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津同在的时光 (译后记)

翻译唐纳德•里奇的《小津》的几个月,正是充满着各种纷扰和纠缠的2008年的上半年。这一段时间里,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自不免和其他大多数国人一样,过得颇为艰难而曲折。很幸运的是,因为有小津安二郎的陪伴,这一段时光,又使我在感怀伤世之余,得以躲进一个相对平静的小世界,能够以一种平和的眼光,来看待世上发生的种种,就像《东京物语》中原节子对香川京子所说的:“人生就是这样,不是吗?”这颇像是无奈之语,其实充满自省豁达之智。
因为翻译这本书的缘故,我再次将能够找到的小津的所有作品,从早期到晚期,全部重温了一遍。从早年佻达的喜剧世界,到调子阴郁灰凉的《我出生了,但……》和《独生子》,到美丽优雅的《晚春》、《麦秋》、《彼岸花》,到他最后一部作品——凄凉与达观并存的《秋刀鱼之味》——是一趟悲欣交集的人生旅程,正与真实的人生一样。杨德昌曾经在《一一》中说过,电影将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如此说来,看小津的电影,应该令我们更多了两倍的对于人生的睿智和洞达的观察。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快事。
在重温小津影片和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个饶有趣味的发现。此前我们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到底看的是自己的小津还是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小津呢?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甚至我们只在看过寥寥几部小津影片的时候已经拜读过。一般人受这本书的影响自然不能不说是大的。唐纳德•里奇作为西方第一位严肃研究小津的影评人,其研究思路正好和佐藤忠男遥相呼应。佐藤忠男总结的小津电影的几个特点:低角度摄影(仰拍)、固定机位、人物拟态式布局、正面拍摄人物、待人物如宾客、家庭主题等等,都几乎成了我们看片时的圭臬,我们的观影感受,无不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以至于有影迷反思:我们是自己看小津,还是借用了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眼光在看小津?这次我在重温小津的影片时,刻意用与他们两人不同的观点来看,发现了更大的乐趣:比如,他们两人(还有许多影评人)都持这样的观点:小津的后期作品比早期作品更佳。是否如此呢?事实上他们所未加重点关注的小津的早期电影,却带给我不亚于看他后期作品的另一种愉悦。在某种程度上讲,我更喜欢小津早期的作品。这次从他早期的电影看起,一直看到最后一部《秋刀鱼之味》,对于小津的创作脉络,有了更清晰和丰盈的感受。
经典的作品经得起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现在国内,却有一个不大好的现象,谈小津,言必称佐藤忠男(和本书的作者唐纳德•里奇),而忽略了更多论者的观点和态度,比如小津研究的重镇波德维尔和莲实重彦,就连香港国际电影节《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中居然也对莲实重彦和其著名的《导演小津安二郎》一书只字未提,我觉得是说不过去的。莲实重彦对小津电影的观念,往往与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观念大异其趣。打个比方,里奇认为小津的电影最具日本特色,而莲实则认为其恰恰最不具有日本特色;唐纳德•里奇在书中极力称道的小津的“静止无波的世界”,在莲实的眼光下,其实内里处处暗流涌动。例如,小津常常借着衣裳的更换,以日常性的细节,将人物的不同面目呈现出来。《秋日和》以法事开始,以结婚仪式结束,借仪式的衣裳更换,来展现对话、相互调笑和表现调和的生活状态。《晚春》、《秋日和》等嫁女题材,通过更衣表现出来,在日本,一种服饰往往代表一重身份,而小津透过更衣表现出人物背后潜藏的种种不安和悬念,更借更衣将人生的变化和运动的状态导引入故事的流程里。即如《小早川家之秋》中著名的爷孙捉迷藏一场,老人换衣躲过女儿的眼睛去京都会情妇一幕,借助老人的更衣这个动作,表现他和情妇以及家庭,乃共存并置的两个世界,不同的衣服代表不同世界的习尚规条,而对每一方来说,老人均同样尊重,希望能和谐共存。又如《东京物语》中两老从京都回尾道,在三儿子敬三家留宿,看见他的窗外挂着一件棒球队的球衣,后来老伴逝世,敬三和兄姐同回来奔丧,丧事一毕,三人即急欲回家,敬三更以参加棒球赛为由。“小津正是利用这球衣作为一种生活规律限界表征,提醒观众现实的无奈。”
以上莲实的观点,在汤祯兆的文章《形式的背后》中有更精彩的分析。这里再举一例,莲实指出,小津处理“吃”的场面,着重的是“吃”这回事,而不是“吃”的内容。而且小津更有能力利用“吃”与“不吃”的日常问题,勾勒出背后的社会状况。《我出生了,但……》有一个镜头,只见一个小孩背着一块木板,写着“因为拉肚子,请不要给他吃任何的东西”。佐藤忠男在《小津安二郎的艺术》里,只是将这个细节看作是一个精彩的噱头,莲实则进一步分析,木板上的告示是向附近左邻右里的主妇说的,这是因为19世纪30年代(昭和十年前后),居于东京中心的家庭开始向市区边缘迁移,于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在重组。在新环境中聚合的主妇,由于还没有机会作深入交往,于是往往仅能透过孩子们放学的游戏,来进行一种有限的来往。沟通之余也反映出这些新聚合的家庭主妇管教孩子的基础;不希望他们自动接近邻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食物。从拒绝接受食物一个小细节,小津已经有能力把当时社会的庶民风貌捕捉下来。
事实上,关于小津的研究著作已经出了不少,除了唐纳德•里奇和佐藤忠男的这两本,除了上面提到的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还有大卫•波德维尔的《小津和电影的诗学》,以及曾和小津发生过激烈争执的新浪潮导演吉田喜重的《小津安二郎的反电影》,都是从与两人不同的视点来研究小津的重头之作。他们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拓宽了小津研究的话题,也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小津丰富而复杂的电影世界的理解。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国内的出版社也可以引进出版,这将能引发我们对小津电影和日本电影更有益的观察和思考。
然而,带着各种论点去看小津,其实不是我们普通影迷的作为。现在看小津,我可能更喜欢他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一些不起眼的方面,它们更能让我兴会,让我回味。这种感受,我曾在一篇《别具只眼看小津》的文章中说过,现不揣浅陋,引录如下:
当然,大卫•波德维尔、唐纳德•里奇、佐藤忠男等人谈小津已经够多了,我却仍然喜欢聆听他们之外的人诉说对小津的理解——或者不成体系,但因为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纵然三言两语,却很可能有发人深省的感悟。大师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以各自的修行,各自的阅世经验,汲取着他的智慧。懂得多或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近来看小津的电影,颇留意一些细节,引发不少的感触,比如,笠智众扮演的父亲,在电影中往往沉默寡言,有一种无声的慈祥与尊严。很多时候,他倾听别人说话,只在适当的时候“唔……”一声,这一声沉沉的、随意的,带有鼻音、也有点像从丹田缓升的喉音,似是不经意,又似深思熟虑。此中有真意,看多了才慢慢体会得出。何思颖说他被这个细节感染,日常生活中聆听别人的话时,也会下意识地沉吟,应之以“唔……”。我也很喜欢这个细节,在我看来,这个”唔……”是一种人生哲学,也就是兼好法师在《徒然草》中所说的,以一种若存若亡的态度面对人世,无所期待地度过浮生的智慧。“唔……”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只不过是阅世深了,对世间万事不再轻易下斩截的非此即彼的结语,因为世界不是一个这么容易一分为二的世界;看起来暧昧模糊的“唔……”,其实透着对一切的宽容和体谅。所以,这个“唔……”,值得细细品味。
西西读陈辉东先生的书,书上说画画可以由脚画起。她看《东京物语》,一直有种“从脚逆上”的感觉,是一种回溯的旅程。她发现小津安二郎的人物入镜方法,虽然也古典也传统,到底和黑泽明的不同。比如,每个人直立时,如埃及的壁画一样,整个人大大的,顶天立地,站满一个镜框,而且,每一次都让观众看到脚,宁愿把头部割离画面。如是,“人物似乎都生了根”。经她慧心一点,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一直为自己所忽略。小津的电影耐看,当然有许多耐看的理由,但人物有根柢,稳稳当当,恐怕也算是一个。
于我自己,特别喜欢小津磊落清和的空镜。他的空镜和别人不一样,没有人,但有人气,无论是岸边沙滩上的空酒瓶,淡淡天空中飘浮的气球,冒着烟的烟囱,风中飘扬的衣裳……一种深厚的人间气息浮荡其间,看起来既温暖又舒服——我常常想将他作品中的所有空镜剪辑在一起,题名:日日是好日。这是一个清平的家常的人间世界,有着秋日的澄明和清扬。小津到底是入世的,他热爱的是这朗朗乾坤底下淡怡的凡人生活,虽然有注定的难耐的寂寞,但是仍然可以容受,值得容受。以禅以佛来论他的电影,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在我,他的电影是完全人间的,人人体会得出的。
看小津的电影,因为想得着一种智慧,可以令自己宁静而安详。如此而已。
后来,我读到罗维明写小津的文章,不禁有找到知音之感,他说:“每次看完小津的电影,我都变得心平气和。想人世悠悠,多难多灾,惟宁静可以致远。”我也同样同意古苍梧的这句话:“小津对世间一往情深,虽看尽人生的悲欢,却仍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向、去承担。”
翻译这本书的半年光阴,过得很快。到校完最后一页,竟然有种惆怅难舍之念。和小津同在的光阴,对于2008年上半年的我而言,实在是人生中的一段光阴。而我深知,小津仍将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光阴。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有许多人需要感谢。私下里要感谢引领我走进日本电影殿堂的香港影评人,例如迈克、汤祯兆、陈辉扬、舒琪、黄爱玲——是迈克的《采花贼的地图》让我知道了小津的名字,随后我看到了小津的《麦秋》,随后是一头扎进小津世界的沉醉不归路;汤祯兆的《感官世界——游于日本电影》和《讲演日本映画》不仅让我认识了小津、成濑、沟口等日本大师,也让我认识到了日本电影的魅力;陈辉扬的《梦影录》关于日本电影的几篇评论,使我认识到了严肃和深刻影评的智慧与魅力;舒琪的创造社,则出品了无数日本电影佳作,谨在此以一个国内日本影迷的身份,对他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黄爱玲的《戏缘》,将影评人的智慧、女性的感性情怀融为一体,她看日本电影的别样眼光,带给我不同的启发。此外,这里还要提到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特刊,在本书翻译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此对特刊的编者作者等表示感谢。此外,本书的翻译对李春发先生的译本《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有所参考借鉴,获益甚多,谨致衷心谢意。
连城
2008年7月,羊城酷暑中
因为翻译这本书的缘故,我再次将能够找到的小津的所有作品,从早期到晚期,全部重温了一遍。从早年佻达的喜剧世界,到调子阴郁灰凉的《我出生了,但……》和《独生子》,到美丽优雅的《晚春》、《麦秋》、《彼岸花》,到他最后一部作品——凄凉与达观并存的《秋刀鱼之味》——是一趟悲欣交集的人生旅程,正与真实的人生一样。杨德昌曾经在《一一》中说过,电影将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如此说来,看小津的电影,应该令我们更多了两倍的对于人生的睿智和洞达的观察。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快事。
在重温小津影片和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个饶有趣味的发现。此前我们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到底看的是自己的小津还是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小津呢?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甚至我们只在看过寥寥几部小津影片的时候已经拜读过。一般人受这本书的影响自然不能不说是大的。唐纳德•里奇作为西方第一位严肃研究小津的影评人,其研究思路正好和佐藤忠男遥相呼应。佐藤忠男总结的小津电影的几个特点:低角度摄影(仰拍)、固定机位、人物拟态式布局、正面拍摄人物、待人物如宾客、家庭主题等等,都几乎成了我们看片时的圭臬,我们的观影感受,无不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以至于有影迷反思:我们是自己看小津,还是借用了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眼光在看小津?这次我在重温小津的影片时,刻意用与他们两人不同的观点来看,发现了更大的乐趣:比如,他们两人(还有许多影评人)都持这样的观点:小津的后期作品比早期作品更佳。是否如此呢?事实上他们所未加重点关注的小津的早期电影,却带给我不亚于看他后期作品的另一种愉悦。在某种程度上讲,我更喜欢小津早期的作品。这次从他早期的电影看起,一直看到最后一部《秋刀鱼之味》,对于小津的创作脉络,有了更清晰和丰盈的感受。
经典的作品经得起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现在国内,却有一个不大好的现象,谈小津,言必称佐藤忠男(和本书的作者唐纳德•里奇),而忽略了更多论者的观点和态度,比如小津研究的重镇波德维尔和莲实重彦,就连香港国际电影节《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中居然也对莲实重彦和其著名的《导演小津安二郎》一书只字未提,我觉得是说不过去的。莲实重彦对小津电影的观念,往往与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观念大异其趣。打个比方,里奇认为小津的电影最具日本特色,而莲实则认为其恰恰最不具有日本特色;唐纳德•里奇在书中极力称道的小津的“静止无波的世界”,在莲实的眼光下,其实内里处处暗流涌动。例如,小津常常借着衣裳的更换,以日常性的细节,将人物的不同面目呈现出来。《秋日和》以法事开始,以结婚仪式结束,借仪式的衣裳更换,来展现对话、相互调笑和表现调和的生活状态。《晚春》、《秋日和》等嫁女题材,通过更衣表现出来,在日本,一种服饰往往代表一重身份,而小津透过更衣表现出人物背后潜藏的种种不安和悬念,更借更衣将人生的变化和运动的状态导引入故事的流程里。即如《小早川家之秋》中著名的爷孙捉迷藏一场,老人换衣躲过女儿的眼睛去京都会情妇一幕,借助老人的更衣这个动作,表现他和情妇以及家庭,乃共存并置的两个世界,不同的衣服代表不同世界的习尚规条,而对每一方来说,老人均同样尊重,希望能和谐共存。又如《东京物语》中两老从京都回尾道,在三儿子敬三家留宿,看见他的窗外挂着一件棒球队的球衣,后来老伴逝世,敬三和兄姐同回来奔丧,丧事一毕,三人即急欲回家,敬三更以参加棒球赛为由。“小津正是利用这球衣作为一种生活规律限界表征,提醒观众现实的无奈。”
以上莲实的观点,在汤祯兆的文章《形式的背后》中有更精彩的分析。这里再举一例,莲实指出,小津处理“吃”的场面,着重的是“吃”这回事,而不是“吃”的内容。而且小津更有能力利用“吃”与“不吃”的日常问题,勾勒出背后的社会状况。《我出生了,但……》有一个镜头,只见一个小孩背着一块木板,写着“因为拉肚子,请不要给他吃任何的东西”。佐藤忠男在《小津安二郎的艺术》里,只是将这个细节看作是一个精彩的噱头,莲实则进一步分析,木板上的告示是向附近左邻右里的主妇说的,这是因为19世纪30年代(昭和十年前后),居于东京中心的家庭开始向市区边缘迁移,于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在重组。在新环境中聚合的主妇,由于还没有机会作深入交往,于是往往仅能透过孩子们放学的游戏,来进行一种有限的来往。沟通之余也反映出这些新聚合的家庭主妇管教孩子的基础;不希望他们自动接近邻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食物。从拒绝接受食物一个小细节,小津已经有能力把当时社会的庶民风貌捕捉下来。
事实上,关于小津的研究著作已经出了不少,除了唐纳德•里奇和佐藤忠男的这两本,除了上面提到的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还有大卫•波德维尔的《小津和电影的诗学》,以及曾和小津发生过激烈争执的新浪潮导演吉田喜重的《小津安二郎的反电影》,都是从与两人不同的视点来研究小津的重头之作。他们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拓宽了小津研究的话题,也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小津丰富而复杂的电影世界的理解。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国内的出版社也可以引进出版,这将能引发我们对小津电影和日本电影更有益的观察和思考。
然而,带着各种论点去看小津,其实不是我们普通影迷的作为。现在看小津,我可能更喜欢他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一些不起眼的方面,它们更能让我兴会,让我回味。这种感受,我曾在一篇《别具只眼看小津》的文章中说过,现不揣浅陋,引录如下:
当然,大卫•波德维尔、唐纳德•里奇、佐藤忠男等人谈小津已经够多了,我却仍然喜欢聆听他们之外的人诉说对小津的理解——或者不成体系,但因为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纵然三言两语,却很可能有发人深省的感悟。大师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以各自的修行,各自的阅世经验,汲取着他的智慧。懂得多或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近来看小津的电影,颇留意一些细节,引发不少的感触,比如,笠智众扮演的父亲,在电影中往往沉默寡言,有一种无声的慈祥与尊严。很多时候,他倾听别人说话,只在适当的时候“唔……”一声,这一声沉沉的、随意的,带有鼻音、也有点像从丹田缓升的喉音,似是不经意,又似深思熟虑。此中有真意,看多了才慢慢体会得出。何思颖说他被这个细节感染,日常生活中聆听别人的话时,也会下意识地沉吟,应之以“唔……”。我也很喜欢这个细节,在我看来,这个”唔……”是一种人生哲学,也就是兼好法师在《徒然草》中所说的,以一种若存若亡的态度面对人世,无所期待地度过浮生的智慧。“唔……”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只不过是阅世深了,对世间万事不再轻易下斩截的非此即彼的结语,因为世界不是一个这么容易一分为二的世界;看起来暧昧模糊的“唔……”,其实透着对一切的宽容和体谅。所以,这个“唔……”,值得细细品味。
西西读陈辉东先生的书,书上说画画可以由脚画起。她看《东京物语》,一直有种“从脚逆上”的感觉,是一种回溯的旅程。她发现小津安二郎的人物入镜方法,虽然也古典也传统,到底和黑泽明的不同。比如,每个人直立时,如埃及的壁画一样,整个人大大的,顶天立地,站满一个镜框,而且,每一次都让观众看到脚,宁愿把头部割离画面。如是,“人物似乎都生了根”。经她慧心一点,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一直为自己所忽略。小津的电影耐看,当然有许多耐看的理由,但人物有根柢,稳稳当当,恐怕也算是一个。
于我自己,特别喜欢小津磊落清和的空镜。他的空镜和别人不一样,没有人,但有人气,无论是岸边沙滩上的空酒瓶,淡淡天空中飘浮的气球,冒着烟的烟囱,风中飘扬的衣裳……一种深厚的人间气息浮荡其间,看起来既温暖又舒服——我常常想将他作品中的所有空镜剪辑在一起,题名:日日是好日。这是一个清平的家常的人间世界,有着秋日的澄明和清扬。小津到底是入世的,他热爱的是这朗朗乾坤底下淡怡的凡人生活,虽然有注定的难耐的寂寞,但是仍然可以容受,值得容受。以禅以佛来论他的电影,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在我,他的电影是完全人间的,人人体会得出的。
看小津的电影,因为想得着一种智慧,可以令自己宁静而安详。如此而已。
后来,我读到罗维明写小津的文章,不禁有找到知音之感,他说:“每次看完小津的电影,我都变得心平气和。想人世悠悠,多难多灾,惟宁静可以致远。”我也同样同意古苍梧的这句话:“小津对世间一往情深,虽看尽人生的悲欢,却仍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向、去承担。”
翻译这本书的半年光阴,过得很快。到校完最后一页,竟然有种惆怅难舍之念。和小津同在的光阴,对于2008年上半年的我而言,实在是人生中的一段光阴。而我深知,小津仍将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光阴。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有许多人需要感谢。私下里要感谢引领我走进日本电影殿堂的香港影评人,例如迈克、汤祯兆、陈辉扬、舒琪、黄爱玲——是迈克的《采花贼的地图》让我知道了小津的名字,随后我看到了小津的《麦秋》,随后是一头扎进小津世界的沉醉不归路;汤祯兆的《感官世界——游于日本电影》和《讲演日本映画》不仅让我认识了小津、成濑、沟口等日本大师,也让我认识到了日本电影的魅力;陈辉扬的《梦影录》关于日本电影的几篇评论,使我认识到了严肃和深刻影评的智慧与魅力;舒琪的创造社,则出品了无数日本电影佳作,谨在此以一个国内日本影迷的身份,对他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黄爱玲的《戏缘》,将影评人的智慧、女性的感性情怀融为一体,她看日本电影的别样眼光,带给我不同的启发。此外,这里还要提到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特刊,在本书翻译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此对特刊的编者作者等表示感谢。此外,本书的翻译对李春发先生的译本《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有所参考借鉴,获益甚多,谨致衷心谢意。
连城
2008年7月,羊城酷暑中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连城in花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