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一书的独特技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斗智斗勇,手无缚鸡之力却能纵横天下。 人,既无虎狼之爪牙,亦无狮象之力量,却能擒狼缚虎,驯狮猎象,无他,唯智慧耳。 ”这是《千门秘典》开篇宗意的第一话,也是全书唯一的一句话,意指“智”的重要性。短短几天读完6本《千门系列》,我也深刻的经历了读“智”的享受,不禁想为它写点什么。
强大的布局驾驭
超长篇小说能否控制得当,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潜在篇幅界限。这个界限大约是50万字约合1200页。一旦超过了1200的长度,如果前面的布局太大,再加上写作时间漫长,越到后面越会带给作者更大的驾驭压力。其结果往往出现虎头蛇尾的硬伤。哪怕是近些年公认的新派武侠巨著《昆仑》《沧海》,以及修真奇幻的开山大作《诛仙》,最后都未能成功收尾。
除了虎头蛇尾,超长篇小说面临的第二大难题,是能否把一条故事大线贯通始终,不会发生中途断线之后重捡一条线的问题 (如《英雄志》)。这一点对可否吸引大部分读者看到最后一页,起到最为核心的作用。而这个难点所引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将故事的高潮埋到最后,并精彩的呈现。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千门》的名望理应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因为它在布局方面是绝对超越不少大作的。
首先结合1-6本书,这里简单罗列一下故事线:
1) 骆文佳被南宫家族陷害,偶然和云啸风习得千术,并化身公子襄智破唐门望族
2) 另外起一个舒亚男视角,如何被南宫家族迫害,偶然从南功放的书中习得千术
3) 公子襄和舒亚男联合,将1,2线合并,男女主剑风直指南功放,最终报仇
4) 公子襄领兵消灭倭寇
5) 公子襄智赌靳无双,破坏魔门佛,道,魔联盟阴谋
6) 公子襄北伐瓦刺国,归国后揭开恩师与靳无双惊天阴谋,最后全身而退。
从1-6来看,篇幅刚好控制在1200页,同时整部书的脉络非常清晰。1-3交代人物纠葛,并实现一个小高潮。4-5开始将故事面铺开,并推动故事情节。6是最终大高潮。大主线“恩师与靳无双的仇恨”与故事主体中所埋的大量线索和铺垫,最后都 “很有预谋“的在终极高潮处像串珠子一样连了起来,揭秘阅读快感相当震撼。即便是气氛早已精彩烘托临近尾声,仍不忘安排一段体现“千术”的小反转,可谓做到了真正的圆满结局。从如此缜密的布局来看,相信方白羽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把大纲进行细致推演。可以说《千门》的大框,严格遵循了推理小说的套路。而比之传统推理小说的规模,《千门》的格局显然要大许多。这种大格局,主要源于千门无上境界“谋江山社稷于无形”以及“我以我行证天心”的高起点设定。
理性的人物调度
一部好的超长篇武侠小说,除了要有精彩的剧情,还要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论是豪门公子,亦或贩夫走卒,行走在这十丈软红之中,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千门》的出场人物并不算多,但调度比较独特。自始至终都给我一种“异常理性”的设计感。这种设计感最突出的表现,是对死亡时机的把握。何为“死亡时机”?我把它定义为,部分角色离场的位置,占在整部小说的某个特定部分。以《昆仑》为例,凤歌因为前3/4的故事铺的太大,而且对许多人物的桥段过分执着。使得最后一本书不得不给这些人物安排死亡,为之收尾。这种不均匀的死亡安排,也算是结尾仓促的一个原因。《千门》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干练,每本书几乎都有配角的死亡。方白羽在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尽量让其展现功能。当角色没有/有推动情节的存在必要时,作者会毫不犹豫的让他挂掉,或者离场。
比如前面尹孤芳对公子襄的爱恋,当舒亚男出场时,后面寥寥几句话直接让尹消失,不做过分停留。再比如金彪兄弟,这个作为公子襄的可爱搭档,为了后面让云啸风潜伏在公子襄身边,方白羽立刻在第3集给他安排“鞭尸”桥段。这种处理,不会给最后结尾留下太多负担,是一种很高效的技巧。但凡事皆有利弊!苏鸣玉和日本武圣同归于尽,让人觉得可惜。以之前苏鸣玉,南宫钰和公子襄的英雄惺惺相惜,本可以期待他们会像陆小凤,花满楼和西门吹雪,亦或者楚留香,姬冰艳和胡铁花一样,构成无间不摧的铁三角。作者让苏鸣玉壮烈牺牲,可能是为了最后情感上,让云襄和舒亚男的爱情更圆满也未可知。
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感情戏码的编排。武侠里面有一类感情戏,叫做多P苦情戏。就是数个男主/女主喜欢同一个女主/男主,从而引发种种悲催的故事。无论是《昆仑》里面柳莺莺和花晓霜的戏码,还是《诛仙》里碧瑶与陆雪琪的争夺,安排数个如此完美的女主,却非让男主从里面挑一个。这种感情必然会带来纠结,读者最终还得为失去爱人的那个角色唏嘘不已。我本人是很反感这种设定的。反正是古代,男主要是没法选,干脆像韦小宝一样都娶回来,没必要憋的那么蛋疼。还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就像《千门》一样。虽然同样设计了公子襄,舒亚男,和明珠郡主之间的狗血三角虐恋,却没有过多拖泥带水的言情。最重要的是,方白羽对舒亚男的渲染篇幅远超明珠,而不是选择给两位女主都安排完美的设定,从而避免让男主过分徘徊,并保持住了剧情的推进速度。当然,关于“情”的刻画,《千门》没有太缠绵悱恻,惊天动地的桥段,这亦是它的软肋所在。
颇具卖相的主题
《千门》沿用了“千门八将---正提反脱风火除谣”的角色概念。这里面具体到人物上,是否真正反映这八个字,确实有待商榷。以千术作为武侠小说元素构成的不少,可全篇皆以千术做主题的武侠小说,真可谓凤毛麟角。方白羽一反传统武侠的习武要素,通篇没有给公子襄任何武林绝学,最后历经北伐,他也仅仅是从文弱书生变成一个坚毅的战士而已。这么一个丝毫不讨巧的角色,要想真正呼风唤雨,对脚本的要求是很高的。于是方白羽的入手点,选择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赌片”套路。首先让公子襄在赌坊大展拳脚,既避开了杀手(金彪)的追杀,又能有机会接近南宫豪,为报复南宫放做铺垫。在赌术方面,赌博的手法作为次要描写,将更多笔墨用在“组团忽悠”的配合上面,有点类似于电影《决胜21点》。这种团队战术的赌博描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段落,哪怕在众多香港赌片之中,也颇为罕见。在公子襄的高超赌技把读者吸引进入故事之后,情节终于撇开赌博,转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模式。这期间将千术渗透入商道,乃至兵法当中,尽管与《昆仑》中的“融算入武”及《沧海》中的“商道武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论及上述相似方面的描写水准,《千门》恐怕比《昆仑,沧海》逊色了不止一个段位。尤其是《昆仑》里面对“算学”的见地,堪称鬼斧神工,即便是作为辅助描写的战争场面,也是宏大奇绝。总之不管怎样,《千门》在通过变换媒介,保持千术阅读新鲜性的同时,旨在点播“万物唯千”的主题。
结语
《千门》无论从阅读快感,还是从启发性而言,都是一部足够精彩的小说。那到底为什么它还不够出名?除了缺少感人至深的情感之外(虽然我很能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我想也许与这个书名有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门”既是一个足够神秘且吸引人的名字,同时也呼应了众多时下异常浮躁的快餐文学。读者能否从众多良莠不齐的作品中一眼看到它,着实是一个谜。
强大的布局驾驭
超长篇小说能否控制得当,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潜在篇幅界限。这个界限大约是50万字约合1200页。一旦超过了1200的长度,如果前面的布局太大,再加上写作时间漫长,越到后面越会带给作者更大的驾驭压力。其结果往往出现虎头蛇尾的硬伤。哪怕是近些年公认的新派武侠巨著《昆仑》《沧海》,以及修真奇幻的开山大作《诛仙》,最后都未能成功收尾。
除了虎头蛇尾,超长篇小说面临的第二大难题,是能否把一条故事大线贯通始终,不会发生中途断线之后重捡一条线的问题 (如《英雄志》)。这一点对可否吸引大部分读者看到最后一页,起到最为核心的作用。而这个难点所引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将故事的高潮埋到最后,并精彩的呈现。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千门》的名望理应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因为它在布局方面是绝对超越不少大作的。
首先结合1-6本书,这里简单罗列一下故事线:
1) 骆文佳被南宫家族陷害,偶然和云啸风习得千术,并化身公子襄智破唐门望族
2) 另外起一个舒亚男视角,如何被南宫家族迫害,偶然从南功放的书中习得千术
3) 公子襄和舒亚男联合,将1,2线合并,男女主剑风直指南功放,最终报仇
4) 公子襄领兵消灭倭寇
5) 公子襄智赌靳无双,破坏魔门佛,道,魔联盟阴谋
6) 公子襄北伐瓦刺国,归国后揭开恩师与靳无双惊天阴谋,最后全身而退。
从1-6来看,篇幅刚好控制在1200页,同时整部书的脉络非常清晰。1-3交代人物纠葛,并实现一个小高潮。4-5开始将故事面铺开,并推动故事情节。6是最终大高潮。大主线“恩师与靳无双的仇恨”与故事主体中所埋的大量线索和铺垫,最后都 “很有预谋“的在终极高潮处像串珠子一样连了起来,揭秘阅读快感相当震撼。即便是气氛早已精彩烘托临近尾声,仍不忘安排一段体现“千术”的小反转,可谓做到了真正的圆满结局。从如此缜密的布局来看,相信方白羽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把大纲进行细致推演。可以说《千门》的大框,严格遵循了推理小说的套路。而比之传统推理小说的规模,《千门》的格局显然要大许多。这种大格局,主要源于千门无上境界“谋江山社稷于无形”以及“我以我行证天心”的高起点设定。
理性的人物调度
一部好的超长篇武侠小说,除了要有精彩的剧情,还要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论是豪门公子,亦或贩夫走卒,行走在这十丈软红之中,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千门》的出场人物并不算多,但调度比较独特。自始至终都给我一种“异常理性”的设计感。这种设计感最突出的表现,是对死亡时机的把握。何为“死亡时机”?我把它定义为,部分角色离场的位置,占在整部小说的某个特定部分。以《昆仑》为例,凤歌因为前3/4的故事铺的太大,而且对许多人物的桥段过分执着。使得最后一本书不得不给这些人物安排死亡,为之收尾。这种不均匀的死亡安排,也算是结尾仓促的一个原因。《千门》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干练,每本书几乎都有配角的死亡。方白羽在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尽量让其展现功能。当角色没有/有推动情节的存在必要时,作者会毫不犹豫的让他挂掉,或者离场。
比如前面尹孤芳对公子襄的爱恋,当舒亚男出场时,后面寥寥几句话直接让尹消失,不做过分停留。再比如金彪兄弟,这个作为公子襄的可爱搭档,为了后面让云啸风潜伏在公子襄身边,方白羽立刻在第3集给他安排“鞭尸”桥段。这种处理,不会给最后结尾留下太多负担,是一种很高效的技巧。但凡事皆有利弊!苏鸣玉和日本武圣同归于尽,让人觉得可惜。以之前苏鸣玉,南宫钰和公子襄的英雄惺惺相惜,本可以期待他们会像陆小凤,花满楼和西门吹雪,亦或者楚留香,姬冰艳和胡铁花一样,构成无间不摧的铁三角。作者让苏鸣玉壮烈牺牲,可能是为了最后情感上,让云襄和舒亚男的爱情更圆满也未可知。
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感情戏码的编排。武侠里面有一类感情戏,叫做多P苦情戏。就是数个男主/女主喜欢同一个女主/男主,从而引发种种悲催的故事。无论是《昆仑》里面柳莺莺和花晓霜的戏码,还是《诛仙》里碧瑶与陆雪琪的争夺,安排数个如此完美的女主,却非让男主从里面挑一个。这种感情必然会带来纠结,读者最终还得为失去爱人的那个角色唏嘘不已。我本人是很反感这种设定的。反正是古代,男主要是没法选,干脆像韦小宝一样都娶回来,没必要憋的那么蛋疼。还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就像《千门》一样。虽然同样设计了公子襄,舒亚男,和明珠郡主之间的狗血三角虐恋,却没有过多拖泥带水的言情。最重要的是,方白羽对舒亚男的渲染篇幅远超明珠,而不是选择给两位女主都安排完美的设定,从而避免让男主过分徘徊,并保持住了剧情的推进速度。当然,关于“情”的刻画,《千门》没有太缠绵悱恻,惊天动地的桥段,这亦是它的软肋所在。
颇具卖相的主题
《千门》沿用了“千门八将---正提反脱风火除谣”的角色概念。这里面具体到人物上,是否真正反映这八个字,确实有待商榷。以千术作为武侠小说元素构成的不少,可全篇皆以千术做主题的武侠小说,真可谓凤毛麟角。方白羽一反传统武侠的习武要素,通篇没有给公子襄任何武林绝学,最后历经北伐,他也仅仅是从文弱书生变成一个坚毅的战士而已。这么一个丝毫不讨巧的角色,要想真正呼风唤雨,对脚本的要求是很高的。于是方白羽的入手点,选择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赌片”套路。首先让公子襄在赌坊大展拳脚,既避开了杀手(金彪)的追杀,又能有机会接近南宫豪,为报复南宫放做铺垫。在赌术方面,赌博的手法作为次要描写,将更多笔墨用在“组团忽悠”的配合上面,有点类似于电影《决胜21点》。这种团队战术的赌博描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段落,哪怕在众多香港赌片之中,也颇为罕见。在公子襄的高超赌技把读者吸引进入故事之后,情节终于撇开赌博,转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模式。这期间将千术渗透入商道,乃至兵法当中,尽管与《昆仑》中的“融算入武”及《沧海》中的“商道武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论及上述相似方面的描写水准,《千门》恐怕比《昆仑,沧海》逊色了不止一个段位。尤其是《昆仑》里面对“算学”的见地,堪称鬼斧神工,即便是作为辅助描写的战争场面,也是宏大奇绝。总之不管怎样,《千门》在通过变换媒介,保持千术阅读新鲜性的同时,旨在点播“万物唯千”的主题。
结语
《千门》无论从阅读快感,还是从启发性而言,都是一部足够精彩的小说。那到底为什么它还不够出名?除了缺少感人至深的情感之外(虽然我很能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我想也许与这个书名有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门”既是一个足够神秘且吸引人的名字,同时也呼应了众多时下异常浮躁的快餐文学。读者能否从众多良莠不齐的作品中一眼看到它,着实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