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足以改变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毕业论文的缘故,寒假开始就重读《米德尔马契》了,读的很慢,战线托得比较长。缺点是很多情节记得不大清楚了,优点则是可以多一些时间去消化,去联系,去验证。
前两天赶着写初稿,把两个多月的摘抄,体会都看了看,整合了一下思想。不过初稿很糙,又是英文的,很多东西都未必讲清楚了,因此今天用中文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一方面是方便自己一个月后修改论文,另一方面则是与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如果匆匆看完《米德尔马契》的话,直观的印象大概就是对不完美社会现状的(“an imperfect social state”)一种批判,和对“sympathy”的一种呼吁,对冷漠的一种反对。
但稍微细读就会发现这本书要复杂的多(尤其是“sympathy”的概念)。
Dorothea的热枕,Lydgate的雄心壮志最终都未能如愿。D最终的影响与她所期待的是有落差的,L更是完全放弃了他曾经的理想。 这种令人惋惜的结果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亲人,朋友,邻里,都化作一条条绳索,将他们紧紧捆住。在这样冷漠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成功才会令人惊讶。
但D与L受挫与他们自己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首先,他们都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D在小说开始就呈现出一个清教徒的特点,她想舍弃骑马的爱好,她从不穿华美的衣服,她拒绝首饰(这点也体现了她的“inconsistency”,后来她又要了母亲的戒指和手镯。人之为人,就是有很多人性的东西,人性里本来就有许多的“trivialities”和“inconsistency”在否定这些,拒绝这些的同时,Dorothea不仅脱离了社会,丧失了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也失去了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
至于L,他的孤傲蒙蔽了他的双眼,他没有意识到柴米油盐可以让一个人无可奈何。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Farebrother曾劝他不要这么确信,一定要谨慎。他没有放在心上,结果不仅深深地陷入了社会的泥潭,更戴上了与Rosamond婚姻的镣铐。L对社会环境力量的蔑视并未削弱社会环境的影响,反而让他自己变得更加脆弱。
同时,他们也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以他们的婚姻为例,他们步入婚姻殿堂都与他们的“一厢情愿”有关。Dorothea看到Casaubon那张历尽沧桑的面庞就想到了洛克。在她看来,C可以带着她摆脱一切琐碎,她则可以尽绵薄之力,帮助他完成著作(其实只是一个悲凉的笑话) 。而C呢,他觉得他一个人孤苦这么多年,有这样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又这么崇拜他,她的女性关怀一定会让他的生活变得稍微有趣些。虽然D的想法比C要高尚许多(D想的是为C的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而C想的是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但他们都没有摆脱自我意识的束缚,都沉浸在自我意识编织的幻境当中。
L自认为经过了法国的洗礼,自己已经认清女性了,但讽刺的是,他又落入了一个演员的圈套。R看上去总是那么的高贵,典雅,L也就这样信了,觉得R具有女性所有的美德。而R则认为L这个外来客具有一种魅力(留过学,长得帅,亲戚是贵族。),她觉得L可以帮她摆脱米德尔马契的社会圈,步入贵族阶层。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可以给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事实上,两个人什么都不知道,都是在和自己的幻想在谈恋爱,然后稀里糊涂的走上了婚姻的“歧途”。
缺乏对自我和他人的真实认知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原因是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仅仅是自我利益,更是自我想象,自我视角)。艾略特用了烛光的比喻,一个个自我就是一根根蜡烛。在烛光的作用下,玻璃上的划痕仿佛是以烛光为中心一般。即使是D这样道德极度高尚的人,也很难摆脱这种思维模式。
经历一次次受挫,D与L都认识到了社会环境的残酷,感受到了社会的束缚。但他们的区别在于D最终熄灭了自己的烛火,看见了他人的烛光和真实状况下的划痕,而L则一直在痛苦地徘徊。D最终能正确地运用“sympathy”与其对自我和他人真实的认知是分不开的,她虽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她却给了Lydgate继续生活的信心,改变了Ladislaw的人生轨迹。而L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他没有能力去感受他人的心思和想法,他和Rosamond不存在真正沟通或联系的可能,因而他看不到丝毫实现理想的可能,最终只能选择放弃自己的追求。
Dorothea与Casaubon的婚姻是一场悲剧:每日在阴冷的Lowick Manor待着,Dorothea只能一个人面对黑夜。但正是这夜晚让她意识到自己与Casaubon的不同,她隐约看到,C的心中亦有一盏烛火,也正是在这一刻,D真正具备了“sympathy”的能力。L想必也有许多无奈的夜晚(面对一个固执的妻子---她怀孕后,L劝他不要在骑马,结果大家都想得到,她习惯性的扭了下脖子),但他始终无法理解R的世界,或许他太过执迷于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想象了。
失望过后,痛苦过后,可能会万念俱灰。
但还有一种可能,
失望过后,痛苦过后,可能会成长,看得更清楚。
希望我们总能经历后者。
前两天赶着写初稿,把两个多月的摘抄,体会都看了看,整合了一下思想。不过初稿很糙,又是英文的,很多东西都未必讲清楚了,因此今天用中文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一方面是方便自己一个月后修改论文,另一方面则是与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如果匆匆看完《米德尔马契》的话,直观的印象大概就是对不完美社会现状的(“an imperfect social state”)一种批判,和对“sympathy”的一种呼吁,对冷漠的一种反对。
但稍微细读就会发现这本书要复杂的多(尤其是“sympathy”的概念)。
Dorothea的热枕,Lydgate的雄心壮志最终都未能如愿。D最终的影响与她所期待的是有落差的,L更是完全放弃了他曾经的理想。 这种令人惋惜的结果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亲人,朋友,邻里,都化作一条条绳索,将他们紧紧捆住。在这样冷漠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成功才会令人惊讶。
但D与L受挫与他们自己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首先,他们都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D在小说开始就呈现出一个清教徒的特点,她想舍弃骑马的爱好,她从不穿华美的衣服,她拒绝首饰(这点也体现了她的“inconsistency”,后来她又要了母亲的戒指和手镯。人之为人,就是有很多人性的东西,人性里本来就有许多的“trivialities”和“inconsistency”在否定这些,拒绝这些的同时,Dorothea不仅脱离了社会,丧失了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也失去了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
至于L,他的孤傲蒙蔽了他的双眼,他没有意识到柴米油盐可以让一个人无可奈何。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Farebrother曾劝他不要这么确信,一定要谨慎。他没有放在心上,结果不仅深深地陷入了社会的泥潭,更戴上了与Rosamond婚姻的镣铐。L对社会环境力量的蔑视并未削弱社会环境的影响,反而让他自己变得更加脆弱。
同时,他们也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以他们的婚姻为例,他们步入婚姻殿堂都与他们的“一厢情愿”有关。Dorothea看到Casaubon那张历尽沧桑的面庞就想到了洛克。在她看来,C可以带着她摆脱一切琐碎,她则可以尽绵薄之力,帮助他完成著作(其实只是一个悲凉的笑话) 。而C呢,他觉得他一个人孤苦这么多年,有这样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又这么崇拜他,她的女性关怀一定会让他的生活变得稍微有趣些。虽然D的想法比C要高尚许多(D想的是为C的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而C想的是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但他们都没有摆脱自我意识的束缚,都沉浸在自我意识编织的幻境当中。
L自认为经过了法国的洗礼,自己已经认清女性了,但讽刺的是,他又落入了一个演员的圈套。R看上去总是那么的高贵,典雅,L也就这样信了,觉得R具有女性所有的美德。而R则认为L这个外来客具有一种魅力(留过学,长得帅,亲戚是贵族。),她觉得L可以帮她摆脱米德尔马契的社会圈,步入贵族阶层。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可以给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事实上,两个人什么都不知道,都是在和自己的幻想在谈恋爱,然后稀里糊涂的走上了婚姻的“歧途”。
缺乏对自我和他人的真实认知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原因是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仅仅是自我利益,更是自我想象,自我视角)。艾略特用了烛光的比喻,一个个自我就是一根根蜡烛。在烛光的作用下,玻璃上的划痕仿佛是以烛光为中心一般。即使是D这样道德极度高尚的人,也很难摆脱这种思维模式。
经历一次次受挫,D与L都认识到了社会环境的残酷,感受到了社会的束缚。但他们的区别在于D最终熄灭了自己的烛火,看见了他人的烛光和真实状况下的划痕,而L则一直在痛苦地徘徊。D最终能正确地运用“sympathy”与其对自我和他人真实的认知是分不开的,她虽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她却给了Lydgate继续生活的信心,改变了Ladislaw的人生轨迹。而L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他没有能力去感受他人的心思和想法,他和Rosamond不存在真正沟通或联系的可能,因而他看不到丝毫实现理想的可能,最终只能选择放弃自己的追求。
Dorothea与Casaubon的婚姻是一场悲剧:每日在阴冷的Lowick Manor待着,Dorothea只能一个人面对黑夜。但正是这夜晚让她意识到自己与Casaubon的不同,她隐约看到,C的心中亦有一盏烛火,也正是在这一刻,D真正具备了“sympathy”的能力。L想必也有许多无奈的夜晚(面对一个固执的妻子---她怀孕后,L劝他不要在骑马,结果大家都想得到,她习惯性的扭了下脖子),但他始终无法理解R的世界,或许他太过执迷于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想象了。
失望过后,痛苦过后,可能会万念俱灰。
但还有一种可能,
失望过后,痛苦过后,可能会成长,看得更清楚。
希望我们总能经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