,但我也可以认为她是一种回归,回归浩渺的宇宙……
普拉斯崇尚的是一种正在燃烧的毁灭的美,彻底的悲剧性的美,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将死亡潇洒的玩弄于股掌之间。生命的过程最终会淹没在时间的永恒性中,无可奈何的惆怅情绪荡漾在幻觉化的记忆里呈现着无法言喻的揪心的魅力。她终于成为她梦想中的“爱丽尔”(她曾以这个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缥渺精灵命名自己的诗和诗集),虽然“吊在空中——”,却仍然是“箭”,一掣闪电的光之箭,照耀着黑色的宇宙,成为“蒸腾的露珠”,在“自杀中”“幻成红色”(《爱丽尔》),夺目的、永恒的、生命的红色,在回归的旅程中警醒世人,希尔维娅·普拉斯——这个名字是无法用死亡来否定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