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的崛起基石吗?

我们是被美好的民族自豪感填满的一代人,或者说几代人,或者说一直如此。包括附属于我们的高丽人,也是如此,以至于现在事事物物都是他们家的祖传宝物。我们期待民族强盛,期待民族崛起。但民族自豪感是不是民族强大的必要条件?或许不完全如此。
退一步讲,我们不过是被放大了的高丽人。鼓吹自己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越性,来确立自己的重要性,再来振兴民族。
破这个题,需要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强不强。
强,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有一个范畴的。有的国文化强,有的国军事强,有的国人美。所以后来有个政治书上的说法叫综合国力。论综合国力,中国历来都是天朝,都是最优。这就是我们的理解和认知。
在《丝路岁月》中,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和景象。因为往往很多时候人民的福祉不只是和“综合国力”正向挂钩的。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敦煌历史,之前遇到过的无非是西游记、天地英雄、武士这类影视作品。当然,我也不认为英国女学者的视角就一定更客观,但我想那时唐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力是比较有限的。
多民族的交融,唐王朝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多国均衡之一的角色。没有对吐蕃的战争优势,也没有对回纥的军事压制,更是败在阿拉伯人的西阻之战中。唐王朝广泛起用了蛮夷将领和军士,并借由各个蛮夷之间的矛盾平衡下西域的局势,自我满足。通过卖公主、高价买马来维持生计和太平。唐王朝至少在军事上不能说是强大的。如果强大,它势必已经提前完成了蒙古人的西进。
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想应该是不存在的。就像人,如果没有限制,大凡能安分过日子的也不多,能杀能抢,自然有前赴后继的五毛们冲出电脑房上街捣乱。民族也一样,民族的本质是血脉,要论证本民族的优越性就要通过侵略,汉族人一直是这样的,并且通过高密度的杂居通婚把蛮夷教化为本民族同类,然后灭掉这个民族,或者基本上消弱这个民族。
而数千年来,汉人及后来大混杂后的汉人,没有走的太远,在军事上我们的确没有过度强大的时候去完成帝国梦想。所以中国没有大范围扩张领土的原因不是爱好和平,而是有着无数的敌对势力反复钳制了中国的扩张。
下一步就是我们看中国的态度。
小日本的确靠着民治维新后的民族自豪感成就了短时间的复兴,德国也是如此。强化本民族的优势历史就是战争的需求和政局的稳定。国家其实就是个体的保护人,我们缴税交的就是保护费。如果你的保护人说他不够强,你交得自然不痛快,或许你就直接去了另一个保护人那里交上一笔钱,挪窝过去了。全然也是不容易的,倘若他人处都是与你没有共性的人,你们挺难合得来,所以民族性就在这时起了作用。本血统里的同伴自然好信任一些。而美国正是因为没有什么民族特质,所以大伙愿意去,因为比较好适应。
国人看中国历史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被教唆的工具和结果。十四万万人守着这方土地就是因为我们有那种隐隐的优越感,想着重整旗鼓,再杀出一片好天地来。因为,为统治稳定和战争动员,我们要美化、优化我们的历史。
最后,就要看必要性了。确实是有需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充分条件,但可惜这不是必要条件。国、民族的对外侵略或者统治其实是有别的路数的。文化、科技、制度,这些我不累述了。中国人一潭死水,缺少勇夫,说史慷慨,遇事缩头。原因倒真不是民族性,毕竟当世的我们有太多的旁族血脉。我以为原因在于授权。
一个组织里,如果干活的人所做的事情对组织缺少了影响力,他就会偷懒。比方说在企业里,你做的事情,得不到好的反馈,或者你看到不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做了些改进,别人不认可,或者连给你开口的机会也没有;抑或你就是生产线上的一个机器人,落到最后你是没有热情的。你会关掉邮件收发,一下班就走人。国家也是这样,中国的政府剥夺了个人的过多权利,其实本来能给个人的也不多,但我们仍然不能选举,我成年14年了,没投过任何一级的人大代表,因为没人找我投过。如果我们在国家中所做的事情对大时代、小时代都没有些许意义的时候,我们会封闭自己的想法,安于小窝。政局这样就稳定了,但等到国家遇险之时,我们也已经习惯那个小窝了,第一选择当然是自保。所以也没有人会站出来。这就是这种弱化公民权利的缺陷。
中国的振兴靠的是公民权利的赋予,让人有主动性,才有能量。把人民压进死水,只是造就一时的太平假象,这叫积弱。
退一步讲,我们不过是被放大了的高丽人。鼓吹自己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越性,来确立自己的重要性,再来振兴民族。
破这个题,需要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强不强。
强,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有一个范畴的。有的国文化强,有的国军事强,有的国人美。所以后来有个政治书上的说法叫综合国力。论综合国力,中国历来都是天朝,都是最优。这就是我们的理解和认知。
在《丝路岁月》中,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和景象。因为往往很多时候人民的福祉不只是和“综合国力”正向挂钩的。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敦煌历史,之前遇到过的无非是西游记、天地英雄、武士这类影视作品。当然,我也不认为英国女学者的视角就一定更客观,但我想那时唐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力是比较有限的。
多民族的交融,唐王朝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多国均衡之一的角色。没有对吐蕃的战争优势,也没有对回纥的军事压制,更是败在阿拉伯人的西阻之战中。唐王朝广泛起用了蛮夷将领和军士,并借由各个蛮夷之间的矛盾平衡下西域的局势,自我满足。通过卖公主、高价买马来维持生计和太平。唐王朝至少在军事上不能说是强大的。如果强大,它势必已经提前完成了蒙古人的西进。
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想应该是不存在的。就像人,如果没有限制,大凡能安分过日子的也不多,能杀能抢,自然有前赴后继的五毛们冲出电脑房上街捣乱。民族也一样,民族的本质是血脉,要论证本民族的优越性就要通过侵略,汉族人一直是这样的,并且通过高密度的杂居通婚把蛮夷教化为本民族同类,然后灭掉这个民族,或者基本上消弱这个民族。
而数千年来,汉人及后来大混杂后的汉人,没有走的太远,在军事上我们的确没有过度强大的时候去完成帝国梦想。所以中国没有大范围扩张领土的原因不是爱好和平,而是有着无数的敌对势力反复钳制了中国的扩张。
下一步就是我们看中国的态度。
小日本的确靠着民治维新后的民族自豪感成就了短时间的复兴,德国也是如此。强化本民族的优势历史就是战争的需求和政局的稳定。国家其实就是个体的保护人,我们缴税交的就是保护费。如果你的保护人说他不够强,你交得自然不痛快,或许你就直接去了另一个保护人那里交上一笔钱,挪窝过去了。全然也是不容易的,倘若他人处都是与你没有共性的人,你们挺难合得来,所以民族性就在这时起了作用。本血统里的同伴自然好信任一些。而美国正是因为没有什么民族特质,所以大伙愿意去,因为比较好适应。
国人看中国历史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被教唆的工具和结果。十四万万人守着这方土地就是因为我们有那种隐隐的优越感,想着重整旗鼓,再杀出一片好天地来。因为,为统治稳定和战争动员,我们要美化、优化我们的历史。
最后,就要看必要性了。确实是有需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充分条件,但可惜这不是必要条件。国、民族的对外侵略或者统治其实是有别的路数的。文化、科技、制度,这些我不累述了。中国人一潭死水,缺少勇夫,说史慷慨,遇事缩头。原因倒真不是民族性,毕竟当世的我们有太多的旁族血脉。我以为原因在于授权。
一个组织里,如果干活的人所做的事情对组织缺少了影响力,他就会偷懒。比方说在企业里,你做的事情,得不到好的反馈,或者你看到不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做了些改进,别人不认可,或者连给你开口的机会也没有;抑或你就是生产线上的一个机器人,落到最后你是没有热情的。你会关掉邮件收发,一下班就走人。国家也是这样,中国的政府剥夺了个人的过多权利,其实本来能给个人的也不多,但我们仍然不能选举,我成年14年了,没投过任何一级的人大代表,因为没人找我投过。如果我们在国家中所做的事情对大时代、小时代都没有些许意义的时候,我们会封闭自己的想法,安于小窝。政局这样就稳定了,但等到国家遇险之时,我们也已经习惯那个小窝了,第一选择当然是自保。所以也没有人会站出来。这就是这种弱化公民权利的缺陷。
中国的振兴靠的是公民权利的赋予,让人有主动性,才有能量。把人民压进死水,只是造就一时的太平假象,这叫积弱。
有关键情节透露