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根

昨天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很全面的书,里头对五邑的历史、人文、建筑都做了介绍,讲大历史同时也讲小人物的情怀,且引经据典,每段历史和故事都非常经得起推敲。也许对于对此地陌生的人来说,这本书有些地方还是比较学术,例如对开平碉楼的描述上就用了不少建筑与艺术上的名词进行描述,这并不是一本茶余饭后的娱乐之书。然而,对于生于此长于此的我来说,此书给我了太多感动,它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的根。
每个人都有他的家乡,他的根,而同时,每个人对他的家乡其实都会有不同的复杂的情感。不知为何,从小我会有一种卑微感,一直觉得自己是来自于不知名小城镇的人。也许是因为小时候跟着亲戚去了大城市,报上自家名号直接被讥笑为是来自乡下的孩子;也许是因为当从电视台里听到被采访的群众说着的满口家乡话,才发现自己每天用以交流的语言真的上了台面原来这么难听……初中的时候,家乡新会被原来附属于它的小地方江门反吞为区,尽管心里不舒服,但到广州上大学以后我也慢慢地在各种场合介绍自己为江门人。也许,只是觉得总比新会二字来得多人认识吧。
所以当找到此书时我确实有点意外。我不知道还会有这么好的学者和出版社愿为我这不知名的家乡作传。但看完,才知道,原来真正看轻了自己家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看轻了自己的家乡,也就是看轻了自己。
五邑即新会、开平、恩平、台山和鹤山。新会的历史很久远,古时便一直是一大郡县,其历史远远久于现在的江门市区。而且人杰地灵。说得最多的便是梁启超。其实不仅仅梁启超,还有二陈,陈献章和陈桓,都是近代有名的学者。虽然去过梁启超故居很多遍,但我依然觉得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离我很远,甚至我无法想象这位伟人说着新会话的样子。距离很远的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我觉得现在新会已经出不来什么牛人了,最好的高中,一年出不了一个清华北大,新会的经济也停滞不前。但其实这并不奇怪,用一句玩笑话说是,厉害的人都走掉了,所以家乡就不剩什么了。
五邑尽是侨乡,华侨遍世界。书中考究说,每五个香港人或每两个澳门人,其中一个便是五邑人;前几年江门办了场活动,请了祖籍是五邑的香港艺人回来演出,简直是亮瞎眼的阵容,梁朝伟刘德华曾志伟黄百鸣……这台地方节目最后直接被TVB转播到黄金时段;我爸跟我说,他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偷渡到港澳,如果他那时候稍微大一点,也会去偷渡……然而,几多荣耀几多辛酸,书中说太多女孩嫁给了远在他方的丈夫,的确穿金戴银,可是丈夫客死异乡,女孩也就守着一辈子没见过的老公的活寡到最后。这并不是罕见的故事,我奶奶的爸爸,也就一辈子在新加坡,回乡不过几次,留给他妻子的,也就只是两个孩子、钱和无尽的孤独。虽说后来广东的经济开始腾飞,偷渡或出国的人都少了,但家乡二字,对于生于侨乡的我们来说,依然有着复杂的意义。
我从小喜欢看历史看文物,喜欢体会这些古物背后承载的故事。我很喜欢广州,也很喜欢香港澳门,喜欢那些老街道老房子,它们总是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些情怀都是融化在血脉里的。但是比起这些异乡,家乡反而已经很少这样的建筑了,一场场改革一次次跃进,旧的东西总被淘汰,家乡的根,反而要在家乡人曾经漂泊过的异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五邑现在保存得比较好的,也许就只有开平碉楼那些地方。碉楼作为过去有钱人的一种象征,目前也都只成为了侨民荒废离弃的破败之物,如果不是被定为文化遗产,它们将永远这么寂寞地矗立在这无主之地。广州也好,港澳也罢,它们是把这些历史融进发展之中的,所以,我们总是可以在这些古老的美好底下,喝一顿老派的早茶吃一份地道的小吃。但在家乡,没有经济和人流支撑下的老建筑们,总是给人一种悲凉感。
同样悲凉的是,为求自身的发展,后代的我们也只能选择远离家乡。我很久之前就想好了,毕业以后不会回去家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舍弃自己的根。这些年有过机会,去国外去上海,但我更愿意留在广州,也许正是因为喜欢这里相似的气息。
我只愿在寻找人生理想的时候,依然能够不丢了自己的根。
每个人都有他的家乡,他的根,而同时,每个人对他的家乡其实都会有不同的复杂的情感。不知为何,从小我会有一种卑微感,一直觉得自己是来自于不知名小城镇的人。也许是因为小时候跟着亲戚去了大城市,报上自家名号直接被讥笑为是来自乡下的孩子;也许是因为当从电视台里听到被采访的群众说着的满口家乡话,才发现自己每天用以交流的语言真的上了台面原来这么难听……初中的时候,家乡新会被原来附属于它的小地方江门反吞为区,尽管心里不舒服,但到广州上大学以后我也慢慢地在各种场合介绍自己为江门人。也许,只是觉得总比新会二字来得多人认识吧。
所以当找到此书时我确实有点意外。我不知道还会有这么好的学者和出版社愿为我这不知名的家乡作传。但看完,才知道,原来真正看轻了自己家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看轻了自己的家乡,也就是看轻了自己。
五邑即新会、开平、恩平、台山和鹤山。新会的历史很久远,古时便一直是一大郡县,其历史远远久于现在的江门市区。而且人杰地灵。说得最多的便是梁启超。其实不仅仅梁启超,还有二陈,陈献章和陈桓,都是近代有名的学者。虽然去过梁启超故居很多遍,但我依然觉得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离我很远,甚至我无法想象这位伟人说着新会话的样子。距离很远的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我觉得现在新会已经出不来什么牛人了,最好的高中,一年出不了一个清华北大,新会的经济也停滞不前。但其实这并不奇怪,用一句玩笑话说是,厉害的人都走掉了,所以家乡就不剩什么了。
五邑尽是侨乡,华侨遍世界。书中考究说,每五个香港人或每两个澳门人,其中一个便是五邑人;前几年江门办了场活动,请了祖籍是五邑的香港艺人回来演出,简直是亮瞎眼的阵容,梁朝伟刘德华曾志伟黄百鸣……这台地方节目最后直接被TVB转播到黄金时段;我爸跟我说,他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偷渡到港澳,如果他那时候稍微大一点,也会去偷渡……然而,几多荣耀几多辛酸,书中说太多女孩嫁给了远在他方的丈夫,的确穿金戴银,可是丈夫客死异乡,女孩也就守着一辈子没见过的老公的活寡到最后。这并不是罕见的故事,我奶奶的爸爸,也就一辈子在新加坡,回乡不过几次,留给他妻子的,也就只是两个孩子、钱和无尽的孤独。虽说后来广东的经济开始腾飞,偷渡或出国的人都少了,但家乡二字,对于生于侨乡的我们来说,依然有着复杂的意义。
我从小喜欢看历史看文物,喜欢体会这些古物背后承载的故事。我很喜欢广州,也很喜欢香港澳门,喜欢那些老街道老房子,它们总是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些情怀都是融化在血脉里的。但是比起这些异乡,家乡反而已经很少这样的建筑了,一场场改革一次次跃进,旧的东西总被淘汰,家乡的根,反而要在家乡人曾经漂泊过的异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五邑现在保存得比较好的,也许就只有开平碉楼那些地方。碉楼作为过去有钱人的一种象征,目前也都只成为了侨民荒废离弃的破败之物,如果不是被定为文化遗产,它们将永远这么寂寞地矗立在这无主之地。广州也好,港澳也罢,它们是把这些历史融进发展之中的,所以,我们总是可以在这些古老的美好底下,喝一顿老派的早茶吃一份地道的小吃。但在家乡,没有经济和人流支撑下的老建筑们,总是给人一种悲凉感。
同样悲凉的是,为求自身的发展,后代的我们也只能选择远离家乡。我很久之前就想好了,毕业以后不会回去家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舍弃自己的根。这些年有过机会,去国外去上海,但我更愿意留在广州,也许正是因为喜欢这里相似的气息。
我只愿在寻找人生理想的时候,依然能够不丢了自己的根。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