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当拿到新版《文化苦旅》时我去豆瓣搜索了一下书评,发现这几年来余秋雨似乎已“声名狼藉”,或许早就已如此,我只是一直迟钝的未知。回家问老公,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余秋雨?老公瞟了一眼我手中的书说,他就像郭沫若,你说该不该骂?他来我们学校演讲时,我就坐在第一排,但是我都不屑于找他要签名!你竟然还看他的书!听完我略有明白,当然读完全书,在人生之旅这一章,我也能找到一些答案。然而这却不是我关心的,就像歌手,只要歌好听又管他什么八卦新闻呢?一位作家、学者,只要能写出好文章又管他其他什么问题呢,你和他又没有一丝丝生活的联系。老公听后连连摇头。
我看书一向很简单,作者的风格是否能让我读下去,是否能让我嗷嗷待哺似的读下去,是否能让我读完一节久久不能回过神来的读下去,《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书,甚至读到几处我有些差点涌出眼泪的感觉,描写着实动情。
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铺天盖地袭来的大气与磅礴,每篇文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却又有着共同的联系——那就是文化。沉浸在其中的时候,我跟着他一起感受,看他去过的地方,翻到下一页,讲到的也一定是文化相关,没有爱情的描写、现实的雕刻,远离了都市的喧嚣,静静感受纯粹的文化描写,着实过瘾。余秋雨说他“不满足于文本钻研而寄情于现场感悟”,正是因为这一路的旅行与考察,才能写出底气十足的文字吧。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之旅,看着是最有认同感的:牌坊、尼姑、都江堰、王道士、莫高窟、月牙泉、昆仑第一城、渤海国、杭州、苏东坡、承德山庄、宁古塔、日昇昌、天一阁,我想说一说的是宁古塔和天一阁。
在宁古塔那一篇,我看到各位莫逆之交一路相伴被流放的友人,特别是顾贞观为了救出流放的老友而下的那番苦工,令我钦佩,我不经想到我会为了谁而这样真心付出,想了想还是有的,幸好还有。还有就是不少流放者在艰难困苦之中克服种种困难,书写出不朽的文章,照样可以活出自己的世界。天一阁,范钦认认真真做官,小心翼翼对付朝廷,藏书是业余爱好,最后垂名千古的却是藏书,余秋雨的那段总结“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少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受到感触是因为自己一直有着和写字毫不相干的工作,打下这段字,包括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都是在上班时间,而自己对于工作的那份热情远不如和这些文字打交道,我要如何选择呢?
世界之旅里对《远方的海》最喜欢,里面的潜水夫妻,隐居于小岛的中国人,只因太爱海,太爱岛了,没有海就没有他们的家。放弃我们以为最重要的东西,凭着自己的喜好而生活。还有对欧洲考察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对比,对全人类整体文明保护的呼唤,都稳稳的娓娓道来。
说实话看人生之旅时除了对故事中的人物的感触,对于余秋雨自己的解释没太多感觉,甚至和他们写在一起都有些捣乱了整篇文,显得有些多余。《谢家门孔》《佐临遗言》都是感人的故事。阿三还在的时候成天在门孔里看着,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在那里迎接爸爸,因此眉毛都被磨得稀稀落落。最令我感动的描写还是末尾阿四,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任务就是为爸爸拿包,拿鞋,爸爸死后他什么都不懂,不知道爸爸已经不会再回来了,只是有点奇怪,却还是耐心等着爸爸,突然发现一排排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弯下腰去,拿出爸爸的鞋,小心放在门边。
我想我遗憾的是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无法准确描述出在阅读这本书时自己内心的平静,就像黄沙被风轻轻拂过,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我看书一向很简单,作者的风格是否能让我读下去,是否能让我嗷嗷待哺似的读下去,是否能让我读完一节久久不能回过神来的读下去,《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书,甚至读到几处我有些差点涌出眼泪的感觉,描写着实动情。
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铺天盖地袭来的大气与磅礴,每篇文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却又有着共同的联系——那就是文化。沉浸在其中的时候,我跟着他一起感受,看他去过的地方,翻到下一页,讲到的也一定是文化相关,没有爱情的描写、现实的雕刻,远离了都市的喧嚣,静静感受纯粹的文化描写,着实过瘾。余秋雨说他“不满足于文本钻研而寄情于现场感悟”,正是因为这一路的旅行与考察,才能写出底气十足的文字吧。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之旅,看着是最有认同感的:牌坊、尼姑、都江堰、王道士、莫高窟、月牙泉、昆仑第一城、渤海国、杭州、苏东坡、承德山庄、宁古塔、日昇昌、天一阁,我想说一说的是宁古塔和天一阁。
在宁古塔那一篇,我看到各位莫逆之交一路相伴被流放的友人,特别是顾贞观为了救出流放的老友而下的那番苦工,令我钦佩,我不经想到我会为了谁而这样真心付出,想了想还是有的,幸好还有。还有就是不少流放者在艰难困苦之中克服种种困难,书写出不朽的文章,照样可以活出自己的世界。天一阁,范钦认认真真做官,小心翼翼对付朝廷,藏书是业余爱好,最后垂名千古的却是藏书,余秋雨的那段总结“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少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受到感触是因为自己一直有着和写字毫不相干的工作,打下这段字,包括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都是在上班时间,而自己对于工作的那份热情远不如和这些文字打交道,我要如何选择呢?
世界之旅里对《远方的海》最喜欢,里面的潜水夫妻,隐居于小岛的中国人,只因太爱海,太爱岛了,没有海就没有他们的家。放弃我们以为最重要的东西,凭着自己的喜好而生活。还有对欧洲考察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对比,对全人类整体文明保护的呼唤,都稳稳的娓娓道来。
说实话看人生之旅时除了对故事中的人物的感触,对于余秋雨自己的解释没太多感觉,甚至和他们写在一起都有些捣乱了整篇文,显得有些多余。《谢家门孔》《佐临遗言》都是感人的故事。阿三还在的时候成天在门孔里看着,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在那里迎接爸爸,因此眉毛都被磨得稀稀落落。最令我感动的描写还是末尾阿四,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任务就是为爸爸拿包,拿鞋,爸爸死后他什么都不懂,不知道爸爸已经不会再回来了,只是有点奇怪,却还是耐心等着爸爸,突然发现一排排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弯下腰去,拿出爸爸的鞋,小心放在门边。
我想我遗憾的是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无法准确描述出在阅读这本书时自己内心的平静,就像黄沙被风轻轻拂过,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