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部分 知觉、记忆和情境
第1章 选择性知觉
李普曼:“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看见。”
大多数人对于不协调的反应可以归为四种:支配、折衷、分裂和再认。
举例:当颜色和形状出现不协调时,形状占支配地位,颜色被预先的期望所同化。
结论:我们的知觉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预期(我们的知识)所决定的,这些预期建立在过去和情境的基础上。过去的经验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判断和经验。
做任何重大决策和判断之前,停下来想一想几个关键问题:
1. 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
2. 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同时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
3. 我是否与那些有着与我怀着不同预期和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
第2章 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 人们往往想要活着避免心理上的不一致。通过行为可以改变他们人行为的动机,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不一致状态。
举例:把买手机与发烧联系在一起,让人们认为买到某个品牌的手机就能成为最懂得性价比的发烧友。
在参加游戏获得报酬比较少的人会觉得游戏更有趣,原因是这样可以弥补自己在游戏中获得较少的报酬。
自我知觉理论,两个假设:
1. 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一些内在状态的认识和发现,部分是通过观察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来实现的。
2. 由于内部线索微弱、模糊和难以辨认,人们的自我认识就与外部观察一样,需要推断得出。
如果一个人原先认为自己没有性别歧视,当他在某个机会体会到自己具有性别歧视的时候,他会表现的更加反对性别歧视。
选举决策中的“登门槛法”
利用认知不协调的方法:
1.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那么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
2.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批判变得更加温和一些,那么就引导他做出这样的行为。相反,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批判更加强硬,那么就引导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样的行为。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扭曲或者忘却他们原有的信念。
第3章 记忆和事后聪明式偏差。
对于他们认为确实已经实现的结果,3/4的人回忆出来的预测概率比他们当时实际所作的预测概率要高;而对于那些他们认为没有实现的结果,大部分学生回忆出来的预测概率比他们当时实际所做的概率预测要低。
如果希望减少事后聪明的偏差,那么应该更加仔细思考,过去的事件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只考虑事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你就会高估这一结果出现的必然性以及类似结果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事后记忆性偏差,解决办法:仔细做好记录并保管好有关过去的事件。记忆从本质上具有重建性,并且高度取决于情境因素。
第4章. 情境依赖性
1) 初始效应
特征描述中,顺序靠前的特征比顺序靠后的特征对人们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
2)近因效应
一些情况下,最后出现的信息会比最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举例:你所辩论的问题将在一周后做出投票表决,你应该选择最先发言。如果双方各自的发言有一定时间间隔,而且在发言之后马上要做出反应投票,应该选择最后发言。
如果人们连续列出有利和不利原因,有很强的初始效应;如果列出有利和不利原因之间有超过3分钟的间隔,就会出现近因效应。
3) 晕轮效应
相貌有吸引力的人往往被认为更加快乐、拥有更好的职业、更容易结婚,而且在性格特征方面也更加讨人喜欢。
当你得知你所认识的其他人欺骗你的话,你会发现,这位朋友原来是如此的诚实,即使他的行为没有变化。
快乐的情景依赖性:获得彩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快乐与普通人比要更低,对比彩票获得的巨大喜悦。
政客利用晕轮效应,利用一两个成功事例影响别人的判断。
--------------------------------------------------------------------------------------
第二部分 问题如何影响答案
第5章 可塑性
1)顺序效应
选项顺序效应通常比较微弱,如果问题只是二选一或者选项非常多,那么选项顺序效应基本是不存在的。顺序效应当中最常见的是近因效应,当某一答案出现在最后时被选中的概率更高。
2)虚假意见
如果人们对一个问题已经非常熟悉,那么语境和顺序产生的边际变化一般小于30%。 当人们对一个问题所知甚少,那么人们更容易受到语境和顺序变化的影响。如果人们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一部分人会表现出完全可塑性。(无知导致可塑!利用各种虚化和抽象的概念进行宣传)
3) 政治事件中的虚假意见
要利用虚假意见攻击别人的point,必须首先将意见和虚假意见区分开来。(利用虚假意见攻击别人的point)
4) 故地重游
人们可能会有一些抽象概念,但这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只有很微弱的联系,或是完全无关。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几乎为零。
5)对矛盾的研究
1. 必须仔细选择态度和行为的测量方式,应该尽可能有效和可靠;
2. 只要有可能,应该尽量以多种方式来研究态度和行为;
3. 为了避免出现干扰变量,研究态度和行为的时间应该被安排在一起
4. 在行动、行动的对象、行动发生的情境以及行动发生的时间方面,态度行为的测量手段应该相匹配。
如果态度是关于某项特定的动作,且这一动作指向某个特定的对象,那么态度就能很好的预测行为。
态度和行为只有很微弱的一致性,因为研究中态度的对象和行为的对象相去甚远。
衡量一种态度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因为态度太容易被塑造。
第 6 章 问题的措辞和框架的影响。
1) 中间选项
通过取消中间选项,可以测量出人们的一般倾向 (逼迫别人表态)。中间选项造成的”安全“答案,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虚假信息。
2)封闭or开放
封闭式问题还是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可能把平时很少想到的不常见答案纳入选项中,增加他们的被选几率,扭曲结果。
开放式问题可能导致重要答案被错过。
3) 社会许可性
问题隐藏答案。问题答案与社会预期的关联。
问题中包含允许或禁止,不同的字眼包含有不同的隐藏信息。
”不允许“与禁止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调查对象中有29%赞成进”反堕胎“的修宪,但有50%的人赞成进行”保护未出生新生命“的修宪。
4) 决策框架
决策框架是”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动作、结果以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系列概念。“ 决策框架部分是由问题所决定的,部分是由社会规范、习惯喝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的。
当面临获利时,人们往往是规避风险的,当面临损失时,人们更乐于冒风险。
5) 心理分账
决策者不仅会构架他们的选择-他们也会构架选择的后果。
人们根据”“比例-差异”做出选择,问题的框架和措辞往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十分值得人们去关注。
人们的答案受以下因素影响:
问题呈现的顺序、出现的情境、开放式还是封闭式、是否经过了过滤、是否包含某些时髦词句、选项的范围、选项出现的顺序、是否提供了中间选项、从收益还是从损失的角度来提问。
---------------------------------------------------------------------
第三部分 决策模型
第7章 期望效用理论
同样是1000达科特,穷人的效用要比它对于一个富人的效用大得多。虽然二者的金额完全相同。
利用金钱效用不同的假设,伯努利就能解释圣彼得堡游戏的期望值并非是无限的。
效用期望理论包含以下六条:
1. 有序性: 首先,决策者可以对任意两个备选方案进行比较。
2. 占优性: 理性个体永远不会采取一个被其他策略占优的策略。
3. 相消性:比较两个方案的时候,如果两者包含了某些相同概率具有相同效用的后果,那么两者应该互相抵消。
4. 可传递性: 如果方案A胜过方案B,方案B胜过方案C,那么方案A胜过方案C。
5. 连续性:对于任何一组结果,如果出现最好结果的概率非常大,决策者偏好在最好和最坏的结果中进行赌博而不是选择一个中间值。
6.恒定性: 决策者不会受到备选方案不同表示方式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不会遵守效用期望理论。
第8章 理性决策的悖论
阿莱悖论
人们选择时会因为两种不同方案相同的地方儿做出不同的选择。
不可传递性
投票中可以利用委员们的偏好具有不可传递性,安排投票进程的人能完全控制结果。
偏好逆转
当人们需要在两种赌博中做出选择时,他们通常会特别关注获胜概率;如果他们需要考虑每种赌博的价值时,往往看重能获得的金额。
我们并不知道人们犯错的成本与人们遵循这些理性原则的成本相比哪个更大。
第9章 描述性决策模型
有机体在学习中适应能力远远无法达到经济理论中理想的最大化状态。往往选择“满意”而非最优。
前景理论
由于损失的价值函数比收益的价值函数更为陡峭,所以损失比收益显得更加突出一些。
损失一件事物比获得同意东西感觉更加强烈。公司向消费者提供试用品,消费者不愿意归还。
人们选择买彩票(赚大钱),选择买保险(防止大损失)。
确定效应
将一个损失概率从1减少到0.5的概率不如将其从0.5减少到0的价值大,人们倾向于消除风险而不是减少风险。
免费服务比折扣服务更具有吸引力。
多标准优化
补偿性原则:以某一标准的高价值来弥补另一标准的低价值。
线性模型:根据每一标准的重要性赋予权重,然后将各个标准的值加权后得到总体价值指数。
差异加法模型:先比较每一标准各个方案的差异,然后对这些差异赋予权重后进行加总。
非补偿性策略
关联原则:排除在预定范围之外的备选方案。
析取原则:衡量每一方案最好的一个项目
词典氏策略: 甄别出项目的重要性,依据重要性依次选择项目。
逐步淘汰法:选择某一个项目,按照重要性排序淘汰在这个项目上不合格的方案。
面临等价备选方案时,人们往往识别出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标准,然后选择那些在这一标准上具有更高价值的方案。
告诉人们可能获得潜在损失,人们更加愿意去预防这些损失。缴纳逾期费用比没得到现金折扣感觉更加强烈一些。女士们了解到乳腺癌的损失之后更加愿意去做检查。
决策者在判断和选择行为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许多偏差的影响,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偏差都是系统性的,而且是预先可以控制或预测的。
------------------------------------------------------------------------
第四部分 直觉与偏差
第10章 代表性直觉
“随着情境中细节数量的增加,该情境发生的概率只会逐渐降低,但是它的代表性和由此带来外显的可能性却会上升。我们相信,基于代表性的决策判断是人们喜欢选择毫无根据的细节化情境的主要原因。例如,‘被告离开犯罪现场’的陈述似乎比‘被告由于害怕被起诉谋杀而离开犯罪现场’的陈述给没有说服力。”
细节增加,发生可能性降低,影响力增加。
对于一般情境而言,表述非常具体的事物似乎非常可能发生,因为这样的情境与人们对于具体事件的想象是一致的。
小数法则
人们倾向于认为偶然事件具有自我修正的功能,这样的偏差也是来自代表性直觉,因为人们总希望随机抽取的样本能够很好地代表总体。
赌徒谬论: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一个随机序列必须具备局部代表性(即序列的每一个部分必须都看起来是随机的。)
基线值
人们在接受了相关的信息以后更加愿意使用基线值,而对于那些不相关的信息---即使被告知这样的信息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预测作用,他们还是很少使用。
非回归性预测
所谓的厄运,仅仅是向平均数回归而已。
结论
提高决策和判断的技巧
1. 不要被很细节的情节所迷惑。正是情境中的细节使得整个情境看起来更加具有代表性,但是同时也减少了其发生的可能性。
2. 只要有可能,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注意基线值。当一个事件极少发生或者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件时,基线值显得尤为重要。
3. 记住偶然性并不具备自我修正的功能。对于一个随机的过程,存在一定可能性产生一定的结果,过去的结果对于未来发生的结果并不会产生影响。
4. 不要错误地理解向平均数回归。即使出现了一系列的坏运气,也不一定会有一系列的好运气与之相平衡,但是一系列极端的成绩往往会跟着一些更加接近平均数的成绩。
第11章 易得性直觉
易得性直觉:通常会依据一些容易想起来的事例来判断一种类别出现的频次或者事件发行的频率。
想象的局限性:如果事件的结果是很难想象的,想象的努力会降低人们对其发生可能性的预期。
否定:让参与者很形象地想象核战争爆发时的情境与发生核战争的不同路径并不能显著影响他们的对核战争爆发的判断。
生动性:只是听取了少数学生的评估意见的学生比那些读过详细的综合统计分析结果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所推荐的课程。
罪犯或者目击者对犯罪事实的生动描述也可以掩盖犯罪的统计数据和报告。因为这样的信息是”可得的“,与平淡的信息相比更容易被回忆起来,因此会产生决策偏差。
生动的证据会影响陪审团的判断,因为生动的证据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解决易得性直觉带来误判的办法是公开比较这些被我们高估或者低谷的风险几率。
第12章 概率和风险
互相矛盾的事实
我们应该认真审视统计学上被称为”先验概率“的概念。先验概率就是大夫起初对于患者得到癌症的概率判断,为1%。因为在这样的情境中先验概率是非常低的,而X光的监测准确率为80%~90%,因此在获得X光检查结果以后的概率判断应该不会比先验概率高出很多。
人们对于自身遭遇厄运的估计普遍低于现实水平,比如大学生对自己的估计。
对风险的知觉
第一个维度被称为是”恐怖风险“,其特点是”知觉到缺乏控制感,恐惧,灾难性,不良后果以及利益与风险不相匹配“这样的维度例子是与核武器和核能的风险相联系。第二个维度”未知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包含特点是”无法观测的、无法了解的、新颖的以及其所造成的伤害是延期的。“转基因的风险就是此类。最后一个维度是面对某一个特定风险时个体的数量,尽管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知觉。
很多情境中,个体对于风险的知觉常常会受到其先前观点的重大影响。
建议:
1 保持正确的记录:记录过去发生某些事情的频率,这样就可以减少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减少可得性偏差以及一些其他一些由于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偏差。
2 警惕如意算盘: 打消如意算盘的最好结果就是找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测。
3. 将复合事件分解为简单事件
第13章 锚定与调整
夸特龙的研究团队发现较高的锚定数值会导致个体较高的数值判断。根据这样的研究结果,他们得出的结论(在呈现一个锚之,个体的平均判断)之间的差异大小,直到两者达到相近的水平。
对于谈判专家、广告人、政治家等专门从事说服工作的专业人士而言,一开始采取一个极端的立场是非常重要的。
锚定效应
第一,现实生活情境中,锚定效应也是存在的。通过改变资料获取中的一条信息,可以改变人们的认识。第二,专家并不能避免自己被锚定效应所影响。最后,只有极少数专家资料中的价格因素作为他们决策的重要因素。
面对一个极端锚定值时,确定另一个反方向相等的锚定值。
在考虑了理想状态下商业投资的可能性以后,就很难从现实的角度进行考虑。在估计了对手的最大武器储备以后,就很难做出正确的武器数目评估。再一次强调,在做出最后的决策之前,考虑多个锚定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14章 对随机性的知觉
人们总是倾向于将一些模棱两可的事件序列知觉为更有结构的事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总是用过去行为的经验来预测将来发生的规律。
个体并不能产生一个随机的序列。
我们很容易从一个随机序列中发现一定的模式,在目睹了三四次相同的结果以后,绝大多数个体会得出结论,这个序列必定存在一定的模式。
第15章 相关、因果关系与控制
正确判断事物相关性的六个步骤
第一,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是相关的。例如,你是否仅仅需要考察创造力与智力同时具备的情况,对于缺乏某一方面的例子是否也需要考虑在内?这样的测量是否局限于成年人?美国人?
第二,你需要在考虑进行考察的人群中抽取一部分样本。
第三,你必须对你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和解释。哪些可以归类为创造力,哪些可以归类为智力》测量的结果可以分离么?
第四,你要牢记你的分类标准,并且以此来估计符合事件与不符合事件的产生频率。
第五,这样的估计必须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整合。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公式进行整合。
第六,你需要根据整合的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因果关系。
协同测量的建议:
第一,决策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正性的、已被确认的关系。在判断相关关系时,没有出现的事实往往是最为关键的。
第二,在判断一个关系是否存在之前,决策者应该问自己,他们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观察还是期望。如果是前者,相关关系被低估;如果是后者,相关关系被高估。
第16章 归因理论
变异框架分析
(1)行为人,情境中的个体可能是行为产生的原因。
(2)环境,情节中的某些固有特征可能是导致行为的原因。
(3)时间,特定时刻的某些因素引起了行为。
共同反映: 在相同情况下,其他人是否采取了同样地行为?
独特性:其他的情境或者其他刺激是否产生哦狗娘养的行为?
一致性:同样地事情是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发生?
当某些行为的倾向以一种统计的基线值方式呈现给个体,人们往往会忽视或者低估共同反应的信息。
突出的个体相对而言更容易被进行因果归因,事实上,有一个研究甚至发现,当人们坐在一个大镜子前时,他们会倾向自己更具有影响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对相同行为做出稳定的个性归因。
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更具多样性,而朋友的行为则不然。
减少基本归因误差的一种方法是更加关注共同反应的信息。如果在一个相同的情境中,绝大多数个体行为都是类似的,这是做出个性因素的归因是不合适的。
另一个方法是,假设自己如果身处同样地环境,自己将如何行为。
即使是措辞方面细微的变化都可以影响信息的突出性,从而改变因果归因,例如”弗雷德喜欢这辆车“这样的论断就比”这辆车弗雷德很喜欢“更可能引起个性因素的解释。
-----------------------------------------------------------------------
第五部分 决策与判断中社会性的一面
“如果我这样做别人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别人质疑我的观点,我应该怎样说服他们”这正是实验心理学最早的研究成果之一。
对于那些简单、熟练的行为,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时通常能做得更好;但是对于那些复杂的、还没有掌握好的技能,人们在有他人在场时则会表现得没那么好。“社会异化效应”
社会性懈怠:处于群体中时,人们不会像独自行动时那样直接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
随着电梯里人数的增加,旁观者帮助丢东西人的可能性会减小。
尽管朋友一起等待时比与陌生人一起等待时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采取干预行为,但是与独自一人的情况相比,朋友之间还是会出现抑制效应。
9岁以下儿童可以免于社会效应影响。
人们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社会比较理论”
假设 I:人们具有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自然倾向性。
假设 II: 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性信息的时候,人们会通过与他人的观点和能力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
推论 IIIA: 在面临选择时,人们更愿意和那些观点与能力与自己接近的人作比较。
当情境中存在强大的从众压力时,单个异议者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少数派影响:意见一致的少数派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力,少数人的意见必须保持一致和稳定。
群体盲思:
1. 群体中大多数或所有成员都抱有一种自己“无懈可击”的错觉,这种错觉导致过分乐观以及过度的冒险。
2. 集体努力对警告采取忽视的态度或对其进行合理化。
3. 对群体固有的道德观加以毫不质疑的信任。
4. 对提出建议者充满刻板映象,认为他们都太邪恶而不值得与之谈判,或者认为其太弱或太愚蠢而不会构成严重威胁。
5. 任何不赞同多数人意见的群体成员都会感受到压力。
6. 关于全体意见一致的共同错觉
7. 对与表面上一致的群体意见相背离的想法进行自我审查。
8. 自封的群体“精神保卫者”,使群体远离任何可能破坏群体自满感的信息。
如何避免群体盲思
1. 群体领导应该明确鼓励不同的意见和批评-- 包括对他们自身观点的批评。
2. 群体领导应该避免在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个人偏好。
日本企业做法:他们开会的时候是由职位最低的群体成员首先发言,然后是职位次低的成员,以此类推。
3. 与其他群体一起考虑同一个问题
4. 群体成员应该与受信赖的同事定期对群体进行审议,并且向群体报告讨论的内容
5. 群体应该要求群体外的专家或者有资格的同事参加群体的会议,并且鼓励他们挑战群体的一致意见。
人是社会动物,判断和决策很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18章 群体决策与判断
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对直觉与偏差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少,所以对以上两者加以对比。
基本归因误差和群体归因误差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我们倾向于忽略行为的外部决定因素,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行为和一些内在态度之间存在的关联。
群体极化:种族问题怀有偏见的学生互相讨论了这一话题之后,偏见变得更为强烈;而相对来说对此没有太多偏见的学生相互讨论以后更少了。 互相讨论使得群体成员容易达成一致。
模拟陪审团获得弱证据之后,讨论使得判决变轻;获得强证据之后讨论使得判决变重。
避免群体盲思的最好方法是明确地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见解;少数人可以显著提高群体判断的准确率。
群体胜过一般个体,但与最优秀个体经常有差距。
独自产生想法后汇总比群体会议更加有效。群体讨论的优越性在于汇总的功能,而不是实质上的群体互动。所以应该让几个人独立思考问题然后汇集他们的想法。
群体决策技术,优势在于“更多的人一起工作”
结论:
1. 很多个体水平的直觉和偏差在群体中发挥了同样的效力。
2. 群体通常会加强已有的倾向。
3. 群体通常比一般的个体表现更好一些,尤其在一名制定的领导者鼓励全体成员发表意见的情况下。
4. 群体中最好的成员往往比群体表现更好,面对面讨论选出一个成员,让他来代表群体的意见。
5. 几个人独自使用头脑风暴法比群体会议更为有效。
------------------------------------------------------------------------
第六部分 常见陷阱
第19章 过度自信
(1)当人们真正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他们仍然是过度自信的
(2)并不完全是由漫不经心地执行任务或错误理解如何评价信心而导致过度自信。
校准是指信心与准确度的匹配程度。
应对错误校准的策略:
首先,你可能会希望标记处那些需要特别考虑的判断。当判断难于做出或极端自信的时候过度自信达到最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谨慎前行非常必要。
其次,你可能会希望“重新校准”你非常自信的判断以及其他人的判断。如果一个决策者抱有90%的信心而只有70%-75%的准确度,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将“90%的信心”看成“70-75%的信心”。
同样,你可能会希望将具有“百分之百信心”的判断自动转变为较低程度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在预测人们如何行动的时候显得尤其没有根据。
最重要的时候,如果你对某个答案感到极度自信,思考一下另外一个答案可能正确的原因。尽管你可能不会改变想法,但是你的判断却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校准。
第20章 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身永存的社会信念
两种条件下的被试都把“证实”性证据看得比“证伪”性证据更有关联性。这种证实性偏好与人们对于简化所考虑工作上的适合性所作出的判断有关。
人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假设会变成自我验证性的假设,并且信念会变成自身永存的信念,从这个观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多关于他人的普遍信念(特别是对社会、文化的刻板印象)会难以改变。即使一个人要对这些信念产生足够的怀疑并主动地对它们进行验证,他仍然可能会“找到”那些他需要用来证实及坚持这些信念所需要的全部证据。这样,最终这个人将会持有一种安全的(但是毫无根据)的感觉,因为它们通过了十分恰当和精确的评估过程。
歌德:按照人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去对待他们,并且你要帮助他们变成他们能够成为的样子。
与以为交谈同伴没有吸引力的男性相比,那些认为自己正在与一位有吸引力的女性交谈的男性听起来更加善于交际、温情、宽容、有趣、大胆、外向、幽默,并且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在收集公司信息时分析师会故意问一些设计好的问题来“证伪”他认为是真实的那些信息。比如,如果弗里德曼认为免洗尿布生意正在价格上变得没有竞争力,他会问执行官一个相反的问题,如“一次性尿布的价格是不是正在变得更有优势?”这类问题使他比其他竞争分析师更容易了解真实情况。
通过思考自己的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决策者能通过降低过度自信并提高他们的决策质量。
第21章 行为陷阱
五类陷阱: 延期陷阱,无知陷阱,投入陷阱,恶化陷阱,集体陷阱。
延期陷阱,暂时的满足于长期的后果相冲突。
无知陷阱,恋人们发现现在的伴侣没有原先那样吸引人了。
投入陷阱,沉没成本效应不仅仅局限于纸币测量;其次,它还显示了投入的不同可以对行为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
恶化陷阱,原先高回报的行为逐渐变得不那么有收益或者变得更具有惩罚性时。当人际关系开始恶化时,它们就构成了难以逃遁的反陷阱。
集体先进, 公地悲剧,责任分散了,旁观者干涉的速度就满了。这也可能部分解释了政治“冷漠”在美国如此普遍。“个体水平的漠不关心会导致社会大众丧失理智。”
随着竞价的进行,被试开始关注赢得竞争、保住面子、让损失最小化、并且惩罚竞争对手,因为对手使它们陷入窘境。核武器竞赛
在恋爱中投入的时间与他们未来的忠诚度之间相关的。
面对沉没成本和诱捕陷阱,设置极限点,如果达到所设定的极限点就开始重新衡量继续或终止行为的决策时间点,而无论他们事先已经投入了多少。应该对未来而不是过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商业贷款可以由一位银行官员发放,然后由另一位人员来审查是否可以继续签约。后来的决定是由不必为先前错误负责的人的。这种方法也存在缺点,决策不连贯与损失“组织记忆”。
为了让自己陷入陷阱(比如健身)中,可以采用
1. 回避有关诱捕成本的信息。
2. 尽量不要做出限定或评估继续这样做将花费的成本。
3. 做出一个公开的承诺
4. 与那些有相同目标的人竞争
------------------------------------------------------------------------
总结
多数行之有效的去偏差技巧都考虑看待问题时使用不同的角度。
如果群体中存在一个能够和大家唱反调的角色,集权思维就能够避免。参与者--旁观者在归因中的差别都能通过交换二者视角的方法来消除。在所有这些情境中,“考虑对立面”都能够为判断带来更高的准确度。
移情效应消除了参与者--旁观者的归因差别。
对自身任务有责任感的决策者不会像没有责任感的人那样过度自信,表现出较低的社会性懈怠,以及更高的复杂问题分析能力。
当时间紧迫时,决策者使用简单化的策略,只注意到少量线索,并作出相对而言低风险的抉择。而情绪好的决策者可能更富有创造力,觉得负面事件发生概率较低,或不可能发生,并会冒其他人不愿意接受的低水平风险。从决策中得到得的结论应该被妥善地评价,以防止过度概括化。
决策和判断研究常遭受自相矛盾的困扰:当其结论是正确的,其结论在某些程度上也受到偏差和误差的影响。
第1章 选择性知觉
李普曼:“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看见。”
大多数人对于不协调的反应可以归为四种:支配、折衷、分裂和再认。
举例:当颜色和形状出现不协调时,形状占支配地位,颜色被预先的期望所同化。
结论:我们的知觉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预期(我们的知识)所决定的,这些预期建立在过去和情境的基础上。过去的经验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判断和经验。
做任何重大决策和判断之前,停下来想一想几个关键问题:
1. 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
2. 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同时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
3. 我是否与那些有着与我怀着不同预期和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
第2章 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 人们往往想要活着避免心理上的不一致。通过行为可以改变他们人行为的动机,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不一致状态。
举例:把买手机与发烧联系在一起,让人们认为买到某个品牌的手机就能成为最懂得性价比的发烧友。
在参加游戏获得报酬比较少的人会觉得游戏更有趣,原因是这样可以弥补自己在游戏中获得较少的报酬。
自我知觉理论,两个假设:
1. 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一些内在状态的认识和发现,部分是通过观察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来实现的。
2. 由于内部线索微弱、模糊和难以辨认,人们的自我认识就与外部观察一样,需要推断得出。
如果一个人原先认为自己没有性别歧视,当他在某个机会体会到自己具有性别歧视的时候,他会表现的更加反对性别歧视。
选举决策中的“登门槛法”
利用认知不协调的方法:
1.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那么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
2.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批判变得更加温和一些,那么就引导他做出这样的行为。相反,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批判更加强硬,那么就引导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样的行为。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扭曲或者忘却他们原有的信念。
第3章 记忆和事后聪明式偏差。
对于他们认为确实已经实现的结果,3/4的人回忆出来的预测概率比他们当时实际所作的预测概率要高;而对于那些他们认为没有实现的结果,大部分学生回忆出来的预测概率比他们当时实际所做的概率预测要低。
如果希望减少事后聪明的偏差,那么应该更加仔细思考,过去的事件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只考虑事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你就会高估这一结果出现的必然性以及类似结果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事后记忆性偏差,解决办法:仔细做好记录并保管好有关过去的事件。记忆从本质上具有重建性,并且高度取决于情境因素。
第4章. 情境依赖性
1) 初始效应
特征描述中,顺序靠前的特征比顺序靠后的特征对人们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
2)近因效应
一些情况下,最后出现的信息会比最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举例:你所辩论的问题将在一周后做出投票表决,你应该选择最先发言。如果双方各自的发言有一定时间间隔,而且在发言之后马上要做出反应投票,应该选择最后发言。
如果人们连续列出有利和不利原因,有很强的初始效应;如果列出有利和不利原因之间有超过3分钟的间隔,就会出现近因效应。
3) 晕轮效应
相貌有吸引力的人往往被认为更加快乐、拥有更好的职业、更容易结婚,而且在性格特征方面也更加讨人喜欢。
当你得知你所认识的其他人欺骗你的话,你会发现,这位朋友原来是如此的诚实,即使他的行为没有变化。
快乐的情景依赖性:获得彩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快乐与普通人比要更低,对比彩票获得的巨大喜悦。
政客利用晕轮效应,利用一两个成功事例影响别人的判断。
--------------------------------------------------------------------------------------
第二部分 问题如何影响答案
第5章 可塑性
1)顺序效应
选项顺序效应通常比较微弱,如果问题只是二选一或者选项非常多,那么选项顺序效应基本是不存在的。顺序效应当中最常见的是近因效应,当某一答案出现在最后时被选中的概率更高。
2)虚假意见
如果人们对一个问题已经非常熟悉,那么语境和顺序产生的边际变化一般小于30%。 当人们对一个问题所知甚少,那么人们更容易受到语境和顺序变化的影响。如果人们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一部分人会表现出完全可塑性。(无知导致可塑!利用各种虚化和抽象的概念进行宣传)
3) 政治事件中的虚假意见
要利用虚假意见攻击别人的point,必须首先将意见和虚假意见区分开来。(利用虚假意见攻击别人的point)
4) 故地重游
人们可能会有一些抽象概念,但这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只有很微弱的联系,或是完全无关。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几乎为零。
5)对矛盾的研究
1. 必须仔细选择态度和行为的测量方式,应该尽可能有效和可靠;
2. 只要有可能,应该尽量以多种方式来研究态度和行为;
3. 为了避免出现干扰变量,研究态度和行为的时间应该被安排在一起
4. 在行动、行动的对象、行动发生的情境以及行动发生的时间方面,态度行为的测量手段应该相匹配。
如果态度是关于某项特定的动作,且这一动作指向某个特定的对象,那么态度就能很好的预测行为。
态度和行为只有很微弱的一致性,因为研究中态度的对象和行为的对象相去甚远。
衡量一种态度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因为态度太容易被塑造。
第 6 章 问题的措辞和框架的影响。
1) 中间选项
通过取消中间选项,可以测量出人们的一般倾向 (逼迫别人表态)。中间选项造成的”安全“答案,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虚假信息。
2)封闭or开放
封闭式问题还是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可能把平时很少想到的不常见答案纳入选项中,增加他们的被选几率,扭曲结果。
开放式问题可能导致重要答案被错过。
3) 社会许可性
问题隐藏答案。问题答案与社会预期的关联。
问题中包含允许或禁止,不同的字眼包含有不同的隐藏信息。
”不允许“与禁止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调查对象中有29%赞成进”反堕胎“的修宪,但有50%的人赞成进行”保护未出生新生命“的修宪。
4) 决策框架
决策框架是”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动作、结果以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系列概念。“ 决策框架部分是由问题所决定的,部分是由社会规范、习惯喝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的。
当面临获利时,人们往往是规避风险的,当面临损失时,人们更乐于冒风险。
5) 心理分账
决策者不仅会构架他们的选择-他们也会构架选择的后果。
人们根据”“比例-差异”做出选择,问题的框架和措辞往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十分值得人们去关注。
人们的答案受以下因素影响:
问题呈现的顺序、出现的情境、开放式还是封闭式、是否经过了过滤、是否包含某些时髦词句、选项的范围、选项出现的顺序、是否提供了中间选项、从收益还是从损失的角度来提问。
---------------------------------------------------------------------
第三部分 决策模型
第7章 期望效用理论
同样是1000达科特,穷人的效用要比它对于一个富人的效用大得多。虽然二者的金额完全相同。
利用金钱效用不同的假设,伯努利就能解释圣彼得堡游戏的期望值并非是无限的。
效用期望理论包含以下六条:
1. 有序性: 首先,决策者可以对任意两个备选方案进行比较。
2. 占优性: 理性个体永远不会采取一个被其他策略占优的策略。
3. 相消性:比较两个方案的时候,如果两者包含了某些相同概率具有相同效用的后果,那么两者应该互相抵消。
4. 可传递性: 如果方案A胜过方案B,方案B胜过方案C,那么方案A胜过方案C。
5. 连续性:对于任何一组结果,如果出现最好结果的概率非常大,决策者偏好在最好和最坏的结果中进行赌博而不是选择一个中间值。
6.恒定性: 决策者不会受到备选方案不同表示方式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不会遵守效用期望理论。
第8章 理性决策的悖论
阿莱悖论
人们选择时会因为两种不同方案相同的地方儿做出不同的选择。
不可传递性
投票中可以利用委员们的偏好具有不可传递性,安排投票进程的人能完全控制结果。
偏好逆转
当人们需要在两种赌博中做出选择时,他们通常会特别关注获胜概率;如果他们需要考虑每种赌博的价值时,往往看重能获得的金额。
我们并不知道人们犯错的成本与人们遵循这些理性原则的成本相比哪个更大。
第9章 描述性决策模型
有机体在学习中适应能力远远无法达到经济理论中理想的最大化状态。往往选择“满意”而非最优。
前景理论
由于损失的价值函数比收益的价值函数更为陡峭,所以损失比收益显得更加突出一些。
损失一件事物比获得同意东西感觉更加强烈。公司向消费者提供试用品,消费者不愿意归还。
人们选择买彩票(赚大钱),选择买保险(防止大损失)。
确定效应
将一个损失概率从1减少到0.5的概率不如将其从0.5减少到0的价值大,人们倾向于消除风险而不是减少风险。
免费服务比折扣服务更具有吸引力。
多标准优化
补偿性原则:以某一标准的高价值来弥补另一标准的低价值。
线性模型:根据每一标准的重要性赋予权重,然后将各个标准的值加权后得到总体价值指数。
差异加法模型:先比较每一标准各个方案的差异,然后对这些差异赋予权重后进行加总。
非补偿性策略
关联原则:排除在预定范围之外的备选方案。
析取原则:衡量每一方案最好的一个项目
词典氏策略: 甄别出项目的重要性,依据重要性依次选择项目。
逐步淘汰法:选择某一个项目,按照重要性排序淘汰在这个项目上不合格的方案。
面临等价备选方案时,人们往往识别出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标准,然后选择那些在这一标准上具有更高价值的方案。
告诉人们可能获得潜在损失,人们更加愿意去预防这些损失。缴纳逾期费用比没得到现金折扣感觉更加强烈一些。女士们了解到乳腺癌的损失之后更加愿意去做检查。
决策者在判断和选择行为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许多偏差的影响,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偏差都是系统性的,而且是预先可以控制或预测的。
------------------------------------------------------------------------
第四部分 直觉与偏差
第10章 代表性直觉
“随着情境中细节数量的增加,该情境发生的概率只会逐渐降低,但是它的代表性和由此带来外显的可能性却会上升。我们相信,基于代表性的决策判断是人们喜欢选择毫无根据的细节化情境的主要原因。例如,‘被告离开犯罪现场’的陈述似乎比‘被告由于害怕被起诉谋杀而离开犯罪现场’的陈述给没有说服力。”
细节增加,发生可能性降低,影响力增加。
对于一般情境而言,表述非常具体的事物似乎非常可能发生,因为这样的情境与人们对于具体事件的想象是一致的。
小数法则
人们倾向于认为偶然事件具有自我修正的功能,这样的偏差也是来自代表性直觉,因为人们总希望随机抽取的样本能够很好地代表总体。
赌徒谬论: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一个随机序列必须具备局部代表性(即序列的每一个部分必须都看起来是随机的。)
基线值
人们在接受了相关的信息以后更加愿意使用基线值,而对于那些不相关的信息---即使被告知这样的信息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预测作用,他们还是很少使用。
非回归性预测
所谓的厄运,仅仅是向平均数回归而已。
结论
提高决策和判断的技巧
1. 不要被很细节的情节所迷惑。正是情境中的细节使得整个情境看起来更加具有代表性,但是同时也减少了其发生的可能性。
2. 只要有可能,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注意基线值。当一个事件极少发生或者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件时,基线值显得尤为重要。
3. 记住偶然性并不具备自我修正的功能。对于一个随机的过程,存在一定可能性产生一定的结果,过去的结果对于未来发生的结果并不会产生影响。
4. 不要错误地理解向平均数回归。即使出现了一系列的坏运气,也不一定会有一系列的好运气与之相平衡,但是一系列极端的成绩往往会跟着一些更加接近平均数的成绩。
第11章 易得性直觉
易得性直觉:通常会依据一些容易想起来的事例来判断一种类别出现的频次或者事件发行的频率。
想象的局限性:如果事件的结果是很难想象的,想象的努力会降低人们对其发生可能性的预期。
否定:让参与者很形象地想象核战争爆发时的情境与发生核战争的不同路径并不能显著影响他们的对核战争爆发的判断。
生动性:只是听取了少数学生的评估意见的学生比那些读过详细的综合统计分析结果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所推荐的课程。
罪犯或者目击者对犯罪事实的生动描述也可以掩盖犯罪的统计数据和报告。因为这样的信息是”可得的“,与平淡的信息相比更容易被回忆起来,因此会产生决策偏差。
生动的证据会影响陪审团的判断,因为生动的证据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解决易得性直觉带来误判的办法是公开比较这些被我们高估或者低谷的风险几率。
第12章 概率和风险
互相矛盾的事实
我们应该认真审视统计学上被称为”先验概率“的概念。先验概率就是大夫起初对于患者得到癌症的概率判断,为1%。因为在这样的情境中先验概率是非常低的,而X光的监测准确率为80%~90%,因此在获得X光检查结果以后的概率判断应该不会比先验概率高出很多。
人们对于自身遭遇厄运的估计普遍低于现实水平,比如大学生对自己的估计。
对风险的知觉
第一个维度被称为是”恐怖风险“,其特点是”知觉到缺乏控制感,恐惧,灾难性,不良后果以及利益与风险不相匹配“这样的维度例子是与核武器和核能的风险相联系。第二个维度”未知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包含特点是”无法观测的、无法了解的、新颖的以及其所造成的伤害是延期的。“转基因的风险就是此类。最后一个维度是面对某一个特定风险时个体的数量,尽管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知觉。
很多情境中,个体对于风险的知觉常常会受到其先前观点的重大影响。
建议:
1 保持正确的记录:记录过去发生某些事情的频率,这样就可以减少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减少可得性偏差以及一些其他一些由于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偏差。
2 警惕如意算盘: 打消如意算盘的最好结果就是找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测。
3. 将复合事件分解为简单事件
第13章 锚定与调整
夸特龙的研究团队发现较高的锚定数值会导致个体较高的数值判断。根据这样的研究结果,他们得出的结论(在呈现一个锚之,个体的平均判断)之间的差异大小,直到两者达到相近的水平。
对于谈判专家、广告人、政治家等专门从事说服工作的专业人士而言,一开始采取一个极端的立场是非常重要的。
锚定效应
第一,现实生活情境中,锚定效应也是存在的。通过改变资料获取中的一条信息,可以改变人们的认识。第二,专家并不能避免自己被锚定效应所影响。最后,只有极少数专家资料中的价格因素作为他们决策的重要因素。
面对一个极端锚定值时,确定另一个反方向相等的锚定值。
在考虑了理想状态下商业投资的可能性以后,就很难从现实的角度进行考虑。在估计了对手的最大武器储备以后,就很难做出正确的武器数目评估。再一次强调,在做出最后的决策之前,考虑多个锚定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14章 对随机性的知觉
人们总是倾向于将一些模棱两可的事件序列知觉为更有结构的事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总是用过去行为的经验来预测将来发生的规律。
个体并不能产生一个随机的序列。
我们很容易从一个随机序列中发现一定的模式,在目睹了三四次相同的结果以后,绝大多数个体会得出结论,这个序列必定存在一定的模式。
第15章 相关、因果关系与控制
正确判断事物相关性的六个步骤
第一,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是相关的。例如,你是否仅仅需要考察创造力与智力同时具备的情况,对于缺乏某一方面的例子是否也需要考虑在内?这样的测量是否局限于成年人?美国人?
第二,你需要在考虑进行考察的人群中抽取一部分样本。
第三,你必须对你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和解释。哪些可以归类为创造力,哪些可以归类为智力》测量的结果可以分离么?
第四,你要牢记你的分类标准,并且以此来估计符合事件与不符合事件的产生频率。
第五,这样的估计必须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整合。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公式进行整合。
第六,你需要根据整合的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因果关系。
协同测量的建议:
第一,决策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正性的、已被确认的关系。在判断相关关系时,没有出现的事实往往是最为关键的。
第二,在判断一个关系是否存在之前,决策者应该问自己,他们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观察还是期望。如果是前者,相关关系被低估;如果是后者,相关关系被高估。
第16章 归因理论
变异框架分析
(1)行为人,情境中的个体可能是行为产生的原因。
(2)环境,情节中的某些固有特征可能是导致行为的原因。
(3)时间,特定时刻的某些因素引起了行为。
共同反映: 在相同情况下,其他人是否采取了同样地行为?
独特性:其他的情境或者其他刺激是否产生哦狗娘养的行为?
一致性:同样地事情是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发生?
当某些行为的倾向以一种统计的基线值方式呈现给个体,人们往往会忽视或者低估共同反应的信息。
突出的个体相对而言更容易被进行因果归因,事实上,有一个研究甚至发现,当人们坐在一个大镜子前时,他们会倾向自己更具有影响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对相同行为做出稳定的个性归因。
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更具多样性,而朋友的行为则不然。
减少基本归因误差的一种方法是更加关注共同反应的信息。如果在一个相同的情境中,绝大多数个体行为都是类似的,这是做出个性因素的归因是不合适的。
另一个方法是,假设自己如果身处同样地环境,自己将如何行为。
即使是措辞方面细微的变化都可以影响信息的突出性,从而改变因果归因,例如”弗雷德喜欢这辆车“这样的论断就比”这辆车弗雷德很喜欢“更可能引起个性因素的解释。
-----------------------------------------------------------------------
第五部分 决策与判断中社会性的一面
“如果我这样做别人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别人质疑我的观点,我应该怎样说服他们”这正是实验心理学最早的研究成果之一。
对于那些简单、熟练的行为,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时通常能做得更好;但是对于那些复杂的、还没有掌握好的技能,人们在有他人在场时则会表现得没那么好。“社会异化效应”
社会性懈怠:处于群体中时,人们不会像独自行动时那样直接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
随着电梯里人数的增加,旁观者帮助丢东西人的可能性会减小。
尽管朋友一起等待时比与陌生人一起等待时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采取干预行为,但是与独自一人的情况相比,朋友之间还是会出现抑制效应。
9岁以下儿童可以免于社会效应影响。
人们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社会比较理论”
假设 I:人们具有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自然倾向性。
假设 II: 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性信息的时候,人们会通过与他人的观点和能力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
推论 IIIA: 在面临选择时,人们更愿意和那些观点与能力与自己接近的人作比较。
当情境中存在强大的从众压力时,单个异议者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少数派影响:意见一致的少数派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力,少数人的意见必须保持一致和稳定。
群体盲思:
1. 群体中大多数或所有成员都抱有一种自己“无懈可击”的错觉,这种错觉导致过分乐观以及过度的冒险。
2. 集体努力对警告采取忽视的态度或对其进行合理化。
3. 对群体固有的道德观加以毫不质疑的信任。
4. 对提出建议者充满刻板映象,认为他们都太邪恶而不值得与之谈判,或者认为其太弱或太愚蠢而不会构成严重威胁。
5. 任何不赞同多数人意见的群体成员都会感受到压力。
6. 关于全体意见一致的共同错觉
7. 对与表面上一致的群体意见相背离的想法进行自我审查。
8. 自封的群体“精神保卫者”,使群体远离任何可能破坏群体自满感的信息。
如何避免群体盲思
1. 群体领导应该明确鼓励不同的意见和批评-- 包括对他们自身观点的批评。
2. 群体领导应该避免在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个人偏好。
日本企业做法:他们开会的时候是由职位最低的群体成员首先发言,然后是职位次低的成员,以此类推。
3. 与其他群体一起考虑同一个问题
4. 群体成员应该与受信赖的同事定期对群体进行审议,并且向群体报告讨论的内容
5. 群体应该要求群体外的专家或者有资格的同事参加群体的会议,并且鼓励他们挑战群体的一致意见。
人是社会动物,判断和决策很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18章 群体决策与判断
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对直觉与偏差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少,所以对以上两者加以对比。
基本归因误差和群体归因误差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我们倾向于忽略行为的外部决定因素,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行为和一些内在态度之间存在的关联。
群体极化:种族问题怀有偏见的学生互相讨论了这一话题之后,偏见变得更为强烈;而相对来说对此没有太多偏见的学生相互讨论以后更少了。 互相讨论使得群体成员容易达成一致。
模拟陪审团获得弱证据之后,讨论使得判决变轻;获得强证据之后讨论使得判决变重。
避免群体盲思的最好方法是明确地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见解;少数人可以显著提高群体判断的准确率。
群体胜过一般个体,但与最优秀个体经常有差距。
独自产生想法后汇总比群体会议更加有效。群体讨论的优越性在于汇总的功能,而不是实质上的群体互动。所以应该让几个人独立思考问题然后汇集他们的想法。
群体决策技术,优势在于“更多的人一起工作”
结论:
1. 很多个体水平的直觉和偏差在群体中发挥了同样的效力。
2. 群体通常会加强已有的倾向。
3. 群体通常比一般的个体表现更好一些,尤其在一名制定的领导者鼓励全体成员发表意见的情况下。
4. 群体中最好的成员往往比群体表现更好,面对面讨论选出一个成员,让他来代表群体的意见。
5. 几个人独自使用头脑风暴法比群体会议更为有效。
------------------------------------------------------------------------
第六部分 常见陷阱
第19章 过度自信
(1)当人们真正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他们仍然是过度自信的
(2)并不完全是由漫不经心地执行任务或错误理解如何评价信心而导致过度自信。
校准是指信心与准确度的匹配程度。
应对错误校准的策略:
首先,你可能会希望标记处那些需要特别考虑的判断。当判断难于做出或极端自信的时候过度自信达到最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谨慎前行非常必要。
其次,你可能会希望“重新校准”你非常自信的判断以及其他人的判断。如果一个决策者抱有90%的信心而只有70%-75%的准确度,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将“90%的信心”看成“70-75%的信心”。
同样,你可能会希望将具有“百分之百信心”的判断自动转变为较低程度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在预测人们如何行动的时候显得尤其没有根据。
最重要的时候,如果你对某个答案感到极度自信,思考一下另外一个答案可能正确的原因。尽管你可能不会改变想法,但是你的判断却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校准。
第20章 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身永存的社会信念
两种条件下的被试都把“证实”性证据看得比“证伪”性证据更有关联性。这种证实性偏好与人们对于简化所考虑工作上的适合性所作出的判断有关。
人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假设会变成自我验证性的假设,并且信念会变成自身永存的信念,从这个观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多关于他人的普遍信念(特别是对社会、文化的刻板印象)会难以改变。即使一个人要对这些信念产生足够的怀疑并主动地对它们进行验证,他仍然可能会“找到”那些他需要用来证实及坚持这些信念所需要的全部证据。这样,最终这个人将会持有一种安全的(但是毫无根据)的感觉,因为它们通过了十分恰当和精确的评估过程。
歌德:按照人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去对待他们,并且你要帮助他们变成他们能够成为的样子。
与以为交谈同伴没有吸引力的男性相比,那些认为自己正在与一位有吸引力的女性交谈的男性听起来更加善于交际、温情、宽容、有趣、大胆、外向、幽默,并且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在收集公司信息时分析师会故意问一些设计好的问题来“证伪”他认为是真实的那些信息。比如,如果弗里德曼认为免洗尿布生意正在价格上变得没有竞争力,他会问执行官一个相反的问题,如“一次性尿布的价格是不是正在变得更有优势?”这类问题使他比其他竞争分析师更容易了解真实情况。
通过思考自己的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决策者能通过降低过度自信并提高他们的决策质量。
第21章 行为陷阱
五类陷阱: 延期陷阱,无知陷阱,投入陷阱,恶化陷阱,集体陷阱。
延期陷阱,暂时的满足于长期的后果相冲突。
无知陷阱,恋人们发现现在的伴侣没有原先那样吸引人了。
投入陷阱,沉没成本效应不仅仅局限于纸币测量;其次,它还显示了投入的不同可以对行为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
恶化陷阱,原先高回报的行为逐渐变得不那么有收益或者变得更具有惩罚性时。当人际关系开始恶化时,它们就构成了难以逃遁的反陷阱。
集体先进, 公地悲剧,责任分散了,旁观者干涉的速度就满了。这也可能部分解释了政治“冷漠”在美国如此普遍。“个体水平的漠不关心会导致社会大众丧失理智。”
随着竞价的进行,被试开始关注赢得竞争、保住面子、让损失最小化、并且惩罚竞争对手,因为对手使它们陷入窘境。核武器竞赛
在恋爱中投入的时间与他们未来的忠诚度之间相关的。
面对沉没成本和诱捕陷阱,设置极限点,如果达到所设定的极限点就开始重新衡量继续或终止行为的决策时间点,而无论他们事先已经投入了多少。应该对未来而不是过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商业贷款可以由一位银行官员发放,然后由另一位人员来审查是否可以继续签约。后来的决定是由不必为先前错误负责的人的。这种方法也存在缺点,决策不连贯与损失“组织记忆”。
为了让自己陷入陷阱(比如健身)中,可以采用
1. 回避有关诱捕成本的信息。
2. 尽量不要做出限定或评估继续这样做将花费的成本。
3. 做出一个公开的承诺
4. 与那些有相同目标的人竞争
------------------------------------------------------------------------
总结
多数行之有效的去偏差技巧都考虑看待问题时使用不同的角度。
如果群体中存在一个能够和大家唱反调的角色,集权思维就能够避免。参与者--旁观者在归因中的差别都能通过交换二者视角的方法来消除。在所有这些情境中,“考虑对立面”都能够为判断带来更高的准确度。
移情效应消除了参与者--旁观者的归因差别。
对自身任务有责任感的决策者不会像没有责任感的人那样过度自信,表现出较低的社会性懈怠,以及更高的复杂问题分析能力。
当时间紧迫时,决策者使用简单化的策略,只注意到少量线索,并作出相对而言低风险的抉择。而情绪好的决策者可能更富有创造力,觉得负面事件发生概率较低,或不可能发生,并会冒其他人不愿意接受的低水平风险。从决策中得到得的结论应该被妥善地评价,以防止过度概括化。
决策和判断研究常遭受自相矛盾的困扰:当其结论是正确的,其结论在某些程度上也受到偏差和误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